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赢还是竞争威胁?——从2009年中铝力拓收购案看中澳报媒的国家利益导向

2011-12-25 15:09王秀丽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澳大利亚人中铝环球时报

王秀丽,张 旻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871)

合作共赢还是竞争威胁?
——从2009年中铝力拓收购案看中澳报媒的国家利益导向

王秀丽,张 旻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871)

从《环球时报》和《澳大利亚人报》对2009年中铝收购力拓公司失败这一商业收购案的报道与分析中,可以看出中澳报媒在新闻报道中所折射的各自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框架理论;中铝;力拓

尽管新闻报道一向以客观、公正为准则,但因为受到各种利益集团尤其是国家、政府的影响,新闻报道很多时候带有较为强烈的国家利益导向。这一点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尤为突出。本文选取了2009年中国铝业公司收购澳大利亚力拓公司这一极具新闻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事件作为典型案例,以发展传播学、媒介社会学的框架理论为基础,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澳两国媒体在报道角度和立场上的差异,以分析报道中所折射出的深层次的国家利益关系。

一、中铝力拓并购案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众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全球竞争与国际化的进程中。2009年2月,受金融危机影响,深陷财务危机的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的力拓公司与中国铝业公司(中铝)签署了投资协议。协议规定:中铝公司向力拓公司注资195亿美元,用于与力拓集团组建铁、铜、铝等资产层面的合资企业和认购力拓集团发行的可转债。根据协议,中铝公司还将向力拓董事会派出两名董事。该并购交易的完成需要获得力拓集团股东和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监管机构的批准。

2009年6月4日,在英国伦敦的力拓董事会正式否决了中铝对力拓的注资方案,收购交易宣告“流产”。6月5日,中国铝业公司确认,力拓集团董事会已经撤销对双方战略合作交易的推荐,并将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作为中国企业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中铝力拓收购案从一开始就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鉴于并购案涉及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矿产资源,两国媒体对由此引发的经济、政治、安全等多方面利益进行了深入探讨。中铝力拓并购案也因此成为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典型案例,用以分析新闻报道的利益导向。

二、研究方法及分析框架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环球时报》和《澳大利亚人报》中有关中铝力拓收购案的新闻报道。之所以选取这两家媒体主要基于其发行量、权威性和影响力。《环球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是中国权威的国际新闻报纸。从2006年起,《环球时报》改为日报,发行量超过200万份,在国内外媒体中有很强的影响力,也是被海外媒体转载最多的中国媒体之一。《澳大利亚人报》创刊于1824年,隶属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是澳大利亚最有影响力和销量最大的全国性报纸[1]。

《环球时报》的相关报道主要通过对图书馆收录的纸质报纸的人工翻阅获得。《澳大利亚人报》的报道主要利用Lexis-Nexis数据库以 Rio Tinto(力拓)和 Chinalco(中铝)为关键词检索获得。选取的时间段是2009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数据库检索出来的文章通过仔细的人工筛选,剔除掉与中铝力拓收购案无关的报道之后,对相关报道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力拓收购案之后发生的胡士泰案①虽然也被认为与中铝收购力拓相关,但因为本文主要关注收购案件本身,所以并未将胡士泰案的相关报道纳入研究范围。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试图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合,找出相关新闻报道的一些量的特征,进而展开一些质的分析。内容分析的编码指标主要包括:报道标题、发表时间、所属报纸、所属版面、主要观点、消息源等。按照上述指标对每一篇报道进行编码之后,对中澳媒体在报道特征和利益导向方面的异同进行探讨。

三、研究发现及分析

通过对《环球时报》和《澳大利亚人报》中有关中铝收购力拓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两国媒体在报道数量、消息源、新闻框架以及利益导向上的诸多差异。

1.《环球时报》内容分析

(1)报道数量及消息源分析

在2009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期间,《环球时报》上共有31篇有关收购案的报道,时间跨度为2月3日到6月30日。其中,19篇文章发表在6月5日之前,即力拓拒绝中铝注资计划之前,主要关注中铝收购力拓这一新闻事件;另外12篇文章发表在6月5日至30日之间,主要关注收购失败的原因、影响以及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

