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学院 商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均翻一番,全市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武夷山连续5年、建阳连续4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行列。然而在2011年4月发布的《中国(福建)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对福建省9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南平位居倒数第二。那么,南平自身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轨迹到底如何呢?本文拟在建立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时序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对2000-2010年的南平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综合评价,以期得到有益的政策启示。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找出影响某一经济过程的几个综合指标,使得人们在研究复杂的经济问题时容易抓住主要矛盾[1]。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需要进行时序动态评价反映。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以一个综合变量来取代原有的全局变量,再以此为基础描绘出系统的总体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轨迹[2]。
南平的县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90%,县域人口占全市人口的84%,县域经济的发展是闽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因此,本文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角度,采用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对南平区域经济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动态的评价。
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评价是从发展水平角度考察福建省县域的经济发展状况[3]。评价选择总量、均量、结构三个方面最具代表性的13项指标组成指标体系,主要考察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状况。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3]。
表1 县域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是从发展速度角度考察县域的经济发展状况[3]。评价选择反映经济增长的7项代表性指标,主要是从动态角度考察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具体评价指标见表2[3]。
表2 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从表1、表2中选取从2000-2010年20个指标共11年的数据,作为反映经济动态发展的样本点,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南平统计年鉴——2011》。
用SPSS19.0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的原则提取主成分,得到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及主成分载荷矩阵,分别见表3、表4、表5和表6。
表3 经济实力评价指标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表4 经济实力评价指标的主成分载荷矩阵
表5 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表6 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主成分载荷矩阵
用表4、表6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得到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得到相应的特征向量,用以构造综合评价模型。
经济实力评价指标的两个综合指标的线性组合为:
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三个综合指标的线性组合为: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
将数据代入,可分别得出11个代表经济实力的综合评价值F经济实力和代表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值F经济发展 (见表7、表8)。
表7 经济实力指标各样本综合评价值
表8 经济发展指标各样本综合评价值
根据每年的综合评价值F绘制时间序列图,借助图像法,通过直接观察数据点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分析数据的运动规律及其结构变迁,结果见图1、图2。
结果表明,南平经济综合实力持续上升,2004年以后明显增强且提升速度较快,“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就。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开局几年,区域经济发展均全面提速,为实现预定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6年以前南平经济综合实力得分较低,主要与县域经济中农业生产率水平低、工业整体基础薄弱以及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有关。在“十五”期间,以绿色食品为主要标志的名优特新产品发展迅速,“绿、旅、新”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基层发展活力增强,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在工业方面,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一批工业企业优势逐步显现,初步建成了一批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开始形成[4]。同时,旅游经济长足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进入“十一五”新的发展时期,为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福建省委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以福州、三明、莆田、南平、宁德的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紧密对接、联动发展”,明确了南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位和作用[5]。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主动融入海西发展大局,南平经济进入了蓄势发展和加快发展新阶段。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积极扶持培育和做大品牌,不断壮大笋竹、畜禽、茶果等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集中力量培育和提升7个工业产业集群,强化了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培育壮大流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性优势的商贸物流园区;发挥武夷山“双世遗”品牌效应,大力培育旅游市场,延伸旅游经济产业链,加强旅游区域联合与协作,加快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借力科技,推行茶园标准化建设,走扩大生产规模和产业化之路,同时依托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把茶业博览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茶旅互动,为强县富民做出了重要贡献;做大做强南平中心城市,加快建设闽北城镇群,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可以看出,近11年来南平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将为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实现下一个五年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要实现南平市跨越发展、转型升级,首先需要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以增强其竞争力,提升做大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其次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以武夷新区建设为先导,统筹武夷新区与南平中心城区的发展以及统筹武夷新区与各县(市、区)的发展,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跨越发展。再次需要提高外贸产品竞争力,在继续保持以纺织和林木为代表的轻工业品、以茶和饮料为代表的农副产品的出口优势地位的同时,有选择的扶持并扩大一部分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1] 王国梁.多变量经济数据统计分析[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任若恩.多元统计数据分析—— 理论、方法、实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3] 罗海成.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2):90-97.
[4] 南平市人民政府网.南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5] 南平市人民政府网.南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