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2012年经营展望及策略分析

2012-01-17 08:04樊志刚何崇阳李卢霞
银行家 2012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商业银行

樊志刚 何崇阳 李卢霞

结构调整压力更加凸显

第一,“十二五”结构转型战略进入实施年,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2011年以来,监管当局虽然继续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实现了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大中型企业贷款增速、中西部地区贷款增速高于东部地区贷款增速、涉农贷款余额高速增长的信贷投放结构。但是,国内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形成的“贷大、贷长、贷集中”的现象并未得到明显改善。2011年前三季度,中长期人民币贷款余额占比仅比2010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仍高达60%。

进入2012年,商业银行深入推进信贷结构调整战略,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改变“贷大、贷长、贷集中”的信贷投放惯性,已成为降低国内商业银行中长期发展战略风险、提升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第二,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同步推进,信贷增长向常态回归,商业银行加快盈利结构调整时不我待。2009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直接融资比重没有明显提升,但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规模庞大的民间信贷力量亦不容忽视。在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周期,国家——系列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机制建设的政策推动下,2012年预计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可能进一步降低,净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盈利增长的驱动作用将趋于减弱。

同时,在经济增速和通胀率“双降”的预期背景下,2012年,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调下,可能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进行局部性、阶段性放松,银行信贷将呈现总量略增、价格回落的态势,净利息收入增速回落应是大概率事件。综合上述因素,进入2012年,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推动盈利结构转型、构建多元化盈利模式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第三,经济运行潜在风险考验商业银行风险化解和防控能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10月,全国住宅价格首次出现环比下跌,这一事实反映了在国家严格宏观调控政策的压力下,房地产市场“价跌量减”的态势趋于加强,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2012年,在房地产政府调控预期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楼市、财政与金融三位一体的“畸形平衡”格局将被打破,商业银行可能面临较大的房地产开发贷款违约风险。

根据2011年6月1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数据估算,截至2010年末,我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量约14万亿元,其中70%的项目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源支持。而2010年全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仅为4061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已远远超过90%~120%的国际警戒线。2012年,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平台贷款的集中到期,另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下行拖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双重压力之下,地方政府债务率进一步升高,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化解和防范平台贷款风险的压力。

第四,商业银行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对加快经营转型步伐提出更为急迫要求。

一方面,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监管新标准。2011年5月3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新监管标准将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首先,新监管标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使资本约束成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融资压力;同时,资本结构单一的要求也增加了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难度。其次,新监管标准形成了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多重常态约束,商业银行不断强化资本约束、流动性约束和市场约束,深入开展体制、机制、服务和技术等领域的全方位创新,加快推进经营转型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另一方面,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机制建立。入选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可谓“喜忧参半”。首先,入选系统重要性银行意味着监管压力增大、长期业务扩张面临较强的资本约束,并且对入选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短期内不存在太大的资本压力。其次,入选系统重要性银行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获得来自金融稳定委员会的一份权威评级证明,持续入选系统重要性银行可向市场传递“资优信号”,从而为入选银行赢得更多业务拓展机会。虽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仅有中国银行一家入选,但根据系统重要金融机构监管机制安排,金融稳定委员会每年11月都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重新审定。随着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有更多银行进入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应在预料之中。因此,系统性金融机构监管机制的建立,无疑增加了国内商业银行潜在的监管压力,对其加快经营转型步伐、提高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提出了更为急迫的要求。

国际化发展要求愈加突出

第一,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客观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我国经济稳健增长,中国企业积极利用对外投资并购的历史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根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局统计,截至2011年9月末,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达3617.8亿美元,这一数字较2007年年底增长了206.8%。

我国企业全球运营,客观上需要国内商业银行能够提供跨市场、跨国界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然而,即使危机后国内商业银行大大加快了国际化扩张步伐,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除了中国银行实现了境外资产占比超过20%的阶段性目标,工商银行在全球超过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际经营网络,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境外服务网络正在加紧构建,其他银行国际化程度更低,远不能适应当前我国企业全球金融服务要求。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为国内商业银行拓展境外经营网络提供了有利机遇,也需要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跨境服务网络。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过程中,商业银行是最为关键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渠道。因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扩大开放程度、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实现国际业务多元化、开辟新的盈利空间和改进对国际客户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商业银行拓展国际经营网络提供了有利机遇。同时,随着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经济总量增长有力、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2012年繼续加快推进是必然趋势。不论是为跨境贸易主体提供跨境结算服务,还是为跨境投资企业提供跨境金融服务,都需要国内商业银行继续深化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完善境外机构网络和强化境外机构服务能力。

我国银行业应对战略

2012年,面临新的形势,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战略选择:加快结构调整,创新发展资本节约型金融业务,推进国际化经营和集团化管理。

