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玲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北朝本土文学家的别集流传与整理
陈 玲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北朝本土文学以其词义贞刚的独特风貌,为即将到来的唐代文学高峰提供了重要范本。但是由于明清易代之际兵火散亡,北朝本土文人文集大多佚失不传,对现有北朝本土文献的流传以及保存整理情况加以系统梳理是研究北朝文学的基础性工作。
北朝;本土;别集;流传;整理
北朝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朝代,《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1]1730北朝文学以其雄健磊落的独特风貌为异轨齐趋的中华文学提供了重要范本。对北朝本土文学家的别集流传与整理情况作细致梳理,以探寻北朝本土文人别集流变的规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本土”,即作家籍贯均限定在北朝所属之疆域内,并不关涉由南朝入北朝的作家。由于北朝之各朝所辖范围在不停的变动,故依照大多数历史地图册以449年(宋元嘉二十六年,魏太平真君十年)的实际疆域为准。
北朝之际易代频繁,书籍痛遭兵火散亡,所剩无多,《周书·王褒庾信传论》载“中原版荡,戎狄交侵,僭伪相属,士民涂炭,故文章黜焉……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2]743统治者虽尽力保存图书,但是由于战火过于频繁,北朝时期的文集散佚仍较为严重。《隋书·经籍志》曾记载:“其中原战争相寻,干戈是务,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迁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暨于尔朱之乱,散落人间。后齐迁邺,颇更搜聚,迄于天统、武平,校写不辍。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增加,方盈万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1]907-908同时,在颠沛流离的动乱生活中,许多文人温饱存活尚且难求,作品的散佚不传更是可想而知的,还有一些作家遭逢乱世,不幸身亡以后,虽然有人愿为鸩集遗稿,刻木以传,但是身处板荡之余而一直无法实现,以至于成为永远不能弥补的遗憾。史传记载的有别集传世的本土作家有94人,但是真正流传下来的别集少之又少。大多数的北朝本土作家未能盼到升平岁月,经历磨难之后他们在孤苦无依中逝世,士之生不逢时,死不传世,北朝文人的命运何其不幸!北朝作家的文集经过翻天覆地的时代巨变后流传下来的更少,特别是经过明末入清之后所存的作品数量与北朝文人实际的创作数量相去甚远,但令人欣慰的是不少重要文学家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流传了下来,这为探索北朝文学的发展情况与特点提供了可靠的实物材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北朝诗文缺失之憾。以下将简要介绍北朝文人文集的流传情况。
北朝文学总集今不复存在,而别集的编辑刊行一如过去时代的惯例,或在作者生前亲自编纂,或在作者死后,由其子弟,或其友人,或其门人编刊,少数由官府刊印。后世对北朝文人别集的抄录、刊印,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或由其后裔重刻先人之作,或地方刊印先贤著述等等。对于北朝本土作家别集的数量说法不一。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载共有文人别集50部,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载共有56部,姚振宗则认为共有20部。但以上三书据其序言可知,皆转载他书记录,而所转载之书亦未必可靠。笔者遍检现存之史籍,共辑得北朝本土文人别集31部,兹作表,将所勾稽之别集的作者及其各史籍所载之卷数按照史籍产生的年代先后分别辑录,亦可显现其流传及其后代散佚的情况。
表 北朝本土作家别集流传情况考表
由上表可见,北朝本土作家现在已无一本完整的别集留存。以上属于二十四史之列的史书多较为可信,而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名集》和孙星衍的《孙氏祠堂目录》所收之书,据书序可知,皆为作者亲见,如《孙氏祠堂目录序》载“昔之聚书者……固刊目录,略述渊源”。[3]2由此可知此书所列之书乃为作者亲见之书,据此亦较为可信。
