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交

2011-12-23 12:54刘保锋
今日海南 2011年10期
关键词:服务区瑞士海南

□刘保锋

海南旅游交

□刘保锋

他山之石四通八达的瑞士旅游交通网

瑞士公路、铁路密集,水、陆、空运输互相补充,协调配合,形成覆盖整个瑞士的交通网,为旅游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借助便捷的旅游交通工具,可以将游客迅速送往瑞士的各个景区、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峰或偏僻安静的小镇,在湖光山色中选择这些交通方式本身就是很好的旅游体验。其交通体系构成为:

公路运输是瑞士运输业的支柱。瑞士780万人,私人汽车拥有量达400万辆,平均每2人1辆,驾车出行是瑞士主要的交通方式。1960年,瑞士通过了国家公路建设计划,经过50年建设,瑞士目前公路通车总里程约7万公里,主要分国道和地方道路,其中国道高速公路2000公里,主干道约14000公里,路网密度达170公里/百平方公里。建立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主干道为主干,以地方道路为支线的发达公路网络。瑞士与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相邻国家共有7条高速公路通道相连,完全融入了欧洲高速公路网,为瑞士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提供了高效快捷的交通环境,同时也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关键的交通可达性。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占了瑞士国土面积的70%,要打通与邻国的交通通道必须跨越高山峻岭。为不破坏优质的自然环境,瑞士的山区公路一般以桥隧为主,工程造价较高,平均每公里山区高速公路的造价接近2亿瑞郎(约13亿人民币)。瑞士具有很高的公路桥梁隧道的设计建设技术水平,在1980年就建成开通了长17公里的圣高达公路隧道,目前接近50公里的世界上最长公路隧道正在建设中。

瑞士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铁路交通网。瑞士铁路交通经过百年的建设和经营,铁路线总长达到5000公里(其中有约2000公里的铁路为私人企业所控制)。瑞士铁路有1/7在地下,隧道比例非常高。其中,艾斯费尔德—波迪奥隧道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隧道。瑞士联邦铁路局(SBB)是瑞士最大铁路交通运营公司,承担了90%铁路运输量,共拥有各种机车26000多部,已基本实现电气化,客运列车及货运列车的最高速度分别达到250和160公里/小时。年运送旅客达到2.5亿人次,平均每天运送旅客70万人次。瑞士铁路以其精确准时、车次频繁、服务周到、乘坐方便著称于世,四通八达的网络和良好的安全性得到旅客的欢迎。贯通大部分城市之间的火车每半个小时一班,而且很多线路直达目的地。依托铁路线,经过对景观资源、旅游资源的分析整合,开发出了宽敞明亮的全景式观光冰川快车等七条主要旅游观光路线,极大丰富了瑞士旅游产品的结构,促进了交通旅游产业的发展。

瑞士航空交通十分方便。苏黎士和日内瓦两个主要国际机场是世界航空枢纽,苏黎士机场是连接世界174个城市的国际枢纽港。苏黎士机场与日内瓦机场的地下有火车站和公交车站点,直接衔接往来于各主要城市之间的火车和巴士,实现了铁路、公路、航空的无缝衔接,以机场为起点,瑞士所有主要城市和旅游地区都可在1至3小时内到达。瑞航集团也已发展成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其在全世界的雇员人数已超过3万。航空运输为瑞士经济的成功与效益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水运是瑞士交通旅游业的重要产品。莱茵河是瑞士唯一的入海水道,瑞士海上运输力量在全世界排第56位。瑞士虽然是内陆国家,但是境内分布着众多环境优美、面积也很大的河流湖泊,老式汽船每天在瑞士湖沼中穿行,游览湖光山色。瑞士拥有私人游艇的比例达到1/69,远高于世界1/179的平均水平。苏黎士、洛桑、日内瓦等湖区城市,更是超过了每8人拥有一艘游船的比例。

瑞士的城市公共交通十分发达。在市内公共交通组织中特别强调设立公交专用通道;强调以方便人的出行为目的;以最小的步行距离达到公交站点;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多种运输方式有机配合,换乘方便;有效统一的管理和服务;自动化的交通信号管制系统;准确的运营时间;便于公众掌握的有规律的运行图。苏黎士的公交站距离为350米,运行速度为15至18千米/小时,有轨电车的长度一般为45米,最长为60米,可载客450人。

