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行动与中国社会管理工作的自组织化

2012-01-10 08:40:40汪前元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管理工作社区

汪前元,周 勇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目前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有扩大之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皇权不下县”之说,历代封建王朝都依靠社会力量进行社会管理,从而保证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的大致稳定[1][2]。发展社会自组织,社会事务依靠社区自治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改革的重要方向。实践表明,社区自组织程度越高,越有利于降低社区治理成本。居民以信任和合作来治理社区比政府主导社区绩效更大[3]。

围绕社会管理工作的自治我国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社会管理工作的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工作人员和受困人员通过自发行动实现社会由无序到有序转变过程中所需条件、可行机制和演化路径,自组织概念是相对于被组织而言,指一个系统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自发或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结构性系统并保持系统自身的整合和连续性的功能状态与过程[4]。现有文献对社会管理工作的自组织已有很多关注,包括:(1)自组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城市社区发展主要经历了由行政主导型社区向合作型社区再向自治型社区转变的过程[5]。自组织与社区自治的目标相容,要实现社区自治,自组织势在必行。自组织是政府职能真正转变的前提,目前政府不堪重负愿意让渡一部分属于社会的权力,但这部分权力民间怎么行使呢?民间的权力机制还没有建立,社区还不知道自己如何管自己,因而社区需要自组织。社区自组织强调平等主体之间的协商、合作,建立水平合作的团结关系,有助于改变以行政命令、服从关系为特征的行政关系。(2)自组织的成本有效性。在人类社会的各种组织形式中,自组织是一种最自然、成本最低而收益最高的人类关系协调机制[6]。(3)自组织的基础。社区自组织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平台,并且基于利益相关度的增强,居民参与社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为社区自治奠定了基础[7]。(4)自组织在社会工作组织中的地位。许多学者提出社会管理工作主要应以自组织为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要适应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的需要,重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而构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就是要从培育和适应人的“自主性”出发,建立社区自组织机制[8]。(5)自组织的集成是社区共同体。有学者主张将社区建设的过程看作是构建“社区共同体”的过程,他们主张加强社区自组织的建设和营造社区认同,即利用市场社会所提供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构建相对独立于国家的、具有一定自主性的“自组织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能“自主”与“自为”的社会自我支持系统。他们普遍认为,通过大力培育社区自组织,社会将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重塑社区组织关系和权力秩序,进而在宏观上对国家与社会关系产生影响[9]。(6)自组织是实现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基础。有学者认为,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国改革前的政治性团结和自然性团结逐步衰落,并将被新的社会团结即社会性团结所补充。社会性团结是由公民或城市居民因共同利益而结成的组织所显示出来的社会团结。其特点是参与者因共同的社会生活及利益而走到一起,他们形成某种群体或组织表达自己意愿、维护自己利益[10]。(7)自组织是权力和利益诉求和实现的主渠道之一。在市场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大量的自组织、半公共的团体,他们在社会结构中已经逐渐发展出自我的利益[11]。作为自组织,非营利民间组织与社区善治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它不仅直接参与社区治理,维护社区居民的利益,而且作为独立的“眼”监督政府部门在社区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保护有组织的公民免受政府权力的随意侵扰,形成对公权的“社会制衡”[12]。

以上文献都说明了社会管理工作的自组织性质问题,但社会管理工作具体应当如何自组织呢?或者说我国下一步应如何具体开展社会管理工作自组织,却值得深入探讨。社会工作的自组织重要,但社会是个庞大的体系,主体呈现多元化,社会管理工作由谁来具体自组织呢,社会管理工作的自组织又有些什么具体形式和分类呢?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予以探讨。

一、我国目前应重视的两类社会管理工作自组织主体

从社会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主体来看,社会工作者是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力量。目前民政部门已经提出将社会工作者作为当前及未来最重要的三种人之一来培养。对于受助对象,我国以往主要将其看作社会工作的客体,属于被动受助者。从自组织的角度来看,“总有一些问题使人们认为自组织治理是一种最‘自然’的协调方式,有些相互依存形式不适于以市场机制或自上而下发号施令的方式进行协调[13],受助者同样也可以成为社会管理工作的主体,甚至可能是重要的主体。社会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两类主体就是社会工作者和受困者。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是让工作对象(受困者或者受助者)自组织?还是工作者自组织?应该两方面都有。社会管理工作的另一主体政府,不能担当施助的主要而直接的提供者,面对如此巨大的救助需求,政府充其量只能充当筹资者和政策提供者。此外,政府作为社会工作“他组”的提供者,探讨其自组织也没有意义。救助的提供需要社会的自组织,其中既包括施助即他助的自组织和获助或者自助的自组织。

