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明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418)
语言与艺术
语言哲学视域中的体认象似观
严 明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418)
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体认象似观在语言哲学及在语言教育领域思潮中的作用日益得到认同。本文通过分析体认象似观使得语言研究视角变得更为辩证的三大原因:跨越了哲学界理性与感性两端,深化了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辩证关系,并且在新兴语言学中突显了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思潮,解读了它在语言哲学视域中的价值。
体认象似观 语言哲学 认知语言学 教育语言学
体认象似观是语言学研究领域近年兴起的一个思潮,是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一种“身心合一”或“心寓于身”的认知观。①王寅:《研究方法新视野:中国后语哲与语言教研》,www.cflo.com.cn/2009。它源于认知语言学“现实-认知-语言”的基本思路,以语言象似理论解释和语言世界观多元论为理论产出。不少专家认为体认象似观为语言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方向,也为语言学研究注入了活力。事实上,体认象似观所倡导的回归生活世界,强调人本性因素的理念无论从哲学、文学、翻译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来看不仅体现综合性和人本性且在同这些学科核心思想的承袭渊源和交叉结合上都有踪迹可寻,而国内外语言研究在近十年来的共同趋势不断提示我们,语言学理论发展与上述领域的紧密联系使体认象似观的语言学解读变得越来越重要。
基于后语言哲学②钱冠连:《西语哲在中国:一种可能的发展之路》,《外语学刊》2007年第1期,第8页。的体认象似观因强调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的人本性,在纯感性和纯理性的语言哲学两端架起了桥梁。
1.徘徊于两端的传统
纵观语言学流派的特征和变迁,可以发现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为两个极端的论争经过了近千年周而复始的轮回仍然没有终止,只是以不同视角不断更新轮换着主体与客体、人文与科学、心智与环境、感性与理性、先验学科与实验学科、逻辑主义与人本主义等的术语外衣。其两端之间的语言研究沿革可用下图简要概括:
图1 两端之间的语言研究沿革示意
传统语言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基于经验主义的、从自发到自觉的归纳法。经验主义强调一切知识源于观察,归纳比演绎更重要,它的核心是知识来自于外部的、感官的印象,是大脑对这些印象的抽象和概括。①李葆嘉:《语言学的渊源、流派及其学科性质的变迁》,www.xzd.2000y.net/,2005.以语义阐释和因声求义为特征的中国语言传统和以经典语料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都是经验主义观的反映、以功能语言学为代表的语言文化形态论及语言行为方式论等学说当属经验主义的思想典范。相反,唯理主义认为对真知的追求不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而应强调科学演绎和数据推导。在唯理主义催化下的以形态分析、语音分析、逻辑句法归纳为特征的语言研究方法是唯理主义的成果,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语言结构系统论则是唯理主义的典籍。日益丰富的各语言学流派长期以来始终在经验与唯理、主体与客体的两个极端思潮之间徘徊。由于语言学研究始终脱离不了对意义的本质、语言用法、语言认知及语言与现实关系的多元哲思,所以,基于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二元对立论建立起来的传统语言分析方法常常会因排除语言与现实关系的中间层而面临不少难题,一种能够兼容“主体语言”与“客观世界”的语哲观念逐步形成。
2.后语哲时期的观念
在反思了西方传统理论的局限性之后,一条被学院派语言学者视为在中国的可行之路,即“后语言哲学”进入了语言研究视野。它包含了三重涵义:(1)吸取西方语言哲学的营养;(2)不炒作现有老问题,而立足于节外生新枝;(3)产生以新“问题”为中心的新理论研究范式,关注如何将语言问题和外部世界的变化及人的行为息息相关起来。由此,语言特征、感情色彩、故意双关、模糊辞令、言外含意、隐喻转喻、表述多样等曾被传统视角排除在外的社会化人本元素成了体认象似观形成的前提和重点。体认象似观认为:人们的概念结构、推理能力、语言都来自对客观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研究概念、推理、语言等,必须以人为本,以主客互动为要。体认象似观强调语言与思维的三大本质:(1)心智的体验性;(2)认知的无意识性;(3)思维的隐喻性。根据体认象似观,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语义也不是客观世界的镜像反映,其中必然要掺和人的因素,语言当为“惟人参之”的产物,是“人化的语言”。当然也不是主观无边,因为认知是基于体验之上的。②王寅:《象似性说与任意性说的哲学基础和辩证关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9页。
语言哲学大家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本质的根本立论中都提出了一种对人类生存和认识有限性的关切:我们不再从绝对的出发点用上帝的全知的眼睛来看待世界,而是用人的眼睛来看待世界。③陈嘉映:《在语言的本质深处交谈》,www.cnphenomenology.com/modules/article,2008.体认象似观引领的语言研究恰好符合这种关切,既强调了语言的本质特征,又着重于主客互动的体验性。认知的体验性决定了语言的体验性:对“月亮”一词可以有一百种以上的体验,但语言的体验性也支撑了认知的体验性:客体终究是月亮而非其他。体认象似观对“体验性”这语言现象之本的全新认识,使语言研究有望真正剥离逻辑结构主义与极端人本主义,从而批判性地超越传统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极端缺陷,使纯语言学研究得以紧随文学与翻译学而融入后现代研究大潮。
体认象似观在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象似性理论。正如语言研究的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两极争论,关于所指(signified)和能指(signifier)间的关系的任意性与象似性非此即彼的争论也由来已久。辩证地认识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关系是对体认象似观的重要解读。