第一,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

首先,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改观“贷大、贷长、贷集中”信贷格局。如前所述,2012年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大幕实质性开启之年,经济转型与金融转型互为促进。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速度与质量也必须与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紧密结合。因此,进入2012年,国内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推进金融创新、优化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与现代新兴科技与客户金融需求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可持续的“互利共赢”局面。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后转型发展期,商业银行加快退出“两高一剩”行业(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性行业),不仅是防范潜在信贷风险的需要,也是释放信贷投放空间以培育新信贷增长点的需要。进入2012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相应要求“贷大、贷长、贷集中”格局进一步改观。

防范和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业务领域的潜在风险,一是要求商业银行通过健全名单制管理、严格信贷准入、合理确定信贷条件等方式,严格限制相应业务领域新增贷款的增加,防范新的风险滋生;二是需要商业银行综合运用贷款条件整改、贷款合同整改、抵押担保整改以及贷后管理整改等存量贷款管理措施,最大程度化解潜在或已爆发的风险。

其次,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产品、服务创新,提升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盈利增长极。此次金融危机以来,在外部市场竞争环境恶化的影响下,人工涨、汇率涨、原材料价涨,用工荒、用电荒、资金短缺等问题使小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根据国家工信部统计数据,2011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面达15.8%,同比扩大0.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22.3%,规模以下小企业亏损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作为GDP、社会就业、税收上缴和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发展好坏,关系着我国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就业水平高低,已经成为我国结构调整重点之一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性力量。对商业银行而言,在大型企业客户和盈利格局基本稳定的竞争环境中,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产品、服务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仅是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形势,也是培育新的盈利增长极的要求。

最后,要支持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挖掘新的盈利增长空间。从最早的“三角洲系列”到“东部沿海开发区系列”,从“中部、北部及东北部区域规划系列”到“西部开发区和主体功能区系列”,在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西部加速增长、东部机制创新”的区域经济规划大格局已经形成,进入2012年,区域经济规划措施进入推进实施阶段。在继续支持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商业银行需要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挖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盈利空间。

在国家支持系列“三农”政策的倾斜下,县域经济日益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需求。新的一年,国内商业银行继续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既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可以增强业务辐射能力,分享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二,创新发展资本节约型金融业务,纵深推进综合化经营转型,提升金融资产服务能力,加快盈利结构转型步伐。进入2012年,面临更加严格的资本监管、深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来自非金融机构与同业的激烈竞争,国内商业银行盈利结构转型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以节约资本和提升服务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产品创新、业务营销和激励考核机制,升级改造传统业务网点,整合优化自助银行、电子银行等非传统业务渠道功能,以丰富的产品、便捷的服务加快发展,推动现金管理、企业年金、资产托管、债券承销、财务顾问等新型批发业务和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高附加值零售业务,以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中间业务,是提高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占比的重要途径。

当前,虽然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已经初步完成综合化经营的战略布局,但是,非银子公司对母行的经营贡献还很微弱。进入2012年,从拓宽综合经营范围转向强化综合化经营能力,积极探讨适合的母子公司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非银子公司对母行的业务延伸与服务补充功能,以及母行对子公司的资源支持作用,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向纵深推进的重心所在。

第三,网络扩张与加强管理相结合,深入推进国际化经营步伐。相比国际同业,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通常而言,国际化大银行50%左右的资产和盈利源于海外,而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境外资产占比为22.26%,净利润占比为22.26%;交通银行境外资产占比仅6.15%,利润占比仅为4%;工商银行境外资产占比仅3.9%,净利润占比仅4.07%;建设银行境外资产占比仅2.52%,利润总额占比仅1.83%。

此次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和欧美银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处在“去杠杆化”状态,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拓展的潜在市场空间和客户资源得以扩大。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理性利用潜在并购交易机会,进一步完善境外机构网络,应是国内商业银行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在“量”维度上的选择。

当前,多数国内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因开业时间较短,尚处在业务模式探索和管理路径的初步发展阶段,价值贡献较小。积极申请新业务牌照以扩张业务范围,建立分支机构以增强服务能力,探索境内外机构“协作共赢”的一体化发展机制,以充分利用母行客户、资源、科技等资源优势,应是国内商业银行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在“质”维度上的选择。

第四,适应综合化、国际化发展步伐,探索建立适合的集团管理體系。随着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战略布局的推进,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初步形成涵盖多层次经营实体、多种类业务结构和覆盖不同国家地区的多元化、综合性、立体型的大型金融企业集团,各种资源的分布日益分散化、多层次化和复杂化,风险暴露的范围从境内延伸到境外、从银行业务延伸到非银行业务。如何实现各类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客户、不同机构、不同业务、不同产品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共享,完成从传统商业银行向“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商的角色转换,国内商业银行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提升集团管理能力。

要构建适宜的集团管理体系,商业银行不仅需要打造精简高效的集团管理总部,逐步建立以业务条线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也需要探索和完善集团化的业务激励和考核机制、资源配置和共享机制,以及一体化的客户视图和系统平台,以及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所)

猜你喜欢
国际化经营商业银行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雷人画语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乔万强:经营企业经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