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盈温,赵花周,袁华京,贾晓丽
(内乡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 内乡 474350)
豫南麦区主要包括南阳市﹑信阳市和驻马店市,常年小麦播种面积达2520万亩,在全省小麦生产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小麦一直单产较低,一般亩产在300~400kg徘徊,与亩产600kg的小麦高产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增产潜力巨大。本文旨在查找豫南麦区小麦产量的限制因子,进而探讨制定一套提高豫南麦区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实现豫南小麦产量新突破。
豫南麦区小麦生育期间的气候特点:生育期较北部少20天左右,主要表现在播种晚,收获早。冬前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苗期生长缓慢但不停止。春季气温回升快,但常遇倒春寒和春旱。夏季气温偏高,易受干热风危害,籽粒灌浆期较北部短6天左右;灌浆期间降雨多,光照不足,灌浆速度慢;蜡熟至完熟期连阴雨超过3天易引起穗发芽。
1.1.1 光照时数不足。小麦生育期日照时数能够满足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需要,但在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常常阴雨连绵,光照时数不足,较豫北少150h,直接影响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使得同品种的千粒重较黄河以北低4~7g,且品质低劣。
1.1.2 温度升降不稳定。冬季小麦基本能够安全越冬,但气温年际变化量大。从播种到稳定通过0℃的正积温在550℃左右,比北部少90~140℃。冬前分蘖少,春季气温上升一般较快,春生分蘖迅速,成穗率低,成穗少。若年内气温偏高,易导致早播麦田旺长。但有些年份3~4月容易形成晚霜冻,5月下旬高温多风,产生“倒春寒”和“干热风”,对小麦高产稳产带来不利影响。
1.1.3 降水不均匀。豫南小麦生育期间,常年平均降雨量297mm,但多遇旱害和涝害。近年来,干旱发生频繁,易引起蚜虫发生和产量受到严重限制。春季多雨,湿害较重,光照差,易引起纹枯病;在小麦抽穗期,遭遇连阴雨,易引起赤霉病的发生;生育后期降雨量大,日照少,昼夜温差小,直接影响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强度,籽粒品质及千粒重大大降低。在成熟前6~7天,若连续降雨5mm以上,阴雨天超过5天,易产生穗发芽现象,造成大幅度减产。
中低产田所占比例在85%以上,地力贫瘠,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产量承载能力有限。
农业生产基本是“望天收”,只有30%的农田能够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农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主要表现在整地粗放,耕层浅;施肥单一,有机肥运用少;播期早,播量大;疏于田间管理,病虫防治少。
根据制约小麦高产的因素,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规避不利因素,合理利用有利因素,从而实现豫南麦区小麦产量的新突破。
2.1.1 选择大穗型品种,提高穗粒数,减轻成穗率低带来的不利影响。豫南麦区小麦幼穗分化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有利于形成多花大穗。选择穗数和穗粒数相互协调的品种,从小麦产量三要素上提高产量。
2.1.2 选择灌浆速度快的品种,减轻干热风的危害。豫南麦区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一方面阴雨连绵,一方面雨后高温,导致光照不足和干热风,影响小麦籽粒灌浆速度,从而降低小麦饱满度、商品性。只有选择灌浆速度快、抗干热风的品种,才能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2.1.3 选择抗寒性较好的品种,防止“倒春寒 ”带来的损失。一方面适当调整播种期,弱春性品种应当晚播,半冬性品种早播;另一方面要选择耐冻品种,防止倒春寒给小麦幼穗造成冻害,提高成穗数和穗粒数。
2.1.4 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减轻病害对产量的影响。在品种选择上,要重视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及适应性。针对豫南气候特点,要选择抗纹枯病、抗赤霉病的品种,提高品种适应性,选择抗穗发芽品种。
总之,要选育或筛选适应豫南气候特点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时,在特征特性上,应当选择弱春性品种和半冬性早熟品种;在灌浆速率上,选择灌浆速度快、千粒重中等以下品种;在抗病性及适应性上,选择抗病抗寒、抗干热风、抗穗发芽的品种。
2.2.1 整地施肥。精细整地是保证小麦播种质量的基础,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基本要求。推广应用深耕技术,整地质量要达到地面平整、无明暗坷垃、上松下实的要求,耕作层深度一般在25~35cm。防止湿垡整地,破坏土壤结构,应在适耕期内及时整地。施肥上,尽量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增加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满足小麦生育期间的养分需求,抵抗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要做到分期施肥,合理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一般情况下,运用前氮后移技术,底肥要求施入60%~70%的氮肥及全部的磷钾肥,在小麦拔节期追施30%~40%的氮肥。提倡秸秆还田和配方施肥技术。
2.2.2 适期适量播种。豫南小麦适播期在10月15~25日,半冬性品种一般在10月15~20日播种,弱春性品种一般在10月15~25日播种。在适播期内,采用精 播耧播种,行距20~23cm,播种深度3~5cm。亩播种量一般为10kg,其中半冬性品种5~6kg,弱春性品种7~8kg,亩基本苗保证在15万株左右。要求一播全苗,实现壮苗越冬。适期精量播种有利于培育壮苗,减少旺长麦田和二﹑三类苗的出现。
2.2.3 化控防倒。一般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亩用多效唑40~50mL兑水调匀,对群体偏大的麦田或旺长麦田进行叶面喷施,化控防止倒伏。增强小麦籽粒灌浆强度,可以亩用磷酸二氮钾150g加尿素1kg兑水进行叶面喷施,不仅能够有效预防干热风,防早衰,而且可以提高千粒重。
2.2.4 防治病虫草害。随着气温升高,病虫害发生的条件形成。防治蚜虫亩用10%的吡虫啉35~40g,或3%的啶虫脒30~40g兑水喷雾;防治红蜘蛛可选用阿维菌素类农药或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纹枯病可亩用20%井冈霉素50mL或20%三唑酮乳油50mL兑水喷雾;若小麦出穗前后3天遇连阴雨,要预防赤霉病发生,可亩用70%甲基托布津100~120g或80%多菌灵80~100g兑水喷雾。防治阔叶类杂草可亩用75%巨星干燥悬浮剂0.9~1.5g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防除;防治禾本科类杂草可亩用6.9%膘马乳油40~60mL或3%世玛乳油25~30mL兑水喷雾。
要以改造中低产田和提升耕地质量为突破口进行土壤育肥工程,不断提高中低产田的产出水平,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承载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打机井、挖水沟等措施,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井配套的农田水利格局,提高农田排灌能力。结合推广普及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提高水分利用 效率。
目前,中产变高产大多依靠农资投入,但是高产再高产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要加快推进小麦高产高效育种,选育出一批适应性强的高产品种。同时开展小麦高产栽培攻关活动,普及小麦高产综合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总之,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气候条件﹑土地质量、栽培管理技术﹑农田基础设施是限制豫南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要想提高小麦产量,必须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措施,选择使用适应本地气候特点的小麦品种,提高耕作质量,进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加强田间管理,是提高豫南麦区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只有最大限度利用自身条件,达到天气条件、地力条件、技术条件的有机统一,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豫南麦区产量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