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村科技协调员调查分析

2011-12-21 02:09:08鹤,刘
中国科技论坛 2011年9期
关键词:协调员非政府主体

孟 鹤,刘 娟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7)

北京市农村科技协调员调查分析

孟 鹤,刘 娟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7)

北京市于2007年实施了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核心的非政府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力求实现对政府农技推广体系的有力补充。本文基于对来自北京8个郊区县30个乡镇的农村科技协调员样本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当前农村科技协调员参与科技服务工作的行为特征、内在动机、外部环境、服务效果及发展需求,以此为基础,以有效整合农村科技服务资源、实现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发挥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为目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农村科技协调员;北京;科技服务

北京市于2007年在全市范围实施了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建设工程,截至2010年底,在京郊13个区县建立了村镇科技协调员工作站427家,逐步培养起了1万人的长期活跃在农村基层一线的科技协调员队伍,同时与在京多家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效形成对接,建立了市级科技资源站24个、郊区县科委科技资源站13个,形成了以科技服务港、资源站、工作站、科技协调员为推广主体要素的新型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新型服务体系的建设突出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科技创新推广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乡土化、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等方面对新时期农业科技服务的改革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

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从2010年1月至2010年3月,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向北京各郊区县农村科技协调员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范围涉及了门头沟区、通州区、平谷区、房山区、延庆县、大兴区、顺义区、怀柔区等8个京郊区县21乡镇的136个行政村,共回收有效问卷485份。被调查者中合作组织负责人占19%、涉农企业负责人占9%、科技示范户占38%、农村经纪人占11%、村委会干部占12%、信息站点管理员占11%,基本涵盖了当前京郊农村基层参与科技服务的各类非政府主体。同时,为了解农民对科技协调员开展的科技服务的评价,本次调查设计了农民问卷,并在同一调查地区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311份。

对科技协调员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从性别分布上看,男性样本所占比例为 64.8%;女性为33.6%;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样本占总数的18%、30~40岁占14.5%、40~50岁占44%、50岁以上占23.5%;从文化程度分布上看,本研究由低到高把样本的文化程度分为5种等级,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样本占总数的3.2%、初中占32.5%、高中和中专占37.9%、大专占13%、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3.4%,高于2009年北京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受教育水平[1]。

从以上对科技协调员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①科技协调员队伍中男性的比例远高于女性,这与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性别比例有一定差别,体现出目前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建设的性别敏感度还不高,没有充分开发女性乡土人才资源;②目前在基层以科技协调员为代表的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服务的人员主要以40岁以上的中年人为主,30岁以下的年轻人也占据一定比例;③科技协调员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一般农民。

2 科技协调员参与农村科技服务的现状与成效分析

2.1 科技协调员参与农村科技服务的主要方式

从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上看,农村科技服务应包括把握需求、传递信息、推广技术、连接市场等四个方面的内容[1]。

被调查者承担农村科技服务具体情况见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传递信息和引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是目前科技协调员参与农村科技服务的主要方式,相比之下,承担辐射带动功能、面向当地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等职能比重较低,而把握需求和连接市场的职能相对也发挥不足。由此可见,在政府政策的带动下,成为科技协调员的农村各类非政府生产经营管理主体普遍具有了承担科技服务工作的意识,并在面向农村基层的信息采集与传播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同时,目前科技协调员参与科技服务的形式还比较单一,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科技资源供给方的互动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2.2 科技协调员参与农村科技服务的内在动力

非政府的农村科技服务参与者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相比,没有岗位编制和固定工资的保障,其参与科技服务的内在动力是什么?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①利益动机:通过科技服务直接获得收入,在服务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科技市场信息及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主要来自于开展有偿服务和技物结合服务的经济收入、科技协调员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和政府对优秀科技协调员和工作站的奖励政策等;②自我发展动机:通过科技服务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主要通过参与科技协调员培训工程实现;③成就动机:通过科技服务树立在农村社区的威信,以利于在各方面获得群众支持成就事业,主要依靠自身作用的发挥和政府对科技协调员工作的宣传。从对以上三种动机的选择上看,选择利益动机的被调查者比重最高,达到了50%,自我发展动机占到了39%,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政策、信息和资金扶持,或实现科技服务中的物质回报是激励非政府主体参与科技服务最有效的途径。

