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与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011-12-26 02:42王景芝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攻击性教养惩罚

张 辉 陈 珑 王景芝

(1.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2.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91)

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与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张 辉1陈 珑2王景芝2

(1.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2.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91)

目的:探讨父亲教养方式与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和攻击性问卷(AQ)在326名警察院校学员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警察院校学员的专业对其攻击性有显著影响(p<0.01),其中刑事侦查专业学生的攻击性明显比治安管理专业学生的攻击性强。父亲教养方式中除情感温暖、理解外,其余各因子与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存在正相关,其中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相关显著(P<0.05)。结论:父亲教养方式是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的有效预测变量,对警察院校学员攻击行为的干预应着眼于家庭尤其是父亲与子女的关系系统进行。

警察院校学员;父亲教养方式;攻击性

引言

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时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产生攻击的可能性,作为人格变量,形诸于外即表现为各种攻击行为,因此,攻击性可能成为个体发动攻击行为并造成暴力犯罪的人格基础。经常受到攻击的个体易导致情绪抑郁、焦虑、注意力分散、自卑孤僻、厌学,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攻击者来讲, 攻击他人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有研究表明,攻击行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现象,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前就被确认为有攻击性行为, 而且个体的攻击性水平越高, 今后犯罪的可能性越大。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个体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近十年来,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父亲的教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重视。

按照Horney的观点,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依赖父母和其他抚育者获得安全感,这有利于促进个体真实自我的发展,也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这种早期的亲子关系会在个体发展的后期一直起作用,影响以后所有的人际关系,已有的研究表明,健康的依恋关系影响个体社会支持的获得和利用,Blain(1993)、Ognibene(1998)等的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支持领悟水平,他们既有积极的自我观念,也有积极的他人观念;恐惧/回避型依恋个体的社会支持领悟水平较低。而不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如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则可能无法满足个体对安全感的需要,形成不健康的依恋关系,这时个体会产生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并伴随着生存于一个充满荒谬、欺诈、嫉妒、敌意、怨恨和暴力的世界的体验,进而感到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都是潜在的危险因素。这种泛化的不安全感成为个体攻击性人格形成的基本条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非常少,而警察这个职业在中国有着特殊的职责和更大的压力,虽然受到规范警察执法的条令的约束,每年仍有很多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甚至无辜群众滥用暴力,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很多,但心理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要想使警察有良好的素质就要从警察院校学员着手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学阶段是个体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并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然而社会文化的急剧变化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往往使警察院校学员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父母和其他老一辈人由于本身缺乏牢固的信念基础,无法给他们以正确指导。上述因素可能导致警察院校学员的自我同一性危机,而自我同一性危机往往是破坏、攻击或自毁、自伤行为的根源,因此,有必要对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警察院校326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84份,其中,男生245人,女生39人,被试年龄范围在22-25岁之间,所有被试均无严重违纪行为,无既往精神病史。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工具

父亲教养方式量表:父亲教养方式量表是从经过我国学者岳冬梅进行修订的EMBU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摘取出来的父亲的教养方式量表,包括以下几个围度: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1),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偏爱被试(F4),父亲拒绝否认(F5),父亲过度保护(F6)。原量表由C.Perris等编制,由11个分量表构成,各分量表的同质性系数在0.46-0.88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50-0.91之间。

攻击性问卷(AQ):该问卷由Buss和Warren(1992)编制,共29个条目,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计分,由生理攻击(PA)、语言攻击(VA)、愤怒(A)和敌意(H)四个分量表构成,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81。

2.数据处理

对随机抽取的被试现场发放问卷,团体施测,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要求填答问卷,问卷不记名。答题后回收问卷,筛除数据不全的问卷,将数据录入微机,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人口学特征对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的影响

对影响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的主要变量如性别、父亲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父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生源地、是否独生、是否学生干部及专业等主要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检验和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警察院校学员的专业对其攻击性有显著影响(p<0.01),其中刑事侦查专业学生的攻击性明显比治安管理专业学生的攻击性强;各影响变量间没有交互作用(P>0.05)。

(二)父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对攻击性各因子的相关研究

父亲教养方式各因子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1)、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偏爱被试(F4)、父亲拒绝否认(F5)、父亲过度保护(F6)对攻击性各因子的相关研究,结果见表1:

表1 父亲教养方式与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的相关

由表1可以看出:父亲教养方式中除情感温暖、理解外,其余各因子与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存在正相关,其中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相关显著(P<0.05)。

(三)多元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各因素对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的影响作用,用攻击性做因变量,以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因子为自变量,用逐步多元回归(stepwise)的方法做多元回归分析(剔选变量界值为.10),结果见表2:

表2 父亲教养方式中的六个因子对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的多元回归分析摘要表

由表2可以看出:6个预测变量预测效标变量(攻击性)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共有2个:父亲惩罚严厉(F2)和父亲过度保护(F6)。

回归方程为:攻击性=父亲严厉惩罚×0.242+父亲过度保护×0.152

四、讨论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个体情感表现的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相对稳定,不会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亲子关系的实质。目前研究认为,在父亲教养方式与个体攻击性的关系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攻击和犯罪的先兆上,研究者发现,强权警戒式的惩罚方式是攻击和犯罪的一个相关因素,攻击性的惩罚方式会使个体和青少年对攻击行为进行模仿,而不是抑制,是父亲为青少年提供了以攻击为基础的控制榜样,由此青少年会以相似的方式活动;同时父亲的拒绝否认会挫伤青少年的关怀需要和归属感。也就是说,父亲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一方面可能进一步损害青少年对父亲的依恋关系,加剧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青少年可能会模仿父亲的惩罚方式,以攻击行为或拒绝、回避的方式应对外部应激事件。

