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留守儿童的“多元”社会支持系统——对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

2011-12-20 03:00马良
关键词:多元温州市儿童

马良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构建留守儿童的“多元”社会支持系统
——对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

马良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温州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是民本经济的集中表现。在“十二五”新发展阶段,社会管理体制变革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而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服务是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温州特色的留守儿童群体在生存和发展方面的困境为出发点,以留守儿童能力建设和增量其“社会资本”为理论视角,提出了消除对留守儿童“污名化”标签和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多元”社会支持系统的新观点,并探讨在管理理念、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机制和管理工作六个方面创新的现实性。

温州市 留守儿童 能力建设 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管理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这说明:第一,社会管理不仅是“管理”,而且还要“服务”,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以服务来带动管理效率”。第二,要突破原有社会管理“行政化”或“市场化”思维方式,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的前提是要专业化。

一、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特殊性

温州市在“十一五”发展阶段上,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都有获得了快速发展,整体社会发展轨迹健康。2010年温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37366元,比上年度增长10%,虽然只达到5520美元,低于浙江省的人均水平7690美元①资料来源:温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温州调查队,《2010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wenzhou. gov.cn/art/2011/3/29/art_4247_162439.html。,其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上等收入”水平的中间段。②参见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组,《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版。世界银行1999年的分类是:人均GDP为75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756至2995美元为中下等收入国家;2996至9265美元为中上等收入国家;9265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但相对而言,温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却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见表1),特别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在全省位居高位,2009年度占人均GDP的85.97%,农村居民纯收入占人均GDP的30.99%。杭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占人均GDP的35.86%,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只占人均GDP的15.78%。这说明温州市“富民政策”落实到位。面向“十二五”发展,温州市的“人才饥渴症”将会越来越明显,这必须要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尤其是在教育的“人力资本”的投资。

表1 温州市与杭州、嘉兴和丽水社会保险层面的比较表(2009年数据)

温州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温州市民营经济的活力强大,导致大批温州市商人“闯世界”;在相对不发达区域,也导致了大批人外出打工或做小生意。这两种“外出”的温州市人数量十分庞大,从2009年温州市常住人口807.6万人来测算,外出的温州市人的总体规模已经达到331.51万,占本地户籍人口779.11万人的42.55%,其中有60多万人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业发展,有175万人在全国各地创业,在全国181个地级以上城市成立了温州市商会。③资料来源:温州市妇女联合会提供的《温州市情介绍》。这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非常罕见的。伴随着大量人口的外流,在温州市本地出现了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据统计截止2010年6月30日温州市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达到9.59万。④资料来源:本次课题调研单位问卷所得。以下凡是来自本次调研问卷(单位或个人)就不再标示出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全部义务教育学龄儿童的比例约为9.50%。还有大量低龄留守儿童(低于义务教育年龄段)无法统计。当然,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是整个留守儿童中的核心部分。

温州市留守儿童群体数量庞大,又呈现独特性。温州市留守儿童可分成两类:其一是家境相对贫困的留守儿童(文中称之为A类),其二是家境相对富裕的留守儿童(文中称之为B类),这使得温州市整个义务教育领域的受教育者的异质性程度更高,对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政策效应有更高的挑战。留守儿童,是义务教育阶段未成年人群体中相对弱势群体,最大问题是家庭支持系统——尤其是父母亲情缺失,这给留守儿童成长带来众多不确定因素,其“社会化”风险性程度甚至比流动儿童还高。这是聚焦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主要原因之一。

二、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问卷调研概况

本文以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生存现状为出发点,通过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来突显留守儿童群体中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并且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提出相应对策,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元合作”的治理体系。

