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投资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1-12-20 03:00黄苏萍
关键词:弹性民间效应

黄苏萍 朱 咏

(1.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创新基地,上海 200433;2.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003)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

上海投资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黄苏萍1朱 咏2

(1.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创新基地,上海 200433;2.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003)

本文采用1990-2009年20年的数据,利用弹性分析及计量经济模型系统地从投资、GDP增长与就业的关联分析开始,具体到产业、行业中,深入到政府投资、民间投资与就业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为上海近20年投资对GDP贡献率为扩大就业创造了有力条件,但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明显减弱,占总投资90%以上的民间投资,也没有出现预期的拉动大量就业的效应。经济高增长、资本高投入并不一定必然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也不会自动地转化为就业机会的扩大,因此上海需要对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采取必要的调整。建议政府将就业纳入优先目标中,实施投资项目就业评估制度,并鼓励民间投资流向吸纳就业潜力大的领域,完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上海 投资 就业弹性 实证

一、引言

投资影响就业是不争的事实,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曾指出,投资增加,将会使投资品的生产增加,从而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增加;收入增加将带动消费随之增加,从而使消费品的生产增加,这样又可以增加新的就业,引起新的收入增加。菲利普斯曲线也表明,更高的投资水平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经济增长。①① 赵博、雍家胜:《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国内学者就投资对就业影响的研究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促进效应论、减损效应论。

(1)促进效应论。关于投资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曹德俊等(2010)采用我国1980-2008年时间序列和各省市截面数据,用分布滞后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检验,从历史经验角度推断政府投资将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极强的拉动作用。①曹德骏、李长青、戴佩华:《政府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张振兴、刘培林(2006)研究非农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后认为,投资总量的增长是拉动非农就业的主要力量。②张振兴、刘培林:《非农投资总量、结构和要素替代对就业的影响》,《经济学家》2006年第4期。

(2)减损效应论。石宝峰(2010)研究认为投资增长率及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下降,就业并没有随新增投资同步扩大,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呈减弱趋势。③石宝峰:《2009年扩大政府投资的效果分析和2010年投资政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6期。蔡昉等(2010)认为,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调节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因而导致投资的就业拉动能力大为降低。④蔡昉:《如何避免“无就业经济复苏”》,《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4期。张振兴、刘培林(2006)研究了非农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后认为,投资的行业结构变化效应以及要素替代效应导致了非农就业的下降。蔡昉、王德文、张华初(2009)认为资本与劳动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新增投资所形成的资本扩大了生产规模,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需求,因此,投资带来的产出效应推动了就业增长,但是如果资本相对劳动的价格便宜,或者新增投资具有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属性,那么,新增投资也会由于替代效应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就业岗位。⑤蔡昉、王德文、张华初:《扩大内需的投资更加重视就业导向》,《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10期。

回顾以往的研究文献,发现研究大多孤立地对投资与就业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本文采取投资、经济增长与就业结合的视角来研究,以上海为例,采用1990-2009年20年的数据,系统地由浅入深地从投资、GDP增长与就业的关联分析,具体到产业、行业中,深入到不同部门投资与就业的关系进行分析,考察上海近20年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分析原因,提出应对措施。

二、投资、GDP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概述

从宏观层面来看,投资与经济增长、就业是一种三角关系,投资形成的资本和就业提供的劳动是经济增长两个关键要素,两者之间通过经济增长渠道有机联系在一起。投资往往具有先导性和政策上的主动性,加大投资会具有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生产规模扩大或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扩大了总产出规模。⑥朴之水、蔡昉、都阳:《中国能够应对就业挑战吗?》,《金融研究》2009年第9期。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规模上升会带动新的就业需求,形成投资对就业的产出效应,即增加就业。

1.投资对GDP贡献率为扩大就业创造有力条件(见表1)

投资长期以来是推动中国及上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性要素。按照支出法核算,GDP主要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构成,即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其中投资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1990年至2009年20年间投资对GDP贡献率平均达到40.2%。“九五”时期因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使投资增量一度下滑到602亿元,比“八五时期”减少了634.4亿元,上海政府通过向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大力投资,如“十五”时期投资增量比“九五”时期增加了近一半,投资对GDP贡献率从危机爆发初期1997年的19.1%迅速提高到2003年的57.2%,迅速扭转了经济下滑的趋势,保持了经济稳定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在最近一次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家推出了总额为4万亿元的反危机投资计划,使得2009年投资对上海GDP的贡献率又一度跃升达到63.7%。