明清之际,书籍亡佚最多。在清代修《四库全书》对古代典籍进行全面整理之际,北朝本土文学家别集一部无存,《四库全书》中所收的北朝作家的作品均散见在 《北齐文纪》、《後周文纪》、《隋文纪》等著作中。
《北齐文纪》,共3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梅鼎祚编。主要收录北齐著作,以收邢邵、魏收作品居首,其余零篇短札,取备卷帙而已。该书收文虽不全面,但是因在此书之前北朝文学流传本较少之故,所以该书为保存整理北齐文学作出了贡献。但该书得失参半,正如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批评:“忽而不检,致是疏漏”,[4]2651但他也认为“皆鼎祚没后所刻,盖中多草创之稿,其后人未尽是正,因而刊之,亦非尽鼎祚之失也”。[4]2652故对梅鼎之作总体是肯定的。
《后周文纪》,共8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梅鼎祚编。收录的是北周时的著作,其中收庾信文5卷,王褒文18篇,而北朝本土作家作品收之寥寥。该书所收本土作家作品的特征是温醇雅令,有汉、魏遗风,即使稍杂骈偶,用词典重,但无齐、梁绮艳之习,可以说还是比较鲜明的反映出了北朝本土文学的特色。
《隋文纪》,共8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梅鼎祚编。该书可称为南北文章总汇,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聚一朝,所以风格各殊。其中真赝相参,附会较多。就北朝本土文学而言,能让读者看到北朝文学和唐以后文学的源委相承,线索较为清晰。
通过上文梳理可知,北朝的文人别集流传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文集散佚情况严重,尤其在明清易代之际,是北朝文人别集流失的高峰期,至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这些别集一本未收,都流落在民间。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是部分地保留下来了,如温子升、邢邵、魏收等作品仍有部分流传在世。他们作品的形式主要以诗歌和公文为主,这既反映了北朝文学创作的特点,又暗示了北朝文学作品散佚严重的主体性原因,因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是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
经整理,今天所能见到的北朝本土作家的别集有如下诸本:
《高令公集》,高允撰。高允(390-487)系北魏文学家,勃海蓨人,汉太傅裒之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二十八认为高裒为汉太傅之说并不可信。高允于魏太武帝神二年(429年)参与崔浩“总理史务”的国史编纂,“叙成国书三十卷”。①,[5]812在编纂过程中,他们不但“务从实录”,[5]812而且直书“国恶”,其求实崇真的精神可见一斑。《高令公集》最早在《隋书》中记载为21卷,至后晋《旧唐书》记载之时已为20卷,散佚1卷,该20卷文集至明代一直在民间保存完好,而清《孙氏祠堂目录》记载《高令公集》仅存1卷,可见明清之际书籍有较多散佚。该集今存书1卷,共收赋 1篇,表 2篇,疏 2篇,上书 1篇,书3篇,论2篇,祭文1篇,诗16首。高允擅长公文写作,“洪量似文饶,风节似汲长儒”[6]276是其创作的突出特点。高允的诗歌崇尚复古,诗均采用四言的创作模式,手法拙直,情感虽真挚,但作为抒发情感的体裁,四言诗体远不如五言诗体灵活便利,诗歌保守的形式束缚了情感的抒发。形式虽典雅方正,但诚如张溥所说的 “硗埆自雄”,[6]280说明他们的创作缺乏辞采,因而读之味同嚼蜡,艺术价值不高。如高允的名篇《答宗钦诗》,整首诗风格古朴内敛,甚至有些晦涩难懂。《高令公集》现收于《汉魏六朝一百三家名集》,有张氏本、寿考堂本、信述堂本、经济堂本、翰墨山房本、扫叶山房石印本、四川官印局本等版本。
