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云李红
(1.福建中医药大学,350003;2.福建省立医院,350003)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养生
王瑞云1李红2
(1.福建中医药大学,350003;2.福建省立医院,350003)
糖尿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中医养生,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应用调摄情志、顺时摄养、谨和五味、饮食有节、劳逸适度、勤于锻炼、针灸施治等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养生调摄,可协助药物治疗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药物治疗是不可缺少的,但也应注意到四季变化、情志、饮食诸多因素是诱发及加重糖尿病不可忽视的因素[1],所以顺应四季变化,适当调节情志,掌握好饮食起居,对于糖尿病病人至关重要。
养生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而进行自我调摄的保健活动。中医养生学有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动静适宜等;在养生原则的指导下,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法、起居养生法、药食养生法、运动养生法、针灸养生法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调摄情志对防治疾病的重要性。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养性之道,莫大愁忧,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说明心理因素是影响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宋皇室主编的《圣济总录》中对糖尿病的治疗就强调“薄滋味,减思虑。”《儒门事亲》记载:“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以上说明,情志因素与糖尿病病人密切相关。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精神紧张、焦急忧虑、发怒恐惧是诱发糖尿病和使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2]。所以糖尿病病人一定要乐观、心胸宽广、处事冷静,保持良好的情绪,预防糖尿病病情加重。
中医学特别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应自然规律,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3]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等,强调顺应四时与养生的密切关系。养生应该顺应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基本变化规律,使机体处于平衡状态。“春三月,此谓发陈”,春时人体阳气生发,气血流畅,肝气舒展,肌肤润泽,这是人体适应气候的反应。所以,患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保持心情舒畅、情志条达;提倡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和散步等使形体放松。“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属火,夏季养神,一忌肝火,尽量避免生气、焦虑、抑郁;二忌心火,减少心烦、懊恼、躁动不安。宜清静养神,静心宁神,摒除杂念,避免不良精神刺激,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夏日阳盛于外,毛孔开泄,易感受外邪,使病情加重,提倡晚卧早起,晨起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切忌运动过度,汗泄太多,加重体内阴津不足。“秋三月,此谓容平”,秋天阳气渐收,阴气初升,万物成熟,其性干燥,而糖尿病患者多为阴虚燥热的体质,对燥邪更为敏感,故应注意防燥,以免加重阴液损耗。提倡早睡早起,饮食宜甘淡滋润;深秋凋零的景象,容易使老年人情绪不稳,血糖也易随之波动,适宜进行一定的户外运动。“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季是万物蛰伏的季节,人体代谢相对减缓,必须主动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保持机体阴阳相对平衡。提倡早卧晚起,室内保持适宜温度,不宜太冷,还要注意空气清新流通,避免情绪激动。
药膳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素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药膳既是营养丰富、色味俱佳的美味食品,又是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中药方剂,兼营养和治疗于一体,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传统疗法之一。药膳在药物和食物的配伍、烹制及施膳等方面都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为指导,因此,药物和食物的配伍应根据药物和食物的性味功用、归经来选择。同时,还应兼顾疾病的饮食原则,使其既能治疗疾病,矫正脏腑功能之偏胜,又能够保证摄入合理的热量,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邓岚等[4]研究,给予基于中医药性理论的2型糖尿病饮食控制方案指导(由营养师指导),虚寒研究组治法以补虚温中散寒为法,食物的选择以温补性为主;实热研究组治法以开郁通腑清热为法,食物的选择以清凉性为主;对照组给予基本饮食治疗方案指导,控制病人全天的总热量,不考虑食物性质。结果提示,饮食治疗对降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 h血糖效果更佳,加入中医药性理论后的食谱较基本饮食治疗在对空腹血糖的改善上略显优势。对于餐后血糖>11.1 mmol/L的糖尿病患者,每降低2 mmol/L的血糖,其死亡率降低28.8%[5]。李忠研究中药膳食组与标准馒头组空腹血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膳食能较好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2 h血糖[6]。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第一时相降低或缺乏造成餐后血糖升高,在餐后血糖中尤以早餐后2 h血糖是一天中较难控制的,这与清晨对抗胰岛素的各种激素分泌较多,肝脏产生大量葡萄糖有关。故早餐食物的合理安排对这一时段血糖稳定起重要作用。餐后血糖反应取决于食物的消化吸收率,而影响消化吸收的因素又着重在于食物所含复杂多糖的性质,膳食纤维的性质和含量,以及淀粉颗粒的性状,糊化程度和抗营养素等方面[7]。
