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兰 李 艳 徐 超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北京100025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继续开展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的通知》精神,北京市朝阳区于2007 年开始创建工作,2009 年被授予“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创建5 年来,全区社区中医药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医适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中医慢病防治深入人心,中医健康管理理念逐步形成,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显现,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逐年提高。本资料对创建经验和取得成效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为其他城区提供借鉴与参考。
1.1.1 合理规划布局,完善服务网络 本着规划引导发展的思路,将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了十一五期间卫生发展规划和社区卫生机构建设规划。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中,将农村卫生机构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中,将原有农村卫生院整体转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转建为社区卫生服务站,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全覆盖。
1.1.2 统一建设标准,打造特色诊区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创建中医药服务示范区的工作要求,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施“四统一”,即统一规划设置站点;统一标准实施标准化建设;统一水平配置设备;统一要求设置中医特色诊区。同时,为加强中医特色诊区建设,又提出“四个必须”,即各中心必须选择150 ~200 m2相对独立区域,建设体现中国文化的中医特色诊区;必须配置中医和康复理疗设施设备;必须设置中药房;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设置中医专用诊室。各中医特色诊区集中医诊室、针灸、推拿理疗、其他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健康教育与宣教功能为一体,凸现了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和传统中医文化理念,深受就诊患者和居民的好评。
1.2.1 组织机制保障 以“大卫生观”引领卫生发展,建立政府统领下各部门联动机制和街乡与卫生部门公共卫生网底共管机制。区政府成立了主管区长为组长、区财政局、人事局、劳社局、药检局、农委、社区建设办等相关委办局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朝阳区创建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方案》,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到2008 年朝阳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和折子工程中加大推进工作力度。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协调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各项重大问题。各政府部门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发挥中医药优势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齐抓共管、目标明确、责任落实,通过督促检查、指导培训、工作考核等措施,突出了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规划布局、财政支持、统筹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2.2 政策机制保障 (1)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政策。强化政府履行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社会职能,确保卫生服务的基本投入[1]。全区政府举办的29 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其他机构采用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进行补偿,保证了公益性的回归。(2)实施了药品零差率政策。自2006 年12 月起,全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了社区常用药品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工作。在实现100%覆盖的基础上,自2008 年1 月1日开始,将符合条件的14 家村卫生室纳入零差率药品销售范围,有效减轻了居民医药费负担。截止到2010 年,区财政社区常用药品零差率销售补贴1.2 亿元。(3)实施医保倾斜政策。2008 年笔者所在地区已批准291 家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达171 家,占总量的58.8%,其中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了参保人员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同时将中医药服务相关项目纳入到医保支付范围,引导居民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发挥[2]。
1.2.3 财政机制保障 (1)加大卫生经费投入。政府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投入经费逐年增长。社区卫生业务经费2006 年4 200 万元,2007 年4 400万元,2008 年5 600 万元,其中中医经费分别为378、396、504万元,2007 和2008 年比2006 年分别增长了4.7%和33.3%。(2)加大设备设施投入。全区共安排3.2 亿资金装修改造了234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其中用于中医特色诊区建设资金累计约为2 000 万元。设备投入1.64 亿,其中中医、康复类设备2006 年投入103.48 万元,2007 年投入63.16 万元,累计投入166.64 余万元。
1.3.1 探索4 种管理模式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主体不同,实施财政统筹、社管统筹、院办院管、购买服务4 种不同管理模式,保证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全区社区卫生平稳发展。
1.3.2 完善考核机制 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满意度调查、社区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绩效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效能评价4方面,健全评估机制、激励分配机制和社会民主监督机制,并将中医药建设工作纳入社区绩效考核中,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考核和评估,为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两个网底均衡发展转变,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卫生行政部门独家考核向卫生、街乡等多部门与居民共同考评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1.4.1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业务水平 (1)通过岗位练兵强基础。实施全员培训工程,开展各类中医基础知识、技能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政府承担全部费用,全区中医医师参培率、考试合格率均达100%;全科医师参培率、考试合格率均超过90%;乡村医生参培率达100%、合格率超过90%。(2)通过基地培训上水平。区中医医院作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医药技术培训基地,充分发挥指导、培训作用,出色完成了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医慢病防治知识培训、中药使用培训和全区乡村医生培训。(3)通过返聘专家带队伍。利用退休返聘专家进社区的良好政策,积极搭建平台,吸引、支持老专家到社区,做好传帮和带教工作,促进社区中青年卫生人才的成长。(4)通过对口支援建机制。制定《朝阳区大中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案》,强化中医专项对口支援工作,明确各大中型医院中医科承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任务;建立中医专家到社区定期巡诊制,通过坐诊、巡诊、带教和健康教育大课堂等多种形式支援社区。
1.4.2 深化内涵建设[3],制定服务规范 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指导杜区居民特别是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养生保健[4]。组织专家精心设计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等慢性病中西结合防治一体化方案,社区常见慢性病中医保健方案,社区妇女、儿童、老年人中医保健方案,中风后遗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精神病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中医药计划生育咨询技术指导,中医特色养生、食疗药膳、运动疗法体质调养等6 类方案;编制了中医药保健处方和慢性病食疗处方、营养药膳20 余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全科服务团队为主体,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通过1 份中医慢病防治方案、1 个家庭医生、1 名家庭保健员、1 张居民联系卡、1 份家庭居民健康档案、1 条健康热线、1 条健康提示短信的“七个一”服务形式,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知识,引导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目前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6 个,较2007 年增加50 个,增幅达32.05%。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有中医特色诊区,能提供4 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站由134 个增加到164 个,增幅为22.39%,居民出行15 分钟即可到达的社区卫生服务圈已基本形成。
全区中医执业医师人数从2007 年的242 人增加到2010年的382 人,增幅为57.85 %;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由125名增加到176 名,增幅达40.8%。社区中医科研和服务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全区中医年门诊人次从2008 年的58.61 万人次增加到2010 年的114.2 万人次,增长55.6 万人次,增幅达94.86%;占全区年门诊人次比重增长率超过全科门诊3.74%。中医服务价格优势明显[5],中医科门诊均次费用为135.4 元,低于均次门诊费用153.67 元。中医药广泛参与社区“六位一体”工作,在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康复以及治未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创建中医药示范区,全区成立了中医专家组,并将中医药服务工作纳入了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日常考核的内容得以规范运行。
社区卫生机构人员热忱、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提供的全方位中医药服务,得到了居民的广泛信任。他们对愈来愈好的中医就诊环境和愈来愈多的中医服务项目表示认可,第三方满意度测评显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医服务满意已达到89%。
[1] 刘亚军,许峻峰,李楠,等.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前后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0-32.
[2] 杜丽君,水黎明,白廷军.宁波市江东区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做法与成效[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1):3587-3588.
[3] 鲍勇,霍清平.抓住机遇,可持续发展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一)[J].实用全科医学,2006,4(5):497-498.
[4] 武榭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5):16-17.
[5] 石云,孙行军,管红叶,等.对上海市综合医院中医科达标创建推进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发展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8):721-722.
[6] 霍清萍,鲍勇,熊平.发挥中医药学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7(7):3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