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威,彭迋飚,陈 涌,杨龙波,陈德川,张 皓,叶登辉
(1.长江师范学院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重庆 408003;2.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3.经开礼嘉中学 体育组,重庆 401122;4.彭水县中学 体育组,重庆 409600;5.鸭江中学 体育组,重庆 408534;6.垫江第一职业中学 体育组,重庆 408309;7.黔江金溪中心校 理化组,重庆 409009;8.武隆沧沟中心校 体育组,重庆 408515)
新时期我国体育人力资源需求预期与建设着眼点研究
张世威1,2,彭迋飚3,陈 涌4,杨龙波5,陈德川6,张 皓7,叶登辉8
(1.长江师范学院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重庆 408003;2.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3.经开礼嘉中学 体育组,重庆 401122;4.彭水县中学 体育组,重庆 409600;5.鸭江中学 体育组,重庆 408534;6.垫江第一职业中学 体育组,重庆 408309;7.黔江金溪中心校 理化组,重庆 409009;8.武隆沧沟中心校 体育组,重庆 408515)
从社会学的角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奥运会后和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初期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状况进行了预测性研究,进而提出新时期我国体育人力资源建设应着眼于人力资源的现有转化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着眼于市场规律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着眼于紧缺人力资源的建设、着眼于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力资源的建设等,为解决我国新时期体育人力资源紧缺问题及促进体育人力资源的社会供需平衡提供参考。
社会体育;北京奥运后;体育强国;体育人力资源
虽然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但它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影响依然巨大。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出了 “进一步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北京奥运后和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初期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怎样使奥运会效应得以最大发挥并持续发展,如何积极推动我国向体育强国目标又快又好地迈进,成为当前我国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要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人才是关键。为此,笔者选取了重庆、四川、北京、上海、湖北等10个省、市的体育局领导、大学教授、重点中学高级教师共38人及高校青年教师62人,以及在校的体育专业学生126人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期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期及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笔者采纳了专家建议,将体育人力资源分为体育教育人才、体育产业人才、社会体育人才、体育竞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科研人才和体育媒体人才,在综合素质上主要考察思想道德、业务、文化、身体、心理和创新素质。
常见的预测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时序平滑、趋势外推、博克斯—詹金斯等。通过对比分析各种预测法的特点,并综合考虑影响北京奥运后和体育强国建设初期人力资源需求的各种因素,认为趋势外推预测法比较适合。因为建设体育强国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属于中长期预测,符合趋势外推法的预测范围。同时,趋势外推法的假设条件是事物发展过程没有跳跃式变化,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正是逐步完成的,其人力资源需求基本也是渐进变化的。因此,本研究认为选用趋势外推法对新时期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是科学、合理的。同时,由于考虑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和特点,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主要对我国2015年及以前的体育人力资源社会需求总量进行预测。
1.1.1 历史数据的收集
首先,收集了1996—2004年间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的总数 (表1)。
表1 1996—2004年间我国体育人力资源总数调查统计一览表
1.1.2 拟合曲线
根据数据绘制数据散点图 (图1)。
图1 1996—2004年间我国体育人力资源总数散点图
观察散点图只能看到体育人力资源需求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无法确定采用何种曲线模型,但其变化趋势大体与以下四种模型类似:
1.1.3 模型参数的计算
那股味道夹杂在风中,并不稳定,待他细细闻去的时候,却已不见了。他心中狐疑,直到又一阵山风吹来,他终于确定了那股味道是存在的,同时也确定了味道是什么。
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多项式拟合函数系数
1.1.4 模型参数的分析与确定
表2 1996—2004年间我国体育人力资源总数实际值和四种预测模型与历年的估计值对比
为了保证预测结果的精确度和有效性,必须对初选的预测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其中,模型对历史数据的拟合是非常关键的。而从表2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四个预测模型的数值与实际值均较为接近,说明这四个模型对人力资源的预测都可行。对各个模型进一步分析:
(1)指数模型。此模型评价相关系数为R2=0.9749,F=271.9246,p=0,=0.0087对模型进行F检验假设b=0,即查表F0.05(1,7)=5.59,F>F0.05(1,7)=5.59,说明原假设为假,对应模型误差平方和为2500,说明该模型较好,但体育人力资源需求的增长率过于平稳,不符合我国特别是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人力资源需求的规律。
(2)二次模型。模型对应误差平方和为941.1412,查表得F0.05(1,5) =5.59, 统 计 量 相 关 系 数 为R2=0.996429720,F=837.270237699>F0.05(1,5)=5.59,P=0.0000,=384。研究发现,该模型预测数据显示经过一段时间后,体育人力资源数呈下降趋势,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用于体育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3)三次曲线。模型y=96499+3834x-2766x2+109x3,误差为846.3439,R2=0.9971,F=575.5812,p=0,=378。研究发现,该模型预测的体育人力资源总数仍然不准确。如截至2007年,我国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到50余万人[1],而2015年我国体育人力资源预测总数最多才为15.0767万人,显然预测模型不适合。
(4)五次模型。模型误差为550.0899,R2=0.9987,F=491.3163,p=0,=317.59,预测的增长率和预测值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我国体育人力资源需求增长的趋势。随着奥运会、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和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深入,以及到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将形成2万亿元市场规模的预期[2],必将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相应地会引起我国体育人力资源数量的激增。因此,我们最终决定选用五次模型作为新时期我国体育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数学模型。依据五次曲线模型参数计算,2015年我国体育人力资源总量应为2 423 211—2 424 963人。
