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小麦良繁现状与建议

2012-01-22 03:29:13黄勇
种子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原种调剂大田

黄勇

(阿克苏地区种子管理中心站,新疆阿克苏 843000)

阿克苏是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是新疆重要的小麦主产区,小麦是当地第一大粮食作物,年总播种面积160万亩左右,年需小麦种子约3万余吨。小麦种子繁殖面积及种子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地区小麦生产水平,关系到麦农收入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直接影响地区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的稳步发展,为此,抓好小麦良繁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1 现状

1.1 基地建设加强,小麦种子生产能力提高

2007年以来,地区高度重视小麦种子生产,各乡镇开始落实小麦种子专业村,种子田生产面积有了保障,小麦种子生产能力逐年提高。近三年来,地区小麦种子生产面积稳定在6.5万亩以上,生产的种子除满足本地区用种外,还逐步外销其它地州,小麦种子生产步入了自给有余的发展阶段。

1.2 小麦种子生产“二圃制”制度稳步推进

小麦良繁工作实行两级良繁与供种制度。即生产上实行“二圃制”生产。从2007年开始,地区把小麦“二圃田”建设作为小麦良繁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狠抓“二圃田”工作,小麦种子生产“二圃制”开始恢复。到2010~2011年度,全地区共繁殖小麦原种4524亩,选单株24.9万株。基本落实了穗行繁殖原种、原种扩繁生产种的大田用繁育程序。2012~2013年度计划建立小麦种子田9万亩,选单穗17.2万穗。

1.3 小麦种子生产、收购、供应日益规范

小麦种子是常规种,用种量大。大田用种主要实行的是调剂串换,也有部分农户直接从当地种子企业购进。原种扩繁主要是企业自繁穗行,部分企业从外调进。种子管理部门对种子质量进行田间纯度和入库前发芽率两次检验把关,质量合格的由公司统一收购、加工、包装后再统一供应给农民,部分由乡收购、加工、包装后调剂给农户,以粮代种现象明显减少。基本形成了由公司提供原种供各乡镇种子村扩繁、调剂给农户大田使用的生产格局。

1.4 种子质量提高

以县为单位统一规划,推行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模式,实行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一个乡镇一二个品种,保证统一品种集中连片,减少“插花”种植。种子管理部门在确定品种、地块落实、建立档案、除杂去劣、单收单打单贮等方面及时给予指导,并在小麦收获前认真把好种子田检关,确保了小麦种子质量,小麦大田“二层楼”、“三层楼”现象已难觅踪影,小麦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1.5 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力度加大

近年来,地区种子管理中心站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力度,从区内外引进新品种安排在各县市进行试验筛选,已初步筛选出了农大211、农大408等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系),有望成为地区小麦后备品种。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落后

一是基地不稳。地区小麦种子生产每年都在6万亩以上,但除各乡镇种子村有部分小麦种子田外,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极少,个别乡、镇种子专业村名存实亡或种子村不确定,部分调剂田插花种植。

二是缺乏基本的加工设施。晾晒、仓储条件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小麦种子生产的基本要求。

三是不能保证统一供应。个别县(市)的种子企业不愿投入资金建设良繁体系,导致每年从外县(市)甚至外地购入种子。

2.2 新品种选育水平较低,品种后劲不足

一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目前,地区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品种,使用的品种都是从外引进。

二是小麦新品种引育推广不够,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慢。

三是主栽品种作用发挥不够。主要是重引轻繁,造成品种种性退化,利用年限缩短。

2.3 种子田缺乏有效管理

一是去杂去劣不彻底。个别县(市)由于公司不收购,对小麦种子调剂田的去杂去劣工作领导重视不够,有的只在田间地头做表面工作,不进行全面彻底的去杂;有的存在只去穗头,不整株拔除等,去杂措施没有落到实处。

二是种子田安排随意性较大,仍有插花种植的情况。

三是2011年个别县小麦种子田杂草丛生,且有野燕麦。

3 建议

3.1 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对试验、示范及“二圃田”建设的资金投入;二是加大对小麦种子生产全程监管经费的投入。

3.2 建立和完善良种生产基地

没有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就没有稳定的种子来源,也就无法保证种子质量。近几年来,各县(市)相继建立了一些小麦种子生产基地,但与生产发展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因此,政府要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基地支持力度。

一是要通过项目支持,建立地区小麦育种家种子基地,开展新品种引育、试验、示范工作。

二是政府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种子生产企业建立小麦种子生产基地,严格按“二圃制”的要求生产原种。

三是要在巩固现有小麦种子村的基础上,选择土壤耕性较好、灌溉便利、地块连片、技术力量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乡村,以行政手段确定为小麦种子生产基地,实现县有良繁乡、乡有一二个良繁村的目标。

