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年龄分布比较分析

2012-01-21 03:40卢星梅鲍方姬秀焕陈玲尹晓娜陈国荣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浸润性发病率乳腺

卢星梅,鲍方,姬秀焕,陈玲,尹晓娜,陈国荣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病理科,浙江 温州 325000)

乳腺癌是当今世界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妇女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1]。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乳腺癌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在2006年浙江省女性恶性肿瘤普查中其发病率亦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的首位[2]。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发病年龄也向年轻化发展[3]。目前对乳腺癌诊断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对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与年龄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针对这方面对温州地区1512例乳腺恶性肿瘤进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明确诊断为乳腺恶性肿瘤的标本共1512例,其中男10例,女1502例,同一患者多例标本不重复计数。年龄分布为24~93岁。

1.2 方法 标本经10%甲醛固定,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石蜡包埋,常规切片,切片厚度为4μm,采用HE染色,个别难以诊断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确认,光镜下按世界卫生组织(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4]进行病理分类。

将1512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按年龄进行分组并作统计,30~69岁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30岁和≥70岁分别为一个年龄组。将病理分类前5位的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小叶癌、黏液癌及髓样癌的高发年龄及年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病理类型的构成比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病理类型和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各种病理类型的病例数及比率

2 结果

确诊的1512例乳腺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共14种以浸润性导管癌居首位,占总病例数的71.1%,其次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小叶癌、黏液癌和髓样癌各种病理类型的病例数及其所占比率见表1所示在各年龄段中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要类型,其余类型各有不同的发病率。高发病年龄段在40~59岁,接近总患者人数的2/3。以40~49岁为最高发病年龄段,占总病例数的35.8%,与其他5个年龄组别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病理类型种数亦多达13种,结果见表2。浸润性导管癌(占36.1%)、浸润性小叶癌(占39.3%)和黏液癌(占35.4%)均以40~49岁为发病高峰期,导管原位癌在40~49岁(占35.5%)和50~59岁(占35.5%)均为发病高峰期,髓样癌以50~59岁(占37.0%)为发病高峰期。浸润性小叶癌、黏液癌发病年龄与浸润性导管癌发病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06,P=0.479;F=0.526,P=0.469),导管原位癌、髓样癌发病年龄与浸润性导管癌发病年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89,P=0.029;F=4.747,P=0.030)。见表 3。

表2 乳腺恶性肿瘤在各年龄组中的分布

表3 前五位乳腺癌的年龄分布

3 讨论

近年来,乳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全球呈现上升的趋势,乳腺癌在欧美发达国家及我国一些主要大城市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第一位恶性肿瘤,而且呈现生活水平越高其发病率亦越高的趋势。乳腺癌的发病是多因素相关的结果,主要与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有关。现代女性工作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容易造成内分泌失调,再加上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规律等综合因素,增加了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本研究发现同期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外科手术切除乳腺肿块标本共有10068例,则温州地区乳腺恶性肿瘤的总发病率为15.0%(1512/10068),略低于国内的相关报道[5](17.5%)。这可能与其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性有关。

在本研究中高发病年龄段在40~59岁,接近总患者人数的2/3,又以40~49岁为最高发病年龄段,占总病例数的35.8%,这与国内的有关报道结果相一致[6-7]。在40~49岁和50~59岁年龄段其病理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现象,分别多达13种和12种,远高于<30岁(4种)和≥70岁(7种)这两个年龄段。在各年龄段中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要类型,其比例与其他类型相比P值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其好发年龄各有不同,浸润性导管癌(占36.1%)、浸润性小叶癌(占39.3%)和黏液癌(占35.4%)均以40~49岁为发病高峰期,导管原位癌在40~49岁(占35.5%)和50~59岁(占35.5%)均为发病高峰期,髓样癌以50~59岁(占37.0%)为发病高峰期。对这5种常见的乳腺恶性肿瘤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浸润性小叶癌、黏液癌发病年龄与浸润性导管癌发病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06,P=0.479;F=0.526,P=0.469),导管原位癌、髓样癌发病年龄与浸润性导管癌发病年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89,P=0.029;F=4.747,P=0.030)。这些均提示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可能导致其预后的差异。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多有报道乳腺癌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本研究发现,在温州地区的乳腺癌患者中,其年轻化趋势亦非常明显,最低发病年龄为24岁,<40岁的乳腺癌患者共有177例,占总数的11.7%,要高于国外对年轻妇女(≤40岁)乳腺癌患病率9.6%的报道[8]。 这说明乳腺癌的发病还可能与地区生活习惯、种族等各因素有关。另外,年龄对于乳腺癌预后的影响虽然尚未被充分证实,但随着乳腺癌发病趋于年轻化,其作为预后不利的因素已经得到共识[9-11]。Anders等[12]研究表明早发病的乳腺癌和晚发病的乳腺癌比较,其恶性程度更高,侵袭性更强。虽然乳腺癌的手术、放疗及化疗等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乳腺癌的病死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却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究其主要原因是乳腺癌患者在诊断时病变就已属晚期,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因此,早期筛查发现早期乳腺癌患者对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显得尤为重要。

男性乳腺癌不如女性的发病率高,关于其病理分类问题,中外文献及专著中均有提到其组织学类型基本同于女性乳腺癌。本研究中共有10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其中浸润性导管癌5例,导管原位癌和黏液癌各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其年龄分布为50~59岁组2例、60~69岁组1例、≥70岁7例,可见男性乳腺癌患者的高发病年龄要晚于女性患者,这与有关报道[13]男性比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平均患病年龄晚10年相符合。

乳腺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及生命,乳腺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变的早晚,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也主要取决于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本研究提供了乳腺癌高发的年龄范围,提示40~59岁的女性,尤其是40~49岁的女性要按时查体,早发现早治疗,争取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1] 董志伟,乔友林,李连弟,等.中国癌症控制策略研究报告[J].中国肿瘤,2002,1l(5):250-260.

[2] 杜灵彬,余传定,汪祥辉,等.浙江省四个肿瘤登记地区2006年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忙率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17(16):1244-1248.

[3] 刘荫华,徐玲,叶京明,等.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卫生经济学的乳腺癌早诊体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3):220-222.

[4] 程红,戴林,郭双平,等.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

[5] 张娟.乳腺肿块在不同年龄段发病率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4):736.

[6] 史凤毅,叶海军,柴薇,等.乳腺疾病的病种构成和峰值年龄比较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6(31):622-624.

[7] 刘洋,马骥.236例乳腺癌临床病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2(9):76-77.

[8] Bharat A,Aft RL,Gao F,et a1.Patient and tumor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in young women(

[9] Cufigliano G,Rigo R,Colleoni M,et a1.Adjuvant therapy for very young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response according to biologic and endocrine feamres[J].Clin Breast Cancer,2004,65(2):125-130.

[10] Gajdos C,Tartter PI,Bleiweiss IJ,et al.Stage 0 to III breast cancer in young women[J].J Am Coil surg,2000,190(5):523 529.

[11] 张贵成. 不同年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9):131-132.

[12]Anders CK,Hsu DS,Broadwater G,et a1.Young age at diagnosis correlates with worse prognosis and defines a subset of breast cancers with shared 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J].J Clin Oncol,2008,26(20):3324-3330.

[13] 胡德宏.男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治疗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6):942-943.

猜你喜欢
浸润性发病率乳腺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及造影表现与P63及Calponin的相关性
得了乳腺增生,要怎么办?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研究进展
TURBT治疗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