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湿地绿色开发模式探讨

2011-12-22 00:50常慧宁付亚菲潘文婧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衡水保护区水资源

常慧宁,付亚菲,潘文婧

(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衡水湖湿地绿色开发模式探讨

常慧宁,付亚菲,潘文婧

(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衡水湖是华北平原最完整、最稀有、最具代表性的淡水湖泊湿地.近年,衡水湖湿地进入可持续开发阶段,笔者通过对湿地的实地调查与历史资料统计,发现这种可持续开发模式的施行存在着众多障碍.从经济、社会、生态角度分析得出:衡水湖湿地存在人口密度高、水资源严峻、经济发展水平低等阻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湿地;衡水湖;绿色开发模式

湿地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然而,其脆弱性使湿地成为目前全球受破坏最严重的生态系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约80 %的湿地资源丧失、退化或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1 衡水湖湿地概况

1.1 概况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京津都市圈南缘、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境内,处在环京津、环渤海、沿京九铁路的位置,是京、津、冀经济圈的生态敏感地带.衡水湖是华北平原最典型、最完整、最稀有、最具代表性的淡水湖泊湿地.衡水湖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涝防旱、维护华北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享有“东亚蓝宝石”“华北绿明珠”“京南第一湖”“京津冀最美湿地”等诸多美誉,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鸟类保护网络的重要成员,在国际湿地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衡水湖湿地保护区面积187.87 km2,包括核心区58.16 km2、缓冲区48.56 km2、实验区81.06 km2.

1.2 开发现状

衡水湖以“保护与开发并重”“有效保护、科学利用”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保护促开发,再以开发促保护”的创新型发展模式,旨在建成国内首创的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结为一体的管理体系.

2004年7月,国家林业局审批通过《河北省衡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4—2020)》以来,衡水湖湿地已经调整了约15 km2的土地用于规划,水上乐园、运动公园、农村新民居、“三横一纵”主干路网以及环湖绿化美化等各项重点工程项目正在加快规划建设.已建成生态监测站、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试验站、检查站、了望塔、野生动物救护点、水文监测站和鸟类环志站各1处,管护码头2处,巡护管理站5处,管理站3处.截至2008年,已投入绿化资金2 000多万元,植树200余万棵.年接待游客从2001年的不足2 000人增加到了30万人次.

2 衡水湖湿地绿色开发条件分析

2.1 保护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完善

保护区动植物种类多,珍稀度高.作为比较典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有水生植物有15科25属35种,陆生植物60科210属347种,浮游植物77属201种.衡水湖湿地有昆虫类416种,鱼类34种,两栖爬行类17种,鸟类310种,哺乳类20种,此外,还有浮游动物174种,底栖动物23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鸟类资源,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有7种,属于国家Ⅱ级保护的有46种.2007年第一次发现并记录了世界濒危鸟类我国特有种震旦雅雀的繁殖孵化过程,2010年发现了濒危鸟类彩鹮.

2.2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衡水湖湿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大禹治水留下的“禹迹”,还曾是袁绍、曹操的水军操练场.衡水湖良好的水环境非常适宜鱼虾蟹的生长繁殖,衡水湖青虾、红鳍原鲌、鲫鱼、秀丽白虾是衡水湖特有的水产品.保护区内芦苇资源丰富,生产的芦苇色泽白润,编织业是衡水湖区一大民间特色.

2.3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衡水湖地区在京津两小时经济圈内,著名社会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为黄金十字交叉处,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京津后花园,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其客源市场上的一大优势.

3 衡水湖湿地绿色开发面临问题

尽管衡水湖湿地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稳妥的开发现状与科学完备的湿地恢复与保护开发规划,但仍无法忽视衡水湖湿地所处的特殊地经济和社会现实,而这些恰恰会在衡水湖湿地开发过程中造成实质性的阻碍.

3.1 人口密度过高

表1 保护区人口状况

据2005年统计,保护区范围内人口密度为292.7人/km2,至2007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长到了296.3人/km2,是全国保护区平均人口密度的3.7倍.甚至有30个村、1.56万人在核心区和缓冲区(见表1),人和环境的矛盾较大.过多的人类干扰不仅对目前湿地保护带来威胁,更为严重的是这为迁出计划增加了障碍.

3.1.1 土地回收困难

目前,湿地保护区内村庄遍布,大多数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而不属于保护区所有.解放以来,耕地不断扩张,湿地面积由120 km2,骤减为42.5 km2.近年,在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后,区内耕地仍在增加,水体、林地、草地面积过少,大规模的退耕还湖急需进行.保护区人口众多,加之土地所有权问题,纠纷不可避免,土地的收回显得异常艰难.

3.1.2 日益增加的环境保护压力

随着开发的日益推进,旅游人数的不断扩张,保护区内居民生产与生活等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其他资源的需求越来越成为湿地生态环境的负担,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影响生态旅游的开发效果.

