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胜忠 尹先印 张鹏远 牛光明 宋 乐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14
颅内结核瘤临床较少见,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易致误诊,近年来由于结核杆菌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等原因,结核病发病率有升高趋势[1-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01-2011-06收治的17例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12~56岁,平均(32.5±12.7)岁;病程7d~1.5a。入选标准:(1)术后病理诊断证实;(2)既往结核病史、结核病接触史或存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活动性结核感染的证据;(3)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癫或伴有神经功能障碍;(4)实验室检查支持结核诊断;(5)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占位病变;(6)抗结核治疗有效。具备(1)或其他两条以上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结核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1.2.1 临床表现:头痛15例,伴恶心呕吐10例,抽搐发作5例,4例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发热盗汗5例,视乳头水肿4例,外展神经麻痹及肢体瘫痪各3例;颈强直及脑膜刺激征4例;合并颅外结核5例,其中肺结核3例,脊柱椎体及腰大肌脓肿2例。
1.2.2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行头颅CT及胸片X线检查,3例患者胸片可见活动性或陈旧性结核感染表现;CT平扫中心多呈等或稍高密度并伴有程度不同的灶周水肿,3例显示钙化灶,其中5例增强扫描呈环状或均匀强化(靶征),环多不规则。12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共显示病变21处(幕上19处,幕下2处)。MRI 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且周围有水肿及环外的高信号,6例增强扫描显示明显高信号环状强化。病灶大小12~90mm,大结核瘤常有占位效应,但瘤周水肿程度与结核瘤大小不成比例。3例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均显示NAA、Cho、Cr峰值下降。
1.2.3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10例,压力升高6例(200~410mmH2O),10例蛋白含量均增高(0.4~3.5g/L),6例细胞数增多,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糖降低3例(<2.5mmol/L),抗酸染色阳性1例;行结核菌素实验检查7例,阳性4例;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核杆菌DNA 5例,阳性3例;血红细胞沉降率检测9例,其中>20mm/h 4例。
1.2.4 治疗:11例患者行手术切除病灶,病灶多呈灰黄色,与脑组织边界多清楚、质硬,周围脑组织水肿,血供多不丰富,部分可与硬脑膜粘连。其中6例术前行2周~1个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术后均进行抗结核治疗6~9个月;6例采用药物治疗,均行标准剂量的抗结核治疗1~1.5a,联合应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及乙胺丁醇四种药物,2例加用左氧氟沙星1~2个月。5例合并癫患者常规服用抗癫药物治疗。
临床表现结合CT/MRI及实验室检查,17例患者中12例(70.6%)得以明确诊断。11例手术切除者中9例全切病灶,2例多发脑结核瘤仅切除有明显占位效应病灶,其中3例合并癫患者术中采用皮层电极监测同时切除致灶,术后未再发作,1例遗有肢体瘫痪,另1例合并脑积水患者术后8个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5例术前未明确诊断,误诊为脑肿瘤或脑脓肿,术后病理证实为结核灶,无手术死亡。采用药物治疗6例,多可在1~3个月内缩小,3~12个月内消失。1例椎旁寒性脓肿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病灶切除。1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1.5a未见复发。
颅内结核瘤多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结核,是结核杆菌血行播散于脑实质、脑室及脑膜而形成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可见于脑内任何部位,但常位于脑内血流最丰富的部位[3]。文献报告多见于幕下[4],但本组多位于幕上,幕下仅2例,15例位于幕上且多见于大脑半球的脑灰白质交界区,这种分布特点符合沿动脉血源性播散的特点。
颅内结核瘤多无特征性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取决于其大小与部位,主要表现为脑膜脑炎和占位影响。本组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及颅外结核者8例,其中5例术前均获明确诊断。对有结核接触史或有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灶及相应表现,尤其是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时多数患者可获得倾向性的临床诊断。其中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手段,尤其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诊断十分灵敏,本组检测5例,其中3例阳性。
