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杰 陈绪刚 陈平安
湖北大冶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大冶 435100
颅脑损伤所致的外伤性尿崩症临床上较少见,但由于其常引起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临床诊治中要引起重视。我院2002-01-2010-12收治颅脑损伤所致的外伤性尿崩症患者28例,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患者,男21例,女7例,年龄16~62岁,平均34岁。其中交通事故23例,坠落伤3例,钝器打击伤2例。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GCS 4~8分14例,9~12分12例,13~15分2例。昏迷患者表现为多尿,清楚患者均有烦渴、多饮、多尿,尤以夜间明显。硬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8例,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17例,其中合并颅底骨折25例。开颅手术20例,保守治疗8例;出现尿崩为伤后2~10d,平均7.8d。
1.3 尿量与实验室检查 24h尿量5200~13600mL,平均8600mL。尿比重1.001~1.005,平均1.003。尿糖(-),尿蛋白(-),肾上腺和肾脏功能正常,血糖正常。禁水试验尿量不减少。血清钾<3.5mmol/L 21例,血清钠<135 mmol/L 22例,血清钠>145mmol/L 3例。
1.4 治疗方法 排除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SIADH)和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诊断明确后,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8例给予垂体后叶素4~6U静脉泵入治疗,根据尿量调整用量,24h尿量<3500mL,病情稳定恢复期后改口服双氢克尿噻、卡马西平等[1]。
本组28例尿崩症23例治愈,4例好转,1例死亡。2例好转,3个月后停药尿量不再增加,2例好转,随访6个月痊愈。
颅脑外伤性尿崩症是颅脑损伤中较为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因丘脑下部或视上核和室旁核损伤,或垂体柄内视上-垂体束受累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据文献报道,凡是力线作用于丘脑下部,垂体区域的外力,都可能造成性质不同的丘脑下部视上核、室旁核、垂体柄和垂体后叶的损伤、脑挫伤、颅底骨折和脑组织在颅腔内大幅度移动为致病的主要原因[2]。本组28例中1例死亡患者的GCS 4分,同时本组25例有不同程度脑挫裂伤或颅底骨折。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后发生尿崩症的危险因素是GCS评分和颅底骨折。外伤后中枢性尿崩与脑损伤程度呈负相关,伤情越重,尿崩出现概率越高,尿崩持续时间越长;颅底骨折的出现使尿崩症发生的概率增加[3],病情越重,尿崩出现时间越早,病死率也高,伤后<3d出现的尿崩较伤后>3d出现尿崩病死率高[4]。
颅脑外伤后尿崩症是颅脑损伤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大量排尿,常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易发生低血钾、低血钠或高血钠,引起神经细胞肿胀,直接影响预后,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提高对颅脑外伤后尿崩症的认识,特别是合并颅底骨折、垂体损伤的患者要提高警惕,往往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颅脑外伤后尿崩症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昏迷患者表现为多尿,清楚患者均有烦渴、多饮、多尿,尤以夜间明显,尿出量大于入量,尿量超过5000mL/d,禁水试验尿量不减少,尿比重1.001~1.005,尿渗透压50~150mOsm/(kg·H2O),同时要排除糖尿病、肾性多尿、精神性多尿等疾病。颅脑损伤引起SIADH和CSWS并不少见,文献[5]已有报道。因此,在治疗前应排除SIADH和CSWS以明确诊断。CSWS形成低钠血症多是由于下丘脑受到直接和间接损伤而致水肿、缺血,导致血浆中脑钠肽和心钠肽增多而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因此检测中心静脉压降低[6]。CSWS主要诊断标准:(1)低血钠<135mmol/L;(2)高尿钠>20mmol/L,尿量增加而尿比重正常;(3)中心静脉压<6cmH2O,肺毛细血管嵌压<8cmH2O;(4)负钠平衡;(5)全身脱水表现明显,包括皮肤干燥、眼窝下陷、血压下降。SIADH主要诊断标准:(1)血清钠一般低于130mmo/L;(2)血浆渗透压<270mOsm/(kg·H2O);(3)尿渗透压不适当地升高,在血浆渗透压下降时尿渗透压大于血渗透压;(4)尿钠排泄增加>20mmol/L;(5)二氧化碳结合力正常或稍偏低,血清氯化物偏低;(6)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白蛋白常降低;(7)血浆和尿中AVP水平升高,血浆 AVP>1.5pg/mL(血渗透压<280mOsm/(kg·H2O)时血浆 AVP值<0.5~1.5pg/mL;(8)甲状腺、肝脏、肾脏、心脏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均正常。CSWS及SIADH患者和尿崩症患者相比尿钠明显增多(>20mmol/L),尿比重无明显下降[7]。
治疗尿崩症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尿量,补充体液的丢失,维持正常的血浆渗透压[8]。一旦确诊,除对颅脑损伤积极治疗外,我们认为急性期对于昏迷患者主要以加强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为主。而清醒患者常有狂渴、多饮,水、电解质多能维持平衡。尿崩症激素替代治疗首选垂体后叶素,本组28例患者均采用垂体后叶素静脉泵入治疗。根据尿量的程度,以4~6U垂体后叶素作为基础量,1h内泵入,然后以2~4U/h维持,根据尿量的变化随时调整泵入速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皮下注射能更好地控制尿量,提高治疗效果,在垂体后叶素治疗的基础上,控制尿量,逐渐可以过渡为口服药或长效药治疗;一般轻型患者可用双氢克尿噻等口服药治疗,恢复期可用双氢克尿噻、卡马西平等口服药治疗。
颅脑损伤后尿崩症的预后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积极处理脑损伤才是治疗外伤性尿崩症的关键。颅脑损伤后中枢性尿崩一般是短暂性、部分性尿崩,大多可以治愈,若能及早诊断,综合治疗,则预后好。
[1]陈昌瑞,刚香平 .颅脑外伤后尿崩症临床治疗(附12例报告)[J].淮海医学杂志,2004,22(2):124.
[2]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27-328.
[3]漆松涛,张晓峰,潘军,等 .脑外伤后尿崩症25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06,27:1487-1489.
[4]Boughey JC,Yost MJ,Bynoe RP.Diabetes insipidus in the head injured patient[J].Am Surg,2004,70:500.
[5]王敏波,李济舟,郑振雷,等 .双额叶脑挫裂伤手术保留骨瓣的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3):75.
[6]陶仲为 .低钠血症[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25):1-2.
[7]张庆荣,史继新 .脑性盐耗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11(4):41.
[8]王益华,漆松涛 .神经外科中尿崩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4,31(6):56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