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

2012-01-11 03:50杨蕙馨陈庆江
关键词:吸收能力外包显性

杨蕙馨 陈庆江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为节约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开始将其非核心的服务或流程外包给专业服务提供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外包业务涉及的地域范围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扩展至全球,国际服务外包大规模发展①根据交易对象的经济属性可将外包分为制造外包与服务外包。如果外包转移和交易对象属于制造加工零部件、中间品工序活动,或以中间产品、半成品、最终产品的某种组装或总装为对象的活动,则属于制造外包;如果外包转移对象是特定服务活动或流程则属于服务外包。如果外包合作双方分属不同的国家,则将其称之为国际外包(foreign outsourcing)。参见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的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国际外包还有其他意义相近的表述方式,如离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离岸外包是相对于在岸外包(onshore outsourcing)而言的,侧重于从发包方的角度描述外包形态;国际外包是相对于国内外包而言的,淡化了发包和接包视角,仅仅强调外包合作双方分属不同国家的外包形态。考虑到本文的研究背景,本文统一使用国际服务外包的提法。。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服务外包已颇具规模,市场规模已达上万亿美元②Gartner,Gartner on Outsourcing,Research Report,2008.。由于外包双方的密切接触,国际服务外包中存在显著的知识和技术转移。发包企业虽不会将其核心知识转移给接包企业,但为了使后者能够提供符合其特定要求的服务或流程,一些技术和知识还是会通过各种方式转移给接包企业。总体上看,这一过程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获取新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供了机遇。

对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与技术进步关系总体层面的探讨有利于理解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但宏观层面的探讨缺乏一个深入到国际服务外包关系内部具有微观基础的直接理论分析,难以理解知识转移对个体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也不能解释现实中为什么有的企业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有效地学习了发包企业的知识和技术,并迅速向价值链高端转移,有的企业则长期被锁定于价值链的低端。为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许多学者从微观企业层面探讨了国际服务外包与接包企业技术进步的关系①刘绍坚:《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崔萍:《承接服务外包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我国IT行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第8期;李元旭、谭云清:《国际服务外包下接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基于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2期。。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国际服务外包对接包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但未能结合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的本质特征,系统地揭示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影响了理论解释的力度及其对外包实践的指导作用。

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认为,知识是关键生产资源和首要价值来源②R.M.Grant,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4),pp.375 387.。知识既可以在组织内部产生,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从外部获取,而组织间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企业可以通过组织间知识转移获取其他企业的技能和知识,以显著改变自身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与制造外包相比,知识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地位在国际服务外包中更加明显,与外包服务和流程相关的知识是国际服务外包接包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源。探讨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能够从微观层面上揭示接包企业发展差异的内在原因,指导发展中国家企业更好地通过国际服务外包中的知识转移,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并最终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本文以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为基础,将国际服务外包视为发包企业主导的企业间知识整合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第二部分讨论国际服务外包作为一种企业间知识整合机制的效率优势以及外包双方在这一机制中地位和立足点的差异对接包企业知识获取和技术能力提升的影响。第三部分讨论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内容和影响因素,并分别探讨这些因素对不同类型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差异。第四部分探讨国际服务外包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内部结构以及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作用机制。第五部分提出接包企业利用知识转移实现技术能力提升的策略和路径选择。最后是结论和接包企业利用知识转移实现技术能力提升的若干建议。

二、作为企业间知识整合机制的国际服务外包

(一)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的特点

从当前国际服务外包总体分工格局看,发包主体主要是来自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中国家企业主要作为承接方参与国际服务外包③除以发达国家企业为发包方、发展中国家企业为接包方的国际服务外包外,还有少量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国际服务外包以及以发展中国家企业为发包方、发达国家企业为接包方的国际服务外包。考虑到当前国际服务外包总体分工格局和我国的现实情况,本文以发达国家企业发包、发展中国家企业接包的国际服务外包为研究背景。。发包企业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而接包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在这种背景下,国际服务外包中的知识转移对发展中国家接包企业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服务外包中双方的知识差距决定接包企业在知识流动中主要以知识后进方的形态出现,是知识学习主体④国际服务外包中也存在由接包企业向发包企业的知识转移,但这种知识转移大部分已经内含到接包企业向发包企业提供的流程和服务中。囿于本文的研究主题,对此不作讨论。。知识转移的单向性导致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双方关系呈现不对称性,发包企业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国际服务外包双方业务从属于同一产品或服务价值链的不同区段,双方知识关联性和互补性强,有利于知识转移实现。另一方面,外包双方的产品或服务价值链位置不同,市场重合性较低,一般不存在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导致“学习竞赛”的可能。这两方面的原因决定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双方之间的合作性较高而竞争性较低。