3.1.3 湿地生态环境搬迁的特殊性

湿地工程的生态环境搬迁有其不同于水利搬迁占补平衡的特殊性,衡水湖保护区耕地 13.5万亩,如此巨大数量,对于农户的补偿,或是对省国土的占补平衡问题,都是困难的.再者,房屋与农田的拆迁补偿顺利实现,农户的就业安置十分困难,保护区内农村居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居民超过80%.目前保护区居民就业依然以农业为主,就业半径也多局限于本地,这导致严重的“民生”问题.

3.2 水资源现状严峻

3.2.1 衡水湖自身水文循环系统破坏

尽管每年引蓄黄河水维持其蓄水功能,可是所处海河流域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又得不到滏阳河流域水资源的补给,加之流域上游修建水库、生活生产用水不断增加,周边人为干扰严重,造成上游来水逐年减少且水质较差.而汛期来水由于泥沙淤积以及水质污染严重等原因,基本上没有利用的价值.水循环系统的修复异常困难,其将不仅涉及衡水湖湿地,更涉及到整个流域以及华北平原的气候循环的改善.尽管南水北调可以解一时之急,但是根本上难以解决.

3.2.2 外来物种持续入侵难以根除

外来物种蒲草,近年来在湖中大量生长,使得芦苇群落分布范围减少,蒲草难以利用,每年自生自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近年来又发现黄顶菊,尽管进行过防治,但威胁尚未彻底消除.外来物种在不断更新,根除任务量巨大.

3.2.3 调蓄与其他生态功能的冲突

由于城市扩张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而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已经迫使衡水市必须调整水资源的利用格局.针对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势必要求衡水湖进一步加强其作为调蓄水库的功能,这一功能定位与衡水湖湿地承担的其它生态功能可能会有一定冲突,如不能妥善解决,很可能会使保护区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3.3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2005年,保护区范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 945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 255元.根据表2中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衡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就目前来看,衡水湖地区大部分乡村还未从衡水湖的发展中直接获益,衡水湖农村贫困状况依然严重.一方面,保护区开发导致的搬迁必然会造成当地农户使用耕地的减少,而以农牧业为主的村民的农业经济收入必将大大减少;另一方面,保护区内的船费、景点门票等收入原本归村民所有,旅游服务中心只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服务费和资源保护费,将保护区统一规划管理后,对于村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又将是一笔损失.

衡水湖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招商引资产生一定的阻碍,造成开发资金来源有限和不足.同时,也因此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易产生不良的开发活动,这可能给保护区带来严峻的威胁.

表2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3.4 其他阻碍

作为新兴的保护区,保护区管委会在自身能力和管理经验上有欠缺,加之规模小、资金少,发展壮大更是艰难,与保护区开发步调一致的配套管理体系建设并不容易.

4 政策建议

4.1 迁移部分人口,做好安置工作

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将保护区内部分居民迁移到保护区以外的地区,使其活动区域相对集中,并对居民进行环保教育,改变居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负面影响;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再就业培训提升居民的就业技能,增强保护区对外的劳动输出,从而逐步降低保护区内人口密度.

4.2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管理

推行雨污分流和透水地面等保水措施,改造既有城市管网和硬化地面,使更多的本地降水能够汇集到衡水湖湿地和补充地下水.采取污水处理措施,促进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厉行节水措施,减少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对水资源的浪费.总之,在后续的水利工程建设和湿地恢复活动中,要尊重自然及其客观规律,科学规划,真正立足于科学的生态功能重建.

4.3 多渠道合理筹集资金

资金是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以顺利建设的最重要保证,资金筹集要以湿地保护为中心,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开发促保护,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除了政府出资和一般性招商引资外,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筹集资金:充分利用衡水湖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寻求资金赞助;向村民、社会做好宣传工作,以获取捐赠融资;向相关基金会申请公益性赞助等.

4.4 提升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自身能力,形成与保护区开发相一致的配套管理体系

加强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强化保护区行政管理和科研监测能力,提高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改变保护区居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1] 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湿地与水禽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45-48,52-55,60-62,104-107.

[2] MIDDLETON B A.Wetland restoration, flood pulsing, and disturbance[M].NewYork: JoneWiley& Sons, Inc.1999:137-141.

Exploring of Green Development Model of Hengshui Lake Wetlands

CHANG Hui-ning, FU Ya-fei, PAN Wen-j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Hengshui Lake is the most complete, the rarest an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wetlands in North China Plain. In recent years, the wetland has come into the sta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uthor's field survey of wetlands and historical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has many barriers in implement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bstacles in terms of economics, society and ecology and points out the wetland has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severe water resources, and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us, it proposes som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Wetlands; Hengshui Lake; Green Development Model

X37

A

1673-2065(2011)04-0001-03

2011-05-15

常慧宁(1990-),女,河北衡水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付亚菲(1990-),女,山东潍坊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

(责任编校:李建明英文校对:李玉玲)

猜你喜欢
衡水保护区水资源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衡水专场(二)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