以自行车为代表的低碳、环保交通在瑞士十分普遍。在瑞士,从城市到乡村,从设施提供到交通管理方式上,都为自行车提供了极大的优待和方便,提供了系统、完善而且人性化的道路设施和服务网络体系。如,遍布乡村、旅游区的自行车道;为自行车提供跨域高速公路的专门立交桥;在本已很窄的城市道路中划出专区供自行车使用;将城市的河岸这种“黄金地段”作为自行车道;在繁忙的城区道路两旁专门为自行车提供方便固定锁车的栏杆,而且对在交通栏杆上停锁自行车(基本不影响通行)也持宽容态度,等等,由此也可以看出管理者的政策导向。

反观海南我们的差距何止一点点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交通体系的作用尤为重要。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3年来,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解决了瓶颈制约。但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交通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是规模总量小。反观瑞士,国土面积虽与海南陆地面积相当,但公路里程却是海南的3.5倍,铁路里程是海南的12.9倍,航空吞吐量是海南的20倍。而海南,大量通往新开发旅游景区、度假区的道路还没有和交通主干线相连接,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交通拥堵,内河航运、滨海的观光型航运基本没有起步,缆车在景区应用很小,用于休闲度假的自行车道、徒步道缺乏妥善的规划和建设等等。

二是交通舒适性、高效性、人性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虽然海南东环高铁的建设水平很高,大大节约了旅客的乘车时间,但在其他方面的交通设施整体水平上还比较低,与之相配套的其他交通站场建设也没有及时跟上,还没有形成方便旅客“零距离换乘”的无缝衔接。

三是重视交通的通达性,忽略交通体验性。重视速度的提高,对高速公路、宽路项目兴趣高,但是对自行车道、景区公路观光道建设缺乏专门、长远的规划。

四是民航运输趋于饱和状态。海南虽然构建了“北有美兰,南有凤凰”的航空运输格局,但进出海南的游客中约有2/3的游客是经由航空系统。2010年民航旅客吞吐量占全省旅客吞吐量的65%。目前,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已接近或突破原先的设计容量,扩建或新建机场迫在眉睫。

五是内河航运体系还没有形成。海南以南渡江、文昌河、万泉河、三亚河旅游航道建设为重点的内河航道、港口、航运、生态护岸、港口码头建设等支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保障系统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形成规模。以水上旅游客运为主线,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及航道、港口、船舶和支持保障系统协调发展的水上交通新格局,以及能助推腹地经济社会发展、与符合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相补充的内河航运体系还没有形成。

六是邮轮经济没有形成产业链。海南作为海洋大省,四面环海,大力发展邮轮和游艇经济是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一步棋。邮轮产业号称是“漂浮在水道上的黄金产业”。这个产业集聚了邮轮制造业、邮轮运营公司、港口及其服务业旅游商贸业,其基本发展模式为兴建港口及相关设施,以招揽邮轮停靠,而带动周边地区的服务和消费,这些消费构成了邮轮旅游的直接经济效应。虽然海南正在扩大和提升三亚邮轮母港功能,并规划在海口、儋州等地规划建设邮轮母港和码头,修建一批游艇基地,但海南以邮轮旅游为核心产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总体经济效应还没有形成,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还不明显,为乘客和船员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也还没有形成间接效应的产业链。

七是海南交通的公共服务区功能欠缺、服务功能单调。目前,海南G98环岛高速公路很多服务区也是仅限于建设公共厕所、停车场、小卖部等最基本的服务设施,服务区基本的绿化、美化都没有,更谈不上营造服务区文化。

攻玉之策以完善的交通促进旅游大发展

(一)树立交通优先发展的理念。旅游开发,交通先行。旅游景区建设,离不开完善的交通基础配套设施,然而,目前海南旅游公路、景区公路配套还不尽如人意,部分重点旅游景区尚无干线公路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尽管近几年来海南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观,相当一部分进入景区的公路也得到了改造完善,但因交通不便而制约景区发展的问题还比较严重,特别是中部地区的一些高品质旅游资源和景点,因交通问题而无法进行深层次开发,已开发的景点也因交通不便导致游客不多,经营不景气。《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逐步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延伸沿海公路主干线,分期、分段建设沿海观光公路,配套完善观光景点设施。因此,必须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旅游交通配套建设,通过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大发展。