1.理论框架: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教育对个人而言,通过教育能够加快实现社会阶层由低到高的流动,是‘社会教化’和个体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对社会而言,教育的投入能整体带动人力资源的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最有效和最持续的动力”。①马良、孙宝瑞:《融合还是排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终极目标是要追求均衡化发展,有利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而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开放和平等。对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其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不仅体现在义务教育的经济资源供给,而且体现在义务教育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和政策资源等的供给。其二,要充分发挥不同“多元中心”的主体性地位,在义务教育服务的输送层面,把政府的服务供给、市场的服务资源配置和非政府组织的服务输送等有机结合,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整合的服务体系。

对教育机会的定位,必然要延伸到对教育质量的分析,社会资本理论就是一种新的理论。在“资本”的定义中,有自然资本、商业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概念最早出现在莱达·哈尼范的文章《农村学校社区中心》(1916)中。社会资本是一种集社会性和资本性为一体的新型资本形式,对外体现为和谐的社会关系。美国社会学家普特南对社会资本进行三个方面分析:微观层次:嵌入自我,即个人融入关系网络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地缘、血缘、亲缘、朋友网、同学网、同事网等;中观层次:结构性模式,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组织惯例、习俗规则等;宏观层次:嵌入结构,个人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主要包含宏观社会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环境、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等。②刘敏、奂清平:《论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拓展及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用社会资本理论来透视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生存问题,就会发现,如果单纯地从留守儿童本身出发来解决问题,只能陷入“封闭性”怪圈。对留守儿童除了物质性、生活照料性帮助之外,应合理评估其社会性需求,从微观个体、中观组织和宏观政府三个层面积极推进相关“不利”因素的变迁,达到对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改善和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重建,提升其社会资本增量。社会资本理论也是指向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元”整合的社会支持系统。

2.实证问卷调研概况

在实证调研过程中,针对留守儿童情况设计了一套个人问卷和一套单位问卷。问卷发放覆盖了温州市的龙湾区、文成县、泰顺县、永嘉县、乐清市5个区(市县),共发放留守儿童个人问卷922份,有效问卷为 916份,有效问卷率为99.35%;其中A类有效问卷503份,B类有效问卷314份;合并缺省值为99。发放单位问卷5份,有效问卷率100%。通过SPSS1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表2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有效百分比)(单位:%)

三、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及问题分析

根据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温州市的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增加明显,2007年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数是6.30万人,2010年6月底,留守儿童的人数上升为9.59万人,上升52.22%。但留守儿童生存的社会环境中不利因素还是很多,甚至在政府部门保持“高压”状态下有些因素增长(见表3)。留守儿童的“多元”社会服务还没有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都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并且相互之间没有形成资源整合的路径,基本上还是局限于粗放型的服务状态,没有形成组织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服务体系。

表3 温州市“十一五”期间儿童成长不利环境因素对应表

1.留守儿童对生活感受度和行为变迁

儿童生活世界中,其对家庭的依赖是其成长阶段的最主要特征。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缺少了公共生活的家庭成员,原来的“关心和帮助”等变得“遥遥不可及”。留守儿童不仅少了“保护屏障”,也少了“制约因素”。

第一,留守儿童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度。一方面,42.9%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学会管家”了,还有42.1%的留守儿童认为“更加自由和独立”,两者之和达到85.0%。显然,留守儿童在面对困境时的“小大人”心理取向比较明显,强调自己“当家作主”,但是选取方法的“风险性”程度比较高,解决问题正确方法获取的渠道单一。例如,在面对“生病”,留守儿童在选择方式上不正确的占到33.2%,尤其是A类留守儿童正确的选择方式只占到60.0%。另一方面,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没人照顾很可怜”的占3.5%,“生活没有规律了”占11.5%,两者之和是15.0%。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留守儿童的物质性生活水平下降比较快,A类对“吃和穿”的“很满意率”与B类相比,低13个百分点以上。

