段红霞 钱洪军 王保东
1)河南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漯河 4620002 2)河南漯河市中心医院 漯河 46200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道,主要是由于基底动脉尖端的小脑上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阻塞,从而造成双侧枕叶、双侧丘脑、双侧中脑、双侧小脑、双侧颞叶部分或完全阻塞,临床表现及体征复杂多样,预后极差。现将我院神经科2007-01—2011-12收治的1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7例患者中,男13例,女4例;年龄59~81岁,平均68.2岁。既往有高血糖12例,高血压14例,高血脂10例,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史4例,长期吸烟、饮酒5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为急性起病,安静状态下起病14例,活动下起病3例,发病后数小时至6d达高峰。意识障碍11例,起病时有眩晕、头晕、恶心、呕吐12例,瞳孔异常12例,眼球运动障碍9例,复视2例,皮质盲3例,共济失调6例,肢体瘫痪11例,双侧病理征阳性9例,单侧病理征阳性4例。
1.3 影像学检查 17例病人均及时行头颅SCT检查,其中4例经头颅SCT确诊,其余经头颅MRI确诊。病变部位均符合基底动脉尖血管供血区,病变数目在2个及2个以上,最多6个。双侧病灶14例,单侧病灶3例。丘脑梗死12例,中脑梗死10例,枕叶梗死8例,小脑梗死7例,颞叶梗死4例。其中11例行MRA检查,一侧或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6例,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4例。
所有病例均按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治疗,包括抗血小板、稳定斑块、抗自由基、控制脑水肿、预防并治疗感染、降糖、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并预防应激性溃疡、防治其他并发症等,其中3例符合溶栓条件,给予静脉溶栓。经过4个月定期随访,17例患者中4例预后良好,未留明显后遗症;10例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4例住院期间行气管插管,后气管切开,带管出院,呈植物生存状态;3例死亡,原因为脑疝形成或并发症。
TOBS临床表现多样复杂,甚至一部分病人仅表现为一过性意识障碍,大部分病人均有前驱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症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可减少病人后遗症,一定程度改善预后。TOB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2cm范围内5条血管交叉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单侧或双侧2个或2个以上供应区域发生缺血改变[1]。Caplan[2]将TOBS分为脑干首端型和枕叶颞叶型两种,后者预后较好。但临床上脑干首端型较多见,因为基底动脉管腔越远端越细,其供应中脑、丘脑等部位的深穿支远较供应枕、颞叶及小脑动脉细,侧支循环建立更慢,故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中脑和丘脑缺血。脑干首端梗死病人早期易出现意识障碍,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国内报道可达30%~50%,要引起高度重视[3]。因此,当有幕上和幕下、脑干-间脑和大脑后动脉支配半球内的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缺血梗死体征和影像学征象时,可首先考虑TOBS[4]。
TOBS常见的临床表现、体征在颅内的定位: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定位于中脑被盖内侧,发生机制为双侧动眼神经核团,包括E-W核对缺氧耐受差,当基底动脉尖区血液循环障碍,即可造成中脑被盖内侧缺血。意识障碍原因为中脑动脉闭塞或缺血致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功能受损,机体各种刺激不易上传至大脑皮质,导致大脑皮质兴奋性下降或丘脑网状核及下丘脑功能受损。眩晕是由于前庭神经核和小脑受累引起。偏盲和皮质盲是由于单侧或双侧枕叶或内侧丘系受损引起。肢体活动障碍是丘脑外侧及大脑脚水平锥体束受损有关;另外,枕叶或颞叶阻塞还易出现癫。临床上TOBS造成的损害部位越多、范围越大、侧支循环越少则患者预后越差;反之预后较好。常见病因有栓塞和血栓形成,栓子来源常见于心脏和椎基底动脉近心端的硬化斑块,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血脂症、吸烟、饮酒等,可能的发病原因还有维生素缺乏、弓形体病、狼疮脑病、神经梅毒、脑囊虫病、霉菌感染、肿瘤和脑低灌注等[5]。
[1] 孙吉山,宿英英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6):373-374.
[2] Caplan LR."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e[J].Neurology,1980,30(1):72-79.
[3] 马春华,穆春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2例I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6,21(24):1 781-1 782.
[4] 贾军,徐晓霞.4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CT与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8):116-118.
[5] 夏树剑.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和MRI特征[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