2.3 科技协调员参与农村科技服务的外部支持

图1 调查样本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主要形式

从调查结果看,科技协调员开展农村科技服务的外部支持主要来自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接受服务的农业生产者、村集体、合作组织、企业、农资经营公司等(见图2)。其中,政府的项目和政策扶持是被调查者获得支持的最主要来源,对科技协调员开展科技服务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由生产者联合组成的村集体、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本身已成为农村科技服务非政府支持的重要来源,有近1/3的被调查者获得了接受服务的农业生产者的支持,体现出市场化的有偿科技服务已逐步被生产者所接受。实现科技资源供给与科技需求的有效对接是农村科技协调员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但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只有26%的基层科技服务参与者直接获得了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的支持。可见,科技成果的直接供给方在带动非政府主体参与科技服务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同时,从外部支持的形式上看,技术支持(62%)和信息支持(56%)占的比重最高,而资金支持(31%)、项目支持(21%)和设备支持(17%)所占比重较小。

图2 调查样本获得农村科技服务工作支持的来源分布

科技协调员所获得的技术支持很大比重来自于政府和科研院所及高校面向其开展的培训,进一步对培训内容考察发现,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所占比重最高,68%的被调查者都接受过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计算机应用等信息化素质培训(34%)所占比重也较高,此外,部分被调查者接受过传播与推广工作方法 (29%)、农产品市场营销(20%)及生产项目策划(9%)等方面的培训,虽然比重较低,但可以看出全面提高农村基层生产经营组织和人才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综合素质已经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在技能培训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

图3 两类调查样本对科技服务效果的评价比较

2.4 科技协调员参与农村科技服务的效果

有76%的被调查农民接受过来自农民合作组织等6类非政府主体的科技协调员提供的科技服务,其中农民合作组织和信息服务站点在农民中的认可度最高,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39%和21%。对于科技协调员提供的服务,22%的农民反映对其生产增收帮助很大,56%的农民反映有一定帮助,22%的农民反映没有帮助。可见科技协调员开展的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已在农业生产者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受到了多数农民的认可,但其服务水平的提高还有很大潜力。

由于直接对科技服务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估比较困难,为了进一步对调查样本开展服务效果进行考察,本次调查采取科技协调员和接受服务的农民对服务效果的主观评价方法间接了解服务的成效。评价采取制定量表进行5分制打分的方法,对各类服务的效果进行考察(见图3),发现科技协调员样本对自身开展技术服务的效果评价较高,并显著高于对其他类别工作的效果评价水平,而农民样本对各类服务的效果评价的差异小于科技协调员样本的评价结果,其中对于发布信息和技术服务两类服务的效果评价与科技协调员的评价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与科技协调员相比,农民样本对发布信息的服务效果评价较高而对于技术服务的评价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科技协调员开展信息服务比开展直接的技术服务更具有优势,更容易被用户接受,但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科技协调员对农民的直接技术指导虽然投入的成本、时间、精力较多,但未取得预期的成效。

3 科技协调员参与农村科技服务的需求分析

3.1 科技协调员开展科技服务面临的问题

对调查样本开展科技服务面临的问题进行考察发现(见图4):从外部制约因素看,缺乏资金和设备支持所占比重最高,72%的被调查者面临这一问题;其次,在品种、技术引进和生产项目策划方面缺少信息支持也是一项重要的制约因素;此外,在没有编制和工资保障的情况下,有效激励机制的缺失,使科技协调员缺少动力参与科技服务;从内部制约因素看,选择“技术水平低”和“对农民不能有效组织”的样本分别占到总数的51%和35%,说明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和推广服务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影响着科技协调员开展科技服务的效果。

