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捐赠:现状、成因及改进思路

2012-01-03 05:02
关键词:捐赠者慈善事业慈善

周 艳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慈善捐赠:现状、成因及改进思路

周 艳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我国目前尚存在慈善捐赠主体缺乏,慈善组织自身缺陷以及政府机构立法和管理职能不到位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立足于慈善捐赠的理论基础,提出提高全民慈善意识、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改进思路。

慈善捐赠;慈善组织;社会功能;慈善意识

一、慈善捐赠的基本理论

(一)慈善、捐赠与慈善捐赠

慈善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是人的爱心和良知的结合。真正意义的慈善行为应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施舍,是一种崇高的思想理念驱使的志愿行为,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捐赠是最典型最主要的慈善行为。捐赠在伦理学上是指社会成员秉承为善、关爱之心,没有索求地把一部分自身有价值的东西给予别人的一种道德行为,同时也是社会成员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捐赠是两个主体间现金和其他资产地无条件转移,或是两个主体间非互惠的清偿和免除对方债务,是自愿捐出财物和赠送财物的有机统一。

慈善捐赠通常指社会成员秉承慈爱、善良之心,向政府、非营利组织或其他捐助对象无偿转移的社会财富,通过举办公益慈善活动惠及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增进社会整体福利,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范畴,其主要特点是自愿性和无偿性。具体而言,一切愿意捐赠财物的社会主体,不论自然人、法人还是其他组织都可以成为慈善捐赠的主体;慈善捐赠目的应符合相关法律要求,只能是向科教文卫和环保等公益事业和受灾地区、贫困地区进行的捐赠,而且必须通过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来实施[1]。

(二)慈善捐赠的社会功能

1.缩小社会差距

基于社会责任和爱心原则的慈善捐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初次分配和以政府为主导的再分配所带来的收入差距,它关注并保障社会弱者的利益,使社会财富及资源由富有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进行重新流动和分配,有利于最大程度的满足全体社会公民的利益。从常识来讲,获得财富和资源的人们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稳定力量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强,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促进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2.提高社会福利

在慈善捐赠过程中,捐赠者把一部分财富转移给低收入阶层,对于全社会来说,所增加的效用十分可观,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会有很大提高,其中穷困的受捐赠者付出的仅仅是对社会的感激之情,得到的是其生活所必需的财富,而捐赠者虽然付出了财物效用,却可收获他们所追求的社会声誉以及心灵满足,这些足以让捐赠者满意而坚持从事慈善事业。因此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慈善捐赠符合帕累托改进原则:任何一方的福利水平提高都不得损害另一方的福利水平,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

3.实现社会和谐

通过慈善捐赠等以社会组织为主导的第三次分配,不仅可从物质上缓解某些群体的困境,还可以从精神上消除不同阶层的隔阂,弥补各种刚性制度在精神文化等方面功能的缺憾,缓解阶层间乃至社会整体结构紧张,调和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进而提升公众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营造良性社会关系。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许多领域需要深刻改革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社会矛盾突出,目前主要体现在医疗、教育、就业、贫富差距、社会保障五方面,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不断努力实现的理想目标,因此发展慈善捐赠是时代的内在要求,当然也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二、影响慈善捐赠的因素分析

一般而言,影响慈善捐赠的因素是多元化的,除道德、价值观等主观因素外,经济发展水平及由此决定的居民财富水平和居民间贫富差距程度以及慈善组织发展状况等都会对捐赠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1.慈善意识

慈善捐赠是一种自愿行为,体现一种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因而促进整个社会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共同的理念意识来支撑,进而引导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慈善事业是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2]”。这样的公众意识,造就了西方普通民众较高的慈善参与度和西方发达的慈善体系。换言之,西方较高的人均收入为慈善捐赠事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社会慈善意识则促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因此发展慈善捐赠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公众的慈善意识。

2.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居民收入贫富悬殊,相伴而生对慈善捐赠的需求。因而可以说,慈善捐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本质上是财富在社会成员间的转移,因而财富的创造与积累是实现慈善捐赠的前提,也就是说慈善捐赠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慈善捐赠得以真正实现实施,前提是社会经济必须要发展到一定程度,从而部分人群能够拿出部分财富去捐助给所需人群。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较高,反之亦然。我国在新中国建立后,慈善事业曾陷入停滞状态,导致这种情况,除极“左”思潮等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和平均主义分配都是重要原因。

3.慈善组织发展状况

慈善组织作为慈善捐赠载体和实施主体,其健全的机构和完善的管理直接影响公众的信赖度,进而保证筹集更多的慈善资金,其高效的运作可以保证所筹资金的保值增值、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相反,慈善组织管理混乱,会让其社会公信力大打折扣,无形中影响公众的捐助热情和信心,进而难以筹集到充足资金,高效运作更是“纸上谈兵”。在西方国家,众多专业化管理运作的慈善组织在较大程度上推动着其慈善事业的成熟发达。

4.政府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表明了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政府政策的重要性,慈善捐赠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政府支持。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律以及经济手段可以实现对慈善捐赠的参与和推动;政府通过制定慈善事业发展规划,提高社会慈善文化,可以指导和影响慈善捐赠发展;政府通过完善慈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可以管理和规范慈善捐赠发展;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可以刺激慈善捐赠的发展。因为慈善捐赠不只是道德行为,更是一种理性行为,政府通过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使捐赠者付出同样成本时捐赠数量增加,或使捐赠者捐赠同样数量的实际付出(成本)减少,无疑可以有效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慈善捐赠。税收作为重要的经济政策手段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政治杠杆,是激励慈善捐赠的主要经济手段。在既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政府通过减免税优惠承担部分捐赠成本,减少纳税人既定数量捐赠额的实际支付额,能够起到鼓励捐赠的作用。总之,慈善捐赠作为增进社会福利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政府在法律上应予鼓励,政策上应予支持[2]。