从知识转移的内容看,与外包相关的工作分割使发包企业向接包企业转移的知识具有任务特定性,主要是为了使接包企业顺利完成适应其特殊需要的服务或流程。知识转移的“任务特定性”有利于发包企业对知识转移的内容和范围实施控制,使知识转移既能保证接包企业生产出适应其特殊需要的中间服务,又不会损害到自己的竞争优势。知识转移的“任务特定性”也导致发包企业主动向接包企业转移的主要是一些“片断化”知识。

(二)国际服务外包作为企业间知识整合机制的效率优势

企业可通过三种方式实现知识转移和整合,分别是企业内部、企业间市场交易和企业间关系契约。一般情况下,由于知识收益和定价的不确定性,市场交易转移和整合效率最低,而企业内部转移和整合效率最高,但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企业间关系契约可以提供更有效的知识转移和整合机制:第一,相关生产知识不能完全内含于产品中且企业不愿意内部提供这些知识;第二,企业产品范围和知识范围缺乏对应,企业内专业化知识存在不足或者不能被充分利用;第三,市场上的先动优势对于企业竞争优势十分关键①R.M.Grant,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4),pp.375 387.。国际服务外包双方合作一般持续期间较长,合作期间内多次重复交易,具有明显的关系契约特性②关系契约典型的交易环境包括一个较长的合作期间,并且交易期间可分为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重复交易期间。。根据Gartner的研究,大额服务外包合同期限一般在5年以上,2008年全球最大的20个服务外包合同的平均期限为7.65年,且只有一个合同执行期限低于5年,最长合同年限达15年③Gartner,Gartner on Outsourcing,Research Report,2008.。

从交易标的、利益来源以及时间优势三方面看,国际服务外包作为一种企业间关系契约,能够以较高的效率进行知识转移和整合。首先,国际服务外包的交易标的是发包企业定制的、适应其特殊需要的中间服务或流程。与这些服务或流程相关的知识不能完全内含于交易标的中,发包企业需将接包企业提供的中间服务与自身专业化知识相结合,才能完成最终产品的生产。通过外包剥离的服务和流程价值较低,发包企业不愿意由内部供给相关的知识。其次,相对于企业内部整合,企业间关系契约在知识转移效率上存在劣势,但企业间基于知识的合作带来的知识利用效率提高能抵消这种劣势。国际服务外包双方通过外包实现专业化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化知识,同时利用对方知识弥补企业内专业化知识的不足,这是外包双方合作利益的根本来源。最后,相对于企业内部知识整合,通过企业间关系契约实现的知识整合具有明显时间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竞争加剧,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知识整合速度要求越来越高。发包企业将非核心服务或流程剥离,能够在核心资产基础上快速调整产出组合以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动。以目前国际服务外包发展最成熟的信息技术产业为例,这个产业中企业的先动优势十分明显,相关的IT服务外包发展也最为充分。

(三)国际服务外包中的知识整合与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企业间知识整合的重要方式,但基于知识的合作却未必以知识转移为目的。某些情况下,知识获取并不是知识整合的最有效方式。只要存在有效的知识整合机制,战略联盟中一方可能不用通过知识转移即可使用对方的专业化知识。在国际服务外包中,发包企业实施外包目的不是通过知识转移获取接包企业的专业化知识并将其内部化,而是通过外包协调使用这些知识。与发包企业不同,接包企业则希望通过承接外包,借助其中的知识转移机制,从发包企业学习技术和管理知识并将其内部化,以实现技术进步和价值链升级。知识转移作为企业间的知识整合机制,可分为外部整合和内部整合:知识获取属于外部知识整合,侧重于评价和获取外部知识;知识利用属于内部知识整合,侧重于知识转换和利用④知识获取和知识利用的区分仅仅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实际上两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混同和循环往复。。发包企业和接包企业在国际服务外包知识整合机制中的差异从一个新的视角阐释了双方之间知识转移的单向性和地位差异。