颅内结核瘤的形成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成熟的结核瘤中心为坏死组织,周边是由成上皮细胞、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构成的包膜[5]。典型的脑结核瘤在CT及 MRI上可表现为呈环状或均匀强化的“靶征”。这是脑结核瘤的特征性表现,具有一定诊断意义,MRI检查对发现脑内结核瘤较CT敏感,尤其是MRI增强扫描时多呈环状或均匀强化的“靶征”,多不规则,中央干酪坏死区无强化,但CT显示钙化灶更具优势。本组部分病例CT(5例)及 MRI(6例)增强扫描见到典型的“靶征”,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显示钙化灶提示结核的可能性,本组见到3例。由于脑转移瘤、胶质瘤及脑囊虫、脑脓肿等也可表现为类似于“靶征”的环状强化,应注意与脑结核瘤相鉴别。胶质瘤MRI增强常表现为不规则强化或无明显强化,亦无较典型的“靶征,必要时可借助MRS进行鉴别。而转移瘤注药后瘤体常均匀强化,多为小瘤体、大水肿,占位效应明显。脑脓肿患者一般有感染史,环状增强尤其是环的内侧面多较均匀。不同于常规MRI提供的解剖学信息,MRS可提供脑代谢和生化信息,在鉴别肿瘤与炎症性疾病中作用独特。结核瘤的MRS特征可表现为脑内所有应正常存在的代谢物实际缺失,本组3例行MRS检查均表现为NAA、Cho、Cr峰值下降,与胶质瘤、转移瘤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多数颅内结核瘤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术前常难以确诊。本组手术11例,其中5例术前误诊为胶质瘤、转移瘤或脑脓肿,由于没有结核史或颅外结核等相应的临床表现,5例术前均未行结核菌素试验、红细胞沉降率及脑脊液等检查。结合文献及本组病例,我们认为有下列表现者应考虑颅内结核瘤可能:病史较长的年轻患者,表现颅内压增高、癫及伴脑膜刺激征等神经功能障碍的脑内多发病变、头颅CT或MRI呈现“靶征”样表现者。对高度怀疑脑结核瘤的患者,可先采用抗结核治疗,并采用CT或MRI随诊复查。一般脑结核瘤病例可在短期内出现疗效,随着水肿的消退,临床症状相应好转。本组6例仅采用药物治疗,多可在1~3个月内缩小,3~12个月内消失。如症状不改善、结核瘤不见缩小,则应早期手术,以便早期诊断并进行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5]。
本组11例患者手术切除病灶,其中6例术前行2周~1个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而行手术切除。其中9例全切病灶,2例多发脑结核瘤仅切除有明显占位效应病灶。术后均进行抗结核治疗6~9个月,效果良好。结合文献我们认为有下列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6-7]:(1)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重要的神经功能缺损,抗结核药物治疗未能取得效果者或出现颅高压危象危及生命者;(2)单发或多发体积较大占位效应明显者,且为成熟的结核瘤;(3)术前不能定性者且有明显占位效应或伴脑积水者。由于结核瘤外科手术可造成结核性脑膜炎,术中高度怀疑结核瘤者,应力争完整切除,本组3例分块切除,术中隔离保护好周边脑组织,尽量避免进入脑室系统或干酪样、脓性物质污染术野,创面用链霉素溶液(浓度0.5mg/mL)彻底冲洗以防结核扩散,术后均无结核性脑膜炎表现。对于幕上病变由于脑皮层的炎性刺激形成瘢痕粘连易诱发癫,术后务必给予抗癫治疗,本组3例合并癫患者术中采用皮层脑电监测同时切除致灶,术后继续服用抗癫药物治疗均未再发作,1例遗留肢体瘫痪,另1例合并脑积水患者术后8个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效果满意。
[1]罗永坚,李吕力,蔺心敬,等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3):182-185.
[2]Kelly JD,Teeter LD,Graviss EA,et al.Intracranial tuberculomas in adults:a report of twelve consecutive patients in Houston,Texas[J].Scand J Infect Dis,2011,43(10):785-791.
[3]邓长阳,李学军,黄纯海,等 .颅内结核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附1 8例报道)[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5):892-893.
[4]Katti MK.Pathogenesis,diagnosis,treatment,and outcome aspects of cerebral tuberculosis[J].Med Sci Monit,2004,10(9):215-229.
[5]关鸿志,周祥琴,陈琳,等 .脑多发性结核瘤11例的临床、脑脊液细胞学与病理特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2):810-813.
[6]Wasay M,Moolani MK,Zaheer J,et al.Prognostic indicators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tuberculoma:a review of 102cases[J].J Pak Med Assoc,2004,54(7):83-87.
[7]项永生,刘灵慧,陈善成,等 .脑结核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2005,4(10):1 051-1 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