《温侍读集》,温子升撰。温子升(495-547)系北魏文学家,字鹏举,自云太原人,晋大将军温峤之后。《魏书》本传记载:“长乃博览百家,文章清婉。”[7]1794温子升才名广为世人知晓,为时论所高。《魏书》记载:“萧衍使张皋写子升文笔,传于江外。衍称之曰:‘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恨我辞人,数穷百六。’阳夏太守傅标使吐谷浑,见其国主床头有书数卷,乃是子升文也。济阴王晖业尝云:‘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昉,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杨遵彦作《文德论》以为古今辞人皆负才遗行,浇薄险忌,唯邢才子、王元景、温子升彬彬有德素。”[7]1796通过该段文字可知子升文学成就已越南朝诸士,足见对子升评价之高。《温侍读集》最早收于唐代的《隋书》,著录卷数为39卷,而至后晋《旧唐书》和北宋《新唐书》中,著录卷数为25卷,但至南宋郑樵《通志》,则辑为39卷,可见该集从唐至南宋间有部分文存散落民间,未显于世。明《国史经籍志》著录该集卷数59卷,但该书丛抄旧目,无所考核。不论存亡,率尔滥载,故该书所载不足为凭。《汉魏六朝百三家名集》著录为35卷,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4]2651故35卷较可信。至清,《孙氏祠堂目录》所载仅存1卷,亦为明清之际书籍大量散佚之故。今存书1卷,共收诏3篇,敕1篇,表9篇,上书2篇,铭1篇,碑6篇,墓志3篇,乐府11首。该集风格是“硗确自雄”,[6]280文章简明通俗,质朴无华。现收于《汉魏六朝一百三家名集》,有张氏本、寿考堂本、信述堂本、经济堂本、翰墨山房本、扫叶山房石印本、四川官印局本等版本。
《邢特进集》,邢邵撰。邢邵(497-568?)系北齐文学家,河间鄚县人。邢邵文章,独步当时,每一文初出,京师为之纸贵,《北史》本传记载:“自孝明之后,文雅大盛,邵雕虫之美,独步当时。每一文初出,京师为之纸贵,读诵俄遍远近,于时袁翻与范阳祖莹,位望通显,文笔之美,见称先达,以邵藻思华赡,深共嫉之。”[5]1607《北史》传论亦有记载:“子才少有盛名,鼓动京洛,文宗学府,独秀当年,举必任真,情无饰智,疏通简易,罕见其人,足为一代之模楷也。”[5]1607
《邢特进集》最早在《隋书》中的著录数为31卷,自后晋至明,书稿保存较为完好,但靖康之难时,书稿散佚于动乱之中,至清则仅存1卷。今《邢特进集》存书1卷,共收赋1篇,诏1篇,表8篇,奏1篇,书2篇,序1篇,议7篇,碑4篇,谥议1篇,哀策文1篇,墓志2篇,乐府1篇,诗7篇。邢邵文风清丽,《颜氏家训·文章》:“邢子才、魏收俱有重名,世俗准的,以为师匠。邢赏服沈约而轻任昉,魏爱慕任昉而轻毁沈约,每于谈燕,辞色以之。邺下纷纭,各有朋党。祖孝征尝谓吾曰:‘任、沈之是非,乃邢、魏之优劣也。’”[8]254足见邢邵已经在模仿南朝创作,诗文以清丽典雅为主。现收于《汉魏六朝一百三家名集》,有张氏本、寿考堂本、信述堂本、经济堂本、翰墨山房本、扫叶山房石印本、四川官印局本等版本。
《魏特进集》,魏收撰。魏收(507-572)系北朝元魏、高齐之际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他热心政治,参与了魏、齐禅代大典,交友广阔,与邢邵、李德林、卢思道等交往甚密;著述宏富,撰有《魏书》130卷,《魏书》卷八五《文苑传序》云:“夫文之为用,其来日久。自昔圣达之作,圣贤之书,莫不统理成章,蕴气标致,其流变广,诸非一贯,文质推移,与时俱化。”[7]1794
《魏特进集》最早记载于《隋书》,卷数为68卷,亦在明清之际散佚。今存书1卷,收诏3篇,册2篇,启1篇,移文2篇,文4篇,乐府5首,诗9首。
温子升的诗歌创作造诣颇为精深。他的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描绘人物。在这类诗歌中,温子升刻画了游侠、思妇、诸侯王公、妓女等多种形象。如《白鼻騧》刻画的是一群轻浮放浪、无所追求但又意气风发的少年游侠,动感十足,活泼如画;《捣衣诗》描绘的是思妇在秋夜忙着捣衣,为远在边关的亲人赶制寒衣的场景,画面清美,意境空灵,笔触柔婉,情思浮荡。二是描绘景物。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品有《从驾幸金墉城诗》、《春日临池诗》、《咏花蝶诗》3首。《从驾幸金墉城诗》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描绘了金墉城的景致,《春日临池诗》则是将春日黄昏的美丽景色诉诸感官。艺术上最为纯熟的则属《咏花蝶诗》。在此诗中,温子升写出了两种层次的亲和感。一是自然景物的亲和。“素蝶向林飞,红花逐风散。花蝶俱不息,红素还相乱。”[9]2222白色的蝴蝶在风中翩翩飞向花丛,红色的花瓣在风中飘落,蝴蝶与花瓣俱在飞舞,让人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花瓣。原本色彩对立的景物,在这种情况下亲和无间。另一是自然景物与人的亲和,“芬芳共袭予,葳蕤徒可玩”,[9]2222则写出了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欣赏与喜爱,既表明诗人已被景物的芬芳所围绕,又展示了诗人置身茂盛的景物之中忘却自我的真实感受,人与自然之景难分彼此。他的诗作带有明显的齐梁诗风痕迹,这可能和他在政治上不得意而活跃于各个文学区域间有密切关系。但从他的文章来看,流传下来的文章无外乎就是一些诏书、祝文、让表等,文体决定其作品简明通俗、质朴无华的特点。然而,他的碑文写得颇有特色,从形式上看,亦骈亦散,介乎骈散之间,引典用事,细加雕琢,对句工整,辞藻华丽,文风古朴,气势高昂,韵味厚重,这都是南方文人作品中所不具备的,也是北地精神之所在。从温子升的现存创作中,可以看到齐梁的柔糜文风已经寻找到进入北方文化圈的突破口。