国际服务外包双方知识整合机制的差异可以借助图1直观地予以说明。图1外圈实线内的部分表示国际服务外包双方整个内外部知识的整合;内圈虚线内的部分表示发包企业对接包企业的知识转移;中间曲线是外部知识整合与内部知识整合的分界线。两个椭圆和中间的曲线将整个企业间知识整合划分为四个区间。其中,a区表示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外部知识整合,即知识获取;b区表示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内部知识整合,即知识利用;A区表示组织间知识转移之外的外部知识整合;B区表示组织间知识转移之外的内部知识整合。在国际服务外包知识整合机制中,发包企业的知识整合侧重于外部整合,即通过国际服务外包使用接包企业的专业化知识,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A区。接包企业则是内外部整合并重,即通过国际服务外包获取发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并将其内部化,这一过程体现为图1的a区和b区。

图1 国际服务外包中的知识整合与知识转移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国际服务外包知识整合机制中发包企业与接包企业地位和出发点的差异必然影响到接包企业的知识获取,最终影响接包企业技术能力。在发包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服务外包分工体系中,接包企业会被引导发展与发包企业不同但是互补的知识,这样的结果就是国际生产分割①国际生产分割是指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配置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多个国家被链接到同一产品的生产链条上,共同组成一个以价值链为纽带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参见刘庆林、高越、韩军伟:《国际生产分割的生产率效应》,《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在这种国际生产体系中,发包企业主动向接包企业转移的知识主要是一些“片断化”技术知识,不利于接包企业形成完整的技术能力。以软件服务外包为例,发包企业向接包企业转移的知识可能仅限于其引导接包企业专业化发展的那部分技术知识,如与软件编码、软件测试等相关的知识,对于构成核心能力的技术知识则采取严密封锁策略,如软件架构设计等。

三、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一)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的内容

知识转移内容是指知识发送方向知识接受方转移知识的类型和范围。显性和隐性知识是广为接受的一种知识分类方式,主要关注知识的内隐程度及其能否被明确表述。显性知识能够以语言或数字形式表示,容易编码和转移,与知识情境相关性较低;隐性知识主要表现为实践技巧和经验的积累,很难被表述和交流。隐性知识依赖于个体认知过程以及构成组织特有文化和价值观的组织过程。国际服务外包中这两类知识的转移效率及其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

国际服务外包中转移的显性知识包括两部分:一是抽象知识或者理论知识,其形成依赖于个体概念化技术和认知能力;一是已被编码并以计划、成文规定和程序等形式存储的知识。国际服务外包中转移的隐性知识也包括两部分:一是基于实践的、个体的知识技能,这种知识建立在组织成员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具有情境特定性;一是存在于组织惯例和共同规范中群体形式的隐性知识,有关系和情境特定性、有机性、动态性等特点②此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内容综合了Kogut and Zander(1992)和Lam(2000)的分析并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进行了归纳。参见B.Kogut,U.Zander,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pp.383 397.和A.Lam,Tacit Knowledge,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ocietal Institutions:An Integrated Framework,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0,21(3),pp.487 513.。以软件服务外包为例,接包企业获取的显性知识主要包括软件外包使用的编程语言、软件使用方法以及成文的质量控制程序、项目管理流程等,而技术诀窍、协调规则、组织惯例等则属于隐性知识。

通过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不同类型知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显性知识转移为隐性知识转移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使后续改造和融合过程得以实现。国际服务外包中,接包企业首先获取的是抽象知识和编码知识等概念化的显性知识,如编码规则、质量控制程序、技术标准等。发包企业会主动将这些知识转移给接包企业,以帮助接包企业建立吸收和应用新知识的基础能力。接包企业获取的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转移产生整合作用。隐性知识中管理知识借助其整合作用,能够促进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学习。国际服务外包中转移的显性知识主要是“片断化”技术知识,隐性知识转移能够提高显性知识转移的效率,同时整合“片断化”的显性知识并赋予其意义。在国际服务外包知识转移过程中,相对于显性知识转移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隐性知识转移对显性知识转移的整合作用更重要。

(二)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由于知识的“粘滞性”,组织间知识转移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是存在很多困难。知识转移双方的组织特征、知识特性以及学习过程等方面的因素都对知识转移过程产生影响①I.Martinkenaite,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Emerging Themes and Openings for Further Research,Balt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6(1),pp.53 70.。对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探讨已取得丰富成果,但多数研究仅关注上述诸因素对知识转移效率的总体影响,很少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对不同类型知识转移影响的差异,更没有结合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特点的针对性分析。这里结合国际服务外包知识转移的特点,分别讨论发包企业交易动机、外包双方关系质量和接包企业吸收能力对不同类型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虽未能涵盖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的所有影响因素,但这三个方面足以解释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类型和范围的差异(图2)。