这31篇文章主要发表在环球财经(16篇)、国际论坛(5篇)、关注中国(5篇)、新闻背景(3篇)、要闻(2篇)5个专栏中。报道广泛引用了多方消息源,包括国外媒体、学者专家、政府官员等。图1列出了各类消息源及其出现频次。

《环球时报》引用最多的消息源是外国媒体的报道,多达48次,占了总量的70%。有4篇文章甚至用3/4的篇幅引用外媒,报道其对中铝收购力拓一事的观点。《环球时报》对外媒观点的大量引用,一方面与该报纸的定位和特色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借助国外权威财经媒体展示中铝收购力拓的全球舆论环境。《环球时报》引用最多的几家外媒是《澳大利亚人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以及法新社和路透社的报道。同时,《环球时报》对国内外学者、专家的观点的引用相对来说也较为频繁(共15次)。

图1 《环球时报》报道中的消息源分布

(2)框架分析

《环球时报》有关中铝收购力拓的31篇报道,体裁各异,内容广泛,除对收购事件本身的叙述之外,对收购背景及相关事件做了回顾,并援引多方观点阐述了收购方案对中澳双方的影响。报道中有关中铝收购力拓对澳方产生的影响主要有8个方面,其中积极影响在报道中被多次强调,而消极和中立观点则较少提及。收购对中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分别从收购成功的有利影响和收购失败的不利影响两个角度论述。表1列出了具体观点及其出现频次。

对上述观点进行整合后发现,《环球时报》对中铝收购力拓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主要选取了如下三个新闻框架:

a.力拓受益论:关注中铝注资对力拓及澳大利亚的有利影响,包括缓解债务压力,扩大中国市场,降低裁员压力,促进澳大利亚经济的长期发展等。这一新闻框架在前期发表的19篇文章中的12篇中都有所体现。从表1列出的《环球时报》对积极、消极和中立观点的出现频次的对比,也可看出中国媒体对力拓受益论点的倾斜。

表1 《环球时报》收购报道中的观点和出现频次

b.中国经济发展需求论:关注中铝收购力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不仅使中国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和铁矿石定价的话语权,并且对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促进中国向资本输出国的转变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多篇报道指出,中国应该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推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这一新闻框架在前期报道的19篇文章中的11篇中都有所强调。

c.海外并购反思论:探讨收购失败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所提供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包括海外并购的策略、并购后整合的困难、收购失败对中国自尊心的打击以及今后海外投资的困难等。在后期的12篇报道中,有6篇对收购失败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2.《澳大利亚人报》内容分析

(1)报道数量和消息源分析

《澳大利亚人报》与中铝收购力拓相关的报道共有111篇,时间跨度为09年2月2日到6月8日,主要分布在财经版(85篇)、地方版(19篇)和特稿版(7篇)三个版面上。《澳大利亚人报》上的相关报道援引了多方消息源,全面报道了这一事件的背景、利弊及各方观点。图2列出了引用的消息源及其所占比例。其中来自力拓公司的声音最多,占了近三成;其次为银行家、矿业投资分析师、咨询顾问等的观点和评述。澳大利亚政府及中铝公司也是重要的消息源。

(2)框架分析

《澳大利亚人报》全面报道了中铝收购力拓所引发的各种辩论和观点。辩论的焦点集中在收购计划对力拓及澳大利亚的影响上。报道中也提到了收购对中铝和中国的影响,但强度不如前者。表2列出了各种观点及其出现频次。

综合分析上述观点,可以归纳出《澳大利亚人报》选取的三个主要新闻框架:中国威胁论、国家利益论和力拓发展论。

a.中国威胁论:强调中铝注资力拓是中国政府和企业对澳大利亚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威胁。多篇报道围绕这一框架展开论述,如中国是共产主义国家,中铝是国有企业,中铝收购力拓是政府行为,并非单纯的企业行为;若收购成功会使中国政府间接控制澳大利亚的战略资产,并对力拓的运营和铁矿石的定价权产生影响。有报道尖锐指出,收购成功对力拓产生的经济利益是短期的,而对中铝却具有长期战略意义。

b.国家利益论:关注中铝注资力拓对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澳大利亚人报》中的多数报道都围绕国家利益的利弊得失展开辩论。一方面有报道指出,中铝与力拓的合作能够增加澳大利亚就业机会,促进澳大利亚经济发展,扩大中澳战略合作等;另一方面有报道指出,中铝注资力拓会使中国政府间接控制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从而侵害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