第二,留守儿童的行为变迁。留守儿童被贴上负性社会标签:一是自控能力弱,有小偷小摸的现象;二是不思进取,学习成绩差。我们认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变迁是正向积极的。在闲暇时间的安排上,最高的是“看喜欢的课外书”、“在家看电视”、“与小伙伴玩”,合计有63.2%;“做家务和干农活”为21.7%;“打牌或麻将和玩电脑游戏”为15.2%。当然,留守儿童需要直接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和社会文化,极少数留守儿童出现“通宵上网游戏”(4.4%),而“与同伴一起抽烟或喝酒”(1.7%),有“小偷小摸的现象”(1.2%)。因此,关键是如何用好“榜样”来“牵引”其行为,先行行为的“示范性”功能很强大。

应该说,留守儿童生活世界已经有了外延上和内涵的延伸。在留守儿童家庭支持系统不足情况下,而且不能短时间得到改善,就要充分发挥其他支持系统功能的发挥,学校系统、社会系统和政府系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留守儿童对学校感受度和学习状态变迁

对留守儿童而言,学校是学习场所,更是其社会化场所;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争取同伴支持的系统,是厘定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有效途径。

第一,留守儿童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度。留守儿童喜欢到学校上学的三大理由依次是:学到有用的知识;报答父母;结交朋友。不喜欢到学校上学的三大理由依次是:成绩差,读书无用;要做家务,成绩下降了;老师不喜欢我,有打骂情况。显然,根据单一的成绩指标把学生分成“好学生”和“差学生”,这其实是不公平的教育制度的表现。因此,17.2%的留守儿童对学校生活感觉“非常累”,“不累也不轻松”占66.1%,感到“很轻松”占10.9%,“无所谓”占5.8%;但感觉“非常累”与“很轻松”相比比例高出6.3百分点,大多数学校应试教育现象还是很严重;A类比B类选择“非常累”高出11个百分点多,A类的自我期望高,心理压力就大。

第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变迁。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两种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大多数同学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超过师生关系。在学校中碰到“学习上的问题”时选择“与同学一起讨论”占65.9%;“总是向老师请教”占19.8%。同时,成绩“变得更好了”占29.8%,“变差和变得很差”合计占8.1%;学习兴趣“变得更好了”占34.1%;“变差和变得很差”的合计占9.8%。整体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变化还是“正向”的,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学习还是充满兴趣;学校过度重视的成绩和升学率,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丧失学习兴趣。

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和教育上所承受的压力要比非留守儿童高很多,他们有对父母的思念,还要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但其学习成绩和兴趣并没有出现“常规性”滑坡现象。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义务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精英教育”而应该是“公民教育”。很清楚,这绝不是某个单一“主体”能够完成的任务,必然是“多元主体”共同协作的系统工程。

3.留守儿童的情感感受度和自我能力评价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在初级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亲子关系,大多数儿童成年后会变得情感淡漠冷酷、自我封闭程度高、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等;反之,儿童与父母在适度依恋关系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良好亲子关系,则有利于形成基本的社会安全感和人际信任感。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初级社会化过程中,与父母的情感互动是不完整和不连续的。

第一,留守儿童的情感感受度。留守儿童表面上可能很爱玩,也很乐意主动与人交往,但是由于没有稳定的亲子关系,孤独感是很强烈的。留守儿童在回答“你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时,选择“父或母”只占64.2%,而选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达到17.0%;还有选“不知道”的占8.7%。当留守儿童遭遇到各种“烦恼事”时“愿意告诉父母”的比例只有47.7%,而“不愿意”的比例则高达52.1%;在“不愿意”的原因中,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的想法”,“感觉与父母有点生疏,没法说”,“告诉他们,在外地也帮不上忙”,“不清楚”。这四项的比例之和高达40.3%。显然,空间距离使得亲子关系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父母在主观上存在对子女的情感需求的疏忽和对子女情感沟通不重视的倾向,留守儿童只有在形成稳定的同辈支持群体的基础上,其孤独感才能渐渐降低。

