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琳 曾 莉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南京博物馆巡礼》中记载:1997年南京文物局对全市范围内的博物馆进行了调查,以现代博物馆意义来确定南京地区博物馆的发展水平。当时已有博物馆70余座,其中包括社会历史类、纪念馆类、古代遗址类、艺术类、自然类、科技类、园圃类等。相对于其他省市而言,占有相当的优势,特别是博物馆藏品达到380多万件,每年举办展览200余项,观众达1000多万人次。其中一部分博物馆还在兄弟省、市甚至走出国门举办展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1]就南京博物馆而言,我从纪念遗址类博物馆中选择了几个各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进行现状分析。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立在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和“万人坑”遗址之上。1985年8月正式开放,于1994年和2005年两次扩建,现占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老馆占地2.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该馆保持原地形地貌,建筑成一座纪念性的墓冢。新馆于2007年12月13日开放,分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等四个功能性区域。新馆建筑的整体设计形状为“和平之舟”(如图1)。新馆和旧馆通过建筑设计的衔接,构成了雕塑广场、集会广场、史料陈列厅、悼念广场、墓地广场、祭场、和平公园七大部分。[2]整个新馆陈列分为“一大两小”,“一大”即基本陈列,“两小”是指一个专题陈列和一个临时展览。基本陈列名为《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陈列面积为5700平方米,分为南京沦陷前的中国形势、日军从上海攻向南京、日军入侵南京与中国守军南京保卫战、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日军在南京的奸淫与掠夺、日军在南京的焚烧与破坏、国际安全区不安全、日军毁尸灭迹与慈善团体掩埋尸体、对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战犯审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十一个单元展出。专题陈列名为《胜利1945》,陈列面积约4000平方米,分为日军侵华暴行、14年的艰苦抗战、胜利大受降、正义的审判、“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等五个部分。临时陈列展厅面积为800平方米,可供引进一些同类型的临时展览。
《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门厅内墙面地面的石材质地粗糙无光,厅内空旷,迎面的墙上塑造出一块质感很强且锈迹斑斑的巨大铁板,寓意为铁证(如图2)。展馆以灰色为主色调的玻璃展柜、铁质活动展架使陈列统一有序,与外环境的灰色建筑为观众塑造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仓储式、裸露式、前台式的文物陈列强化展陈效果(如图3—4)。博物馆采用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相结合,大量使用人工光源的前提下适当根据展示内容采用自然光源(如图5—6)。展馆内部展示采用灯箱、射灯、顶或底射光漫反射光源来表现陈列的特殊氛围,并采用与建筑环境相协调的展示标识和流线导览(如图7—8)。
图3
图2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南京总统府,于明朝初年为汉王府,清朝为两江总督署。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兴建了天朝宫殿。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7年国民政府在此成立。抗战中沦为日伪机关。1946年后复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总统府有东西两个花园。东花园曾是国民政府行政院;西花园就是金陵两大名园之一的熙园,曾作为国民政府参谋本部等机关。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1988年8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在原国民政府总统府遗址上建设“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并成立“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筹建领导小组”。2000年8月,“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更名为“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经过精心的规划和五年的建设,至2003年已初具规模。目前,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为9万平方米,共分三个参观区域。中区(中轴线)主要是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西区是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秘书处和西花园,以及参谋本部,等等;东区主要是行政院旧址、马厩和东花园。一系列展馆和史料陈列,则分布在这三个区域中。[3]目前总统府有“晚清与民国”展、“清朝两江总督署史料展”、“洪秀全与天朝宫殿历史陈列”、“总统府复原陈列”、“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展、“总统府文物史料陈列”、“国民政府五院文物史料陈列”这七个长期展览(如图9)。
遗址类博物馆展厅由于受建筑影响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表现,因此基本上都是原状陈列或者在建筑入口处做些导向性的主题展板(如图10—11)。老建筑中的展厅由于受到空间限制,一般流线单一但规整有型。造型采用建筑元素来表现民国氛围(如图12)。展厅除原状陈列直接采用自然照明外,其他展厅基本采用人工照明和自然光照明相结合。人工照明多采用射灯和日光灯系统(如图13-14)。导览标识则为自然先照明(如图15)。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孙中山纪念馆,位于中山陵园藏经楼,藏经楼建于1935年,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部分。抗日战争时期,藏经楼遭到侵华日军的严重破坏,1982年,国家拨款重修藏经楼,改为孙中山纪念馆。主楼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外观为三层,实际中间还有一层夹层。底层为大厅,轩敞明亮,大厅顶部饰有镏金的莲花形藻井,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如图16—17)。藻井正中高悬火炬形大吊灯,大厅中央矗立一座孙中山先生半身铜像,正面壁上是阴刻的胡汉民手书《总理遗嘱》,两侧是孙中山手书的“人类进化”、“世界大同”楹联,蓝底金字,隶书阴刻(如图18)。大厅四壁嵌有四幅反映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大型木刻浮雕:“出国宣传”、“商讨革命”、“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厅内还设有大屏幕投影电视,连续播映纪录孙中山安葬中山陵实况的历史纪实片《奉安大典》。二楼是一座走马楼,四周有回廊,可凭栏俯视底层大厅。回廊北壁为长12米、高1.8米的大型木雕,镌刻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木匾底色为宝蓝色,金字阴刻。另三面壁上悬挂反映孙中山革命生涯的11幅油画,这些油画,以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民主革命为主线,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刻画了光耀中华的杰出历史人物,反映了风起云涌的群众革命运动,给观众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三楼和四楼是孙中山纪念馆的主体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共有五个展厅,分为七个部分。展线长180米,展出历史图片共315幅,还有各种文物、模型近百件,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伟大而光辉的一生。[4]色彩以蓝色系列为主采用拉毛工艺,使展板呈现出青色花岗石的效果,与中山陵的风格浑然一体。在陈列方法上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大大增强了展出效果(如图19—21)。
图19
图20
图21
以上对南京纪念遗址类博物馆的展示设计进行分析,从几个方面对此类型场馆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进行总结。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它融合了许多现代设计学科内容,在这个系统中,博物馆建筑、空间流线、道具、色彩、照明、图形符号和展品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尤其在纪念遗址类博物馆中这几个方面彼此协调,缺一不可。
[1]南京市文物局主编.南京博物馆巡礼[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2]朱成山著.鼎力铸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列设计艺术.南京出版社,2008.
[3]南京中国近现代史博物馆.百度百科.
[4]孙中山纪念馆.http:∥www.sunyat-se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