表2 《澳大利亚人报》收购报道中的观点和出现频次

c.力拓发展论:主要围绕注资计划对力拓发展和股东权益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一些报道关注正面影响,如缓解债务压力,开拓中国市场,拉近与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关系等;一些报道强调负面影响,如运营发展受影响,定价权遭到削弱,股东权益受损等。

上述三个新闻框架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折射出强烈的利益导向,即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和力拓公司的商业利益,而中国被看作是这些利益的潜在威胁者。报道中的各种观点,不论是对澳方还是中方的影响,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都是利益视角下的观点诠释。

3.两国媒体报道比较分析

(1)报道量和消息源比较分析

两国媒体关于中铝收购力拓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数量相差较大。《环球时报》上仅有31篇,而《澳大利亚人报》上则多达111篇。报道量的差异一方面表明注资计划对澳大利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表明澳方对此的高度关注。

两国媒体对消息源的引用也存在较为显著的不同。《环球时报》引用最多的是国外媒体的报道,约占70%,其次为中国学者和国际问题专家;《澳大利亚人报》则大量援引力拓、中铝、矿业投资分析师,以及澳大利亚政府和官员的观点,同时对力拓股东、钢铁协会、铁矿石贸易商、澳大利亚工会等也有所涉及,消息源更为丰富多元。

在新闻报道中,对消息源选择及引用数量的不同常常会影响文章的中心观点和新闻框架的构建。新闻记者常常通过内容的配比,即给予不同消息源不同的意见表达机会来形成报道事实上的倾向性。一般来说,新闻报道总是会对支持其观点的消息源多加选择用以加强其观点,而对反对其观点的消息源简略报道,用以增加报道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消息源决定着报道的框架及其利益导向。在中澳两国媒体对中铝收购力拓的报道中,也清楚展示了这一点。《环球时报》大量引用外媒及中国学者、专家的观点,试图展示中铝收购力拓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支持注资计划的通过;而《澳大利亚人报》援引的多方观点基本都围绕收购事件对力拓和澳大利亚产生的短期和长期利益的影响,而这也正是《澳大利亚人报》的主要新闻框架。

(2)两国媒体的新闻框架比较分析

《环球时报》的新闻框架主要是三个:力拓受益论、中国经济发展需求论以及海外并购反思论。前两个新闻框架从力拓的商业利益和中国的经济利益角度分析了中铝成功收购力拓对中澳双方将产生的有利影响。在多篇报道中,中铝注资力拓被描述为一个合作双赢的并购计划,对中澳双方都是利大于弊。文章花了大量篇幅来阐明并购计划的正面影响,如解决力拓的债务问题,加强中澳两国的战略合作等;而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力拓公司铁矿石定价权的削弱等只是一带而过。《环球时报》的报道中澳大利亚将从这次收购中获益的积极观点出现了16次,而可能的消极影响的观点仅出现了3次。出现频率的差异,足以说明其支持中铝收购力拓的立场倾向。

在报道力拓将从此次收购中获益的同时,《环球时报》的报道认为中国也将从此次收购中获益,即加入到全球资本运作的队伍中,并获得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即使在收购计划破产之后,多篇报道从中国企业和国家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收购失败做了深刻反思。《环球时报》新闻框架的选择与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时期和中国的国家利益紧密相关。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急需各类矿产资源用于生产建设,而世界几大铁矿石生产商不断提高铁矿石的定价。在这种情况下,收购力拓并与其组建合资公司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环球时报》支持收购的报道倾向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清晰映射。

