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分析

2012-01-17 08:04黄春铃
银行家 2012年2期
关键词:理财产品存款收益率

黄春铃

从2004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元年”算起,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先后经历了初创期、快速启动期、理性回归期和稳健发展期等阶段。2011年,银行理财市场再度呈现爆发性增长局面,成为监管机构和市场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理财市场发展呈现六大特点

发行数量和规模再创新高,发行节奏明显加快

在理财市场起步和快速发展的2005~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每年都翻倍增长,经历2008年“零收益”、“负收益”的市场洗礼后,2009~2010年理财产品发行增速大为放缓。2011年,理财市场在高位再度步入快速发展通道,仅前三季度的产品发行数量已达16751支,超过2010年全年总和的41%。

关于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额,目前市场上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监测数据显示,2008~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金额以年均42%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全年募集资金4.64万亿元。《中国银监会2010年报》披露,截至2010年底,124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账面余额为1.7万亿元。市场普遍测算2011年上半年个人理财产品发行金额在7万亿~8万亿元之间,超过2010年全年总和的50%~70%。

上述关于发行数量和发行金额的统计,尚未包括针对企业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2011年,企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非常活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11月2日,已有67家上市公司将闲置资金用于購买银行理财产品,总投资额达290亿元人民币,比2010年增加10倍。根据同时披露对公和零售理财产品发行量的上市银行数据,对公和对私理财产品的余额比例约为4∶6。按这一比例推算,仅2011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市场规模便突破10万亿元。

从发行节奏来看,2009~2011年每逢季末、年末重要考核时点,理财产品发行量便会出现明显增长,这一趋势在2011年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图1。

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竞争更为激烈

从理财产品发行主体的市场结构来看,国有银行的地位和市场参与度明显上升,股份制银行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地方性城商行参与度明显提升,外资银行不是非主流参与者,整体市场份额不足5%。

2011年前三季度,交通银行以1917支产品发行数量位居榜首,工行、招行和中行紧随其后,发行数量都在千款以上。前十大发行银行的市场份额总和为64.15%,比2010年下降了6.85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产品期限更短,整体收益率明显上扬

在新发行理财产品中,6个月以下的短期产品占比接近90%,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产品占比超过1/3,理财产品短期化的倾向非常突出。与短期限相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明显走高。3%以上收益率的产品占比超过80%,比2009年和2010年分别高出35.67个和23.25个百分点;5%以上收益率的产品占比为15.8%,比2009年和2010年分别高出13.1个和12.57个百分点。

投资风格更趋稳健

由于外围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市场避险情绪较浓,人民币理财产品占比超过总产品的85%,外币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同时也表明更多的普通客户参与到银行理财市场。

从基础资产配置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风格更加稳健,高风险股票型资产占比不足3%,债券、利率、票据、信贷资产等风险偏低的基础资产占比超过70%,如图2。随着监管机构对银信合作贷款类理财产品的清理整顿,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所占比重在高位迅速调整。2011年,银行票据也被纳入贷款额度控制范围,票据资产占比有所下降。

表外扩张态势明显

从收益率类型来看,保本型理财产品所占比例比2010年下降约10个百分点,非保本型的理财产品占比超过六成以上。由于记账方法的不同(表1),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一般不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体现,其占比提升使理财产品呈现表外扩张的态势。人民银行《2011年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目前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已经达到了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275亿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针对性监管政策更加严格

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高速发展不断触及监管“高压线”,如违规高息揽存、资金池类理财产品黑箱操作、表外资金监管真空等问题,监管机构密集出台各种针对性的规范措施和政策,如表2所示。

理财市场高速发展的驱动因素

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变化,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市场需求和银行供给层面的动力因素,也有来自监管层面的压力因素。

通货膨胀和负利率催生居民投资理财热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理财意识显著增强。在我国利差管制环境下,存款收益率被明显压低。通货膨胀和负利率的持续存在成为理财需求集中释放的催化剂,我国大规模的储蓄存款,有着提高收益率的巨大需求。

