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强 刘 萍 郝淑娴 任 丽
(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山东 莱芜 271100)
1.1临床资料 72例患者均为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其中男32例,女40例,年龄19~78岁,体重60~85 kg,病程6个月~22年。本组腰椎间盘涉及多发部位,依次为L4-5、L5-S1、L3-4、L2-3。将以上病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49.7±5.6岁,体重72.9 ±7.2 kg,病程12.5±8.5年;对照组男15例,女21例,年龄47.8±6.3岁,体重72.1±6.8 kg,病程11.9±7.4年。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及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持续腰痛时间超过6个月;对物理治疗、口服消炎镇痛药、硬膜外阻滞等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满意;神经功能检查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椎间盘造影诱发或加重原发腰痛;MRI显示无硬膜囊明显受压;椎间盘高度保留50%以上。
1.3排除标准 严重神经功能缺失者;造影剂过敏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曾行椎间盘切除手术者;严重椎间盘突出,神经受压症状、体征明显者;孕妇及骨性椎管狭窄、运动障碍和马尾神经综合征或合并重要器官严重疾患者。
1.4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行JOA评分[1];通过CT和MRI观察病变椎间盘突出情况和信号改变;并完善其他术前常规检查。
1.5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CT引导下行椎间盘内水冷式双极射频纤维环成形术。术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L3-4和L4-5椎间盘穿刺法:患者俯卧位,先用CT扫描病变的椎间盘,测量双侧从皮肤穿刺点到椎间盘热凝点的长度和角度,并在皮肤穿刺点作标记。穿刺针在CT监控下穿刺,通过阻抗值和CT影像确定针尖位于纤维环内。先给予50 Hz感觉功能测定(电压或电流),再给予2 Hz行运动功能测定。对侧操作同上。最后将电极连接至射频发生器,将水冷管道系统连接至充满无菌生理盐水的周期缓动泵。根据刺激阈值的不同,分别给予50℃、55℃和60℃(针尖温度)3个热凝周期,每个周期180 s,当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开始计时,同时注意患者的主诉,特别注意有无下肢的放射痛。行L5~S1椎间盘穿刺。手术当天及术后3d抗生素预防感染。常规卧床3d,第3天开始腰背肌锻炼,3个月内避免负重、弯腰等活动。观察组合并外敷祛痹止痛膏(药用:土元15 g、炒地龙15 g、白芍15 g、川芎20 g、羌活20 g、千年见15 g、秦艽15 g、鸡血藤15 g、木瓜10 g、桑寄生10 g、巴戟天10 g、淫羊藿10 g、乳香10 g、没药10 g,传统方法制备)。每2天1贴,加温后贴于患部,连续治疗3个月,于术后1周和6个月定期复查,评价疗效。不定期随访。
1.6疗效标准 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1]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及手术疗效。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临床疗效:优(改善率≥75%)、良(50%≤改善率<75%)、可(25%≤改善率<50%)、差(改善率<25%)。
1.7统计学处理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计算,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住院6~10d,平均7.6±1.8d;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8±2.5个月。其中39例术后腰痛即刻消失,22例术后第3天腰痛缓解,9例腰痛部分缓解,2例术后无效,每组各1例,3个月后行手术治疗。
2.1JOA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JOA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JOA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aaP<0.01;与对照组比较,bbP<0.01;术后6月与术后1周比较,cP<0.05
表1示,两组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均极显著高于术前(P<0.01),术后1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分数显著高于术后1周(P<0.05),而对照组评分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
2.2疗效比较 两组术后1周和6个月临床疗效(见表2,表3)
表2 术后1周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术后6个月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bP<0.05
术后1周,两组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94.44%,比对照组(77.78%)提高21.42%,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盘源性腰痛临床常见,主要由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应力的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或脱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腰痛,亦可因退变、破裂的椎间盘本身产生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引起炎症反应而导致腰痛[2]。椎间盘病变引起疼痛的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者认为是位于纤维环内的微神经受到损伤或瘢痕组织压迫神经引起疼痛[3]。因此,修复加强受损的纤维环或灭活受累的微神经可有效消除疼痛症状。利用TransDiscal TM系统电热能调节椎间盘的胶原成分,使胶原组织发生固缩,凝固纤维环的病变部位,使向内生长的肉芽组织发生变性、固缩,灭活受累的微神经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4]。本研究证实,经水冷式双极射频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止痛效果显著,但纤维环成形术只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对发生盘源性腰痛的病因、病机并未改善。就中医而言,我们认为:盘源性腰痛属"痹"痛范畴,古人云: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又说: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治则以温肾固本、祛风除湿、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为基本治则。方中羌活表散风寒除百节之风,秦艽、千年见祛风湿壮筋骨;木瓜舒筋活络以助羌活、秦艽、千年见;白芍、川芎、乳香、没药活血化瘀、行血止痛,土元破血逐瘀,地龙、鸡血藤行血活络、通经止痛;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扶正培元,增强抗病力,全方具有补肝肾、壮筋骨、活血通络、祛风湿、止痹痛的功效。以上中药有效成分经皮直达病所,起到较好的增效作用。本研究结果证实,射频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新技术与传统的中药治疗相结合,不但针对病灶局部作最有效的清除,而且能对肌体局部调理,增强抗病力,可提高射频纤维环成形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疗效,减轻并发症,而且创伤性较低,相对安全。
[1] 李士春,郭昭庆.评分系统在腰椎疾患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12):758-761.
[2] Peng B,Wu W,Hou S,et al. The pathogenesis of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J].J Bone Joint(Br),2005,87:62-67.
[3] Burke JG, Watson RW, Mclormack D et al.Interver-tebral diacs which cause low pain back secrete high levels of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J].J Bone Joint Surg Br ,2002,84 :196-203.
[4] Rannau F, Corval MT, Hudry C, et al.Sensitivity of annulus fibro-sus cells to interleukin comparison with articular chondrocyles[J] .Spine,2000,25: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