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点摘编

2012-01-21 15:41
关键词:张伯苓商业性营利性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点摘编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潘懋元、邬大光、别敦荣在《新华文摘》2012 年第15 期撰文( 原文载于《高等教育研究》2012 年第4 期) 指出,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 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条道路是我国在 一定历史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渠道。第一 条道路是指捐资举办的民办高校,第二条道路是 指营利性民办高校,而第三条道路是指投资举办 但不要求取得回报的民办高校和要求取得合理回 报但又不是营利性的民办高校。这是一种将教育 的公益性与投资的营利性有机相统一、符合现实 国情要求的特殊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国家 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政策应当具有更大的包容 性,允许有更多的路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善待要 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投资办学。为此,政府应当在 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开 拓民办高校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第一,为民办高校 举办者取得合理回报预留政策空间; 第二,实行多 元主体共治的民办高校产权制度; 第三,赋予民办 高校以民办事业单位的身份; 第四,区分举办者与 学校,使其适用不同的优惠政策。

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刘莉莉在《新华文摘》2012 年第15 期撰文 ( 原文载于《复旦教育论坛》2012 年第2 期) 指 出,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中,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 指民办学校凭借自身的民营机制,不断寻求最适 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在高等教育供不应 求、公办高校改革又十分滞后的背景下,民办本科 院校通过负债经营方式凸显了办学条件优势,利 用低成本扩张实现了规模经济,以市场为导向灵 活设置了专业,凭借封闭或半封闭管理保障了教 学秩序。这些都是民办本科院校受制于特定历史 时期的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而形成的比 较优势。但随着民办本科高校从非学历教育到学 历教育的提升,必须建立核心竞争力以保持优势, 要在发挥已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资源 配置、优化组织结构,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型。民办本科院校竞争优势策略的选择,可 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办学定位的调整与内在 价值的重构; 课堂的转型与学习的增值; 制度的创 新与教师精神追求的提升。

商业性的市民社会:一种阐释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特征的视角

阎凤桥、林静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高等教育》2012 年第8 期撰文( 原文载于《教育研 究》2012 年第4 期) 指出,研究中国社会转型过程 中的高等教育现象有“批判现实”和“理解现实”两 种不同范式。许美德教授等人撰写的《二十一世纪 中国大学的肖像:迈向大众化高等教育》一书,更多 地选择了后一种研究范式。该书用“市民社会”这 个概念来反映在公立高等教育体制之外自发兴起 的中国民办高等学校,而是用“商业性市民社会” 对于揭示中国民办高等学校商业性行为特征更为 恰当。“商业性”是指民办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 系,类似于市场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受供 求关系的制约,由价格机制所决定。在这里,“商业 性”对于市民社会的限定并没有任何贬义,只是试 图揭示目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存在现实。“商业 性市民社会”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不仅可以用来分 析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特征,而且也可以用来分析 其他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现象。

私立时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公共精神的研究

宋秋蓉在《江苏高教》2012 年第4 期撰文指 出,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公共精神产生于近 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及其多 次访学美国的感悟和对于中国文化负面效应的深 刻反省。1919 年至1946 年,私立南开大学赢得政 府高度重视,得益于张伯苓的公共精神。私立南开 大学力矫国人“私”与“散”之弊病的办学理念,讲 求师生合作的民主管理学校原则、法制化办学、诚 信与自律性、非营利组织性以及非家族特性等等, 体现了张伯苓的公共精神诉求。近代中国,私人教 育机构要想赢得政府与社会的信赖,办学者必须拥 有一颗以公共精神为内涵的为“公”之心。

猜你喜欢
张伯苓商业性营利性
多源流理论视野下我国营利性民办大学的政策过程及未来思考
广西:民办校可由营利性转非营利性
自黑也能激励人
民办学校将分类管理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装置艺术在现当代艺术中的商业性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张伯苓在教育与政治之间
张伯苓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