第二,留守儿童自我能力评价。这种能力的评价是涉及对自我自信心和社会适应力分析(见表4)。留守儿童在对自我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两项的自我评价度比较高,“很好”和“较好”两项的合计分别达到71.1%和72.2%;而“交往能力”的评价居中,“很好”和“较好”两项合计达到63.8%;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评价则显得比较低,“很好”和“较好”两项的合计分别达到50.7%和45.7%。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开放和能力上的自信,都大大超越了“成年人的预先成见”。对“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评价相对较低,这是受“负性”社会标签的影响,产生某种程度内化而形成自我价值贬低。

表4 留守儿童自我能力评价对应表(有效百分比)

因此,要不断激发和培育有利于留守儿童积极情绪的内外因素,要不断消除和防止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留守儿童产生社会性排斥。

4.留守儿童对社会支持感受度和“多元支持”现状

对于处于不良困境中的留守儿童而言,社会支持是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就是通过其所生活和交往的社会组织网络,运用物质和精神的手段来满足留守儿童的各种成长和发展需求,给予留守儿童的一种特殊社会保护,这也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社会资本增量。

第一,留守儿童对社会支持的感受度。社会支持的目的是让接受帮助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走出困境,即“助人自助”,其最高境界是要求接受过帮助的人再去帮助有新的需求的人。留守儿童对假期内社区(村)组织的各类公益性活动表示“积极参加”为14.9%,还有48.4%的人是“想参加但不知道”,两者合计为63.3%;而认为“无所谓”的占25.3%,还有11.4%的人认为“不参加,没有新东西”,两者合计是36.7%。在此,A类比B类有更高的参与积极性,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应该说,A类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比B类多,其对帮助的需求也比较迫切,这也导致其更加愿意做出奉献。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和社区意识导致留守儿童对社会支持的感受度比较高。这在下面留守儿童碰到危难事件时已经知道可以“找社区干部求救”上得到再次印证。

第二,留守儿童的“多元支持”的现状。留守儿童在面对危难事件时的信任度排列(见表5)是:最常用的是“110报警”,占到全部选项量的66.8%,而使用最少的是“向社区干部求救”,只占到全部选项量的17.9%。留守儿童在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信任的差序格局:沿着“政府”的110警察公信力最强——“学校”的老师正式组织系统——“留守儿童”的自己系统——“家庭”的非正式的“邻居和亲戚互助”系统——学生的“同辈群体的互助”系统——“家庭”的血缘的父母支持系统——“社会”的社区干部正式组织系统。

表5 留守儿童应对危难事件所采取方法频度对应表

第三,留守儿童对社会化服务机构和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度。针对“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和“代理家长”制度,A类对“代理家长制度”的“非常需要”(16.2%)和“需要”(34.5%)合计是50.7%,比B类高出13个百分点;同样对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A类认为“非常需要”和“需要”合计是67.1%,比B类高出15个百分点。A类比B类有更高的积极性,一方面,A类的日常生活照料水平下降比较快,另一方面,A类更加懂得对父母的感恩。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特点是:家庭内部支持严重不足,家庭外部支持空白点还很多。如何更好地来挖掘这些资源、配置并整合好这些资源,建立专业的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势在必行。

五、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留守儿童各种问题的症结在于家庭系统的“破损”或“缺失”,虽然通过各种途径来做弥补,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就是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逐步减少父母与子女空间上的长时间分离。总体思路是:坚持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构建温州市特色的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多元主体”的留守儿童社会管理和服务新模式。也就是说,在面对留守儿童的公共服务过程中,在主体的责任上,以政府为主导,同时整合民间组织、家庭和志愿者等主体;在资源的提供上,要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民间互助资源、家庭等非正式资源和社区志愿者资源等;在服务的输送机制上,要实现制度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对留守儿童“全方位”的社会性支持系统,推动社会资本的增量。

