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传月,郑永廷
(1.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2.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和驱动作用,它促使人们去追求、去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要。和谐社会不仅指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而且指人的自身发展(包括价值取向)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个体自身价值取向的和谐。
个体自身价值取向的和谐包括三层含义。
个体自身价值取向的和谐首先意味着价值取向的全面而非片面。人类所追求的价值是多种多样的,从空间上看,有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之分;从时序上看,有当前价值与长远价值之分;从内容上看,有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科技价值与人文价值、知识价值与道德价值等类型。价值取向的全面性是指这多种价值被全面地追求。
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因此,要把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结合起来,既尊重个体价值,又维护集体价值,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体价值服从集体价值,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体价值。
当前价值与长远价值是不同时序上的一对价值形态。二者对于个人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当前价值与长远价值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当前价值与长远价值的关系,既要照顾当前价值,更要看到长远价值。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分别满足人类最基本的两种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而无论是人类还是个体,都同时需要这两类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物质价值制约着精神价值及其发展;精神价值能够促进物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人类从诞生起,便拥有了两件武器:科技与人文。从最早的钻木取火和凿壁刻石,到现今的计算机技术和日益发达的人文科学和人类文化,人类借着这两件武器从刀耕火种来到了科技信息时代,其间,科技与人文两者缺一不可。科技可以改善人的物质生存条件,医治具体的疾患和创伤;人文解决人的精神、爱、幸福等人生问题。
知识价值与道德价值是人类发展所依靠的两种重要价值形态。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结晶。而道德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自觉遵守的交往原则和行为规范。在人类的生活中,知识价值与道德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人们需要知识来认识、理解和把握世界;同时,人们也需要道德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
多种价值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个体自身价值取向的和谐意味着价值取向的协调而非冲突。
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应该是和谐统一的。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1]这里所说的“人类的幸福”是指集体价值,“自身的完美”是指个体价值。在当代,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个体价值被前所未有地高扬,因而,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的和谐变得格外重要。
当前价值可以使个体的需求最快速地得到满足,可以说是生物本能需要,往往也是自然合理的。但有些情况下,当前价值可能会与长远价值发生冲突。当前价值与长远价值发生矛盾时,应该牺牲当前价值,服从长远价值。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只看到手的现实利益、不谋求未来产生的更大收益,这只是动物的本能,比如水中游鱼不顾性命吞吃鱼饵。就个人而言,社会的发展使我们的当前价值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因而,可以而且应该超越当前的功利价值,着眼个人的长远价值。
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物质财富,提高了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这提升了人对精神价值的新需求,也使精神价值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更为特殊的重要性。因为,精神价值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更深的层次上展示着人之为人的本质:人的物质需要总是具有一定的饱和点,在这点之上,更多的物质对人的发展来说意义不大,物质带来的幸福感有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如同人需要空气一样,足够活命就行了,再多便是多余;吃东西能够保障营养、满足口味就行了,过量就有减肥的忧虑了。而精神价值则是永无止境的。因而,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主要靠精神价值的满足得以实现。
科技与人文相互依存。一方面,人文依赖科技,没有科技,人文是空洞的甚至迷信的。科技依赖关怀,没有人文关怀,科技盲目发展,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在对待科技和人文的关系上,每个人始终应本着辩证的观点,不能厚此非彼,特别是要将“单向度”的科技发展纳入与人文和谐发展的轨道,达成“人文”对“科技”兼容,“科技”对“人文”并蓄。
知识价值与道德价值二者处于协调状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如果一个人过度偏重于知识尤其是技能性知识的学习而轻视道德素质的提升,就会导致自身的畸形发展。当前,知识数量剧增,知识更新加快,任何人必须不断学习。但同时,知识的增长使道德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没有道德对知识的指导,知识会成为脱缰野马,在无“善”的生活中狂奔,轻则害人害己,重则可能导致人类毁灭。
价值取向的和谐是以多种价值取向并存为前提的,单一的价值取向就无所谓和谐。同时,多种价值取向必须经过合理的整合,处于有序状态,否则就可能混乱而不能和谐。
但古今中外都曾出现过价值取向的互相对抗,主要表现在提倡单一价值取向,用它抑制甚至替代其他价值取向的现象。这种价值取向的抑制或简单替代不仅是不科学——因为它可能造成某种价值取向的单一和片面存在,因而不可能有什么价值取向的和谐,而这种状况只能抑制人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可能在强行抑制或替代的过程中造成价值观的激烈冲突而使社会动荡不安。
价值取向的整合就是要整合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科技价值与人文价值、知识价值与道德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当前价值与长远价值,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它们相互促进,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
价值取向的全面、协调和整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人的本质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区分人与动物的“本质不是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因而,社会性和精神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我国始终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人们的价值取向总体上是和谐的,但部分个体存在价值取向不和谐的现象。
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认为 “自私是人的本质”,因而把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自我价值而忽视甚至否定集体价值。有人忽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区别,陷于个人本位、个人中心、自我封闭状态,对集体、社会漠不关心。极少数人甚至为了私利而不惜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这种价值取向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法国政治评论家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就曾经把个人主义称之为温和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都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并以此为理论依据,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视社会与他人为手段。这种价值观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危害社会。美国伦理学家弗兰克·梯利曾经指出过:“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容易给社会生活造成危险。”[2]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我国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准则,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有本质区别:集体主义从人的社会存在和历史活动来考察个人,因而能把个体价值与集体价值结合起来。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价值观奉行个人利益至上,是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偏离。