该别集今收于《汉魏六朝一百三家名集》,有张氏本、寿考堂本、信述堂本、经济堂本、翰墨山房本、扫叶山房石印本、四川官印局本等版本。
《后周明帝集》,宇文毓撰。 宇文毓(543-560)为北周明帝,突代郡武川人,鲜卑文学家。《后周明帝集》最早在《隋书》中记载为9卷,今存书1卷,共收诗2首,数量虽少,但从仅剩的文存中却看见鲜卑文学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王褒咏摘花》“玉碗承花落,花落碗中芳。酒浮花不没,花合酒更香。”[9]2324整首诗韵律和谐,顶真手法的运用将意象层层叠加,意境层层递推,使人的生命意识都融入了花香酒气中,审美倾向趋于雅致,这也是北朝少数民族诗歌中唯一一首类似齐梁之作的诗歌,虽表面上看与汉族作家创作无二,但他们毕竟是混血型的民族身份,因而具有强大的活力与潜在的创造力,一旦有适合的机会,就会表现出他们自己民族雄壮的特质,如另一首《过旧宫诗》,同一创作者,又唱出了“举杯延故老,今闻歌大风”[9]2324的霸主情怀,他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体现出了深邃的精神和博大的意念,可以说,漠北诗歌是反映马上民族苍劲气质的诗歌。《后周明帝集》现收于《六朝诗集》,为明嘉靖刻本。
《李怀州集》,北周隋之际李德林撰。李德林(530-590),字公辅,博陵安平人。 “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善属文,辞核而理畅”。[5]2772《隋书本传》记载:“所撰文集,勒成八十卷,遭乱亡失,见五十卷行于世。”[5]2772但《隋书·经籍志》及《两唐书志》记载均作10卷。考其同本相异之由,亦为时代更迭之故,战乱频仍,书籍亡佚。李德林北齐时撰《齐史》27卷,入隋又奉诏续修《齐史》未成,后其子李百药续成之。
《李怀州集》今存书1卷,共收诏10篇,册文2篇,书2篇,序1篇,论1篇,诗6首。李德林的诗文风格刚健质朴,现收于《汉魏六朝一百三家名集》,有张氏本、寿考堂本、信述堂本、经济堂本、翰墨山房本、扫叶山房石印本、四川官印局本等版本。
《卢武阳集》,卢思道撰。 卢思道(531-582),北朝隋之际诗人,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北齐末待诏文林馆。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隋开皇元年卒。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卢思道该书最早记录为30卷,已佚。今传《卢武阳集》1卷。共收赋2篇,檄1篇,表1篇,书1篇,序1篇,论3篇,诔1篇,祭文1篇,文1篇,乐府11首,诗14首。现收于《汉魏六朝一百三家名集》,有张氏本、寿考堂本、信述堂本、经济堂本、翰墨山房本、扫叶山房石印本、四川官印局本等版本。亦收于《增订汉魏六朝别解》集部。
卢思道的诗长于七言,对仗工整,善于用典,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已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有较高地位。代表作《鸣蝉篇》抒发客愁乡思,讥讽长安权贵“繁华轻薄”的生活,词意清切,寄托较深,曾受到庾信的赞赏。《从军行》描写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讽刺武将邀功求赏,是一首较好的边塞诗。卢思道的文以《劳生论》为最著名,文中揭露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颇为生动传神,被今人钱钟书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后周兴亡论》等史论,通过亲身经历,论二代灭亡之原因,也具识见。
《薛司隶集》,薛道衡撰。薛道衡(540-609),北周、隋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
