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2012-01-14 03:14
武夷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方案模块

(武夷学院 教务处,福建 武夷山 354300)

1 “应用型”本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高校2138所,其中本科院校844所;而地方本科院校又占我国本科院校总数的80%以上,其中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数定位为“应用型”本科。地方本科院校绝大部分是从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其定位是由其诞生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所决定的。武夷学院定位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自然要遵循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我国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1998年为9.8%,2002年达到15%,2010年为26.5%。可见从2002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就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背景下,应如何给出“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呢?

“应用型人才”相对来说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相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知识的运用,强调的是学生依托于一定的学科专业平台基础上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既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完整性,也不应只是偏重强调某项岗位技能的熟练程度;既不能过分注重学生的理论探讨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培养,也不仅是旨在培养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技术应用等[1]。我们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培养,强调学生能够应用知识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等。

以武夷学院为例,和大多数其它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样,是以培养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如何既能培养出适应闽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要和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又能在如此众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办出人才培养特色?这无疑是摆在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以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需求目标”+“培养过程”+“能力形成”为培养思路;如何结合闽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人才培养合作方式,培养出既能满足闽北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又具有武夷山“双世遗”、朱子理学和武夷茶产业、生物多样性等文化与产业特色的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如何切实做到让我校学生在学习期间紧密结合市场企业的需求、增强行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及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制订原则:

2.1 社会需求原则

作为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毕业就业为导向,否则学校的人才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选择、实践教学安排等方面,必须能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时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通过合作企业的引入,校企共同建设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2 应用性原则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这就要求在学生的高等教育经历中应对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合理安排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中学生应用能力形成的课程数量、保证教学质量、落实各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中学生职业能力形成性训练课程比例等等各种方式以达到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

2.3 协调发展原则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所以,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是一个循知识、能力、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形成等等人才培养规律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过程。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拓宽通识教育平台的素质拓展选修内容,进一步丰富武夷文化、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教育、创新创业指导等选修课组的课程内容建设,进一步完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的选修课程建设,保证选修课的学时比例,限定文理科交叉选修及选修类别等等这些方式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教学体系构成的。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是在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素质的需求,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包括各教学模块与教学环节的设置,具体的教学课程设置及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等等。

3.1 明晰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的取向,以我校为例,依据“服务闽北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依托武夷山“双世遗”文化特色等条件,我校确定了“四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会做人”是对毕业生的品行作出了要求;“会学习”是对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及继续学习能力方面作出明确要求;“会应用”体现了应用型本科侧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特点;“会创新”则是应用型本科区别于高职学生以及我校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由此可以规划出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上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2]。(如下图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结构图)

各专业在制定具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针对相关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知识、素质的要求和定位,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职业范围等作出明确的需求分析,进一步明晰本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要求,按照 “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企业需求调研访谈→毕业生、高年级学生座谈→参考专业指导性规范→教研室研讨→形成培养方案初稿→学院审查→校企专家论证→完善培养方案”的“倒推法”[3]路线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2 采用“多平台、多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建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体系可采用“平台+模块”的设置方式,如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基本设置是“四大教育平台、八大教学模块”。(详见图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构架)。考虑到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特色和要求,灵活设置教育平台或教学模块。这样既能保证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模式的基本一致,又能兼顾到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性。

“四大教育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教育平台和实践创新教育平台。其中,“通识教育平台”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素质教育通选课)两个教学模块;“学科专业教育平台”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个模块;“专业方向教育平台”分为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两个模块;“实践创新教育平台”分为公共基础实践(素质拓展活动)和专业实践两个教学模块。

“八大教学模块”中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我校人才培养规格中所要求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如图1所示)结构相对应。其中,(1)公共必修课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理论和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通选课侧重于对学生特色文化和基本素养的培养。(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皆为必修课,侧重于学生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3)专业方向必修课主要针对学生专业理论提升和专业核心技能形成的培养;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的专项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4)公共基础实践侧重于学生文体活动能力、劳动品质、职业道德素养、创业精神等基本素养的形成;专业实践要求对学生进行熟练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岗位综合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敬业精神的培养等等。

3.3 实行“全程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模块犹显重要。要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对学生的公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训练。所谓的“全程式”实践教学,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上的连贯性,无论是公共基础实践还是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的整个学习过程;二是教学内容上的全面性,包括从素质拓展训练方面的社会调查、文体科技活动到专业基础实践方面的课内实验、单独设置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从专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综合实践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教师科研等创新实践等等;大学4年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构成了全面的实践创新教育平台(详见下图3:实践创新教学体系)。

学生参与的素质拓展等各种社团活动属于公共基础实践,各专业要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按“专业基础 专业综合 创新实践”的“分层次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专业实践训练,通过合理设置专业基本技能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见、实习,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巩固、提升和深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通过开设和保证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开出比例,以及学生参加教师科研等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切实加强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达到毕业生能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培养目的,对以上各种实践教学项目均采用课程化管理方式,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学分和学时。其中,规定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不低于25%;理、农科不低于30%,工科类不低于35%,术科不低于50%。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1周计1学分)。

4 结语

近年来,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也越来越科学、合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不断快速发生变化,如何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课内与课外教学比例,选修与必修课程比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基础实践与综合、创新实践比例等等,以及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实践基地的建设,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制定和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1] 丁小明.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6·

[2] 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9.

[3] 李宏胜,陈 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108-110.

[4]闽教高 [2003]48号,《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试行)[S].

猜你喜欢
应用型方案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烂脸了急救方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
稳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