图2 体育人力资源需求分配专家判断值 (%)
由图3、图4可知,新时期我国体育人力资源供需差距较为明显的是体育教育、体育产业、社会体育和体育科技人才,其中体育教育人才是明显的供大于求,而体育产业、社会体育和体育科技人才不仅供不应求,而且已经成为当前最为急需的体育人力资源。分析其原因:
(1)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由于我国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数的扩招和毕业生就业率低下,造成我国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数量与存量均比较大,最终导致了供大于求。当然,一些高学历、高水平和某些新领域的高层次体育教育人才也还存在一定的需求空间。
(2)体育产业人力资源。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2011年深圳大运会等重量级体育赛事的举行,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在2010年,国家把产业振兴规划瞄向了体育产业,并要求到2020年我国的体育产业将形成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2],显示了国家对体育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发展决心;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持续升温,并已经开始向中高档方向发展。这些都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产业飞速发展的 “催化剂”。而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既懂体育和经济又懂管理和经营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4]。
(3)社会体育人力资源。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居民对全民健身活动的认识和需求得到了增强,参与全民健身的人数不断增加。而2009年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又明确提出了要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同时,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也是世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部分和衡量标准[5]。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迫切需要相应数量和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保证。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严重不足,在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居民中,接受过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比例仅为5%左右[6]。按照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标准,在2015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数应为70万人左右,就这一数字来讲,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还相差20余万人[1],可见,社会体育人力资源还有很大的需求空间。
(4)体育科技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在体育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而当前我国体育科学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从内外两方面加大了对体育科技人力资源的需求。
图3 体育人力资源供需情况专家判断值 (%)
图4 体育人力资源急需程度专家判断值 (%)
通过图5可知,当前社会对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特别在创新素质上要求比较高。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国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着眼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正处于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历史时期,更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走 “创新型体育”的路子。而事业的创新取决于人才的创新能力,所以创新素质就成为社会对于体育人力资源最重要的素质要求。
图5 体育人力资源综合素质需求专家判断值 (%)
为了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的急需,必须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短期、集中或分类培训,以实现有效转化。新时期,我国急需的体育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体育产业、社会体育和体育科技等领域,而奥运会、亚运会及大运会在筹备和举办的过程中,已经培养和储备了一定数量的赛事开发、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因此应特别注重对这部分人才进行积极有效的转化,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而且由于这些人员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经历和知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效应,能快速满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对该类人才的急需。当然,为了人力资源的长期有效供给,必须充分利用和依托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7],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体育人才,这一点对于体育科研人才的供给来讲更为重要。
体育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眼于社会需求,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人力资源市场。同时,应充分发挥政府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在人力资源配置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倡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培育壮大一批体育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积极培育体育人力资源市场,优化体育人力资源配置,逐步建立和完善体育人力资源市场体系[8]。特别在促进体育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上,要准确认识社会对体育人力资源在质、量、结构上的需求关系。另外,要充分利用市场的信息反馈功能,掌握社会对体育人力资源需求的动态变化,提高体育人力资源市场的宏观调控水平。最后,要加强调控和监管,积极引导体育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规范体育人力资源交流办法,促进体育人力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用活、用好、用全全国的体育人力资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体育产业、社会体育、体育科研等类型的人力资源是当前最为紧缺的人力资源,所以我们的人力资源建设就要首先着眼于以上人才类型。