表1 “八五”至“十一五”时期上海投资对GDP贡献率单位:亿元,/%

2.投资、GDP增长对就业的影响效应

投资具有先导性,投资波动性往往成为经济波动和就业波动的最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投资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最关键、最直接因素。1990年至2009年20年间,上海投资、GDP和非农就业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0.9%、11.6%和2%。可见投资增长的波动性较大,新增投资所形成的资本扩大了生产规模,但是投资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其更新、淘汰了落后的生产能力,削减了部分就业岗位。2009年上海投资、GDP和非农就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7.1%、8.2%、1.2%,与2008年相比较,投资增长了2个百分点,GDP下降了1个百分点,非农就业更是下降了2个百分点。

图1 1990-2009上海投资、GDP与就业的增长率

利用统计年鉴中的1990-2009年的数据来计算就业弹性系数,采用弹性方法来计算上海非农产业GDP的就业弹性和投资的就业弹性,以反映经济增长和投资增加的劳动需求诱发效果。

图2 上海非农产业GDP和投资就业弹性(1990-2009)

非农产业GDP就业弹性和投资就业弹性均具有显著的波动性,两者之间偏离程度逐渐拉大(见图2),1990-2009年平均的投资就业弹性为0.09。将1990-2009年分为四个阶段,即1990-1994年、1995-1999、2000-2004、2005-2009,投资就业弹性分别平均为-0.37、0.05、0.16、0.52,就业弹性上升反映出投资拉动就业效果逐渐增强。1990-2009年平均的GDP就业弹性为0.15,同样将1990-2009年分为四个阶段,即1990-1994年、1995-1999、2000-2004、2005-2009,非农产业GDP就业弹性分别平均为 0.08、0.01、0.10、0.43,GDP就业弹性呈现波动且持续上升态势,从上述四个时期来看,GDP的就业弹性变化和投资的就业弹性变化并不一致。1990-2009年间平均GDP的就业弹性0.15明显地高于投资的就业弹性0.09,表明投资增加促使经济较快发展。然而由于投资对就业的带动具有滞后性,使得就业增长时间滞后于经济增长时间。

探究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同步就业增长的原因是与上海整个产业发展转型有关。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发展思路逐渐发生变化,产业发展方向上,坚持“三、二、一”方针不动摇,产业调整思路上,强调“两轮”驱动。无论“十五”还是“十一五”都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由于仅停留在以产业链为导向的产业高度化和高级化,主要通过后位产业,即第三产业的规模化扩张来替代前位产业(第一、二产业),以及逐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来实现。①余典范:《上海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因此,一方面导致三次产业在规模上呈现此消彼长的现象,二、三产业更是陷入“孰轻孰重”争论不止的怪圈,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和国内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可看见上海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后继乏力,房市、股市联动下滑,世博会消费增长因素消退后支撑上海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从产业内部来看,随着上海商务成本的不断提高,上海低成本加工制造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上海全面实行“去轻工业化”,这一系列原因势必会导致对大量就业吸纳能力的减弱。

三、投资结构的就业效应分析

对上海城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单位新增就业人数的行业结构进行分析,投资、经济增长与就业的行业结构差异明显,电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是新增投资的主要方向;2009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到新增总投资的66%、45.1%、33.2%、19.9%、13.9%。然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在行业投资总额中仅占2.3%和1.2%,说明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服务性行业投资偏低。

城镇新增GDP排在前四位的依次为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分别占到新增总GDP的39.9%、30.5%、25.6%、4%。而排在前四位的新增就业中除了批发和零售业外,出现了三类完全不同的行业,依次为建筑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9年新增就业贡献率分别为163.3%、109%、44.7%、21.6%(见表2)。可以看出新增投资、新增GDP与新增就业的行业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性。

以2005年-2009年行业平均投资对就业的带动效果来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对就业拉动效果较强。而平均GDP对就业的带动效果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比较凸显。投资、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较大的行业中科技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都处在首位,然而这个行业在总就业规模及总投资中占比都极低,以2009年为例,科技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制造业相比,就业规模分别占总量的 3.1%、30.6%。投资分别占总量的1%和19%,足足相差18个百分点。

