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中动构式的概念整合机制

2011-12-27 15:43白解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构式句法被动

刘 芬,白解红

(1.湖南师范学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邵阳学院 外语系,湖南 邵阳 422002)

英汉中动构式的概念整合机制

刘 芬1,2,白解红1

(1.湖南师范学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邵阳学院 外语系,湖南 邵阳 422002)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动构式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其语义、句法特征和论元角色及构句限制等方面,很少涉及中动构式的生成及其认知发生机制。本研究重新审视了英汉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分析了中动句句法语义的冲突及融合,发现存在于人类概念结构中的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因其相似性发生跨空间的映射,并通过概念整合机制,形成新的概念:中动构式源于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的整合,是人们兼表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的理想选择。

英汉中动构式;句法语义冲突和融合;概念整合;认知发生机制

一、引 言

纵观已有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动构式(Middle Construction) 进行过一些探讨:Fagan[1]、Davidse&Heyvaert[2]、徐盛桓[3]、曹宏[4]、何文忠[5]等分析了英汉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及构句限制;Ackema[6-7]根据中动构式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并指出英语和荷兰语的中动结构与被动结构一样,具有施事论元的隐退和受事论元担任主语的特点;Lekakou[8]研究了以英语和希腊语为代表的两类语言中的中动概念范畴的异同,认为英语中动范畴寄生于作格(parastic on ergative),而希腊语中动范畴寄生于被动概念(parastic on passives)。对于英语中动构式的生成,Stroik[9]曾提出,中动构式靠句法推导而成,中动词具有完整的论元结构,通过论元的升、降格完成,至于其生成的认知发生机制如何,她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动构式,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视角,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探析英汉中动构式的范畴属性特征、句法语义特征及其认知发生机制。

二、理论基础

基于对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10]的进一步思考,Fauconnier等[11-13]提出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继而将之发展成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与隐喻一样,概念整合也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人们在交际时,不断地构建心理空间(Mental Space),同时对空间中的某些要素进行合成,以理解和生成语言,形成新的概念。概念合成通常涉及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输入空间提供概念合成的基本元素,人脑通过选择、匹配、想象以及抽象化和概念化等过程对这些元素进行认知加工,构建起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类属空间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空间,是输入空间的交汇点,反映各输入空间共有的角色、框架和图式[16](P20)。在合成空间里,有的元素源于输入空间,是输入空间元素的组合或完善,有的元素具有创新性,是联想和逻辑推理的结果,也是已知元素的扩展(elaboration)。

Goldberg[17](P5)认为构式是一个形式与意义的配对。Dissel[18]进一步指出构式是一个特定形式与一个特定功能或意义的结合体,其中形式指音系、形态和句法特征,功能指语义、语用和语篇特征。构式这个形义配对体是语言在心智中的基本表征方式,体现了人类通过体验和认知加工对基本经验的概括和组织方式[19]。构式之间具有多重承继连接(inheritance link)的关系[17](P72,109)。也就是说,有些构式承继了其他构式的部分结构和意义元素,具有其他构式的某些特征。我们认为构式间的承继连接正是其相应概念合成的一种表现。

大多数学者对英语中动构式这个概念有了基本的共识,而对汉语中动概念还存在争议。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中动构式是一个语义上的而非句法意义上的概念[18]。然而,“语法和语义密不可分,语法规则和语义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20](P17)。不同的语言在句法上表现同一语义现象是人类对现实认知存在共性的结果。虽然汉语没有泾渭分明的语态区别,却确实存在与英语中动构式在句法、语义特征上一致的表达形式。根据构式的定义和英汉中动结构的特点,我们认为,英汉中动构式并非是寄生于其他结构,而是与其他构式具有同等句法地位的、独立的构式。它们具有完整的论元结构,是一定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并与主动和被动构式之间具有句法和语义上的承继关系。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为:NP+VP+AP;在语义上表现为:表状态意义,凸显主语的属性特征。

概念整合理论可用来揭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语义元素合成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而构式作为语言在心智中的基本表征方式,它们之间的承继性连接正是其相应概念整合的结果。中动构式是中动概念的语言表征。中动概念与被动和主动概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或者说有一定的承继连接关系。我们认为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词义构建的解释力,同样也适用于中动构式的生成。

三、英汉中动构式的基本特征

1.英汉中动构式的范畴属性特征

英汉中动构式都是一定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是一个句法语义范畴,具有原型与非原型之分。原型中动句在句法结构上为:受事主语+及物动词谓语+状语。例如:

(1)这面料摸起来挺舒服的。

(2)这里的泉水喝起来真甜。

(3)你这孩子带起来真不省心。

(4)His novel sells well.