图4 制约调查样本开展科技服务的主要因素

3.2 科技协调员开展科技服务的进一步需求

针对以上面临的问题,调查进一步对科技协调员开展科技服务的需求进行考察。

图5 调查样本开展科技服务对外部支持需求

在对外部支持的需求方面(见图5),资金支持占比重最高,其次为信息和品种技术,对服务设备、工具和场所、场地的需求也较高,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协调员对外部支持的需求主要从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实现科技服务目标从信息、技术、资金、设施等方面提出,由此可见,虽然利益动机是科技协调员参与科技服务的第一动力,但调查样本提出的对外部支持的需求体现出其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科技服务有了比较明确的想法。38%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加大宣传等手段提高其在地方科技服务中的知名度,这一方面体现出科技协调员希望在更广阔范围和更深层面上向农民开展科技服务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民对科技协调员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进一步对各类调查样本的需求差异进行分析,发现不同身份的科技协调员样本对于外部支持需求的差异性总体上较小,其中信息站点管理员、合作组织负责人和村委会干部对于服务设施、设备和场地的需求比较集中,而企业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和科技示范户对于信息、品种、技术及提高知名度的需求更加突出,由此可以看出,要促进具有公益性职能的非政府主体参与科技服务需要针对服务活动的开展为其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而对于具有自主经营能力的非政府主体,需要为其进入市场、提高竞争力提供支持,以此带动其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

在自身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调查样本对于生产技术培训的需求最突出,而且部分调查样本对提高自身从事科技服务的综合素质已经有了比较迫切的要求,对服务方法、项目策划管理、需求调查方法等都提出了需求。进一步对各类调查样本的能力建设需求差异进行分析发现,信息站点管理员、村委会干部对于推广服务的工作方法、需求调查方法的培训需求比较突出,而科技示范户除生产技术培训外对信息技能培训的需求比重也很高,企业负责人和合作组织负责人则更关注项目策划管理培训和农产品市场营销培训。

4 科技协调员参与农村科技服务的调查研究结论

4.1 村非政府科技服务队伍呈现出多元化、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特征

北京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以“乡土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社会化”为主要特征,在没有编制、没有财政经费支持的前提下,其全部来自于非政府的基层农村生产经营和管理组织,但都在所在地区承担着科技服务工作,是政府农技推广体系的有力补充。北京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的来源非常多元化,包括了合作组织负责人、涉农企业负责人、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村委会干部及信息站点管理员等各类群体。进一步对其年龄结构和学历水平进行考察发现,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虽然以40岁以上的中年为主,但30岁以下的年轻人也占据一定比例,而且其整体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一般农民,其中大专、本科及以上高学历人员的比重已经超过了总数的1/4,体现出目前农村基层参与科技服务的各类非政府人员是农村中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竞争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群体代表,在个人素质方面具备承担地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基础和条件。

4.2 科技协调员开展科技服务取得一定成效,但服务方式有待改进

在被调查地区,超过3/4的农民直接获得过科技协调员提供的科技服务,这其中78%的被调查者对服务效果给予肯定。近1/3的被调查科技协调员获得过农民、村集体、合作组织、企业等非政府的农村基层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的支持,表明由非政府主体提供的有偿科技服务已经被部分生产者所接受。但目前科技协调员开展科技服务的方式还比较单一,服务的方式还有待改进,服务的效果还有提高的潜力。以非政府主体为载体的生产者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科技信息反馈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

4.3 科技协调员开展科技服务未获得有力的外部支持,内在动力不足

科技协调员对于承担科技服务职责已经有了认同,并对进一步开展工作有了一定的思路和想法,但目前面临的首要制约因素是缺乏资金和设备支持。其已获得的支持主要来自于相关政府部门和推广机构,获得支持的形式主要以技术和信息为主,其对资金、设备、项目的需求还未满足。科技协调员参与科技服务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利益动机、自我发展动机和成就动机三个方面,其中,利益动机所占比重最高,由此可见,在没有编制和财政经费支持的情况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政策、信息和资金扶持,或实现科技服务中的物质回报是激励非政府主体参与科技服务最有效的途径。但目前,针对科技协调员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的市场化还不充分,导致农村基层非政府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科技服务的动力不足。

4.4 科技协调员科技服务能力建设需求迫切,需求内容存在差异性

科技协调员普遍认识到自身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服务方法等方面的不足是制约其有效开展科技服务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围绕科技服务工作要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需求。虽然科技协调员对于生产技术培训的需求最突出,但其对服务方法、项目策划管理、需求调查方法等多方面的培训需求也很强烈,单纯组织生产技术培训已不能满足科技协调员对自身服务能力提升的要求,需要针对农村科技服务的各个环节,制定系统的培训方案,全面提高科技协调员科技服务的能力和素质。同时,科技协调员在从事科技服务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能力建设定位有所差异,因而在组织面向非政府科技服务主体的培训时,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功能定位,在方法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等方面有所侧重。