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奠定语言学的学科地位的同时明确指出语言符号的二重性:语言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存在任何逻辑证明和必然的联系。①Saussure,F.D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P.131.因此人们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等一系列脱离现实言语的纯语言体系研究归于受索绪尔影响的任意性理论大旗之下。在皮尔斯②郭鸿:《索绪尔语言符号学与皮尔斯符号学两大理论系统的要点》,《外语研究》2004年第4期第18页。指出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存在着可分为象似符(icon)、指示符(index)和象征符的象似关系之后,认知语言学及功能语言学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并证实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相似联系。至此,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对立性争论也有所凸显。③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④郭鸿:《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否成立:与王寅教授商榷》,《外语研究》2001年第1期,第52页。⑤马壮寰:《索绪尔的语言价值观》,《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4期:第26页。⑥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5期,第32页。⑦文旭:《词序的拟象性探索》,《外语学刊》2001年第3期,第42页。随着对体认象似观的深入化了解,有部分学者不再一味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对立起来,而是以辨证的视角将任意性理论与相似性理论当作两种逻辑体系来认识两者的关系。⑧张瑾:《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世纪桥》2008年第1期,第:112页。⑨林艳:《任意性和理据性都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语言与翻译》2006年第1期,第8页。这种辨析主要体现在将像似观和任意观看做具有相对性、偏向性、涵盖性及互补性的两个体系,可用表1简要归纳:
1.相对性
索绪尔的任意性本就分为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其实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绝对的,而理据性 、可论证性、象似性是相对的。皮尔斯提出的符号象似性分类,恰是基于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表现出的关系。象似性原则,尤其是结构象似性或语法象似性的深入研究只是加深了人们对现实与思维、语言关系的认识,加深了对语言本质属性的认识。象似性与任意性原则可以认为是两种可以互相兼容的相对理论,任意性与相似性概念是使用者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加以体认的结果,相互不构成挑战或威胁,没有必要对立起来。
表1 任意观与象似观辨析
2.偏向性
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和皮尔斯符号象似观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它们各自的“符号”有不同的偏向性:索绪尔的任意性观点是以语言符号为范围,以先验论哲学和结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偏向对语言的社会性和结构性的强调。而皮尔斯的相似性观点是以实用主义哲学范畴论和逻辑学为基础的,它具有自然科学倾向,它研究的范围不限于语言而是普遍事物的意指作用,它偏向对符号作为生物人的认知对象的强调,从研究人对符号从感性经验到逻辑思维的体认过程。
3.涵盖性
任意性原则如同语言内在机制的中枢,其他原则都依赖它才能起作用。对任意性的理解不能只集中在这个术语本身,而忽略它与整个语言学的关系和它的创造性。而来自象似性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构成符号的两个成分能指和所指的界定、二者的关系以及任意性的性质。任意性和理据性都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皮尔斯对符号的复杂分类根据的正是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表现出的种种不同关系。象似性体现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非语言的本质,任意性涵盖了象似性,呈集合与子集的关系。
4.互补性
索绪尔和皮尔斯的两大语言符号观点是现代各符号学和语言学学派的理论基础。索绪尔的思想反映了符号学的一类本质,已为现代语言学各主要流派所接受并应用,并从本义和转义(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理 论 、“ 互 文 性 ”(intertextuality) 理论及“文化符号学”(culturalsemiology)理论得到了补充,而这些理论恰都受到皮尔斯象似观的影响。①Winfried,N,Handbook of Semiotics.Gary: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P.116.象似观反映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索绪尔的任意性并不是任意选择,而是说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契约性而不具有理据性。皮尔斯的符号学中符号的“解释项”理论诠释了语言符号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成为“解释体”,恰好说明了符号需要懂得社会契约性的人的体认与解释。可见,体认象似观并不是排除任意性,象似原则应该被看作是对索绪尔理论的补充,而不是任意性原则的替代。
体认相似观可以解释为何任意观和象似观都是对语言的根本属性的认识,它们的关系不以主次来论,而以角度来论。不同语言在不同层面和体认角度上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程度不会相同,因而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以彼此的相对性、偏向性、涵盖性、互补性共同支配着使用者对语言系统的认识和体验。
体认象似观的“现实-认知-语言”的基本思路在“物、心、言”关系的诠释方面有着重要的的启示。虽然审视角度与研究方法的差异将语言观分割成基本工具论、生物机体论、结构系统论、文化形态论、行为方式论、认知能力论、社会共变论②李葆嘉:《语言学的渊源、流派及其学科性质的变迁》,www.xzd.2000y.net/,2005。,但“现实-认知-语言”的基本元素使人的主体认知成为了各派研究者的共同关注,从而使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主流思潮在语言学界更加突显。
1.体认相似观中的人本与建构