社会工作者和受困群体都必须纳入自组织的主体范围还因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社会管理工作中不能仅靠外源性资源如政府、一般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解决社会问题,应更多依靠内源性资源,即受困群体的自我努力,但基于中国社会管理工作发展的现实,无论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他助,还是受困者的自助都普遍缺乏。对于受困者的自我努力和自治容易理解,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自治却是一个有待深入考察的问题。受困者如果要自治,必须先解决社会治理即社会扶助、服务、跟踪和监管,受困者自治属于内治,并不排除必要的外治,问题是如果外治还是多头统治、无序,则受困者的内治亦不可能有序,自治也不可能实现[14]。因此,要解决受困群体的自治,先要解决社会工作者的自治问题,先有社会工作者的自治,而后才可能有受困群体的自治。同时,社会工作者又不能把社会问题的解决全部揽于麾下,而应多发动受困者自治,如果受困者问题解决不好,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仍会插手,社会管理工作组织的独立性又会受到威胁,因而社会工作者自治和受困群体自治两是相辅相成的。相对于受助群体,社会工作者及其他社会支持机构构成了外源性资源,它主要起引导、跟踪和基础环境支持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还有待于受助者释放,拓展出自己的各项功能性资源,采取自发的主体性自助行动。

二、社会管理工作的自组织形式分析

根据主体的不同,社会管理工作的自组织可以分为:社会工作者的自组织,受助者的自组织。其实还可能有两者的结合,即社会工作者和受助者的混合自组织,本文为了分析方便,先将两类组织截然分开。

1.外源性社会管理工作自组织

对于社会工作者自身而言,他们自身的工作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从业资格需要获得政府的许可,职业地位需要获得其他行业的尊重,技术能力需要获得第三方组织的认证,还有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应有自己的独立组织体系,除了主动争取自己得以可持续从业的各种权利,还能够独立应对来自服务对象的各种挑战。可以说,社会管理工作的自组织性越强,越有独立性和主体性,越能够发挥社会管理工作的作用,建立起自己服务社会的明确边界,而不至于因为模糊,而被发展历史更为悠久的其它专业或者行业不断地侵蚀掉应有的“领地”。目前社会工作者队伍在亚洲的大多数地区,包括中国台湾和大陆,发展面临各种问题,要发展社会管理工作除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社会工作者及其组织内生功能建设更为重要,也就是要强化自组织。

对于受助者脱困而言,互相的支持、声援、检视、以至取得共识和采取共同行动,远比外来的救济、怜悯、教化、以及强加的劝导和为应付而采取被动行动更为有效,受困者的境遇改变也更为彻底。在脱贫解困方面,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不能代替受助对象的主体行动,因而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将社会管理工作的自组织和受困群体的自组织体系分开很有必要,尽管两者在很多地方又是相交错、相关联的,比如成立一个街头年轻妈妈之家,既要有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的支持,又要有年轻妈妈的自助和自我发展。

专业和自立是社会组织能够得以良性发展的前提。加强社会工作者自组织,把社会管理工作从其他社会领域中分开,有利于解决社会工作绩效不高的问题。社会工作者越具有自组织性和独立性,社会管理工作的功能作用才会显著,其服务社会的独特作用才会发挥。任何依附于其他非社会管理工作组织的社会管理工作都只会成为其他工作的附庸,无论从资金、人力、专业性、权能、还是从具体行动计划上,社会管理工作都会处处受到“牵制”,而“施展不开自己的拳脚”[15]。这是社会管理工作自组织实现的第一步,即把社会工作者从其它部门中分离出来,享有自己一定的独立性。