第一,管理理念创新。加强对留守儿童“多元治理”服务体系的监督管理,强化分类指导原则。否则,容易产生商业服务冲击福利性服务。具体而言,政府层面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保护,推进社会整体的融入;学校层面要消除对留守儿童负性“社会标签”,防止因“留守”而带给儿童的各种成长风险的发生;社会组织(包括社区)层面要在整个社会氛围上营造“全纳”的社会文化,形成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服务;留守儿童家庭要发挥守护儿童理想积极功能,培养儿童克服“逆境”的能力。这些多元主体之间是相辅相成。

第二,管理政策创新。要建立完善的政策配套体系,把公共政策、社会政策和市场机制有效地整合起来。政府公共服务政策要完善“购买服务项目”和“凸显服务对象主体性”的“市场化机制”的导入;社会福利的社会政策要注重留守儿童的整体性需求的界定和建构,社会福利服务既要保护留守儿童的生存权,又要保护儿童的社会发展权;社会互助性组织服务的政策要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中占据“桥梁”作用,社区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是“第三方”力量;商业性服务的政策要注重留守儿童需求的满足过程,实现政府对商业性服务的引导和培育。这些“多元服务”政策之间要有相互转换平台。

第三,管理组织创新。在构建留守儿童多元化社会管理和服务新模式中,要发挥政府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大力推进互助性民间社会组织的发育。只有政府和社会组织达成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把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服务不再依赖于政治性强制而是依赖于社会自愿,原来单一、封闭的社区组织结构也逐渐被多元化的组织结构所代替。

第四,管理制度创新。在留守儿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应该实现差异化服务来代替“标准化”服务,防止处于“被动接受”服务的角色,要导入社会工作制度,推进专业化服务品质和公信力。这种“管理与服务并存”的管理新思路,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政府单一行政管理或行政主导的制度性局限,通过提升专业服务的效能来实现管理绩效的提升。

第五,管理机制创新。留守儿童服务范围广,涉及到劳动保障、民政、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公安、司法等众多部门,几乎囊括了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这就容易形成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局面,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妇联等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社会管理和服务新机制。

第六,管理工作创新。政府层面要落实具体的财政预算,切实加强留守儿童就学、社会救助,家庭功能保持,以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安全等服务工作;社会组织层面培育民间非盈利的社会服务组织,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活动,适时成立“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基金会”;学校层面,学校是留守儿童社会管理和服务新模式建构的主战场,例如,建立相应的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站,推动专业化的服务导入留守儿童服务中去;企业等商业性组织层面进一步发挥商业服务的效率,在某种先发优势的情况下,商业性服务也可以转化为留守儿童的公共服务;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层面: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能,通过服务来达成“助人自助”;社会文化环境层面:加强对留守儿童“多元化”社会管理和服务新模式的宣传和研究,形成有高度认同感的良好氛围。

Building a System of Multi-Dimensional Social Sustain of Stay-At-Home Children:An Em pirical Research ofW enzhou’s Stay-At-Home Children Having Com pulsory Education

MA Liang

Wenzhou Mode 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transformation became th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tage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meanwhile,management and service of stay-at-home children is a crucial part of basic socialmanagement.Starting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which Wenzhou’s stay-at-home children face with,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tudy from the theory perspective of stay-at-home children's capacity building and social capital increment:removing the“stigma”label of stay-at-home children and Building a system ofmultisocial sustain which contains government,school and family.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reality of management ideas,management policy,management system,management organization,management mechanism andmanagement.

Wenzhou,stay-at-home children,capacity building,system of multi-dimensional social sustain,socialmanagement system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840036)的阶段性成果。

马良(1964-),男,浙江海盐人,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政策和弱势群体研究。

C913.5

A

1008-7672(2011)03-0016-08

① 参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办式上发表重要讲话”,http://tv.people.com.cn/ GB/166419/13958766.html。

徐澍)

猜你喜欢
多元温州市儿童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温州市特色街创建 初见成效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