5 促进非政府主体参与农村科技服务的对策建议

5.1 围绕地区农业产业发展要求整合非政府科技服务资源

非政府主体参与科技服务相对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存在组织松散、持续性不强、协同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发挥其灵活性强、与生产一线结合紧密的优势,围绕各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定位和延伸产业链条的要求,对各类型参与科技服务的非政府主体充分整合。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合作组织、涉农企业或具有产业发展管理协调能力的村委会为核心,扶持建立“非政府主体科技服务协作站”,通过协作站对区域内的科技示范户、信息管理员、农村经纪人等进行管理,并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制定科技服务实施计划。同时,加强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龙头企业等科技成果供给方与科技服务协作站的对接,形成围绕农业产业链条的产学研技术联盟,减少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辐射带动非政府主体科技服务技术水平的提高。

5.2 建立项目引领、市场主导的非政府主体科技服务激励机制

农业科技服务具有公共属性,对于非政府主体开展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科技服务,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支持。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取得突出成效的服务主体给予补贴。完善科技和推广示范项目的管理制度[3],使非政府科技服务人员可以通过所在企业、合作组织及村镇申请政府项目,将其纳入基层推广资源分配范围,为其提供资金、设备、场所等必要支持。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非政府主体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有偿服务等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创造条件,使其与农民或生产经营组织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服务契约关系,增强非政府主体参与科技服务的内在动力。

5.3 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非政府主体科技服务能力建设

非政府主体自身的科技素质是影响其服务效果的决定性因素。针对非政府主体对于能力建设的迫切需求,需要面向基层科技服务队伍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在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生产技术培训的同时,要针对其推广服务职能,在项目策划管理、推广服务、需求调研及信息化技能等方面开展全面培训。在培训的组织方面,可推广“三三制”的培训体系[4],即依托乡、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办田间学校,依托产业基地和涉农企业开办星火学校,依托高等院校开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实现对不同部门的有效协调和资源整合。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对科技服务人员的远程培训和农业生产远程咨询诊断服务,用数字化科技服务技术产品武装科技服务人员,弥补非政府主体在技术水平上的不足,实现以非政府主体为载体的科研院所高校与生产经营者的远程信息对接。

5.4 搭建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

要实现非政府主体对政府农技推广体系的有力补充,使其充分参与农村科技服务,必须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为实现科技服务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其中,重点要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构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农业各类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提供研发、策划、生产、培训、融资、营销等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为非政府主体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引进示范应用和推广服务提供保障,降低成本、规避风险、提高效率、实现共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规范市场化的科技服务行为,使非政府主体融入现代农业服务业的产业发展。

[1]马林.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协调员 构建首都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在推进农村科技协调员建设大会上的报告[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4):3-7.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29).

[3]王彦峰,袁汝兵.北京农村科技协调员体系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2):144-149.

[4]陈治光.让一个带动百个——北京市科委大力建设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J].科技潮,2007,(5):8-10.

Survey and Analysis of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rdinators of Beijing

Meng He,Liu Ju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Beijing 100097,China)

The non-government agriculture extension system based on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rdinators has been developed since 2007 in Beijing,which sought to achieve a strong complement to government agriculture extension system.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ample survey results of the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rdinators from 30 towns in Beijing.The survey content includes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intrinsic motivation,external environment,service effectiveness and development needs.In view of the analysi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integrating rural technology services resources,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chieving the leading role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rdinators;rural;the servic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十二五’城乡建设与管理科技发展规划研究”(Z101108002510009)。

2011-03-30

孟鹤(1982-),女,辽宁锦州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管理及农业信息技术。

F323.3

A

(责任编辑 迟凤玲)

猜你喜欢
协调员非政府主体
向更深处漫溯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器官捐献协调员培训现状与思考
护理研究(2021年2期)2021-01-05 02:52:53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研究
论非政府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功能与培育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初探
我国器官移植协调员作用发挥受限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论民主党派在推进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