银行理财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可分享市场利率的渠道,不仅收益率明显高于银行存款,且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风险相对较小,填补了投资领域从无风险、低收益的银行存款到高风险、高收益的股权类产品之间的空白,消除了中国金融市场投资谱系中风险收益配比的断点,从而满足了广大投资者的需要。2009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的日益活跃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可替代投资品竞争力减弱

2011年股票市场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成交数量和成交金额延续2010年的下滑态势,在风险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明显下滑。基金市场资产净值在经历2007年9月~2008年2月的巅峰状态后,近几年一直未见明显起色。2011年,基金数量虽然一直在增加,基金份额稳中有升,但基金净值却一直处于下滑态势,2011年三季度,全部基金净值尚不足2010年底的85%。

从与银行理财产品替代性较高的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情况来看,债券型基金份额在2008年达到高峰后,2010年以来虽略有回升,但未见明显增长。2011年三季度末的基金净值低于2010年年底8个百分点,仅为2008年年底的六成左右。货币市场基金在2011年的表现比2010年有明显好转,但目前的规模和资产净值还略低于2005年水平。

与竞争性市场的投资产品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的优势明显。

一是流动性管理优势。进一步分析我国投资者的储蓄存款期限可以发现,现有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和居民储蓄存款期限高度匹配,二者均以短期为主。其中,3个月以内的储蓄存款占比与3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占比均在70%左右,3个月到1年期的储蓄存款占比和该期限的理财产品占比在25%左右,如图3。2011年,主要活跃银行大都推出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T+0”赎回,部分银行有大额赎回触发限制),就流动性而言,类似于活期存款,而理财收益率可达活期存款的4至6倍,甚至更高,对投资者的闲置资金和活期账户存款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由此可见,银行理财产品能够充分满足投资者对个人和家庭储蓄资产的流动性要求,对储蓄存款的可替代性非常强。

二是风险管理和收益率优势。首先,从风险角度看,银行业受到的风险监管是整个金融业中最严格的,其拥有专业化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队伍和管理能力,整体风险可控。其次,银行理财产品可投资范围非常广泛,可覆盖利率、票据、信贷资产、债券乃至股票、商品、汇率,以及相关金融衍生品,可通过循环发售短期产品来实现稳定的长期资金沉淀,为开发更高收益率产品创造了条件。

三是服务渠道和声誉优势。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银行在网点、电子化销售渠道和专业化的财富管理队伍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在本行理财产品销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银行出于声誉保护,对理财产品的收益提供了显性或隐性担保,风险可控。相比之下,保险公司依赖高流动性和低成本的代理人渠道,而基金公司则存续时间偏短,产品发行和销售高度依赖银行渠道,对大众客户的影响力偏弱。

存款增长乏力

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火爆,一方面来自市场需求的原生动力和银行理财产品的特有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在存款增长困难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主动规避监管、寻求套利空间的利益驱动所致。

受额度控制等因素的影响,2011年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出现明显下降。截至2011年11月,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为6.84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下降8.73%。贷款增速放缓,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存款派生率下降,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困难。截至2011年11月,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存款为8.21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下降25.97%,部分月份出现负增长。

除贷款额度控制外,2011年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準备金率达到21.5%的历史高位,可用存款资源被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监管机构一度对商业银行采用更严格的“日均贷存比”监管标准。存款拓展困难成为商业银行2011年业绩发展的重要瓶颈。

在行业性的存款压力面前,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揽存成为商业银行变相满足监管要求的利器。理财产品发售活跃的银行,如交行、招行、光大、深发展等,通常也是存贷比指标相对紧张的银行。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量发售,引起存款在银行间大搬家。为避免存款流失,存款资源相对富裕的四大国有银行亦纷纷加入到理财产品发售的队伍之中。

2012年展望:在进一步规范中稳步发展

纵观近几年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银行理财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和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如通货膨胀、负利率、市场流动性状况、资本市场景气程度以及投资者的风险情绪等因素息息相关。