(二)举全省之力,把全岛打造成为城乡协调、生态健全、景观优美的热带岛屿型花园。一是要注重公共设施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在空间上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缩小差距。通过生态补偿财政补贴,鼓励乡村居民保持生态的原生性和自然性,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乡村收入方式,保护资源。而在污水处理方面,但凡人口聚集的乡村,当地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厂,生活废水必须经过处理并达到规定标准,才能对外排放,保护水源。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平衡、协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之路。

二是要严格管理建筑设施。这些年海南在新农村建设改造中,许多富有特色的乡村群落和民族特色建筑(如船型屋)正在消亡,替而代之的是清一色大众化的平顶房,值得反省。有关部门要在规划方案、开发建设等环节中严把审批关,保留具有海南特色原汁原味的黎苗族风情,体现民族个性与特色,以此保持景区的差异性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是要严格控制对地形地貌的损害。尤其是海南中部山区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学习瑞士在高海拔山地,为了避免破坏当地地貌,观景设施往往采用嵌入式、地下式和封闭式的构造,特别是交通体系,采用了长距离隧道,保护原始地貌植被,不破坏景观,并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灾害。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贯穿于公路交通设计、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真正走出一条开发与保护同步、经济与生态双赢的道路。

四是发展森林旅游要做好交通配套服务规划。作为我国热带森林面积最大、热带雨林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海南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0.2%,在海南发展热带森林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巨大。发展森林旅游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客观、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发展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子和保护中部山区环境资源的重要方法,发展森林旅游要做好交通配套设施服务规划,把发展森林旅游规划与交通服务配套设施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将森林旅游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大格局,作为海南省“十二五”的重点产业规划加快推进,把海南打造成世界级的“热带海岛国家森林公园”。

(三)重点推进交通标志、标线和景区旅游标牌的公共标识系统应用。用交通标志、标线和景区旅游标牌管理城市交通和主要旅游热线公路,实现交通运行的顺畅、有序、安全是道路交通管理的的重要基础。从瑞士等地区的城市来看,不论是城区,还是主要的旅游热线的公路,规范、科学、设置合理的交通标志标线、醒目高效运作的公共标识系统,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也为游客提供方便的出行环境。目前,海南在交通标志标线的公共标识系统设置、管理效能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国内经济发达的城市比,差距仍较大。在公路上的交通标志标线和景区旅游标牌设置、管理效能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在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做法,结合海南实际,在城市和旅游热线的公路和景区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中,大力加强现代科学的交通标志标线和景区旅游标牌的公共标识系统建设,利用中英文等多种文字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为游客提供国际语言服务,为来自八方的宾客提供方便的自由出行环境。

(四)不断更新服务区管理理念,使微笑服务品牌和星级服务区品牌永远成为用路人心目中的“文明驿站”和“温馨旅岛”。要坚持合作共赢原则,加强与当地政府以及国土、规划、旅游、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合作,增加投入,重点解决部分服务区面积过小、功能欠缺等问题,不断完善服务区停车、加油、修理、餐饮、娱乐、住宿等一站式服务功能,努力使服务区具有更加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并且实施服务专营,持续发展、壮大服务区的专业化和连锁化经营企业,使全线服务区的餐饮、修理、购物等各个服务项目实行连锁化、专业化经营;同时加大对服务区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力度,持续提高服务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把服务区管理规范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行业监管,让每个用路人都享受到服务区优质、规范的服务,使海南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形成一个集休息、购物、观光、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

总之,建设国际旅游岛最基本的支撑是发达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尤其是要建立一个设施完善、服务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交通是岛内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要着力于构建一个布局合理、安全舒适、便捷顺畅、环境优美的干线公路网络,尤其是要加强连接岛内五大旅游圈以及重点旅游城市的高速公路通道建设。通过覆盖全岛、发达完善的公路网络将众多优势旅游资源连接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整体。要充分发挥公路在旅游交通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机场、港口以及铁路等交通枢纽的衔接,促进全岛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

(作者系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中瑞三期项目班长)

[编辑:何雁]

猜你喜欢
服务区瑞士海南
江苏高速服务区管理信息化探索与实践
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建设探讨
怀念海南
为什么瑞士巧克力这么出名
海南杂忆
加油站 直通车 服务区 督政台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瑞士镇迷阵
爱无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