2.内源性社会管理工作的自组织

社会管理工作自组织的第二步就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跟踪和维护下,受助群体建立起自发的自我支持团体,由他助转为自助,以至自立自律和自主。肯尼迪总统1962年在签署《公共福利修正案》时说,福利政策是要“鼓励人们恢复自立能力而不是单纯救济,要培养人们做有用的工作的技能而不是长期依赖福利”,“我们的目标是预防或者减少福利依赖,鼓励自力更生,维护功能完好的家庭的作用,帮助功能恢复不足的家庭恢复其功能”[16]。各种受困现象在一个社会并非个别现象,而表现为群体性现象。一个社会的社会工作者数量、工作时间和掌握的资源总是有限,针对庞大人群的救助往往杯水车薪,只有把受困者组织起来,让他们自我行动起来,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帮助他们,让他们主要采取群体自救,社会工作服务的供求矛盾才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根据帮助功能的对象不同,社会管理工作的自组织可分为自助和他助。社会工作者的自助组织是为了充实社会管理工作作为一项职业、专业、以及拥有相关权利而组建,比如社会工作者协会和社会工作者教育协会,就是社会工作者或者社会工作教育者为发展自身而成立的自立、自律和自主性行业性组织。大量提供具体功能性服务的社会民间组织属于社会工作者的他助组织,目标是对受困个人或者群体实施救助。这些组织也是自立、自律和自主性组织,只不过是为了区别于其他组织,独立地帮助他人而成立。受困者的自组织是自助和他助的结合体,在一个受困者的自组织中,成员既声援、监督和支持其他伙伴,即他助,也通过自我强化,自己对自己负责。受困者自助组织也属于自立、自律和自主性组织,能否自律是这类组织能够获得批准的前提,这类组织成立的基础是其自立能力,而要让这类组织有效运转,给予其自主性又是关键。综上所述,社会管理工作的自组织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可归纳为以下的方格图1。

图1 社会工作的自组织体系

三、社会管理工作的自组织案例分析

1.西方社会管理工作的自组织实践:不良习俗互戒协会案例

西方有大量由受困者自发行动、自发组织起来自助和他助的社会管理工作自组织,比如在不良习俗矫正领域,有戒烟者互诫协会、酗酒者互诫协会、毒品及其他化学品互诫协会,协会成员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大都类似,成员们都知道不良习俗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都有意愿改变自己,但都缺乏自制力,或者自制能力大小不一,这些是协会成员的共同点,也是协会得以成立的共同基础,协会通过发布共同宣言和自我承诺,让成员们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这些瘾君子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和信息也在协会中传开,大家互相讨论,增加对不良行为社会影响的认识,也增强要戒除不良习俗的迫切性。实践表明,同伴或者有类似行为人的劝导要比局外人来得有效,因为他们处在一个共同的情境中,有类似的遭遇,也就是说有共同的语言,更容易切入彼此的内心世界[17]。协会的权威不是行政权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进入,也可以退出协会,但协会拥有大家的共同心愿,提供了平台让大家共同面对困难,因而拥有道德权威或者人格权威。对于吸毒者而言被动的劳教往往引起逆反心理,让受教者产生抗拒。对戒毒一类不良习俗矫正而言,实践一再证明生理戒毒不难,最难的是心理戒毒,而能提供最好心理支持的是一起受困的同伴,或者从毒瘾中脱离的同伴,现身说法比外人的指指点点更能抓住要害,更有情感号召力。

西方的社会管理工作往往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社会工作者除了自己的专业工作,更依赖大量的属于受困者自己的自治组织。如以酒精滥用/依赖性社会干预为例,社会工作者不仅联系医疗机构和医生、业评价机构和人员、力调节训练班这些外源性社会组织,更联系受困者群体自身发起的内源性社会自助组织,嗜酒者互戒协会,通过嗜酒者之间的互相勉励,以及戒酒成功者的陪伴来推动案主戒酒或者少饮酒,有社区自助群体,酒者的家庭成员受到了酗酒的不同伤害,社会工作者让他们多与社区自助群体取得联系,以抚平他们所受到的精神创伤。

2.中国社会管理的自组织实践: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案例

有学者在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研究中提出了以社区能力建设为中心的内源发展思路,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内源的本意是指生物有机体发育的内部自组织过程。外部因素虽然可以起推动作用,但不能决定生命有机体自身的发展。内源的观点强调社区的发展必须是社区自己的发展,中国的自组织化实践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在钱宁项目中[18],首先村民对待救助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以往他们习惯了政府的救济方式,希望从社会工作者那里得到物质救济,对待社会工作者是谦卑和缺乏自信的,充满依赖思想。社会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培养村民自主性的活动,由村民自己做计划,并负责计划的组织和实施,由他们决定做什么,社会工作者仅在背后支付他们,和他们一起讨论,向他们提供思路和方法上的建议。如在扫盲夜校的开办中,让村民推选几个受过初中教育的村民担任老师,自己选出负责人和班干部负责纪律的维护。为解决缺水问题,让全村人自己组织起来,用一个月的时间修建了一个可以蓄水150立方的水池。整个工程,社会工作者仅提供了村民们所缺乏的一些水泥,其它材料、人力和组织都由村民们自助。在这些以村民为主体的活动中,村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以自己穷、没有能力做事来推脱责任,不再总想靠政府、靠好心人的善心来摆脱生活困境,而是开始自己行动;其次组织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社会工作者帮助村民了解组织的含义和意义,学习以集体组织的方式去应对和处理各种问题与困难。在活动开展中一批社区积极分子开始成长,村民们组织了自己的发展基金小组和农业技术小组,负责人由村民自己推选,生产活动统一组织和协调,资金也统一筹措和管理,参加这些小组的村民们开始懂得集体行动的好处,集体组织对解决自己困难的有效性。过去,在要决定社区的公共事务时,往往是村民小组长一个人说了算,大家的参与热情不高。现在村民们进行集体讨论,各抒己见,参与意识高,为社区服务开始成为习惯。

