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部分问题再思考

2012-01-06 01:59花中东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皖北区域农业

花中东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制约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部分问题再思考

花中东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安徽省皖北地区由于历史及众多客观原因,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针对皖北的客观状况,文章分析了制约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部分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依据国家的规划目标,通过考察该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可能路径。

皖北区域经济;农业经济;自主创新机制

一、引言

皖北地区所指亳州、宿州、阜阳三个市(包括所辖的17个县区等),及沿淮五河、固镇、怀远、凤阳、寿县、霍邱等六个县。国土面积41870.08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30%;总人口为2817.6万人,占全省的42%。皖北地区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占全省人口近一半。皖北曾是中原经济区和江淮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也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该区的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3年的39%上升到2008年为62%。但由于长期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层次低且不合理,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民人口多,人均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等原因,从全省范围来看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下表)。

表1 皖北地区三市六县2003与2007年“人均GDP”与全省的比较

目前,在该区23个县区中,有九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集中了约全省40%以上的贫困人口。皖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2009年计),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从皖北地区的现状及区位形势来看,安徽省内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相继建立,同时省外苏北和鲁西南地区的发展形势,皖北地区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也是必然的趋势。按照安徽省“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皖北地区发展以农业为主,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层次等目标,着重考察该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解决的可能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制约皖北经济发展的部分原因分析

第一,皖北的历史原因、区域文化和民间信仰

皖北地区是全国有名的灾荒频发地区之一,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主要战场之一,并且广大小生产者基础十分脆弱,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该地区生产力水平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以2000年底计,末该地区人口占全省总数的43.4%,绝对量达2721万人,然而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才923亿元、财政收入86.07亿元、工业增加值225.34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72.35亿元,分别仅相当于全省的30.5%、30% 、20%和35%,而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投资额和人均工业产值分别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4%、60%和22%。同时广大民众长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天灾人祸的打击常常又是束手无策,因而皖北地区相对落后的区域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战争不断和土匪猖獗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且种类多、影响大。最终使得皖北地区带有浓厚的区域文化性质的民间信仰具有功利性较强和封建迷信色彩较浓等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应认真对待和处理这些历史原因形成的区域文化和民间信仰所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

第二,皖北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

由于历史上皖北地区长期受到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农业一直是该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即使到了当代依然不能改变这种经济结构。当前制约皖北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主要表现在:(1)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皖北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过高,并且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且该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又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其他林牧渔业等产业发展迟缓。(2)在国民收入中农业比重大,农民收入低,农业使用资金缺乏;依据2001年的统计,皖北地区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48%,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47.5%,但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2020.04元)平均线一下,农民人口众多,且人均纯收入极低以致农用资金水平低下的状况是皖北地区的不可忽视的客观现实。(3)科学技术的应用相对落后,农业劳动力外向型转移较严重,农村人才严重缺乏;尽管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学技术使得农业在其内涵、结构、体系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但新科技的应用推广需要高水平的人才,一方面皖北地区大批农民的外向型劳动力转移(外出打工为主),另一方面,据调查(2007年),皖北地区每十万人口中拥有大中专文化程度人数仅为2124人,15岁以上的人口文盲率高达19.2%,人口平均素质极低,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地方农业产业经济长期持续的发展。

第三,人才培养与自主创新机制的制约

就本质上而言,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等,都需要各方面的人去实践。因此皖北区域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全体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经济发展中急需的少数特殊“人才”可以通过高薪聘请或引进等方法得以解决或缓解,而对增强区域经济内涵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当地自身广大劳动者平均素质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这只能依靠当地自身力量解决。但皖北地区人口众多且人口素质极低已是长期客观的现实。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极度不完善。由此相应的人才自主创新制度也存在着突出问题(甚至包括全省):(1)高校院所的覆盖面低,影响力较小。皖北地区人口占全省43%而只拥有6所高等院校。由于覆盖面极低,起不到高校院所对社会文化应有的积极影响。(2)高校、科研机构内部科研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不仅效率低下,更多地关心职称和行政级别,而并不关心对区域经济的贡献。(3)政府的科研投入资金低且实际经济效益低。大多数科研项目小型化,科技产出数量大而质量低(没有实际经济效益,也是全省的普遍问题)。(4)就区域性相比较,创新能力非常落后,自主创新主要集中在极少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实际价值的科技成果却很少,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互动交流严重脱钩,这使得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化能力很弱,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

