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邵 利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郑州 450053
本研究对86例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01-2011-06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的脑梗死患者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龄45~81岁,平均(63.3±9.8)岁。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扫描证实。其中,高血压43例,糖尿病15例,高血脂28例。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HD15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影像仪检查,频率5~12 MHz,患者取平卧位,头部稍后仰,偏向检查对侧45°,充分暴露颈部动脉,分别取纵切面、横切面,由近及远依次扫查左右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分别测查血管内径(D)、内-中膜厚度(I MT),观察颈动脉内膜光滑程度,有无斑块,斑块的位置、大小、数目、性质,确定管腔狭窄和阻塞部位,面积法测量颈动脉狭窄率,利用脉冲多普勒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即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峰值流速(EDV)、阻力指数(RI),并观察频谱形态。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为不稳定性75例,检出率87.2%。以面积狭窄率50%为界,将狭窄程度分为<50%和≥50%进行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50%80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1.28±0.32)mm。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阻力指数均较正常参考值增高明显,颈总动脉RI(0.83±0.07),颈内动脉 RI(0.71±0.06),椎动脉RI(0.89±0.06)。
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颈动脉壁内膜脂质沉积,内-中膜增厚,斑块或溃疡形成以及管腔狭窄等[1]。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闭塞引起支配区域的脑血流减少或中断,组织进入缺血、缺氧状态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及生化反应[2]。而内-中膜的变化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内-中膜异常增厚的部位出现斑块的可能性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在脑梗死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脱落的小斑块栓塞远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断增大,导致颈动脉狭窄,使远端的灌注压下降,形成低灌注性脑梗死[3]。本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87.2%,表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以软斑、溃疡斑为主,表面易形成溃疡,斑块内出血或炎症反应易造成急性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颈动脉粥样斑块好发于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往往双侧同时受累,可能与分叉处受到的血流冲击力大,血管内膜受到拉伤和增加脂质留驻时间有关,且血小板在分叉处受到高剪切力的影响,易致血小板活化,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本研究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血液中高浓度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可能通过破裂的斑块表面或通过直接的渗入进入斑块内部,增加斑块内部脂质成分的比例,致使斑块不稳定化,糖尿病和高血压不但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当它们同时出现时,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4]。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进展,最终形成动脉狭窄,本研究颈动脉狭窄程度≥50%80例,表明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
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不仅可直接显示血管内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的部位、大小、稳定性,管腔是否有狭窄、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而且可对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信息,对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患者提供早期预防意见。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及稳定性,血管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虽然血管造影方法准确、可靠,但费用高、痛苦,且不能用于高危人群的筛选,彩超以其无创、方便、价廉、可重复性强,为检查颈动脉的首选。
[1]黄进,王玉玲,李文伦,等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得应用价值[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8,30(4):305-306.
[2]任金生 .急性脑梗死脑损害的病理机制和中西医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5):14-15.
[3]辜程遥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2009,2(9):54-55.
[4]杨毅军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因素的探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