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将星
(暨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广东广州 510632)
高等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张将星
(暨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广东广州 510632)
本文从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和教学管理多角度的反思,提出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以此探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突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瓶颈,为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提供参考。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和价值冲突凸显。在校大学生作为当代最有活力的群体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价值选择时,容易产生偏激行为,滋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在中国大陆,很多高校都陆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人专职负责这项工作。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的同时,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妨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如何认识这些现象,突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瓶颈,是广大高校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广大学者和实践者参考。
广东省教育厅正厅级巡视员李小鲁同志2009年5月12日在2009年广东省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截止2008年12月,广东高校全日制的研究生、本专科生总数已达到了127.5万,全省65%的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89%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目前全省高校专职从事心理健康的骨干教师约280人,兼职教师500人。专兼职人员与专职机构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方式方法和途径全面提供心理服务。2008年在全省89%以上的高校新生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普查活动,87%的高校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尽管全省高校都在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是2003至2009年3月广东高校仍然发生了学校一般心理问题自杀身亡事件共101例。①李小鲁:《2009年广东省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2009年5月12日。虽然这些都是个体行为,但是仍然显示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集中在适应性问题(包括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学习上的不适应)、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及性意识困扰问题、情绪问题(包括抑郁、焦虑、情绪失衡)、学业问题(包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等)及就业和发展问题等六个方面。据统计表明,以上六个方面的问题占全部心理问题的92.5%,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诱因。全省各高校针对这些常见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生对这些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不高。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新时期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文献资料显示,2004年至2006年,大学生对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可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5和2006年大学生对其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满意程度比2004年有显著的提高,但整体数值偏小。比较满意度有较大幅度提升,同时不太满意度和很不满意度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可见广东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步取得成效。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评价整体水平偏低。
表1 2004至2006年广东省大学生对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满意程度(单位:%)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一边是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各项心理教育工作,一边是学生对这些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现实的困境不禁让我们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收效却不尽如人意呢?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什么问题或者是什么因素导致教育结果不甚显著呢?哪些因素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瓶颈?这些问题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希望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的症结。
目前,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各类心理活动、开设心理课程(包括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等。在开展这些多样形式的心理教育时,虽立意良好,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测量中主要使用标准化和非标准化两种测量量表,标准化的量表在使用中存在信息失真的问题,非标准化的量表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容易产生误导
目前,国内高校盛行的心理测量有两类,一类为大范围了解或者筛查某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目前绝大部分的大陆高校,包括部分港澳高校都对在校生进行此类心理测量。另一类为个体了解自我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就量表的形式而言,第一类测试中使用的量表为标准化量表;第二类测试则有时使用标准化量表,有时使用非标准化量表。标准化量表使用的前提是基于参测者自觉自愿真实作答的原则。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量过程中,却有大多数被试者非本意参与,隐瞒或者乱填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使测量信息失真。同时,标准化量表将被试者的心理状况按级分类并不合理。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费希纳、比奈和其他心理学家的研究已论证了对意识经验和可观测行为进行量化测量的合理性。①刘武、裴登峰:《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与现代定量心理学的测量方法论评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168-171页。但心理测量具有其独特型,这种测试的结果没有绝对的零点,而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其结果是被测者在大多数人群中的某种行为或心理的相对位置。于是在标准化心理测试中,常将疾病诊断问题型的某个标准作为“常模”,在此基础上将被试心理状况进行分级,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在实际运用中,非标准化量表容易误导学生。由于这类测试在内容上新颖、好玩,迎合了学生的猎奇心理,而且此类测试多为网络版本,容易操作,从而获得学生的青睐。但此类测试缺乏应有的科学严谨性,往往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做的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