三、可能的途径和对策研究

从目前状况来看,皖北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了,而且这种落后的差距还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基于以上等部分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应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最大程度地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区域自主创新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地方、省级乃至中央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加大政府的转移力度及政策扶持。正如西部大开发一样,皖北地区人口众多稠密且经济贫弱的状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不可缺少的,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坚持以富民为主的发展战略,实施各种积极的政策以及各方面资金的扶持,是平衡区域发展差异的有效途径,而皖北区域经济之所以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效投入不足,而有效投入不足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基础本身就很贫弱,皖北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极低,使得民间积累以及投入能力弱,从而也造成当地社会资本总量很有限,转化为投资的资本就更少,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市场发展的基础和自身的造血机能以及对外资金的吸引,如此导致不良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在生产力布局及相关政策和投入的原因。因此,各级地方乃至中央政府不仅要在资金上,更要在各项政策上(包括科技创新机制)给予大力扶持是极其必要的。例如,在改善布局措施上,由于制约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具有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政府可以实施优惠的政策导向,同时加大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规模,逐步形成具备强大吸附和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利用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枢纽作用,带动皖北经济的发展。此外,政府在加快皖北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进程中,能够不断地吸纳农村过剩的劳动力,这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切实减少了皖北地区人口过多,尤其是农民太多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恰恰是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

2.加大开放力度,加快皖北区域经济市场化进程。鉴于皖北地区经济的市场化的客观现状并着眼于未来,笔者认为从长远出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强化皖北市场化进程的服务功能:(1)发挥政府的强大调控能力,逐步加大财政税收政策及土地资源政策的优惠程度,以此吸引省内外乃至国外的资本和人才等要素,产生区域优势要素的集聚效应。(2)与省内(如“合芜蚌”地区)外联合,建立适合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中心,保证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发展得到充分的金融服务,例如可吸引部分(最好带有优惠政策的)银行、保险、担保机构甚至一些证券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等建立分设机构。(3)逐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要增强水陆运输、能源、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市场化进程奠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经济,积极稳妥地实行产业化经营,推进城镇化建设

根据皖北地区的具体特点以及该区的自然条件的差异,着重搞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关键。如可依据皖北原有的粮仓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立足资源和基础优势,着力发展地方特色行业等。具体措施可表现在:一方面引进适应皖北地区生长的高产优质品种,如扩大棉花、烟草、药材、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另一方面针对农产品商品率低且农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努力拓宽农产品出路,丰富农业产值结构,促使传统农业由“二元经济”向“三元经济”转变。跳出传统模式抓农业,依托各地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的特色农业,要因地制宜,突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经济,以此为龙头带动全区经济,通过有效地综合治理,促进农业均衡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注重培训和引进各方面人才,提高农业人口文化素质,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在此基础上强化市场导向意识,使农产品成为市场需要的商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实现规模经济,积极稳妥地实行产业化经营,并通过产业化经营,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使皖北的区域经济切实得到发展,并能够处在经济繁荣增长的良性循环上来。

第三,逐步完善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促进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皖北地区的人口众多,且以农民为主,这是经济发展的包袱但同时也是财富,我们要想这个包袱变成现实的财富,就是必须从多方面提高人的以技能为中心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人才培养是关键。针对皖北地区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首先是普及基础教育,减少甚至消除文盲,提高整体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根据皖北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使得广大劳动者具备社会所需要的一技之长,适应了当地就业的需要,不仅对社会和个人投入少、产出多,而且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立竿见影。其次发现现实中人才流失的问题,逐步完善人才创新制度机制,真正起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效果,也可以吸引一些外地高校院所到当地建立分校以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再次从现实和更高的长远层面上看,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机制应产生现实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自主创新正确的途径应首先把产业选择好,强调产业化,以产业为起点,通过产业链来统筹创新链,进而通过利益激励吸引企业,以科技产出来衡量其实际的价值,才能在现实上促进皖北区域经济的发展。具体措施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发挥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政府应积极推动建立完善的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并给予可能的免税和财政补贴,对于部分共性技术可提供资助,同时可通过政府层面完善创新服务平台,降低交易成本。特别在引进人才方面,地方政府应当给予优厚的政策支持以吸引和留住人才。(2)联合省内外其他高校院所以及政府科研机构建立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相结合。同时建立科研设施与信息共享机制,为满足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实验的需求,以此降低整体研发成本,将有限的科研资金集中于重大战略意义的项目。(3)进一步加速市场化进程,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机制,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强化地方内生经济的造血机能。

[1]费孝通.乡土制度、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赵希勇,郜效岩.科技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机理剖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3]周勇,李廉水.“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国际考察与概念解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

[4]谭松林.特殊群体——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国际研讨会开幕词[A].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特殊群体——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国际研讨会会议手册[Z].北京,2004.

[5]顾晓敏.政府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探讨[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3).

[6]张江平,孟辉.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6).

[7]宋红影.试谈近代皖北地区的农业经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F12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752X(2012)01-0007-02

2011-11-08

花中东(1968-),男,安徽无为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财政政策。

刘忠义)

猜你喜欢
皖北区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分割区域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淮北市在皖北六市中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