(5)This article reads like a translation.

(6)Government officials bribe easily in this country.

(1)-(6)的主语“面料”、“泉水”和“officials”等是它们所在句的及物动词谓语动作的承受者,整个句子表达的是状态意义,凸显主语的属性特征。

非原型中动句在句子的部分结构或语义上背离了中动构式的典型形式或语义,是中动构式范畴的非原型成员。刘正光[21]提出“中动构式涉及几个次类,它们之间构成一个连续体”:a.Ps+VP(Ps:patient subject);b.Is+VP(Is:instrument subject,including subject of means);c.Ls+VP(Ls:location subject);d.Ps/Is+V+DO(DO:direct object)。其中的“次类”指的就是中动构式的非原型成员或边缘成员。英汉非原型中动句对原型中动句的偏离主要表现为:非原型中动句的主语不是受事,而是被动参与者工具、处所或材料;谓语动词也发生偏离,不及物动词进入中动构式;状语部分也有变化,中动句也有带宾语的实例。在英语中,不及物性谓语动词的中动句其主语通常不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而是与受事相关的工具、手段或处所[2]。例如:

(7)Narrow tyres manoeuvre more easily.(手段主语+不及物动词+状语)

(8)The knife cuts well.(工具主语+不及物动词+状语)

(9)This lodge sleeps five persons.(处所主语+不及物动词+宾语)

(10)Professional bakers have understood for years that better flour bakes better bread.(材料主语 +及物动词 +宾语)

这一情况也适用于汉语中动句,例如:

(11)手机打起来方便。(工具主语+不及物动词+状语)

(12)江景房住着开阔。(处所主语+不及物动词+状语)

(13)这双鞋跑起来不跟脚。(手段+不及物动词+状语)

(14)好料和好面。(材料+及物动词+宾语)

(7)-(14)中的主语“knife”、“lodge”、“手机”、“江景房”等不是谓语动词语义指向的受事,而是被动参与者手段、工具、材料或处所,动词“sleep”、“住”和“跑”等是典型的不及物动词,这些句子都是中动构式的非原型成员。中动构式的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所具有的中动范畴属性由高到低,形成一个连续统。

关于非受事被动参与者进入中动构式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参与者角色与论元角色的关系及人类的转喻思维中寻求答案。动词框架语义的一部分包括参与者角色的界定,它和与构式相联的论元角色相区别[17]。一般情况下,“施事”或“受事”更容易被突显,成为注意的焦点,而其他参与者如处所、材料和工具等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低。然而,在转喻思维的作用下,同一认知域的某一实体可以指代另一实体,成为认知上凸显的部分。例如:在非原型中动句“手机打起来方便”中,主语“手机”不是谓语动词“打”的受事,而是“打(电话)”的工具或手段,在“手段”代“结果”的转喻思维作用下成为认知识解中的图形(figure),处于被突显状态,临时具有原型中动句主语成分的语义,因此与受事者角色融合(fusion),成为中动句主语论元角色的实例,被表达为直接语法功能成分,即这里的主语。处所和材料获得认知凸显地位的情况也是转喻思维的结果。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原型还是非原型中动句,都是中动范畴的家族成员,是形式(NP+VP+AP)和意义(状态意义,凸显主语的属性特征)的配对,都与主动和被动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承继了主动和被动概念的某些意义元素。

2.英汉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

(1)英汉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冲突

对于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Fagan[1](P171-203)认为,中动构式句并不是用于报告行为事件,而是陈述某物体具有某一特定的属性。何文忠[22]指出中动句通常表示一种可能性,表述的是虚拟事件。中动结构作为一个构式,其构式义是说话人对话题的主观评价,说明主语的一般特征,具有“类指”的属性[8]。在综合考察了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后,我们认为,中动构式承继了主动和被动构式的一些信息,在句法上表现为主动形式,在语义上与被动句一脉相承,是人类思维对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整合的结果。下面我们还是以(1)-(6)句为例,进一步探析英汉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从常识和逻辑来看,以上句子的动词和主语之间在语义上构成被动关系,即,“面料被摸”、“泉水被喝”、“孩子被带”、“novel is sold”、“article is read”、“officials is bribed”,表达的是状态意义,句法上应为被动语态;从语言事实来看,四个句子在语义上是对“面料软”、“泉水甜”、“孩子不省心”、“小说好卖”、“文章像译文”、“官员容易贿赂”之类的事物属性特征的说明和描述,句法上表现为主动语态。显然,这些中动句的句法语义在逻辑和语言事实上表现不一致,存在着冲突。

