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何雁
“后安刀”传人的坚守与困惑
□本刊记者何雁
雨后的万宁后安老街,空气中透着潮湿。在一间简易的铁匠铺里,炉火正红,一位60多岁的老铁匠手抡铁锤,“叮叮当当”地敲打着,让人恍惚穿越到了那个手工技艺盛行的年代。
此人便是“后安刀”里最有名的“正福利”牌刀具传人——官国云。大约300年前,官国云的祖上,未满20岁的官新长和官新乔兄弟俩从广东韶州联光村漂越琼州海峡到海南谋生,成了官家在海南的第一代打铁人,几经辗转最后落足万宁后安。在官家人的带动下,曾经整条后安街都从事打铁生意,有“打铁一条街”之称,“后安刀”声名日隆。由于淬火功夫精到,锋利耐用,价格低廉,“后安刀”一度远销岛外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海南岛的民用刀具中,菜刀、钩刀、剪刀、胶刀大都出于此,就连当年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农用刀具,好多是从后安出品的。一些华侨返乡,也常会特意来到官家订把“正福利”牌刀具带往海外,既解庖厨之需亦可聊慰乡思。
官家后代繁衍至今已逾400余人,而打铁的子孙越来越少。在管家打铁人中名声最响的,要数官国云的父亲——官上位。官上位12岁就开始学打铁,14岁时已经成为岛内有名的铁匠,18岁就成了“少年师傅”,上世纪60年代曾夺得广东省铁器刀具比赛状元。官上位打的“正福利”菜刀,刀片前端薄而后端厚,劈骨切肉皆可,劈骨头还不会有缺口,十分耐用。
官国云据称是官家在海南的第七代孙,自小耳濡目染,从12岁就学会了打铁。在乡村之中,官国云也算饱读之人,然而19岁那年,被乡村里誉为“高材生”的官国云便从学校里出来继承了父业,安心做起了铁匠。官国云从父亲那学得了一套丰富的打铁经验,靠心、靠听、靠看、靠摸,其中最要紧的应属用火经验。如今官国云打制的剪刀平服锋利,菜刀软硬适中,颇受欢迎。
然而,近些年,手工铁器市场被工厂化作坊挤压,后安镇上目前有7家铁匠铺,基本上是半工厂化生产,每个厂一天可以生产近300把刀具。虽然质量上比不上“正福利”出品,但薄利多销,借助着“后安刀”的名气,销路都还不错。而官国云的铁匠铺却仍然坚持手工作业,官国云也成了官家家族里唯一靠手工打铁为生的人。受手工作业限制,官家铁铺每天至多只能打出10把菜刀、2把剪刀,价格虽比工厂作坊高出许多,但仍供不应求。
既然身怀绝技,为何不也开家铁具厂,广收学徒,进行流水化生产提高产量呢?官国云回答,开厂和打铁是两回事,他并无太多心力去经营一家工厂。而更重要的,在他看来,他说打铁就像做人,需要认认真真地一锤一锤的敲打,持之以恒地去揣摩火候和门道,才能打出精品刀具来。“每天能打多少就打多少,绝对不能贪多,如果只是为了赚钱,便难出好刀了。”官国云认真地向记者解释。
“手工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官国云虽有些叹息,但他始终认为打就一把好刀,让用的人舒心应手,这才是手艺人的目的。他欣慰自己一辈子潜心打铁,不营他业,延续了“正福利”刀的名声,没有砸了祖宗留下的招牌。
然而,官国云也很忧心,因为他是眼下官家铁艺的唯一传人,家里的4个孩子都在城里工作,怎么也不愿意回来继承这个传承了数代的行当。“要受得了烟熏火燎,要能潜得下心来千锤百炼,现在哪里还有年轻人愿意做这苦差事?因此找个合适的传人谈何容易。”在越来越讲究机械作业的今天,“正福利”的招牌能否继续挂下去?官国云自己也说不好。
不过,好消息是,万宁市政府已将“后安刀锻造手工技艺”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且,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后安这条蜿蜒的老街、街头巷尾流传的“打铁一条街”的故事、早年留存的南洋风格骑楼,就连这官家铁铺依然坚持叮当锤敲的打铁声,都成了开发旅游小镇的极好要素。万宁市旅游局副局长符婷婷说,万宁市正在谋划如何将后安老街修旧如旧,包装成为一个文化旅游景点。或许,对于官国云而言,他的“正福利”招牌连同这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可以在旅游者的敬赞声中继续存活下去。◎
□责任编辑:何雁□编辑信箱:heyanyu@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