与《环球时报》强调合作共赢的利益导向不同,《澳大利亚人报》呈现的三个新闻框架则将中铝收购力拓看作是一种竞争和威胁。《环球时报》的中国经济发展需求框架被《澳大利亚人报》界定为“中国威胁论”,即中国对澳大利亚战略资产的控制和国家利益的侵害。《澳大利亚人报》的报道或多或少仍然存在一种冷战思维,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词语如“共产主义国家”、“国有企业”、“政府控制”等不时闪现,成为区分“我们”和“他们”两大阵营的鲜明符号。同时,中铝总经理肖亚庆出任中国国务院副秘书长,以及国有银行向中铝提供贷款完成收购的信息都被《澳大利亚人报》框架为中国政府试图控制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威胁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的佐证。

相对来说,《澳大利亚人报》对于中铝收购力拓的利弊得失分析得更为全面,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了中铝的注资计划对力拓公司发展和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的双重影响,而不像《环球时报》仅偏重于积极影响。《澳大利亚人报》的报道倾向随经济环境和澳大利亚及力拓核心利益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相当明显。在前期,即力拓股价下挫经济环境艰难时,报道强调并购计划的积极影响,并多次引用力拓公司观点,即力拓将控制并负责合资项目的具体运作,中铝注资不会影响力拓的运营和铁矿石的定价;并为中铝开脱,声称中铝虽是国有企业,但是独立运营,遵从市场经济规则。但到了后期,即经济形势好转、力拓股价攀升之时,报道对负面影响的强调呈增多趋势,关于竞争和威胁的讨论有所增加。

实际上,不论是《环球时报》还是《澳大利亚人报》的报道,都有很强的国家利益导向。对于中方而言,并购计划为中国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的重要矿产资源,因此迫切希望收购成功。所以《环球时报》在报道中也反映了这一希望,并购计划被框架为战略合作和双方共赢。对于澳方而言,并购计划在解决了短期的债务问题和就业压力之后,可能带来对国家利益和力拓商业利益的潜在威胁,因此报道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对中国控制其矿产资源的恐惧以及对其经济利益的保护。

本文以中铝收购力拓这一新闻事件为例,通过对中澳媒体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了两国媒体上呈现的有关中铝收购力拓的不同新闻框架,及其所折射出来的国家利益导向。研究发现:中澳媒体关于中铝收购力拓的报道在数量、消息源选择上相差较大;同时,中澳媒体在收购案报道中的新闻框架的构建和选择服务于各自的国家利益。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但完全的客观公正并不存在。各个媒体在国家利益、团体利益、个人利益、所处意识形态以及政治体制的影响下,必然存在报道角度、利益导向的不同。中铝力拓收购案的报道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差异。因此公众在解读新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批判地分析和接受媒体中的信息。

注 释:

① 力拓四名员工包括驻上海的首席代表胡士泰,在2009年7月初因涉嫌进行商业贿赂和窃取商业机密被上海公安机关依法逮捕,并于2010年3月29日审判,分别被判处7~14年有期徒刑和数额不等的罚金。

[1]李浍清.走马澳大利亚人报[J].传媒观察,2002,(10):50.

(责任编校:彭大成)

Win-win Cooperation or Threatening Competition?---A Case Study of Chinalco-Rio Tinto Merger Coverage from the National Interest Perspective

WANG Xiu-xi,ZHANG Mi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he study takes the 2009 Chinalco Rio Tinto Merger as a case study,and analyzes the media coverage of the case in both Chinese and Australian Newspapers Global Times and The Australian.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two newspapers employ different news frames in reporting the case with a strong national interest perspective.

national interest;framing theory;Chinalco;Rio Tinto

G210

A

1000-2529(2011)01-0135-05

2010-04-19

王秀丽(1978-),女,陕西宝鸡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张 旻(1979-),男,北京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澳大利亚人中铝环球时报
高层建筑中铝模板系统组成与应用
高层建筑中铝模施工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施工中铝模板的应用研究
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简介
为什么澳大利亚人不爱吃辣
An Aussie takes a dive
Australians Enjoy Life 享受生活的澳大利亚人
《环球时报》对台湾形象的构建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