少数个体过于急功近利,只顾当前价值,不谋求长远发展,存在着重视当前功利满足而忽视长远价值追求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注重现实功用和功效,忽视持续和全面发展。如在学习、工作上急于求效果和结果,忽视条件创造和艰苦努力的过程;在人际关系上使用低俗和实用准则,只进行利益交往,忽视情感和友谊的发展;在发展上片面追求能力和才干,忽视德性和为人;不思发展前景,按照“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价值规则支配行为。
第二,注重现实和眼前利益,忽视根本和长远利益。片面重视对物质和金钱的占有,忽视政治、道德和价值,如挣钱、分钱劲头十足,对思想政治活动毫无兴趣;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和奖惩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思想道德意义;在道德上以自我为标准,忽视社会使命和责任;陷于自身利益,不讲诚信,以假冒伪劣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
第三,注重感性思维和感官满足,忽视理性思考和理想信念。具体就是重视就事论事的思维和感性刺激,忽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和远大目标的确立,如重技术性思维、即时性思维,轻哲学思维、逻辑思维;重浏览式和“快餐式”学习、轻思考性和探究性学习;重低俗娱乐的感官愉悦,轻远大理想的确立和追求。
这种倾向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把“享乐”作为幸福的唯一标准,把“挣钱”、“发财”作为唯一追求,理想信念淡漠,精神生活贫乏;只认钱不理情,亲人缺乏亲情,朋友没有友情,恋人失去爱情,对弱者丧失同情,甚至亲人、朋友之间为了钱而争斗不已、反目成仇;在官场上以权谋私、钱权交易,在市场上有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在文场上钱文交易,有剽窃舞弊行为。等等。
二是过于崇拜科技,忽视人文。有人突破生产力范畴,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推向社会一切领域,包括观念上层建筑领域,接受西方国家科学技术主义观点,形成了“科技为本”、“科技万能”的价值取向。在教育领域,教育者只强调科技知识,犯“重理轻文”的错误,不少学生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奉为圭臬;在经济领域,不少商家以高科技为依托制假售假。少数人的情感交往以悖论的方式发生着裂变。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如电脑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增加,人们之间远距离的交往变得方便和快捷,“天涯若比邻”,甚至使许多未谋面的人结成朋友;可是在另一方面,近距离的情感越来越疏离,咫尺变为天涯,甚至连家庭成员之间也疏于交流,日常生活中到处是熟悉的陌生人。
三是部分人重知识轻道德。部分学生把精力只放在专业知识学习上,不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结果道德素质不高,甚至道德败坏,极少数人还走上了犯罪道路。清华学子刘海洋用硫酸泼小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等等,都是残酷的实例。
这种强调物质、科技和知识而藐视精神、人文和道德的价值取向来源于商品内在的社会性与其表现的物的外观的矛盾和不一致性,即“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3]这种价值取向“用对钱袋的影响来衡量每一种活动的意义”[4],既违背人的本质,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应当“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5](P120),“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P123)人的全面本质主要是社会的和精神的。物本主义价值取向忽视人的社会和精神本质,实际上是人的动物化,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5](P124)
虽然在开放环境、改革深化、市场体制、多元文化条件下,我国部分人存在价值取向的不和谐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不能任其发展,必须进行引导和矫正。为了促进个体自身价值取向的和谐,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个体自身价值取向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精神文化,加强和改进价值观教育。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原理说明,任何社会和个人都应该有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针对我国部分人价值取向不和谐的情况,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个体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旗帜,决定我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我国人民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和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民确立了基本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个体发展的潜能和活力,又明确了发展所应遵循的方向和规范,因而对人民的全面发展,具有坚定正确方向、实现远大目标、提供强大动力、遵循基本准则的重要作用。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教育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引领价值观,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度,反对各种消极、不良的价值观。二是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人们认同目标、明确取向、凝聚力量、规范行为,形成对价值取向偏差引导和矫正的社会力量。三是要开展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教育,用爱国、亲民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激励、振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抵制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四是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对照检查,规范言行,作为个人的道德标杆。为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人们的实践和生活之中,成为人们实际遵循的价值准则。
精神文化是人的本质体现,具有价值导向、精神动力、民族凝聚和社会规范作用,而且在当代社会关系到人们创造力的激发。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文化的价值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强了。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6]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普遍重视经济建设和科技学习与创新的环境中,有些人对精神文化有所忽视。这种倾向既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不适应现代人的发展要求,因而要大力发展精神文化。党中央强调要大力发展精神文化,要增强精神力量,包括发挥政治、文化、道德等软要素的作用,激励民众士气,整合民众力量,发挥民众聪明才智。大力发展精神文化就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要积极组织引导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
价值观教育是实现个体自身价值取向和谐的重要途径。面对我国部分人存在着的价值取向不和谐,价值观教育要创新教育理念,最主要是坚守以人为本、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教育理念。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载体,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形成价值观教育、熏陶、感化的氛围。要针对价值取向上的迷惘困惑,及时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平衡心理、化解矛盾,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价值观教育。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
[2](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0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