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伟
【摘要】2005年12月31日,《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次年,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已经迈开,随之其示范效应也开始凸现。时过5年,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思考
1.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在2006年三、四月份,农业部组织的对全国18个省的200多个县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调研”考察活动中发现,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目前都已起步,开局良好,一些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试点工作也次第展开,其示范效应也开始凸现。时过5年,但是有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些问题主要有:
1.1 管理人才缺失严重
目前大部分地区村级班子成员普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难以担当新农村建设的重任。他们是靠经验做事,靠威望“揽才”,靠资历管理。他们文化层次低,见识世面少,技术能力差,把控全局难。因此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难免出现前做后拆、现做现拆、反复建设、重复建设、顾此失彼、避重就轻、得过且过、就事论事等情况。而那些有头脑的“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去了。
1.2 项目依赖思想明显
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成“抓项目”,因此市县各职能部门、乡镇都排队进省、进京,力争获得政策性项目资金支持。这给人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一些县乡干部把建设新农村——这一农村面临的全面发展机遇片面地理解为“要钱”的机遇。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有人还以为修了几条村路,盖了几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农村建设,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不难看出,有些地方存在严重的“项目依赖症”和“资金依赖症”,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方,这是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的一个误解。
1.3 乱占耕地现象泛滥
少数县乡干部头脑发热,热衷于立招牌,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是自己政治上升迁的大好机遇,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实施“达标工程”,诸如学校要达标、住房要达标、道路要达标、环保要达标、电视要达标、通信要达标……等等。为了实现那些“达标工程”,大多地方是以牺牲农民土地为代价的。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达标不对,而是说有些地方的做法太过头,脱离实际。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净减少耕地36.2万公顷,全国耕地面积仅剩约12200万公顷。国土资源部对16个城市进行卫星遥感监测发现,违法用地宗数占新增建设用地总数的近60%,面积占近一半,个别地方甚至高达90%,违法乱占耕地建房的事情极其严重。
1.4 过分追求村貌作文章
路边建房刷彩、厕所贴上瓷砖、贷款建设楼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追逐的样板。有的地方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他们头脑中存在模糊认识,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索性提出全部拆除现有住房,实现村民的整体搬迁,而不顾做法的可行性以及农民的自愿与否。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误导着一些地方搞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在实践上容易劳民伤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2.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几年前,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简称“二十字”)。它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2.1 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
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机制。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
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二十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基层党组织要积极、耐心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学科学、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在勤劳致富、二次创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共产主义小社区”的河南南街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村发展快,全靠党员带”。他们的经验昭示:党员强化责任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新农村建设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2.2 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农民知识化、技能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二十字”目标的实现。目前农村缺乏大量的人才,“留守者”绝大部分农民普遍存在年龄大,没文化,“靠经验靠天收”是他们的当家本领,所以难以担当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培育新型农民,要树立大规模投入、大规模培养的理念,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即培养一大批基层组织(党支部、党小组)负责人,一大批农民技术员,一大批种、养殖能手,一大批兴办实体、繁荣农村市场的经纪人,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建设中的能工巧匠。同时利用国家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发挥作为。县乡两级政府要建立长效机制,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让大学生“村官”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2.3 建设新农村不能以农民失地为代价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央文件明确要求,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抓项目、上工程”必然要用地,但更要还地,不能完全以农民失地为代价,而是实施“用还结合”机制,问题是从哪里还地?怎么还地?还有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县、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占到财政收入的35%左右,有的高达一半以上。有些县、市财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60—70%来自出让土地的收入。“以地生财”已成为地方政府增加财力、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但也带来农民失地更多的负面影响。
今年3月,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严之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能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及时复垦这些损毁的土地,大约可增加6000多万亩耕地、3000多万亩其他农用地。既可为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做出重要贡献,也可为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提供用地空间。因此,努力实现“不欠新账、还清旧账”是土地复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2.4 新农村建设需要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坚持以工业富县为主导,通过新型工业化壮大县域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力空前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实施提供了财力上的可行性。江苏、广东、山东三省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和“标杆”。
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在科学分析,挖掘县情、乡情等地方特色,建立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长远规划、近期规划,并建立健全配套保障体系。其次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第三要坚持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坚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特色化。第四要切实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抓准自身资源、技术、资金的等方面的不足,有的放矢。
2.5 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扶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的瓶颈制约就是资金不足,不少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费)全部取消以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二十字”目标去做。而这一切,都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作支撑。为此,就必须要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关注“三农”,服务“三农”。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上,应全面推行专家评审、项目指南、标准文本和资金报账、集中采购等一系列制度,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透明运作”的示范作用。还有,要处理好增加投入与创新体制机制的关系,特别是要探索建设项目的民主决策机制、建设资金的筹集和融资机制、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等。
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借鉴吸收世界上多数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政策融资或外资来解决资金不足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来自各方面的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和完善的投资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12-31.
[2]王悦华.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N].黑龙江日报,2006-9-12.
[3]梁恒.保耕地红线:如何实现“旧账快还”“新賬不欠”[J].半月谈,2011,3,29.
[4]杨奎奇,宋振铃.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OL].中华励志网,2011-8-17(http://www.zhl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