如奥运会后的场馆开发问题一直都是各举办国最为头疼的事情[9]。如何将北京奥运会高达353亿美元的场馆设施持续、充分地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非常棘手和重要的问题。其他如北京奥运会丰富文化遗产的开发问题,如何发挥奥运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优势效应问题,如何实现体育产业在2020年形成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占当年GDP2%的目标等等,都需要有大量的体育产业专业人才来解决。当前,我国体育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40%左右,而按照有关资料显示,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体育指导员的队伍要达到500万人才能够与体育人口数量相匹配[10]。就目前50余万人的指导员规模来说,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口巨大。“科技兴体”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而且已经渗透到体育事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现代竞技运动、大型赛事的组织设计、运动产品开发与制造等方面都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现代高科技元素。但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体育科技人员的努力。
体育人力资源的建设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要用科学发展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储备好和利用好体育人才。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方向,依据体育行业的需要进行针对性培养。高度重视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力资源的战略储备。特别是当前我国正面临知识、经济、文化、科技等全球化的重大挑战,体育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培养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要特别注意对人力资源创新素质的培养,因为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推动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北京奥运会已渐行渐远,但它带来的机遇需要我们积极地把握,它留下的挑战也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人力资源建设。为此,我们必须摸清体育人力资源的家底,找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体育人力资源建设的着眼点,促进我国体育人力资源建设的合理优化配置和健康发展,才能够顺利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1] 李相如 .日本大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概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4):12-14.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Z],2010.
[3] 严德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预期与培养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2):25-28.
[4] 谭丽君,王润斌.中国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1):9-11.
[5] 刘新华.我国群众体育由大到强的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19-31.
[6] 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EB/OL].(2008-12-17)[2011-04-06].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18/n33598/n1010427.files/n1010426.doc.
[7] 冯蕴中,任冀军.高等教育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3):45-47.
[8]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Z],2006-07-11.
[9] 魏纯镭,王美.后奥运效应——雅典奥运会带来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1):45-47.
[10] 赵道静,陈小满.我国体育人才需求预测及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2):31-35.
The Research on the Sports Human Resources Needs Expectations and Construction at the New Stage
ZHANG Shi-wei1,2,PENG Kuang-biao3,CHEN Yong4,YANG Long-bo5,CHEN De-chuan6,ZHANG Hao7,YE Deng-hui8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003,China;2.Graduate School,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3.Jingkai Lijia Middle School,Chongqing 401122;4.Pengshui Middle School,Chongqing 409600,China;5.Yajiang Middle School,Chongqing 408515,China;6.Dianjiang NO.1 Professional Middle School,Chongqing 408309,China;7.Qianjiang Jinxi Middle School,Chongqing 409009,China;8.Wulong Canggou Middle School,Chongqing 408515,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the paper made expective study on the sports human resources needs and construction during the“Post-Beijing Olympic”period and the time from sporting nation to sports power.Then it put forward the focuses of sports human resources construction:focus on the strategy of combining existing resources and long-term training;focus on the optimal allocation;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arce human resources;focus on high-quality human resources,sports complex construction,etc.To solve the shortage of human resources of the sports and offer reference for balance human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social sports;Post-Beijing Olympic Games;sports power;sports human resources
G811.4
A
1008-3596(2011)06-0018-05
2011-06-18
重庆市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 (2006-GJ-160)
张世威 (1976-),男,重庆彭水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和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