三、我国慈善捐赠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的慈善意识不断增强,慈善捐赠受到越来越广泛关注和参与,全国慈善捐赠总额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慈善捐赠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慈善捐赠,我国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从捐赠者的角度看

从捐赠者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慈善捐赠无论从总额还是人均数额都比较低。有数据表明,我国现在200多家慈善公益组织作为主要的慈善筹款机构所掌握的资金总计占GDP的0.2%左右(见表1);从捐赠者的构成来看,企业一直是我国慈善捐赠最重要的主体,而参与捐赠的企业又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个人捐赠在全部捐款的总体比重不高,且个人捐款方向主要用于灾难救助,这在2008年表现尤为明显(见表2)。然而,美国的慈善捐赠中85%来自全国民众。这些充分说明我国民众参与慈善捐赠的主动意识不强,在我国发动全体民众参与慈善捐赠还有很大空间[3]。

表1 近年来我国社会捐款总额、人均捐款额

表2 近年来我国社会捐赠主体结构(单位:亿元)

(二)从慈善组织的角度看

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规模、管理、服务各方面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首先,我国慈善组织的数量有限。截至2010年底,我国登记注册各类民间组织(包括基金会)有44万多个,其中慈善组织却只有200多个,而美国有各类民间慈善组织150多万家。其次,我国慈善组织的行政色彩浓烈,带有过分依赖政府的倾向,挂靠政府业务主管部门,依附政府机关运作,我国真正的民间自治的慈善机构非常少。再次,我国慈善组织的专业性不强,分工不合理。慈善筹款机构、慈善执行机构职能不清,执行机构忙于筹款,而筹款机构忙于投资做项目,左手筹钱右手花,不仅降低了专业性,而且效率低下,并容易滋生慈善腐败。最后,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较弱,慈善组织对于慈善资金的运作不透明,尤其是频繁出现的慈善资金腐败案,使得民众对于慈善组织产生怀疑,对善款的有效利用失去信任。这些使得我国慈善组织在社会发展、扶贫济困、抢险救灾等公共领域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大打折扣。

(三)从政府的角度看

慈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与推动,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功能过于强大,介入过多。慈善捐赠作为社会慈善事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其主体应是民间慈善组织,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外部条件,支持和扶持慈善捐赠发展,不应干预慈善机构内部的正常运作,更不能把慈善机构当作政府部门的附属物。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法律来规范、保护和发展慈善事业,不仅如此,政府不同部门颁发的各种政策使得慈善本身管理陷入多头困境。此外政府实施的慈善捐赠相关税收政策不完善,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回报机制,进而不能实现对慈善捐赠行为的有效奖励和刺激[4]。

四、我国慈善捐赠的改进思路

(一)提高全民慈善意识

捐赠者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少数的企业及企业家之中,应当让更多的阶层参与到慈善事业的捐赠中,可以充分借助大众传媒力量,广泛地开展慈善文化宣传,传播现代慈善理念,激发社会的慈善潜能,营造全民慈善的文化氛围,让民众走出误区,真正了解慈善捐赠的流程和意义所在,培养民众现代的慈善价值观,消除民众顾虑,进而形成浓郁的慈善意识和社会氛围,这种广大民众对慈善的认识和态度,是慈善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加强慈善组织建设

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培育发展慈善类民间组织,促进慈善服务种类的多样化,覆盖社会公共需求的各方面;提高慈善组织的自治能力,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逐渐去行政化[5];提高慈善组织管理与运作模式的专业化水平,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做到决策科学化、运作规范化,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组织动员力;提高慈善组织工作水平,精心策划慈善公益品牌,使慈善事业惠及最需要关怀、帮助的人群。此外,应加强慈善组织之间的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共益共赢。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在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外部条件,这是政府支持和扶持慈善捐赠发展的主要职责。199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只是规范一般意义上的捐赠,内容简单,可操作性不强。涉及慈善捐助的法律规定多散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及财政部、民政部等制定的行政规章中,这些规范性文件层次较低、规制少、协调差[6]。由于存在立法盲点,监督无法可依,诈捐、赖捐、索捐和挪用私分善款现象时有发生。慈善处于较为失范的状况下,政府加快统一的慈善事业法的立法步伐十分必要。同时政府应减少过多干涉,倡导慈善组织在外部监督机制下合理发展。

[1] 赵海林.公益捐赠税收政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7):80-83.

[2] 谭 娟.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8:7-10.

[3] 葛道顺.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2009,(10):10-15.

[4] 郭伟丰.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科所,2011:12-16.

[5] 彭定光,等.论清代民间慈善活动的三种类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0-22.

[6] 肖更生.环保产业财税扶持的国际比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5-38.

Charitable Donation: Status, Causes and Development Principle

ZHOU Yan

(School of Fi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Anhui, China)

It is our charity status and problem that are analyzed which embrace the lack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defect of charity organization and the disloc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principl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harity donation.

Charity donation; charity organizations; social function; charity awareness

D917

A

1673-9272(2012)06-0086-03

2012-08-2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促进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激励政策研究”(编号:SK2012B00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外慈善组织发展史比较研究”(编号:10CSH047);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财经类院校‘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ACJYZD201207)。

周 艳(1981-),女,安徽肥东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管理学双硕士,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

[本文编校:杨 灿]

猜你喜欢
捐赠者慈善事业慈善
The unusual gym man
肩负使命的奶奶
慈善之路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慈善义卖
J.K. Rowling Receives a Rare Honor from Prince William at Buckingham Palace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美国粪便银行接受捐粪,捐赠者一年赚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