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例肝病患者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分析

2012-01-05 03:41厉连福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代偿肝炎肝病

厉连福

(磐安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浙江 金华 322300)

当肝脏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严重病变时,可引起凝血因子及相关蛋白质合成代谢不足,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减弱,表现为凝血实验指标异常[1]。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评估肝病严重程度,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检测143例肝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功能指标,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分析,探讨凝血四项在肝脏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2月之间的住院患者143例,均经临床确诊为肝脏疾病,其中,急性肝炎组61例,男32例,女29例,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5.6±11.4)岁;肝硬化组82例,男49例,女33例,年龄30~59岁,平均年龄(34.9±10.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其中肝硬化患者中,处于代偿期者51例,失代偿期者31例。同时入选健康体检成人作为对照组,共152例,男92例,女60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6.1±12.4)岁,均经体检无其他重要器官基础病,最近1个月内无用药史。

1.2 仪器及试剂 仪器采用SysmexCA-150全自动血凝仪;试剂采用Dade公司生产的同一批次试剂(均在有效期内);采血管采用BD公司生产的同一批次含0.2 mL浓度为109 m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真空采血管。

1.3 检测方法 枸橼酸钠抗凝真空采血管,抽取静脉血1.8 mL充分混匀后,25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层血浆备用。由熟悉SysmexCA-150全自动血凝仪操作的同一检验师,进行质控校准后,分别测定血浆TT、PT、APTT和FIB,所有检测项目均在2 h内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4.8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43例肝病患者和152例健康对照患者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见表1。急性肝炎组TT、PT、APTT及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代偿期患者TT、APTT及FIB虽然较健康对照组明显改变(P<0.05),但PT指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TT、PT、APT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急性肝炎组,而FIB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凝血四项中所包含的四项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内外源凝血途径的功能状态[3]。TT是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试验。PT是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的指标,反映因子IIV、VII、X的功能状态或有循环抗凝物质存在。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试验,反映了因子VIII、IX、XI、XII的凝血活性同时也受因子I、II、V、X的影响。FIB作为一种急性时相蛋白,较长时期肝脏严重损害时,由于正常功能肝细胞缺少,肝脏合成分泌能力不足,血浆FIB含量则显著下降,引起凝血功能异常。肝脏是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场所,肝硬化引起肝功能严重不全时,肝脏合成分泌FIB、凝血因子能力降低,导致纤溶酶原、活化凝血酶原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消除,引起血液中抗肝素、类肝素质浓度升高,使得肝硬化患者血液常处于低凝状态,临床表现为PT、APTT、TT等指标延长,而FIB下降,造成机体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紊乱,成为肝病患者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重要因素。同时,患者因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由于凝血功能障碍,更容易加重患者的基础疾病,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治疗无效死亡[4]。因此,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对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尤为重要。

表1 三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s)

表1 三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s)

与健康对照组比:aP<0.05;与急性肝炎组比:bP<0.05

组别 n TT(s) PT(s) APTT(s) FIB(g/L)健康对照组 152 16.7±1.5 12.3±1.1 38.1±5.2 3.0±0.6急性肝炎组 61 17.5±2.1 11.2±2.1 37.2±3.6 3.1±0.3肝硬化组肝硬化代偿期 51 19.8±1.9a 14.0±3.2 43.7±4.4a 2.5±0.5a肝硬化失代偿期 31 24.4±3.0ab 17.1±2.3ab 57.9±4.7ab 1.8±0.4ab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肝炎组TT、PT、APTT及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TT、PT、APTT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而FIB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但本组研究也发现,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PT指标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于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一般在失代偿期,才出现PT的明显延长。这也说明肝硬化失代偿期阶段,肝脏已无法负担现有工作,导致各指标的显著改变,而各指标的改变反过来也对诊断评估病情具有重要意义。总之,肝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的动态监测观察直接体现了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有助于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对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程度和指导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应该在临床工作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1] 李云,李忠涛,夏正武. 肝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902-1903.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3] Colombo A, D rzewiecki J, Banning A, et al. Randomized study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slow-and moderate-release polymer-based paclitaxel-eluting stents for coronary artery lesions[J].Circulation,2003,108(7):788-794.

[4] 陈继梅,吕亮. 肝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胆碱酯酶检测的临床价值[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2):180-182.

猜你喜欢
代偿肝炎肝病
《世界肝炎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关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的几个问题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