作为主体哲学的人本主义在当代虽然有多元的学派,但总体都强调人的价值、作用和对世界的衡量尺度;①江天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哲学研究》1996年第11期,第7页。而人本主义在教育界的兴起源自教育学的建构主义。虽然在各领域中有着不同的倾向,但总体都反对客观主义的外塑论,强调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揭示了体验认知的能动性。②Duffy, T.M, Jonassen, D.H,“Constructivism: New Implications or InstructionalTechonology? ”Educational Techonology,vol.5,No 2,1991,PP.76-82.而体认相似观的特征恰好包融并突出了人本与建构两大思潮。王寅对体认象似观作了如下创新性归纳:③王寅:《研究方法新视野:中国后语哲与语言教研》,www.cflo.com.cn/2009。
表2 体认象似观的特征与思想
可见,体认象似观强调了主客的互动性、意义的概念化、语言的认知性和体验的人本性,从而突显了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意义。
2.两个领域中的人本与建构
随着语言学跨学科进程的发展和认知语言学与教育语言学的崛起,语言学渐渐超越了经验学科和实验学科的两端,以体认象似观的特征扩展了自身的范畴。因为认知语言学与教育语言学虽有不同的侧重与范围,但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基于体验哲学的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也有共同的关注点:语言视野中的学习与认知。(见表3)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直接表现或对应于现实世界,而是有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层次将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个认知中介层,人面对现实世界形成各种概念和结构,现实世界正是通过这个认知中介层“折射”到语言表达上,同时,人对世界的学习和概念都植根于知觉、人在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体验,所谓“心寓于身”实为体认象似观在认知语言学的思想体现,可以说,认知语言学把动态的认知过程引入语法分析⑥石毓智:《认知语言学的进步与局限》,www.home.htu.cn/fl/2009。,从而在语言的逻辑研究中加入了心理因素,强调了人本。教育语言学认为教育与语言的习得与解读密不可分,语言习得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利用语言学各领域的理论和原则。教育语言学的理论范畴应是教育学引领下的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教育语言学基于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和语料库,针对教育中的语言和语言学习过程,以为学生制作一把打开知识和世界大门的钥匙为目标①邹为诚:《从Negative Evidence看发展“教育语言学”的必要性》,www.courseware.ecnudec.com,2008.,所以它趋向把语言问题变成人的发展问题,密切了语言与心理、经验、文化的关系,同样成为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工具。可以说,教育语言学在语言的习得研究中加入了教育因素,强调了建构。
表3 认知语言学与教育语言学比较
对语言认知基础及语言与世界关系的共同关注使得“身心合一”的体认象似观成为认知语言学和教育语言学共同强调的主题②Beattie,M.Art of Learning to Teach:Creating Professional Narratives,Toronto: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P.39.③夏纪梅:《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综述》,www.cetr.edu.cn,2006。,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也进一步得到突显和渗透。
体认象似观不是一个具体的理论,也不是极端主观主义的思潮,而是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心寓于身”的认知观,在语言学领域中已深化为“思寓于言”,顺应了后现代哲学的人本主义精神。它在语言符号本质的认识上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象似性诠释,以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宽泛思路强调了思维、语言符号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更突出了把语言现象作为交流工具的主观性应用效能的研究重心。体认象似观由于跨越了理性与感性两种极端化思维模式,深化了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辩证关系,并且在新兴的语言学领域中突显了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思潮,强调了以人为本与社会环境主导,而使得语言研究视角变得更为开阔和辩证,这一认知观的发展与优化当有助于从语言哲学、语言符号、语言教育三方面架设桥梁,深入解读在客观世界中语言表达之所以然的原因和机制,也有助于理解语言本质及语言认知中的社会性与心理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统一,同时对应用语言学也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Embodied Iconicity of Linguistics Symbols in the View of Language Philosophy
YAN Ming
The embodied view of linguistic symbol iconicity have
a wide recognition in language philosophy education field.Three main aspects of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more dialectical research of linguistics are presented through a thorough analysis:A philosophical compromise of sensibility and rationality;a further balanced connection of arbitrariness and iconicity;and an emphasis of constructivism and humanism in newly developed language philosophy field,the value of embodied iconicity of linguistics symbols is therefore hammered home in the annotation.
Embodied iconicityoflinguisticssymbols, language philosophy, cognitive linguistics,educational linguistics
严明(1971-),女,浙江镇海人,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教师教育。
H0-06
A
1008-7672(2011)02-0105-06
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