(一)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攻击性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表明,首先,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攻击性各因子成负相关,其他因子与攻击性各因子成正相关。研究者认为,父亲情感的温暖、理解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起着积极鼓励的作用,有助于使个体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从而减少了其攻击性行为。相反,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惩罚太过严厉或过分干涉个体交往自由或在言谈举止中给被试造成了一个坏的榜样,使被试形成了孤僻的性格或不良行为,影响了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因此研究者认为,父亲教养方式中提倡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减少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意义重大。

其次,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对攻击性中的身体攻击这个因子的相关度高于他们与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的相关度。攻击性的惩罚方式会使个体对其进行模仿,个体会以类似的方式方法进行攻击性行为;同时父亲的拒绝否认会损害其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样个体的心理支持会受到削弱,进而影响其攻击性行为。因此研究者认为,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可能会使警察院校学员将错误或挫折转化为外部的身体攻击。

再次,父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与攻击性中的言语攻击呈高度相关。研究者认为,父亲的保护虽然可使个体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但如果保护过度的话,可能会造成个体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成员交往困难。现在的家庭教养模式中不乏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子女言听计从,孩子就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可这种教养方式在个体走出家庭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时候会遇到许多挫折,而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由于受到过度保护,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并不强,就可能会在无法面对挫折或无法解决困难时转向言语攻击。因此我们认为,过度保护是造成警察院校学员言语攻击的一个影响因素,预防父亲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可减少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行为。

最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与攻击性中的愤怒和敌意两个因子的相关度高于其与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的相关度。我们认为过度保护可能使个体与父母之间形成过分依恋的关系。对成人依恋模式的研究发现,过分依恋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他们缺乏对愤怒表白的元监控,他们在言语上很少有清楚的情绪表达,而消极面部表情的频率却很高,尤其是悲伤。这可能表明过分依恋者经常受到负性情绪的困扰;同时,由于父亲的过度保护使他们缺乏自主性和对应激事件的应对策略,从而使他们陷入无助的心境中。已有研究认为敌意和愤怒属于反应性攻击行为,这类攻击行为往往漫无目的,过于感情化,存在反应性攻击行为的个体往往在感情调节和控制方面存在障碍;而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属于工具性攻击行为,往往有明确的目的性,非感情化。因此,过分依恋者由于有情绪加工特点和应对方式,使上述悲伤和无助的心境转化为敌意和愤怒,所以改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以及预防过度保护可以减少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行为。相反,惩罚严厉可能会使个体对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持一种不敢尝试的态度,而拒绝否认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内部应对方式,这样一来个体可能将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转向愤怒和敌意。

(二)父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对攻击性的多重回归分析

该研究还对父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对攻击性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亲惩罚严厉和父亲过度保护对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这表明预防父亲的严厉惩罚和过度保护对减少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应该给予个体温暖、理解,避免过于严厉的惩罚、过度保护,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自由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主性。

因此,为了有效预防警察院校学员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可以通过讲座、宣传、访谈等方式向大家介绍父亲在子女教养中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养中父亲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父亲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子女个性的形成以及问题行为的形成,因此提倡父亲的温暖理解、反对父亲对子女的过度保护迫在眉睫,通过以上形式的宣讲以期能对减少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有所帮助。

(三)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大学校园中的恶性暴力犯罪时有发生,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警察执法规范化作为公安工作的重中之重,刑讯逼供、随意侵害犯罪嫌疑人等事件时有发生,本研究意在探索父亲教养方式与警察院校学员攻击性的关系,从而为以后规范从警打下基础。从本研究的结果看,警察院校学员的攻击性行为(对内表现为自伤、自杀,对外表现为伤人、杀人以及敌意、语言攻击等)与其父亲教养方式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相关的干预措施应当着眼于家庭内部尤其是父亲与子女的的关系系统进行。

[1]云祥,李小平,杨建伟.暴力犯内隐攻击性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9,(2).

[2]郭永玉.人格心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吕勤,陈会昌,王莉.个体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1).

[4]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2002,(6).

[5]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与流派[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Blain M D,Thompson G R,Shearin E N,et al.Attachmen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late adolescence:the interaction betwween working models of self and others[J].Journal of Adolescence Research,1993,(8).

[7]Ognibene T C,Collins N L.Adult attachment styles,perceived socialsupport,and coping straregies[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98,(15).

[8]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9]王绍瑜,王华栋.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1).

[10]蔡鸿杰.公安政法院校心理测试技术教学的思考[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0,(2).

[11]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2]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3]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沈惠章.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司法预防[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0,(2).

[15]段鑫星,程婧.警察院校学员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B84

A

1672-6405(2011)03-0067-04

张 辉,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教师。

陈 珑,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学生。

王景芝,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2011-08-15

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编号:W2009Y04)部分成果;河北省2010年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课题号:HB10VJY022)部分成果。

张 钦〕

猜你喜欢
攻击性教养惩罚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教养方程式
惩罚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真正的惩罚等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