图2 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机制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在发达国家企业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服务外包中,发包企业交易动机直接影响知识转移可能的类型和范围。根据发包企业交易动机不同,国际服务外包可分为“战术性外包”和“战略性外包”两种②类似地,西口敏宏区分了“讨价还价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种外包交易导向,并指出不同交易导向下外包双方预期合作时间、关系密切程度、信任水平、利益实现方式等存在很大区别。参见西口敏宏:《战略性外包的演化——日本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外包业务的“战略性”越强,知识转移的效率越高。外包业务的战略性对不同类型知识转移效率都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发包企业期望“战术性外包”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而“战略性外包”不仅追求低成本,还期望通过外包提升其产品和服务性能。“战术性外包”业务持续期间一般较短,发包企业主要关注当前外包业务,转移的知识以显性的技术知识为主,主要是一些具有任务特定性的技术知识以及与如何组织外包业务直接相关的“流程知识”。为实现其长期战略目的,“战略性外包”业务持续期间较长,发包企业在转移显性技术知识的同时,还通过长期的、频繁的接触向接包企业转移部分隐性知识。外包业务的战略性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比对显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更为显著。

组织间知识和技巧的转移需要双方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反映关系质量的组织间关系特征包括双方关系强度、信任水平以及流程和价值共享程度三个方面①P.Kale,H.Singh,H.Perlmutter,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pp.217 237.。借鉴企业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②社会资本是嵌入且源于个体和社会单元拥有的关系网络中并可以通过这些关系网络为个体和社会单元所利用的实际和潜在资源的总和。根据嵌入于社会关系形式和深度的不同,社会资本可以划分为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特征维度:结构维度指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结模式,具体包括网络联系、网络配置形式等;关系维度指通过关系创造和利用的资产,包括信任、规范和身份认可等属性;认知维度指双方之间可通过共同语言、编码和叙述进行沟通的通用理解、解释等,具体包括共同语言和编码、相似的价值观等。参见:J.Nahapiet,S.Ghoshal,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Creation of Value in Firms,Academy of Management,1997,Best Paper Proceedings,pp.35 39.,国际服务外包双方关系质量也可以从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进行刻画。外包双方关系质量的结构维度主要体现在双方联系的密切程度上。知识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转移需要双方广泛密切的接触才能实现。外包双方关系质量的关系维度中,信任处于核心地位。信任作为一种持续的社会控制机制和风险降低手段,影响知识交换的范围和效率。信任使知识发送方产生所转移知识不会被滥用的安全感,从而促进知识转移。外包双方关系质量的认知维度包括共同语言和编码、相似的价值观等。共享的价值观能够产生促进交流的共同语言,为知识收集和评价提供标准,促进知识转移。外包双方关系质量对不同类型知识的转移存在程度不同的正向作用。显性知识能够编码,可以正式、系统方式转移,而个体层面隐性知识具有抽象性,只能通过知识转移双方亲身参与才能实现。组织层面的隐性知识主要是组织成员据以合作的规则,具有情境依赖性以及与组织惯例的不可分割性,只有在频繁紧密的接触中才能成功转移。因此,国际服务外包双方关系质量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比对显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更为显著。

吸收能力是企业评估、消化外部新知识并最终商业化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企业以前知识库的函数,具有累积性和路径依赖的特点。吸收能力是影响组织间知识获取的首要因素。具体到国际服务外包情境中,吸收能力是影响接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接包企业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其吸收能力。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多个关联的业务环节承接外包业务的接包企业知识获取效果优于仅承接某一相对狭窄环节业务的接包企业。相对于后者,前者能够在多个业务环节上实现知识获取,而不同环节的知识往往紧密联系且相互启发。在承接外包业务同时独立地拥有相对完整业务环节的接包企业,知识获取效果也优于仅承接某一相对狭窄环节业务的接包企业。接包企业吸收能力对不同类型知识的转移效率都有程度不同的正向作用。知识内隐性程度越高,转移的难度越大,对吸收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知识的情境依赖性及其与组织惯例的不可分割性逐步提高,在组织间转移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可见,接包企业吸收能力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比对显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更为显著。

