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向华 潘磊
(1.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南京 210046; 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所 湖北武汉 430077)
武汉市体育产业结构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蒋向华1潘磊2
(1.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南京 210046; 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所 湖北武汉 430077)
体育产业作为21世纪的阳光产业,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近几年,武汉市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长期形成和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已经迫在眉睫。本文运用转移份额(SSM)方法对武汉市体育产业结构及其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武汉市体育产业结构略优于全国水平,但大部分体育行业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据此,本文从政策和体育产业内各行业发展特点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武汉市体育产业结构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武汉市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及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体育产业结构 竞争力评价 转移份额模型
体育产业作为阳光产业,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和整体效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一文指出要到2020年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1]。进入21世纪后,武汉市体育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2008年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6.9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0.43%,体育产业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其内部产业结构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体育主体产业发展缓慢,产业聚集效应不突出,产业竞争力较弱,并且缺乏有力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等。面对后奥运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本文采用转移份额模型(SSM),以全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为参考系,分析武汉市体育产业结构及其竞争力的强弱,进而提出调整和优化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十二五”期间武汉市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图1 武汉市2004~2008年城乡人均文娱消费占总消费比重
表1 2004~2008年武汉市和全国体育产业增长速度对比表
表2 2004~2008年武汉市体育产业内部增加值对比表
现阶段,武汉市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总量规模较小,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政策不完善,发展速度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服务供给与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2008年,武汉市体育产业增加值16.97亿元,占全市GDP的0.43%,从业人数1.84万人;2004~2008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以20.11%的速度递增,比同期GDP增长高出4.07个百分点,但比同时期全国体育产业发展速度低近2个百分点[2](如表1)。
资料来源:2010年武汉市体育产业专项调查、武汉市统计年鉴、国家体育总局官网;其中2004年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总课题组[3]。
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市体育产业各行业发展不均匀:体育用品销售业增长比较迅速,其次是体育场馆管理;体育服务业整体增长缓慢,作为体育产业的主体产业健身休闲娱乐业增长不明显,其总体年均增长率只有7.56%,明显低于体育用品销售业的增长,作为体育产业主导产业的体育服务业的这种发展速度是与武汉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宜的(如表2)。
资料来源:2010年武汉市体育产业专项调查、武汉市统计年鉴;本文统计分类是按照国家体育产业统计调查的体育产业分类,并对2004年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处理,由于2008年场馆建筑业无直接统计数据,故本表未做统计比较。
2008年武汉市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数1.84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为0.83%,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体育服务业从业人数为10491人,比例为57.04%,但其主营业务收入和产生的增加值却很低,其增加值只占到全市体育产业总量的29.5%,从全国来看,体育服务业吸引了20.32%的就业人口,同时也产生了20.89%的增加值回报[4]。
图1反映了2004~2008年间武汉市城乡居民文娱消费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居民人均文娱消费呈现下降趋势,农村居民人均文娱消费几乎停滞不前,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市文化体育娱乐基础设施等条件不完善,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项目尤其是体育休闲健身活动的开展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消费模式和意识还未得到有效转变。
表3 以全国为参考系的武汉市体育产业结构shift-share分析表
表4 武汉市体育产业结构总体效果分析表
本文以2004~2008年全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为参照系,采用SSM(转移-份额法)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结构效果指数和竞争效果指数,对武汉市体育产业结构效果及竞争力进行分析判断。SSM是考察区域经济结构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说明区域产业发展和衰退的原因,同时可以评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及竞争力的大小[5]。
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Pij,Dij3个分量:
Gij=Nij+Pij+Dij
Nij= b'ij×Rj
Pij=(bij,0- b'ij)×Rj
Dij= bij,0×(rij- Rj)
PDij= Pij+ Dij
其中:Nij表示j部门规模所发生的变化,即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按照全国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Pij为结构偏离分量,即产业结构效应;Dij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它反映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竞争能力;PDij反映部门的总增长优势[6]。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进一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结构效果指数W,竞争力效果指数U,产业总的结构偏离分量P、产业总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和产业相对增长率L:
本文以2004~2008年全国体育产业经济变化为参考系,对武汉市体育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考察。产业部门是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产业统计调查进行体育产业分类的,由于武汉市体育场馆建筑业无直接统计数据,故本文没有对该行业进行分析(如表3)。
根据上表的数据,对武汉市体育产业结构可以得出如下的分析结果。
(1)从总体上看,武汉市体育产业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国水平,分行业来看,只有体育场馆管理业高于全国水平4%(rij- Rj),体育用品销售业高于全国47%,其他各行业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体育培训业较全国水平差距明显。
(2)从分量结果来看,武汉市体育产业的实际增长量是由份额偏离分量(N)和结构偏离分量(P)造成的。在份额偏离分量中,体育用品销售业对武汉市体育产业增长的贡献较为显著,其次是休闲健身娱乐业与体育组织管理;在结构偏离分量中,各行业的数据均大于0,这说明相武汉市体育产业结构水平要优于全国水平;竞争偏离分离(D)除场馆管理和体育用品销售大于0外,其余各类均小于0,由此可见武汉市体育产业内部大部分行业竞争力低于全国水平。总得来看,武汉市体育产业的实际增长主要归因于体育用品销售业(G=7.83),其次来源于体育休闲娱乐业,体育中介和培训业贡献最小。
根据表3,计算出武汉市体育产业结构效果指数W,竞争力效果指数U,总结构偏离分量P,总竞争力偏离分量D,以及相对增长率L(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L为0.96<1,说明武汉市体育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结构偏离分量P较大,并且结构效果指数W>1,说明武汉市体育产业经济结构水平略优于全国水平,其中体育用品销售业所占比重较大,为武汉市体育产业的增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竞争力效果指数U低于1,且总的竞争偏离分量D很小,说明武汉市体育产业各行业总的增长势头较弱,竞争力低于全国水平。
武汉市体育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低,全行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但比重依旧较小;武汉市城镇居民文娱体育消费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收入增长和总消费增长,体育服务有效供给与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居民体育消费意识、消费模式仍未得到充分转变。从结构竞争力分析来看,武汉市体育产业结构略优于全国水平,但其发展速度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较弱,体育产业增长主要来源于份额分量和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偏离分量很弱;体育用品销售业对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且呈现出较强的部门优势,其他行业对体育产业发展贡献率较低,作为主体产业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并没有呈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较高的贡献率,除六城会期间场馆管理具有明显的区域经济倾斜效应外,其他行业大都呈现较弱的竞争势态和部门优势。
因此,(1)要大力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现代体育消费者,增强体育消费意识,构建合理均衡的消费理念;(2)坚持“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发挥政府在体育产业结构合理化中的调控作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优化政策;(3)以休闲健身娱乐业为核心,鼓励建立健全各级休闲健身娱乐业行业协会,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我省“两圈一带”建设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推动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产业大发展;(4)调整体育用品制造业和销售业的发展思路,积极承接国外及我国沿海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转移,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充分利用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打造中部地区体育用品物流基地[7];(5)以建设“两型社会”和新一轮开放开发长江经济带为契机,充分整合利用武汉城市圈体育资源和长江、汉江水资源,培育和开发各类赛事资源,加大综合性和具有较高规模和水平的赛事市场开发力度。
[1]中国政府官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0-03/24/content_1563447.htm.
[2]陈林祥,冯佳,张菊萍.武汉市体育产业统计调查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2):36-39.
[3]中国体育产业统计课题组.关于2004年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测算的研究报告[EB/OL].http://d.wanfangdata.com.cn/ExternalResource-cdtyxyxb200903010%5e1.aspx.
[4]国家体育总2006—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公报.[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513017/n1514290/1517921.html.
[5]刘术.廊坊市体育产业结构与评价分析[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6-79.
[7]潘磊.武汉市体育产业结构与政府规制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The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Wuhan Sports Industry Structure
As the sunshine industry of the 21st century, sports industry is becoming to be a new growth point of national economy.The“Twelf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ive-year Plan”point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 to promo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uhan's sports industry is expanding year by year, the internal structural problems is quite conspicuous, the sports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is imminent.This paper uses SSM mode to analyze the, sports industry structure by empirical research, we find its structure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but most sports industry sector competitiveness shows a downward trend;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nd advice of optimizing the sports industry structure from policy and the developing character of the industry sector within the sports industry.
sports industry structur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shift-share mode
G811.3
A
2095-2813(2012)12(a)-00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