投资往往以经济增长为导向,而忽视了就业的重要性,没有把就业作为投资产业选择的重要标准,从2009年投资分布中就可看出上海主要还是投向了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而这些项目带动就业效应极其有限。行业投资中需要关注教育、科研、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具有特殊拉动就业效应的行业,因为上海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服务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服务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以金融、通信、商务咨询、医疗、教育等高端服务业,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大大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带来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

表2 上海城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新增GDP与行业就业弹性

四、不同部门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

从投资主体来看,投资可分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取决于两种相反力量。一方面,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具有“挤出效应”,也称“替代效应”,另一方面,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具有“挤入效应”,也称“互补效应”。通常情况下,这两种作用相反的力量在经济中会同时存在,若“挤出效应”占主导地位的话,政府投资的增加可能无法补偿民间投资的减少,而净效应则是全社会总投资下降;反之,若“挤入效应”占主导地位的话,政府投资的增加将会带动民间投资的增加,全社会总投资也将同步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

为了观察投资对就业的影响,本文通过控制总产出、职工平均工资、实际利率变量的情况下建立的三种计量模型验证上海不同投资部门对就业的影响作用:(1)考虑总投资就业效应,但假定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就业影响不存在差异性而不加以区分,模型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可以有效观察投资、GDP对就业的拉动效应;(2)对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就业效应的差异性加以区分,但假定两者相互独立,不存在相互作用;①程杰、王德文:《政府投资与就业的实证分析》,载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页。(3)对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就业效应的差异性加以区分,并假定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以考察两者之间究竟存在“挤出效应”还是“挤入效应”;若交互项估计系数为正数,说明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存在“挤入效应”,反之为“挤出效应”。

1.模型变量和数据

以非农就业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在解释变量中,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预算固定资产投资、扣除政府预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代表总投资、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并剔除物价因素;以1978年为基期不变价格,第二、三产业GDP的总和代表总产出,用1990年为基期职工平均工资代表工资水平,以实际利率代表资本价格。以1990-2009年为时间序列,以上海各年统计年鉴及《辉煌的三十年——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资料汇编》中的统计数据为依据,模型估计采用双对数进行转换(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部门投资与就业关系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结果

2.估计结果

(1)模型1估计结果

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得出投资对非农就业的弹性值约为0.08,即全社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带动非农就业增长0.08个百分点,说明投资是促进就业增长的因素之一,只是显著性效果不强。在所有变量中总GDP对就业带动效应最强,即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非农就业增长0.16个百分点。将总投资和总产出估计值与前面简单计算的1990-2009年的投资就业弹性值0.09、GDP就业弹性值0.15相比都低,原因在于简单弹性计算没有控制其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从而高估了就业弹性值。

(2)模型2估计结果

政府投资对就业的弹性值为0.4,低于民间投资的就业弹性,或者说,政府投资每增加1%将能够带动就业增长0.4%,而民间投资增加能够带来0.5%的就业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只比政府投资略高一些,可以解释为上海民间投资的增长部分大都在就业需求量较低的行业。民间投资会更多地考虑劳动力成本,从而压缩对就业人员的需求;民间投资转向快,容易向资本密集型产业靠拢等,影响民间资本流向的多因素致使民间投资额虽然远远高于政府投资额,但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民间资本投资带动大量就业的效果。

(3)模型3估计结果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交互项估计系数为负数,说明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存在着“挤出效应”。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选取上海1990-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弹性分析及计量经济模型对投资、GDP和就业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上海近20年总投资对GDP贡献率为扩大就业创造了有力条件,非农产业GDP就业弹性变化和投资就业弹性变化呈现出不一致。(2)新增投资、新增GDP与新增就业的行业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性。(3)政府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低于民间投资,但应该关注到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90%以上,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只比政府投资略高一些,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民间资本投资带动大量就业的效果,从以上的分析结论中都说明投资对就业拉动效应减弱。由于产业结构以及人口压力、劳动市场等要素的制约,经济高增长、资本高投入并不一定必然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也不会自动地转化为就业机会的扩大,因此上海需要对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采取必要的调整。