(2)英汉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融合

中动句表达的是状态意义,凸显的是主语的属性特征,而这些正是被动和主动概念的重要元素。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动构式的生成在于主动和被动概念的整合。根据范畴的模糊性特征,中动构式与主动和被动构式之间存在重合部分,承继了被动和主动概念的部分范畴属性。从这个角度探讨中动句在逻辑和语言事实上的冲突,可以很好地揭示其句法语义冲突的解除,直至融合的过程。还是以(1)-(6)为例:

首先,虽然以上句子表达的是状态意义,但是它们要突显的却是“摸、喝、带、卖起来怎么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语言表达便是对事物特征和属性的描述,可以说这些句子在语义上是表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的融合。

其次,被动构式的状态意义成分本身也与属性特征意义密不可分。汉语中像“眼镜摔破了”、“衣服染红了”等这类句子数不胜数。Langacker[23](P26,201)认为英语的过去分词 -ed表示一种动作发生后的结果,具有消除动作时间过程的功能。连淑能[24]提出英语的被动式由系表结构演变而来,可以表示动作(动句),也可表示状态(静句)。在英语中有很多过去分词可以直接用作形容词,表属性特征。例如:

(15)The glass is broken.

(16)Bill is narrow-minded.

(17)He is quite experienced in teaching beginners.

(18)She found the house renovated.

从某种程度上讲,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密切相关,且具有相似性,正是语言使用中的这种理解促使了主动和被动概念整合的发生。

我们再回到(1)-(6)句的分析。前面提到从常识和逻辑来看,它们在句法上应为被动形式,正是被动构式的状态意义和表属性特征融合的本质,让表被动意义的范畴有可能接受非被动形式,包括以上的中动形式,突显主语的属性特征。出于兼表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的需要,通过二者基于相似性的跨空间的映射而完成主动和被动概念的整合,中动句式成为了表达的理想选择。

四、中动构式的认知发生机制

主动概念表达动作行为、过程或事物的属性特征,凸显的是施事或与施事相关的参与者。被动概念表达的是状态意义,凸显的是受事或与受事相关的参与者。根据概念整合的运行规律,我们试用图示来揭示中动构式的生成过程,以更清楚地了解中动构式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

图1 中动概念合成的两个输入空间及映射

图1中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分别为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空间1中的状态意义、被动形式和被动参与者凸显是被动概念的部分元素或结构,实线连接黑点表示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的元素构成直观映射关系,没有映射的黑点代表此次认知过程中退隐的其他元素或结构。

出于兼表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的需要,人类认知对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中的元素进行整合、重组,其中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因其相似性发生跨空间的映射,并和其他元素一起,经过高度概括、图式和抽象化,状态和属性特征作为认知焦点,投射到类属空间(这种抽象的、联想性的映射在下面图解时用虚线表示)。输入空间的概念意义元素投射到类属空间,反映两输入空间投射的、待加工的抽象的概念[16](P134)。如图 2 所示:

图2 中动概念合成的类属空间及映射

图3 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及映射

一旦语言所提供的线索与现存的结构、认知原则和背景框架结合起来,就会发生意义建构,其结果的丰富程度大大超过语言所明晰表达出来的信息[15]。图3中合成空间是对输入空间元素的选择、整合、扩充和创新,也是类属空间的具体化。主、被动概念范畴中的“状态意义”、“属性特征”、“主动形式”和“被动参与者凸显”等元素映射、合成,并增加新颖的元素,如状态意义和主动形式的匹配,属性特征和被动参与者凸显的匹配等,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进而生成新的概念,即以主动形式表达状态意义和凸显被动参与者属性特征的中动概念。层创结构的形成既是来自输入空间元素的扩展,也是人类联想和逻辑推理等创新思维的结果。层创结构中的意义元素是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表达“属性特征”的需要,认知选择了“主动形式”,根据表达“状态意义”的需要,认知选择了“被动参与者凸显”。在句法、语义结构上表征为:NP+VP+AP,被动参与者受事或与受事相关的手段、工具和处所担任主语,从而生成中动构式。中动句式的主动表达形式说明了它的属性特征意义是第一位的。曹宏[4]认为中动句的句式意义为:在‘NP’‘VP’的时候,‘NP’通常‘AP’,也表明中动构式的属性特征意义成分更多一些。一方面,中动构式与主动和被动构式构成承继关系,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同于被动和主动构式的性质与特征,带来了语言表达的具体、丰富和细腻。