2012年,通货膨胀压力将逐步缓解,预计通胀水平将进入相对温和的区间,负利率随之收窄,甚至阶段性消失。在国内物价涨幅回落、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复杂环境下,为规避经济下滑风险,货币政策维持稳健的基调不变,但实际操作会比2011年宽松,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股票市场的整体表现将好于2011年,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情绪有望随市场景气的阶段性恢复而有所扭转。在上述变化背景下,2012年预计银行理财市场将呈现以下四方面变化。

第一,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产品余额增速将放缓。首先,从需求方看,随着负利率状况改善、资本市场景气程度的阶段性回升以及投资者风险厌恶情绪的微幅调整,投资者的资产配置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从低风险资产向高风险资产转移。鉴于银行理财产品在低风险资产配置中的优势,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仍然旺盛。但随着通胀回落和市场利率下行,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将有所下降。其次,从供给端的情况来看,综合考虑信贷投放规模扩大、准备金率下调等因素,2012年,全行业的存款“饥渴”状态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揽存的动机有所减弱,银行理财产品资产管理的属性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存贷比考核指标紧张的中小股份制银行仍将非常重视理财产品的吸储功能。

综合两方面的情况,2012年银行理财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无论是产品发行数量还是产品余额,同比增速将趋于下降。从币种结构看,由于外围经济表现仍旧脆弱,风险较高,人民币类理财产品仍占有主导性优势。

第二,银行理财业务的资产配置结构将发生变化。2012年,银行业信贷增长依然存在额度控制,表内外资产规模增长会继续受到较严格的监管,信贷类和票据类资产存量将进一步下滑。预计2012年债券市场会保持相对活跃,债券类理财产品的占比将保持相对平稳或稳中有升。受货币政策略为宽松的影响,市场利率和基础利率的差额会明显收窄,利率产品占比继续提升的空间有限。随着股票市场景气程度的阶段性恢复,高风险的股票资产(如通过私募和信托理财计划投资股市、“打新股”或挂钩股票指数)配置比重将有所上升。

第三,理财产品期限将拉长,收益率下降。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将从2012年1月开始实施,短期理财品种(1月以内)的发行数量将明显下降。同时,由于理财产品资金池的管理模式受到严格监管,要求每款产品建立具体明确的投资组合,商业银行出于期限错配的需要,会适当拉长产品期限,以获取相对较高收益。另外,从居民储蓄存款的期限特征看,6个月左右期限的理财产品与居民储蓄存款剩余期限的匹配度较高,存款替代性较强。

综合上述因素,预计1月~3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将占主流,现金类理财产品(“T+0”)由于流动性和收益率方面的优势,对阶段性闲置资金仍将保持较大的吸引力。整体而言,随着市场利率的下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将随之步入下行通道。但考虑到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路径依赖,2012年年初的收益率不会出现大幅下滑,一季度后将逐步下行。

第四,资金池类产品将更加规范,对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披露充分”是银监会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基本要求,每个产品对应确定的资产组合是基本前提。在监管政策引导下,2012年,资金池类理财产品将向现代资产管理模式下的资产组合类理财产品演化。资产组合类理财产品与资金池内理财产品的最大区别在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从目前按约定预期收益率为基础,改为以产品净值为基础进行发售,类似开放式投资基金。在该模式下,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是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关键,需通过设置资产准入标准、各类资产限额、资产负债错配缺口限额、资产负债久期缺口限额,确保流动性资产的配置比率,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也将由此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猜你喜欢
理财产品存款收益率
29城居民人均存款排名:北上广人均存款超10万
2016年10月债券平均久期、凸性及到期收益率
2016年10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9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9月债券平均久期、凸性及到期收益率
隆昌县联社:“开门红”增存75877万元
非保本理财产品
保本理财产品
非保本理财产品保本理财产品
非保本理财产品保本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