另外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与微量元素密切相关,糖尿病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微量元素能影响胰腺的分泌功能或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参与糖尿病的发生。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因分泌代谢紊乱,一些能参与调节血糖的微量元素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或下降[8]。1985年Anderson等人对健康的成年人的膳食进行了调查,发现90%的人饮食中铬(Cr)摄入量低于50 μg·g-1。其中女性平均每天摄入25 μg·g-1,男性33 μg·g-1,均低于美国国家食品营养委员会给出的估计的安全适宜的饮食推荐量(ESADDI)50~200 μg·g-1[9]。
已有不少研究表明,糖尿病与环境因素、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因素中的微量元素密切相关。如Cr,锌(zn),锰(Mn),硒(Se)等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并发症的产生等有一定关系[10]。邵幼岩等使用ICP-MS测定包括川贝母、知母、麦冬、党参、葛根、黄芪、桑叶、山楂、生地黄、熟地黄、太子参、天花粉、薏苡仁13种糖尿病药膳常用中药的Cr,Mn,Cu,Zn,Se和钒(V)6种微量元素含量,结果显示,被测的元素含量因不同药材而存在较大差异,各元素的变动范 围 Cr 0 ~11.82 μg·g-1,Mn 4.36 ~564.30 μg·g-1,Cu 0.55 ~13.34 μg·g-1,Zn 3.19 ~86.23 μg·g-1,Se 0 ~0.39 μg·g-1,V 0.05~12.04 μg·g-1[11]。
另外,临床应用中还应遵循辨体论治原则,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诠》曾提出“治病求本”,“当识因人因证之辨,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人为先,因证次之。”由此可见,张氏所强调的治病必求于本,此“本”是指个体体质。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因人施膳、因体施膳,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针对七种不同体质类型的人群,提出一些建议。
气虚质的人群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山药、小米、黄米、鸡肉、鹅肉、兔肉、香菇、蘑菇以及中药的人参、太子参、党参、黄芪等;阳虚质的人群平时可以多吃一些豇豆、辣椒、南瓜、黄鳝、核桃仁、腰果、樱桃、菠萝、荔枝等;阴虚质的人群平时可以多吃一些银耳、黑木耳、大白菜、梨、李子、枸杞、百合,中药的玉竹、葛根、知母等;痰湿质的人群平时可以多吃一些薏苡仁、玉米、蚕豆、赤小豆、香椿、茼蒿、莴笋、芦笋等;湿热质的人群平时可以吃一些荞麦、香椿、苦瓜、芹菜、苋菜、空心菜、菠菜、竹笋、莲藕、冬瓜、番茄、荸荠、柚子等;血瘀质的人群平时可以吃一些桃仁、油菜、慈菇、茄子、桃子、山楂等;气郁质的人群平时可以吃一些荞麦、高梁米、菠菜、白萝卜、橙子、橘子、柚子等。国内已有研究证实中医食疗干预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12-13]。因此,中医膳食应成为糖尿病患者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方法,让糖尿病患者了解中医膳食的有关知识,掌握食用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食物,在日常饮食中既获得营养,又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孙思邈在《千金方·道林养性篇》中记载“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汉代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以上说明古人倡导运动,以舒通血脉,以达养生长寿目的。
林颖娜等[14]将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动功组、动静组、静功组和对照组4组。4组均按常规进行治疗,同时动功组练习1 h八段锦,动静组前0.5 h练习八段锦、后0.5 h练习放松功,静功组练习1 h放松功;对照组仅按常规进行治疗,不加气功干预。通过4个月的动静功结合训练糖化血红蛋白有一定的改善,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呈上升趋势,而练功组比较稳定。结合前期研究结果综合考虑,气功锻炼可能在初期具有稳定空腹血糖和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作用,经过一定时间锻炼对糖代谢有改善作用。运动养生的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传统运动养生法的主要原则是动静结合、意气相依、内外兼修、身心并重;目前值得借鉴的系统养生方法主要有佛家和道家养生术两种[15]。佛家养生术是通过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运行气血,具有代表性的有达摩易筋经、罗汉十八手和少林拳等;道家养生术主张通过导引、养形等方法来练气,以促进健康,代表性的有五禽戏、二十四节气导引法、太极拳等。
运动养生贵在坚持、重在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西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和减轻体质量;使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等得到改善,预防或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增加体内的免疫功能,消除应激紧张状态,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16]。