四、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机制

(一)接包企业技术能力及其内在结构

技术能力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尚未达成一致。分析层次和研究视角的差异是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目的,采用魏江基于知识观的技术能力界定,即技术能力是企业为支持技术活动与技术创新的实现,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内生化知识存量的总和③魏江:《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技术能力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1期。。针对国际服务外包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特点,借鉴Figueiredo的研究,将技术能力分为常规性技术能力(routin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和创新性技术能力(innovativ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④类似的,Isobe等将企业技术能力分为改进能力(refinement capability)和重构能力(reconfiguration capability)。改进能力(refinement capability)是企业提高现有技术资源利用效率的能力,后者是通过整合新资产、新知识以对现有技术资源进行重构,并创造新技术资源的能力。参见P.N.Figueiredo,Learning Processes Features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ccumulation:Explaining Inter firm Differences,Technovation,2002,22(11),pp.685 698.和T.Isobe,S.Makino,D.B.Montgomery,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Case of Small Manufacturing Firms in Japa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25),pp.413 428.。常规性技术能力指企业在既定效率水平和投入要素条件下实施技术活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与技术使用相关的技能、知识和组织安排;创新性技术能力是企业创造、改变或改进产品或流程的能力,由技术改变相关的技能、知识、经验和组织安排构成。

上述两种技术能力是对立统一的。常规性技术能力是创新性技术能力提升的前提。企业技术能力演化具有路径依赖性,新技术往往与原有技术密切相关。常规性技术能力的提升提高了接包企业吸收能力,使其能够获得更多外部知识,促进创新性技术能力提升。过高的常规性技术能力会阻碍创新性技术能力的发展。随着经验的累积,企业利用现有知识的效率越来越高,学习的自我加强特性会导致更多的知识利用和较少的知识创新。在发包企业主导的国际服务外包分工体系中,接包企业的业务主要集中于特定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一个或少数几个业务环节。接包企业在这些环节上可能会发展出较高的常规性技术能力,但其他环节特别是发包企业保留的价值含量较高环节的技术能力则相对薄弱。接包企业可能会满足于这些环节上较高常规性技术能力带来的相对稳定的短期收益,忽视其他环节技术能力提升。这种情况下,常规性技术能力对创新性技术能力的阻碍作用会更显著。

(二)不同类型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

国际服务外包中发包企业转移的不同类型知识对接包企业两种技术能力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通过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显性知识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技术基础知识,一是与技术基础知识相关的成文的组织程序或管理流程。国际服务外包中转移的隐性知识中除个人技术诀窍外,主要是以市场和管理知识等形式存在的组织惯例等嵌入性知识。一般而言,生产和技术知识相对外显,市场和管理知识相对内隐。

国际服务外包中转移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对其常规性技术能力的影响是正向的。国际服务外包中转移的显性知识与现有技术能力密切相关,可以被纳入现有知识库,扩展接包企业常规性技术能力。国际服务外包中转移的隐性知识主要作为一种整合机制作用于常规性技术能力。企业能力被认为存在于组织原则中,这些组织原则构建了组织中成员之间的联系。在知识转化为常规性技术能力的过程中,上述组织原则发挥了关键的整合作用。国际服务外包中转移的隐性知识如组织协调原则等能够将分散的专业化知识整合为整体组织能力,促进常规性技术能力提升。

国际服务外包中转移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对创新性技术能力的影响也是正向的,但隐性知识的影响更大。创新性技术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依赖于企业创造的有利于创新实现的组织惯例。国际服务外包中转移的隐性知识特别是创新文化等深层次组织惯例能够重构接包企业现有知识,更新技术能力,推动接包企业创新性技术能力发展。

五、接包企业利用知识转移实现技术能力提升的策略和路径选择

(一)接包企业利用知识转移实现技术能力提升的策略

由于担心知识泄漏以及接包企业通过学习进行后向整合,损害其长期竞争优势,发包企业对接包企业的知识转移是有限度的。在接包企业同时承接来自竞争对手的外包业务或有明显后向整合倾向时,发包企业对知识转移风险更为警惕。与外包相关的工作分割使发包企业向接包企业转移的知识具有“任务特定性”,知识转移内容仅限于发包企业确定的外包环节;知识转移程度以既能保证接包企业生产出适应其特殊需要的中间服务,又不损害到发包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为限。另一方面,发包企业感知的显性知识转移风险要高于隐性知识转移风险。显性知识模糊性和专用性较低,更容易被泄露和复制,转移风险高于隐性知识转移的风险。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更加依赖于特定的组织情境,转移粘性使竞争者很难估量隐性知识的真实价值。发包企业对不同类型知识感知风险差异使其倾向于采取更严格防护机制来保护其显性的核心技术知识。鉴于此,发包企业主动向接包企业转移的技术知识主要是一些“片断化”的显性知识,仅靠这些“片断化”知识,接包企业很难形成完整的技术能力。