中动概念的生成通常经由了如下的过程: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形成抽象的意象图式;表征为高度概括的构式;选择具体的词汇和结构表达出来。类属空间的抽象意义和结构元素映射到合成空间,是认知对抽象图式的构式表达,也是新概念形成的直接动因。如图4所示:了解了概念整合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的映射关系后,我们以中动构式的具体表达“The article reads like a translation/这篇文章读起来像译文”为例,进一步探讨人们在运用中动句进行交际时的后台认知组织过程。图5展示的是该句生成的四个心理空间映射情况。在交际时,认知选择了凸显“受事文章”来表达“文章被读”,选择了“主动形式”来表达“文章有译文特点”,“文章”因此在语义上同时具有“受事”和“主题”的内涵。

图4 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及映射

图5 “这篇文章读起来像译文”生成的四个心理空间及映射

五、结 语

本研究从概念整合的视角探讨英汉中动构式的生成及认知发生机制。通过对原型和非原型中动句句法语义的考察,解析其逻辑常识和语言事实之间的冲突及融合,进而挖掘中动构式的生成途径与后台的认知组织运作。中动构式与主动和被动构式之间具有承继性连接关系,兼有主、被动构式的某些特征。被动概念的重要元素状态意义和主动概念元素属性特征因其相似性而发生跨空间映射,为主、被动概念的整合和中动概念的形成提供认知可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出于兼表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的需要,认知主体根据二者的相似性投射对被动和主动概念进行在线心理空间的概念整合,形成中动概念。

[1]Fagan,S.The English Middle[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181-203.

[2]Davidse,K.&Heyvaert,L.On the Middle Voice:An Interpersonal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Middle[J].Liguistics,2007,45(1):37-83.

[3]徐盛桓.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36-444.

[4]曹 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文,2005,(3):205-214.

[5]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J].外语教学,2005,(4):9-14.

[6]Ackema,P.&Schoorlemmer,M.Middlesand Monmovement[J].Linguistic Inquiry,1995,(26):173-197.

[7]Ackema,P.&Schoorlemmer,M.Middles[A].In.Martin Everaert&Henk van Riemsdijk(eds.).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yntax[C].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6.

[8]Lekekou,M.Middle semantics and its realization in English and Greek[N].In 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2002.

[9]Stroik,T.Middles and Reflexivity [J].Linguistic Inquiry,1999,(30):119-131.

[10]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1]Fauconnier,G.Mental Spaces(2nd e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2]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3]Fauconnier,G.&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14]白解红.当代英汉词语的认知语义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5]Goldberg,A.E.A.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16]Diesse,Holger.TheAcquisitionofComplex Sentenc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7]Goldberg,A.E.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OUP,2006.

[18]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19]刘正光.语言解释的维度——以中动构式为例[J].中国外语,2008,(5):35-41.

[20]何文忠.中动构句条件[J].外语教学,2007,(2):24-29.

[21]Langacker,R.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I:DescriptiveApplication[M].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s

LIU Fen1,2,BAI Jiehong1
(1.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Hunan 422002,China)

As to Middle Construction,scholars’ research interests mainly lie in its semantic and syntactic features,argument roles and formation constraints,with little attention paid to its generation and the related online cognitive process.This research has a detailed look into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By analyzing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nflict and fusion in Middle Construction,a conclusion is accordingly generalized that the“state” and “property”elements are cross-space mapped with their similarity,motiv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xisting concepts to form a new one.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Middle Construction derives from the blending of passive and active concepts to meet the need of expressing state and property meaning with one construction.

Middle Construc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nflict and fusion;conceptual integration;cognitive mechanism

H059

A

1000-2529(2011)06-0129-05

2011-07-27

湖南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构式语法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实践研究”(湘教通[2009]321号);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语构式的认知机制研究”(09YBB359);湖南省“中外文化传播基地”开放基金项目“汉外语言比较研究”(08jdzb09)

刘 芬(1974-),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白解红(1952-),女,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学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校:文 建)

猜你喜欢
构式句法被动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