针法调节血糖的常用处方有上消(肺热津伤)处方:肺俞、脾俞、胰俞、尺泽、曲池、廉泉、承浆、足三里、三阴交;配穴,烦渴、口干加金津、玉液。中消(胃热炽盛)处方: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中脘、阴陵泉、曲池、合谷;配穴,大便秘结加天枢、支沟。下消(肾阴亏虚)处方: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配穴,视物模糊加太冲、光明。阴阳两虚处方: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复溜。糖尿病患者进行针法治疗时要严格消毒,一般慎用灸法,以免引起烧灼伤[17]。因此,可建议使用悬空而灸的热敏灸法。
热敏灸疗法源于《黄帝内经》,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感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能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其临床操作强调探敏施灸、敏消量足。探敏施灸即探查疾病的热敏腧穴出现部位,并对热敏腧穴施行艾灸疗法。敏消量足则指热敏灸时务必灸至热敏灸感完全消失为完成一次热敏灸的治疗时间,这也是判别是否达到最大艾灸剂量的标志。在施行热敏灸疗法时,施灸时间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个体化的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施灸时间,这是患病机体自身表达出来的需求灸量,所以是最适的个体化充足灸量即饱和消敏灸量。而传统悬灸的灸量每次每穴一般从10 min到15 min,或者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往往达不到治疗个体化的最佳灸量[18-19]。
中医养生可谓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养生方面的论述,后经历代养生家不断完善,形成了系统的中医养生学。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西医学对糖尿病防治的研究证明,进行饮食、运动等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可有效的防治糖尿病[20]。这与中医养生理论所积极倡导的“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养生原则不谋而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生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但由于文化层次和生活背景的差异,目前糖尿病患者对养生可防治疾病的认识尚未普及。糖尿病患者应充分意识到中医养生的必要性,在饮食起居中,可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发挥中医养生的优势,从而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1]信中,杨金奎.糖尿病前期易感基因及环境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8,23(8):601-603.
[2]陆霞芳.全科综合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行为调查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2):288-289.
[3]烟建华.内经选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57.
[4]邓岚,胡东鹏,王宜,等.2型糖尿病中医饮食控制方案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1,28(5):29-31.
[5]梁晓春.实用糖尿病手册[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1999:169.
[6]李忠.中药膳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2 h血糖的影响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6,12(2):31-32.
[7]王彤,何志谦,梁奕铨.干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数和C肽的影响[J].营养学报,1998,20(4):426-431.
[8]陈璐璐.微量元素与糖尿病[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2,10(3):220-224.
[9]王永芳.铬与健康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1,13(1):45-47.
[10]齐格勒,Ziegler,法勒.现代营养学[M].闻芝梅,陈君石,译.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2.
[11]邵幼岩,蔡碧双,林纪昀,等.ICP-MS测定13种糖尿病药膳常用中药中的微量元素[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9):2011-2015.
[12]周建平.中医食疗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4):261-262.
[13]张彦妹.中医膳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5):18-19.
[14]林颖娜,汪卫东,张容瑞,等.不同养生功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糖代谢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09,28(1):9-12.
[15]范晓清.实用中医养生手册[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146.
[16]王立新,李立勇.糖尿病的运动疗法[J].中国全科医学,2001,74(7):562-563.
[17]仝小林,刘喜明,魏军平,等.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4):148-151.
[18]陈日新.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22.
[19]陈日新.传承千古艾弘扬中华灸——热敏灸起航世博走向世界[J].江西中医药,2011,42(337):3-5.
[20]陈家伦.2型糖尿病的预防——糖耐量减退干预试验研究现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2):161-167.
1005-619X(2012)12-1108-03
2012-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