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孟迁
渔港旅游:海南亟待开发的旅游宝藏
□翁孟迁
渔港旅游是指以港湾和渔业资源为依托,以渔港风光和渔乡文化生活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形态,是岸线岛屿的特色旅游品种。渔港旅游集滨海观光游览、渔乡度假体验为一体,地方特色突出,开发价值巨大。
海南发展渔港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优势显著。
一是渔港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海南环岛遍布优良渔港,著名的有文昌的清澜港、铺前港,琼海的潭门港,万宁的乌场港,陵水的新村港,三亚的三亚港、西岛港,乐东的岭头港,东方的墩头港,儋州的马井港,临高的新盈港等。这些带有天然渔场的渔港,有着古老的历史,是渔乡民俗文化的聚集地,且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旖旎,是海南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二是海南渔港具有旅游开发的基础。渔港是各地渔船的停靠点和渔货集散地,过往的渔船、渔民和商客多。精明的经营者早已看准渔港旅游商机,建起海鲜酒楼、排档,开办渔家乐、海上风情园,销售土特海产,渔港旅游悄然升温。特别是随着文明生态村的深入建设,渔港和周边渔村的面貌大为改观,为发展渔港旅游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
三是与沿海高端旅游景区优势互补。在海南沿海的高端景区之间开发上水平、上档次的渔港旅游项目,让游客真实体验热带海岛渔乡风情,弥补沿海高端旅游景区游客难以感受本土特色民俗文化氛围的缺失。同时,渔港可以借助该地区著名滨海景点的品牌和声望来宣传自己,扩大影响,吸引客源。
四是沿海渔港交通顺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东、西线高速公路及东环高铁、西线铁路环绕沿海,直达渔港,各渔港乡镇内公路四通八达,水电、通讯等各项配套设施齐备,交通往来便利,为发展渔港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
渔港旅游的生命力在于渔港作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其独特性蕴含在“渔”和“港”本身的内涵中。因此,发展渔港旅游要紧紧围绕“渔”“港”主题做足文章,深度挖掘:
——在海产品消费方面,精心培育本地特色名优海产品牌。不仅要善于经营富有海南风味的海鲜菜肴,更要善于包装本地特有的优质品种,让不同类型、层次的中外游客都能品尝、购买到保证质量、价格合理的本地特产,通过游客将马井港的红鱼、铺前港的马鲛、后安小海的辎鱼等海产品牌远传海内外。
——在渔乡民俗生活体验方面,开展主题鲜明的渔乡民俗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让游客有机会参观海港养殖和海产品加工制作,观看出海和祭拜海神仪式,可随渔民出海捕捞作业以及参加渔家节庆、钓鱼、赶海等活动,充分享受渔家生活乐趣。
——在观光游览方面,综合开发码头观光区、生态景观区和文化景观区,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码头观光区建设以渔船、水上人家、鱼货交易等为主要内容,也可包括游艇和帆板等海上休闲项目;生态景观区建设以树立当地标志性原生态景观为中心,把港区的小岛、红树林、沙滩、河口、珊瑚湾等建成游人慕名向往的地方。文化景观区建设要特别重视保护、挖掘、整理和创新文化旅游资源。海南各地渔港不乏特色文化古迹和人文景观,如铺前港的南洋风格老街、溪北书院、七星岭斗柄塔、马井港的“白马涌泉”和伏波将军庙等,但都已破旧失修,孤立沉寂,其旅游价值近于泯没。开发渔港旅游,要让它们重放异彩。
加快发展海南的渔港旅游,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与创建旅游风情小镇相结合建设示范点。率先开发潜力强劲的渔港,经由其示范引领作用,由点及面,推动渔港旅游循序健康发展。以海南特色为基调,科学规划渔港码头区、商业区、居民生活区、生态景观区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其渔业、旅游、商贸的综合功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
第二,突出保护和发掘渔港民俗文化资源。建立专项资金,用于修葺和维护现存文化古迹,收集和整理渔港历史和传说故事,重新设计和包装特色民俗活动,使渔港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第三,精心创建朴素和谐的渔乡环境。加强渔港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善良淳朴、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团结互助的渔乡民风。规范渔港旅游经营,加强生产经营过程的监管和质量安全检查,彻底铲除恶性竞争、欺诈游客的行为,努力营造诚信待人、公平交易的氛围,让游客放心消费。
第四,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渔港旅游经营以港区居民为主体,非专业人员占多数,往往存在管理欠规范、服务水平低的问题。政府和企业要承担起教育培训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和渔港居民的责任,通过媒体宣传、举办讲座、短期培训、到高端酒店顶岗锻炼等多种途径,使他们懂得基本的服务礼仪规范,掌握从业技能。力争经过持续努力,通过渔港旅游的带头示范,从根本上转变当前海南乡镇旅游服务和管理的落后状况。◎
[编辑:王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