1.就业优先纳入到政府目标中,实施投资项目就业评估制度

在政府投资中,应该明确“就业优先”原则,强化政府投资的公共属性,将就业增长作为政府投资的优先目标。在政府投资安排、产业布局等经济活动过程中,将就业指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予以考虑,过去政府投资决策、政府投资规划很少把就业问题和投资问题放在一起来进行考虑,使得政府投资在解决就业上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政府应进一步转变政绩观,将就业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政府就业政绩考核办法,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促进社会充分就业相互统一和紧密结合起来。①胡德巧、孙中震、严平:《探索建立政府投资促进就业机制》,《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在这方面国内有些城市率先实行,如南京市政府2009年根据《就业促进法》关于“建立就业论证制度,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增加就业岗位”的规定,把建立实施投资项目就业论证制度作为政府促进就业扩大就业的法定义务。实施效果为南京平均每个项目预计产生稳定就业岗位698个,平均投资亿元产生稳定就业岗位141个。

建立投资促进就业决策评估体系,在项目立项、审批、核准、备案、项目实施和项目建成后,增加就业约束指标。在重大建设项目决策前,把就业作为审批、核准、备案投资项目的重要条件之一。投资项目实施方案中要明确吸纳就业人数、新增就业岗位等相关指标。有关部门要对重点建设项目带动就业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对照预定目标加强监督检查。优先支持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部门、产业或行业发展。政府投资的重点应该是公益性或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领域,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事业投资力度应尽快加大,有选择性地向就业吸纳能力强的领域和产业倾斜。

国际经验数据表明,政府对研发和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往往要高于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报率。因此,上海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需要从一种应急状态向与经济规模相适应的常态化转变,从“快重准实”的要求向均衡持续的投入转变,避免经济因投资的波动而造成较大的起落。对教育、科研、卫生、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等具有特殊就业效应的行业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因为这不仅能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大大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带来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危机之后将会出现新的经济繁荣,届时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会大幅度提高,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将为未来的经济增长积蓄力量,给下一轮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2.鼓励民间投资流向吸纳就业潜力大的领域

历史经验证明,经济的真正复苏并不是由政府大规模投资所造成的,靠强有力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所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将逐渐显露出来,经济能否持续回暖还取决于政府拉动的投资能否有效带动民间投资需求的回升。若要真正形成经济长期平稳增长的内生机制,必须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尤其需要引导民间投资的流向。建议综合运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吸纳就业潜力大的领域。尽管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已经公布5年,但因其操作性不强,民间投资仍然受制于各种“门槛”。应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打破垄断和限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并能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领域。

3.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过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既影响到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不利于确立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对负面作用的忽视,可能虽然会从短期内扩大就业,但是长期中不断固化扩大就业中的问题导致不利于扩大就业的长期不利效应。因此,需要真正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发展劳动力市场,畅通劳动力市场信息,进一步真正确立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双方的主体地位。以经济手段与市场手段调控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减少劳动力流动成本,规范劳动力需求行为,积极出台完善促进劳动力市场完善的政策法规,防止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度干预,真正实现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树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上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个人的就业、创业与职业转换能力。真正树立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主体地位,树立自主就业的意识与行为,放弃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在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创业与职业转换能力,充分发挥劳动者自我解决就业的能力。

The Em pirical Analysis on Em ployment Effects of Investments in Shanghai

HUANG Suping,ZHU Yong

Based on the data from 1990 to 2009,using elastic analysis and econometric models,the paper starts with systematic analysis on co-relations between investment,GDP growth and employment.It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for nearly 20 years,the contributions of Shanghai’s total investment to GDP growth have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employment expansion,but with a clear declining effect.While private investment occupyingmore than 90%of total investment,its stimulating effect on employment also fell below expectations.High economic growth and high capital investment are not necessarily bound to lead to higher employment growth;itwill not automatically translate into the expansion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Thus,related macroeconomic policies in Shanghai need necessary adjustments.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employment as the priority objectives,and job evalua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on investment projects.Besides,the government should encourage private investment flow in industries and placeswith better employment potential,while improving active labormarket policies.

Shanghai,investment,employment elasticity,empirical analysis

本文为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00480527)。

黄苏萍(1972-),女,江苏人,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创新基地,博士后;朱咏(1968-),男,安徽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正处级调研员,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

F241.4

A

1008-7672(2011)03-0037-08

余风)

猜你喜欢
弹性民间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懒马效应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