接包企业获取的“片断化”的显性知识能否转化为现实的技术能力,取决于接包企业组织内部协调规则、组织惯例和企业文化等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构成组织内部知识整合机制的主体。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特别是协调规则、组织惯例等具有不可分割性,很难被发包企业通过工作分割加以“完全”保护。另一方面,发包企业感知的隐性知识转移的风险相对较低,接包企业通过国际服务外包获取有价值的隐性知识的阻力相对较小。接包企业应以国际服务外包中隐性知识转移为突破口,将其从发包企业获取的“片断化”技术知识整合形成相对完整的技术能力。

国际服务外包中发包企业的引导作用和接包企业自身组织惰性都不利于接包企业创新性技术能力的发展。发包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主要关注接包企业的常规性技术能力,并会引导接包企业发展互补环节上的常规性技术能力。在国际IT服务外包中,发包企业经常以接包企业通过一定级别的CMM(能力成熟度模型)或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认证作为合作的“技术门槛”①CMM和CMMI是衡量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既定的成本和质量要求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是接包企业常规性技术能力的集中反映。就是例证。企业在现有技术领域内的经验和专业化知识也可能会降低其探索新技术机会的意愿,阻碍创新性技术能力的提升。

常规性技术能力能为接包企业带来相对稳定的短期收益,但对其持续竞争能力提升作用有限。当市场和技术环境发生变化时,发包企业可能会重新选择外包合作伙伴。缺乏创新性技术能力、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接包企业随时面临被抛弃的危险。单纯常规性技术能力的提升同样无助于接包企业价值链升级,少数几个业务环节特别是低端环节上的常规性技术能力反而更容易使接包企业陷入价值链“低端锁定”的泥潭。为提升持续竞争能力,实现价值链升级,接包企业不应满足于常规性技术能力的提升,更应利用国际服务外包中的知识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转移促进创新性技术能力的提升。

(二)接包企业利用知识转移实现技术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既然发包企业交易动机、外包双方关系质量和接包企业吸收能力通过知识转移影响接包企业技术能力,接包企业虽不能影响发包企业的交易动机,但可以根据其技术能力提升需要有选择地承接外包业务。紧密的合作关系是外包双方长期互动的结果,接包企业可以通过其行为影响外包双方关系质量。吸收能力是企业以前知识库的函数,具有累积性和路径依赖性的特点。组织文化、承接外包业务经验、企业业务范围以及现有技术能力水平等因素直接影响接包企业吸收能力。因此,接包企业应关注自身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发包企业交易动机、外包双方关系质量挖掘利用知识转移实现技术能力提升的路径。

根据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经验、企业业务范围、现有技术能力水平以及吸收能力的差异,将接包企业分为三类:初创型、成长型和成熟型(表1)。按接包企业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之外是否还拥有相对完整的独立业务,将成长型接包企业进一步细分为专业外包企业和兼营外包企业。不同类型接包企业技术基础和吸收能力不同,通过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转移实现技术能力提升的路径也相应存在差异。

表1 不同类型国际服务外包接包企业的特征

初创型接包企业一般是直接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而新设立的企业。这类企业接包经验少,承接的外包业务集中于一个或少数几个环节,常规性技术能力和创新性技术能力都比较低。限于自身条件,初创型接包企业选择外包业务的余地相对较小,可从承接“战术性外包”切入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并通过这些较低端业务取得发包企业认同,循序渐进地提升双方关系质量。这类接包企业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吸收能力较低,知识获取和技术能力提升难度较大。在国际服务外包知识转移过程中,初创型接包企业应兼收并蓄,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知识首先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业务环节提升其常规性技术能力。

成长型专业接包企业一般由初创型接包企业发展而来,这类接包企业已在少数几个业务环节积累了较多接包经验,并在这些环节具备了较高的常规性技术能力。知识吸收和创新实现需要多样化知识,成长型专业接包企业相对狭小的业务范围阻碍了吸收能力和技术能力提升。这类接包企业应拓展其业务范围,在特定产品或服务生产流程的多个业务环节承接外包业务,并综合利用其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转移提升多个业务环节的常规性技术能力。在已具备较高水平常规性技术能力的优势业务环节上,应侧重于隐性知识获取并利用隐性知识的重构作用实现创新性技术能力提升。