薛道衡少孤,好学。13岁时,作《国侨赞》,颇有思致,见者奇之。北齐武平年间,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陈使者傅□。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虽未摆脱六朝文学浮艳绮靡的余风,有些作品,却具有一种刚健清新的气息。如与杨素唱和的《从军行》,就是较好的边塞诗。代表作《昔昔盐》描写思妇孤独寂寞的心情,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最为脍炙人口,甚至传说其是引起隋炀帝嫉妒而被杀害的原因。小诗《人日思归》含思委婉,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
该书最早记录为30卷,今存书1卷,共收赋1篇,表1篇,书1篇,碑1篇,颂1篇,祭文2篇,乐府5首,诗17首。现收于 《汉魏六朝一百三家名集》,有张氏本、寿考堂本、信述堂本、经济堂本、翰墨山房本、扫叶山房石印本、四川官印局本等版本。亦收于增订《汉魏六朝别解》集部。
《牛奇章集》,隋牛弘撰。牛弘(545-610),北周、隋朝之际文人。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一带)人。袭封临泾公。少好学,博览群书。该书最早记录为12卷,今存书1卷,共收赋表1篇,奏3篇,论1篇,议4篇,乐府57首,诗1首。现收于《汉魏六朝一百三家名集》,有张氏本、寿考堂本、信述堂本、经济堂本、翰墨山房本、扫叶山房石印本、四川官印局本等版本。
通过上文的介绍可知,北朝文人别集保存至今被整理的不多,究其缘由,多为文存过于零散,史料亦多难查证,但即便如此,北朝本土文人创作仍是功不可没的。
注释:
①《北史·崔宏传附崔浩传》。
[1](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3](清)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C]//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1937.
[4](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5](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7](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AnthologyCirculation and SortingofNativeWritersin theNorthern Dynasty
Chen L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China)
The native literature in the Northern Dynasty,with its unique style,provides important models for the upcoming summit of the Tang Dynasty literature.But because of wa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most native writers'anthologies in the Northern Dynasty are lost.A systematic sorting of the circ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situation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s a basic work for researches on literature in the Northern Dynasty.
the Northern Dynasty;native;anthology;circulation;sorting
I206.2
A
1672-447X(2011)02-0052-006
2010-11-29
2009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立项资助项目(2009SQRS144);黄山学院校级项目(2006xskq005)
陈 玲(1982-),安徽黄山市人,黄山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先秦至六朝文学及中国诗学。
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