四、结 论

社会管理工作应该拥有一定的职业独立性,将他们与一般社会服务人员区别对待在我国尤其重要。社会管理工作与其它职业不区别开来,社会管理工作的独立作用就不能发挥,社会工作就会被淹没在其它领域的一般工作之中,不利于发挥专业独色。而要实现社会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就必须实施社会管理工作一定程度的自组织,社会工作人员可能在政府,也可能在非政府组织和纯民间组织,甚至个人自雇和独立开业,他们大多数情况需要和其他组织一起工作,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拥有自己的章程、伦理、专业技术和行动计划。我国长期存在着“政社不分”的问题,要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必须首先在社会管理工作的外源性资源中将社会管理工作和其他社会工作、政府工作分离,以实现社会管理工作的自治,这是社会管理工作自治实现的第一步。目前我国政社事务分工杂乱,有待进一步理清,实质性的改革步子还需要迈出。

受困群体的自组织在我国非常有必要。我国人口基数大,社会转型正在加速,社会问题可能空前爆发。而我国专业社会管理工作至今还没能有效的建立起来,人才培养严重滞后,社会管理工作的服务供给远远跟不上社会管理工作的服务需求,供求存在巨大的缺口,因而非常需要受困群体自发行动起来自我支持和自助。从另一方面看,我国社会问题虽然多多,专业社会管理工作严重不足,但多年来我国的社会整体稳定,严重而普遍性的社会混乱并未出现,这要归因于我国来自上层机构监管的严格和严厉。整体而言,我国政府的基层社会监控做得比较扎实。我国社会问题的监控和事后解决能力还是比较强,因而没有必要过多担心因为受困群体自组织而带来的其它负面影响,比如由个别问题演化成群体性问题,由局部问题演化成全局问题。但我国社会管理工作的解决主要偏于监控和事后解决,较为被动,防治和自我功能恢复工作严重不足。在社会管理工作所能提供的防治能力暂时还跟不上的情况下,动员受困群体进行自组织和自我功能恢复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西方社会福利政策中出现了懒人吃福利的现象。建立在由中产阶级更多提供创新和智力支持、辛辛苦苦劳动付出基础上的西方社会中,许多受助者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机会或者技能不足,而是因为精神和道德的贫困,过起了不思进取、不干活而白吃救济的“贫困”生活。我国社会福利改革中应谨防此类现象发生,有效的思路就是实施受困者的自组织,在提供一定资源的条件下,通过设计一定的机制让受困者自助自救。比如按照受困者劳动时数的一定比例提供生活补贴,多劳动多补贴。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2-64.

[2]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110-123.

[3]李霞,陈伟东.社区自组织与社区治理成本——以院落自治和门栋管理为个案[J].理论与改革,2006.88-97.

[4]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4-51.

[5]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6]邓玮.社区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调解能力提升[J].上海大学学报,2009,(4).

[7]肖日葵,萧仕平.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社区自组织研究综述[J].天府新论,2009,(1).

[8]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67-69.

[9]李友梅.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J].社会,2007,(2):159-169.

[10]王思斌.社区建设中的中介组织培育[J].中国民政(理论版),2001,(1).

[11]王思斌.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73-78.

[12]邓玮.社区自组织视野下的社区调解能力提升[J].上海大学学报,2009,(4).

[1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6-98.

[14][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3-29.

[15]Mary Ann Suppes,Carolyn Cressy Wells.The Social Work Experience:An Intr0duction to the Prof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cial Welfare Policy[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96.218-227.

[16](美)法利,O.威廉姆、拉里·L.史密斯、斯科特·W.博伊尔.社会工作概论[M].隋玉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6-52.

[17](美)沃达斯基等著.社会工作与人类服务治疗指导计划——心理治疗指导计划系列[M].侯静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2-16.

[18]钱宁,农村发展中的新贫困与社区能力建设:社会工作的视角,社会工作文选(第四辑),22-26.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管理工作社区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会建设(2016年4期)2016-12-01 04:34:22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