2.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危机干预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延误了就医时机,心理咨询师和学校管理者处理问题时的方式方法有待改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的行为。在高校中,这项活动主要针对的是有自杀倾向或行为的学生,以及有突发性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类疾病的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两类问题。一为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度不高,而导致心理危机干预起到反向效果。有些学生及家长并不承认或者不肯正视学生存在的精神类或心理类疾病,而不愿意配合学校安置学生及早送医治疗。更有甚者,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责任全部推给学校,不但使相关处理人员受到心理伤害,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另一种情况是危机处理人员本身处理方式有问题,心理咨询的初始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清楚自我。然而部分咨询师偏好用使用临床诊断术语给受访者下定义、做诊断,导致受访者“自我印证”,进而加重了自我束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加重。另外,在处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有时为了更少地承担责任或压力,对学生问题的跟进和处理中相互推诿,从而出现相关部门认识不同不能达成一致处理方式的情况,其结果就是延误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
3.学生忽视心理健康咨询教育的作用,对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咨询课程工具化倾向严重,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效果不显著
在高校实践中,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理解,这固然有心理咨询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学生对心理咨询作用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解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大部分学生希望心理咨询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即时性效果,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则说明心理咨询是无效的。在这样的认识条件下,心理健康面对学生的诸多问题时,并没有起到“马良神笔”的作用,导致学校、社会及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整体丧失信心。除此之外,心理咨询还成为部分学生学习倦怠的借口。如未能按时完成学业或者某些违纪学生甚至通过“我正在接受或者我想要接受心理咨询”的方法来获得同情和回旋余地,进而达到推迟毕业,减轻惩罚的目的。可见,把握心理咨询的方式和适用度非常重要,过度强化或重视不够都可能扼杀心理咨询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高校开设的心理保健课程并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导致学生将心理课程作为拿学分和高成绩的捷径,这和开设心理课程的预期目的即教育学生“自爱、自重、自珍”背道而驰。经我们用scl-90量表对83名男生和87名女生在心理保健课程前后的心里状况调查发现,男生在前测和后测的结果中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女生除恐怖因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因子前测和后测的结果亦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这些问题,有学者指出:“观念的陈旧、保守和认识上的误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突出的首要原因”。①刘玉杰、艾小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异化与归因》,《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90页。笔者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发现,除了上述原因,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因素和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误解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表2 男生和女生分别在SCL-90量表前后测的比较
1.传统文化中讳疾避医的文化心理使心理健康咨询成为讳莫如深的话题,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多采取回避的态度
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虽使我们受益匪浅,但传统文化的缺陷和糟粕往往造成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在谈起心理疾病时,学生多采取避讳的态度,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受到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重血缘和家族的传统使中国人形成了崇拜祖先、厚古薄今和因循守旧的性格;同时,由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大一统心理和去个性化心理是崇尚群体、否定个人,提倡和谐、反对竞争,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个人利益加以全盘否定,导致了在中国人中特有的“讲面子”的虚伪风尚和陋习。这是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获得国民正确认同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而很难坦然接受心理咨询。比如温州大学调查结果显示,1580名学生中,在回答当自己、朋友、陌生人遇到心理问题时的做法时,对“自己求助心理咨询”、“建议好友求助心理咨询”、“赞成他人求助心理咨询”的肯定回答率分别是6.8%、19.5%、78.4%;否定回答率分别是31.1%、26.9%、3.6%。②赖丽妍:《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现状的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虽大部分学生赞成其他人进行心理咨询,但自己不太愿意主动进行心理咨询,也不太鼓励自己的朋友主动咨询。这一矛盾不仅反映了学生内心对心理咨询的趋避态度,更明显地反映出传统文化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束缚。当自己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传统的文化心理是“家丑不可外扬”,而当与己无关的个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则可以选择“找人倾诉”。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因传统文化的束缚,在许多高校中成为了一种行政性工作,常常会存在形式大于内容,同时还得不到相关领导重视的问题。
2.受传统经济思维的影响,就医者往往追求心理干预的即时性效果,这与心理干预过程本质上重在长期转变的迟效性相矛盾
中国的文化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文化,其经济也是以农耕为基础的经济。在靠天吃饭的日子里,人们出于对于自然界细微观察而形成了微观的、细致的行为和思维,很少有宏观的展望和预见。“短、平、快”是中国人传统经济心理的概括。正因为中国人于急功近利、短视的经济心理的影响,在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时,很多家长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持孩子的现状或者“恢复原状”,而不愿意积极面对问题,以危机为转机,帮助孩子和自己的家庭,乃至于自己一起成长。心理上的真正成长需要参与者的勇气和决心,更需要多方的理解和支持,心理辅导的过程是漫长的心理治疗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心理咨询的这一特点不但难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付出 ,而且难以得到高校其他同事的认同。我们应该如何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在传统经济心理影响下,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3.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价值观,忽视个体性特征,个体泯灭在整体之中,“自我”得不到彰显
中国古代社会关于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等级化的整体主义:在中国古代社会,人群的整体大致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家庭、宗族、民族或国家。个人与个人之间视其关系不同而有不同的原则,在封建等级社会中,并没有真正的个人平等,到处充满了单方面的依附关系。个人与社会不是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中间的环节发生关系。中国的伦理制度的实质是一种“无我”的伦理。在中国的伦理制度中,“我”是被忽略的对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类似的思想都要求“爱人”,却未曾提醒“爱我”。“我”要尊重、照顾长辈,“我”要抚养、照顾晚辈。甚至爱惜身体都是因为“身体发肤乃父母所赐”才不可或损。“我”的生活是无我的生活,“我”是为适应他人而活。即使在所谓的“爱己爱人”的宣传中,也是强调“爱己但更要爱人”,一个人如果在爱己和爱人之间选择了前者是要受到社会谴责的。在这样的传统伦理心理的影响之下,关注自我保健的心理健康教育难获重视也在情理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灭火器,是不得不服食的苦药。即使吃了这剂“药水”,目的也是为了继续“无我”地付出和生活。