3.3 加大种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

一是要加大投入,提高品种引育质量。由于本地区科研力量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品种引进与改良推广的现状一时还难以有效改变,在实行引育繁并重的情形下,地、县(市)财政应拿出部分资金支持小麦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及穗行圃建设。地区种子管理中心站负责从区内外科研机构引进小麦新品种,组织安排在地区各县市进行试验、示范。

二是各县(市)要着力抓好优良品种的展示示范工作,有序地组织安排新品种观摩活动。

3.4 确定主导品种,大力推广应用

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地区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明确各个生态区各种作物的主栽品种、搭配品种,由行署行文下发各县(市)严格执行。地区农业行政部门要从良种补贴品种的推荐、审定上严格把关,保证良种补贴品种必须是品种布局内的品种。要从种子生产、质量检验、市场管理等环节入手,对品种布局意见的实施进行监督指导,并通过印发宣传材料、现场咨询、售后跟踪服务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主导品种推荐工作,确保品种布局意见落实倒位。

3.5 进一步落实小麦生产繁供制度

地区种子管理中心站负责组织安排小麦品种的引种、试验、示范。县、乡镇两级繁育小麦原种、大田用种。县(市)种子管理站督促指导当地种子企业严格按照小麦种子“二圃制”程序繁种,扎扎实实做好选单穗、种好穗行圃和原种圃等基础工作,从源头上抓好“两圃田”、“三圃田”生产,以快捷、稳妥的方法建立自己的良繁体系,实现具有资质企业繁原种,乡繁大田用种供应大田生产。乡种子村良种田的面积、质量、数量及乡种子田生产档案由县(市)种子管理站负责监管,切实做到基地落实,面积配套,技术措施到位,质量管理规范。

3.6 规范小麦生产行为

一是严格执行小麦种子生产操作规程,即穗行圃→原种圃→大田用种田,严禁使用低于国家种用标准的原种进行小麦种子繁殖,原种良繁到二代种。

二是在地区进行小麦种子生产的企业必须提供原种来源或提纯复壮过程的原始记载,并经审核备案后方可进行种子生产。

三是坚持品种审(认)定制度,严禁未通过审认定的品种在地区大面积生产推广。

四是坚持小麦种子生产建档制度。要求凡在地区范围内进行小麦种子生产的企业必须建立以面积、品种、重大技术措施、技术负责人、种子质量等为内容的种子生产档案,变种子生产事后查处为事前监督。

3.7 完善防杂保纯措施

一是要坚持一村一种。一个村只种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坚持一个来源,确保种子田“清一色”。这是减少田间生物学混杂和避免机械混杂,保证种子田繁殖成功的关键措施。

二是提倡专业去杂。要求乡镇村组织质量意识强、文化素质高的人员组成小麦种子田去杂专业队,签定去杂合同,明确责任,严格奖罚措施,接受去杂技术培训,专门从事去杂工作。

三是切实做好种子收脱工作。种子田全部采取机械收获。种子管理部门要派人全程监督,乡派专人负责,严格进行单打、单收、单储。对不符合要求的,各乡(镇)、场能及时纠正的要及时纠正,不能纠正的要坚决淘汰。对符合单打、单收、单储要求的小麦种子要统一定量包装,袋内要印制简易标签,标明品种名称、数量、村、组、生产户、生产时间,防止非种子小麦混入。此外,种子管理站要加强监督和指导,对包装入库种子的净度、水分、保管场所及发芽率要认真检查把关,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做到心中有数。

3.8 严把种子检验关

一是严格田检关。在先由专业队队员去杂去劣,再由蹲点技术员逐块验收,然后由县种子站对其进行全检的基础上,地区种子管理中心站对原种田进行100%的全检,对大田用种生产田进行10%的抽检,合格后发给种子收割证,方可收脱。

二是严格种子入库关。按国家质量标准对入库种子进行检验,合格后方能入库。

3.9 认真做好小麦种子调剂串换工作

各县(市)种子管理部门要协助当地乡(镇)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种子田生产的小麦种子调剂使用,禁止以粮代种。原则上种子调剂在乡镇内串换,不提倡跨乡镇调剂。调剂种子不足部分,由种子管理部门安排联系和质量把关,各乡镇自筹资金集中调进,杜绝大批量跨地调种。

猜你喜欢
原种调剂大田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四川蚕业(2022年2期)2022-11-19 02:10:24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四川蚕业(2022年2期)2022-11-19 02:09:52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海峡姐妹(2020年1期)2020-03-03 13:35:54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四川蚕业(2020年4期)2020-02-10 06:14:46
新国标颁布 肥料检出植调剂按假农药处理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9-03 01:08:50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中药调剂常见差错及相应措施探讨
“小田并大田”要有序推进
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作用及改进策略分析
试述中药调剂发药交待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