与成长型专业接包企业不同,成长型兼营接包企业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之外还拥有相对完整的独立业务。这类接包企业某些业务环节的常规性技术能力可能落后于成长型专业接包企业,但在特定产品或服务生产流程上的多个环节的技术能力却相对均衡,总体的创新性技术能力和吸收能力也较高。成长型兼营接包企业应发挥其拥有相对完整业务环节、吸收能力强的优势,整合国际服务外包中转移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均衡提升其整体业务的常规性和创新性技术能力。

成熟型接包企业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已在特定产品或服务生产流程的多个环节上具有较高的常规性技术能力。受发包企业引导和自身战略定位的影响,与其高水平的常规性技术能力相比,这类接包企业创新性技术能力相对落后。成熟型接包企业常规性技术能力和吸收能力较高,在接包业务选择上有较大主动权,应有选择性地承接“战略性外包”业务并与发包企业建立高质量的合作关系,重点利用转移的隐性知识的重构作用提升创新性技术能力。

上述不同类型国际服务外包接包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路径如图3。图3中横轴表示接包企业应重点提升的技术能力维度,纵轴表示为实现技术能力提升应重点获取的知识类型,椭圆面积大小则粗略地表示接包企业应在多少个业务环节上提升其技术能力。根据图3,初创型接包企业应着眼于相对少的业务环节,通过国际服务外包获取不同类型的知识以重点提升这些业务环节的常规性技术能力。成长型专业接包企业和成长型兼营接包企业都应在多个业务环节上广泛获取不同类型的知识,均衡发展多业务环节常规性技术能力和创新性技术能力。成熟型接包企业则应在特定产品或服务生产流程的多个业务环节上利用国际服务外包中的隐性知识转移提升其创新性技术能力。

图3 国际服务外包接包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路径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六、结论与建议

国际服务外包是发包企业主导的企业间知识整合机制,外包双方在这一整合机制中的地位和出发点存在差异。发包企业实施外包的目的是通过外包协调使用接包企业的专业化知识,而接包企业则侧重从发包企业学习技术和管理知识并将其内部化。外包业务的战略性、外包双方关系质量和接包企业吸收能力对知识的转移效率都有正向影响,但对不同类型知识转移的影响存在差异,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比对显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更为显著。

接包企业常规性技术能力是创新性技术能力提升的前提,但过高的常规性技术能力往往会阻碍创新性技术能力的提升。国际服务外包中显性和隐性知识转移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两个维度都有正向的影响,隐性知识转移对创新性技术能力提升作用更大。发展中国家国际服务外包接包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包企业的技术差距表现在显性的技术差距和隐性的知识整合技能两个方面。接包企业应以国际服务外包中隐性知识转移为突破口,将其从发包企业获取的“片断化”技术知识整合形成相对完整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国际服务外包中发包企业的引导作用和接包企业自身组织惰性都不利于接包企业创新性技术能力的发展。接包企业不应满足于常规性技术能力的提升,更应利用国际服务外包中的知识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转移,促进创新性技术能力提升。不同类型的接包企业要以自身吸收能力为核心,结合发包企业交易动机、外包双方关系质量,选择利用知识转移实现技术能力提升的路径。

进入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外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逐步成为各国参与全球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全球经济复苏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而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却“一枝独秀”,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适应这种形势,许多国家都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在这轮服务外包大潮中,为避免陷入“边缘化”和“低端锁定”的陷阱,我国服务外包接包企业应积极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接包企业应根据自身技术能力提升需要有选择性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与发包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关系。隐性知识一般没有非正式的知识转移渠道,主要通过外包双方人员的密切接触实现。接包企业应充分利用国际服务外包中的“工作影子计划(job shadowing program)”、人员流动或实践社区,学习发包企业的隐性知识。吸收能力是影响国际服务外包中接包企业知识获取内容和质量的关键因素,接包企业为增强吸收能力,应努力提高知识学习的意愿和投入,并建立开放的学习型组织文化。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外包显性
论“互联网+”时代档案服务外包的问题与策略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
业务外包在“慕课”中运用的分析
企业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开展铁路电务设备维护外包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