4.学校管理者过分关注大学“求真”的科学探索功能,忽视对学生个体“求善”的培养,大学人文关怀缺失
除了中国传统社会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还有其他的因素也导致了异化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管理者对大学理念的定位——重“求真”而轻“求善”,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视。古代中国的大学以太学和国子监等形式为载体,崇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大学始于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以“求真”的科学研究为大学之道。中国的现代大学在近三十年里迅速发展并为社会的进步培养了大批高等人才。也正因为如此,现代中国大学更加强调“求真”,并因强调“求真”而弱化了“求善”。故而作为促进个体和社会“求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国家及地方的教育部门多次下发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但该项工作在许多高校的具体实施中仍然是重视不足。社会对大学生的第一期望不是心理健康,而是创造价值。而对于一个创造者来说,心理健康不是必需品,只是在身心“生病”时需要的一剂解药。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形式,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课程和心理活动都是以个体的为主,以提高个体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能力为宗旨,并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不仅包括个体认识,还包括社会认识,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如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如何将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引导?高校如何突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些问题需要广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集思广益,不断探索。笔者从自身的工作实践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尊重传统、放眼世界”的发展理念
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在坚持尊重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同时借鉴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大学管理者到当代大学生都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明确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立足国际化的视野,更清晰地看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借鉴经验,以国际的标准发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使我们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取得心理教育健康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2.以学生为本,正确引导大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社会压力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大,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最有活力的新生力量最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青年人的创造热情,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决定性的意义。这种情怀和力量有时可以是建设性的,有时也可以是破坏性的。破坏可以重建社会,但是必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未来。所以必须将这种力量变成建设性的力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当担当起这份重任,让数量众多而潜力巨大的学生们能够在社会改革的洪流中不至于迷失自己,让充满创造力的学生们从心底愿意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3.秉持“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研制科学合理的心理测量体系
从实践的效果来看,传统的心理测量量表已经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求,这就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研制出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动态生成、可网络测量的量表系统。提高教育测量量表体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和变化,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同时,要对心理咨询的作用有更清醒的认识和定位——心理咨询虽是一条有效的心理干预路径,但绝非唯一途径,更不是完美无缺的系统,其有效性还需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实践的不断完善。心理健康咨询可以帮助受访者成长,但绝不能替代成长中需要面对的责任和痛苦。高校应该举办有时代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鼓励以学生主导的教育方式为主,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和理解课程和活动的应有之义,踊跃地、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去。
4.加强相关人文社会学科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校中广泛开设哲学、历史等人文类社会科学课程。首先,这些学科本身与心理学的发展都非常紧密,可以加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哲学是心理学学科之父,心理学来自哲学,两者之间很深的学科交叉和关联。而历史学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历史发展轨迹,了解个体与历史的辩证关系。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会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层的理解,对其科学性和必要性有更充分的认知。其次,这些学科为学生的自我认知提供基础。哲学,尤其是科学的马列主义哲学可以赋予学生一个有效的工具,帮助其科学定位自我在历史中的角色和作用。而哲学、历史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学会扬弃传统,可以让学生学会真实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进而正确理解和定位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
Problem s and Suggestions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ZHANG Jiangxing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status quo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analyzing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conduction and reflecting on social psychology,cultural traditions and teachingmanagement ofmulti-angle.Suggestions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d been made.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 i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s,and tends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quality,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本文为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积极心理要素的调查研究”(09JGXM-MS08)、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当代大学生心理调节调查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调查”(2009CZ006)的研究成果。
张将星,暨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博士生,从事大学生心理与教育研究。
B844.2
A
1008-7672(2011)03-0102-07
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