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山东方言推测假设连词调查
——以《醒世姻缘传》为例

2011-12-19 08:31
关键词:复句连词现代汉语

宋 青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醒世姻缘传》(以下简称《醒》;本文所依据的版本是黄肃秋校注的《醒世姻缘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既是明末清初用山东方言写作,带有浓厚的口语色彩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又是研究明末到清代中期汉语言的重要语料库,反映了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时山东方言的历史原貌。本文以其为例,窥视此期山东方言推测假设连词的历史风貌。

假设连词是根据其所连接的前后两个语言单位间的逻辑关系所做的分类。这类连词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中,前一个提出假设,后一个为假设情况下出现的结果。《醒》中的假设连词共20个:若、若使、如、要、倘、万一、倘或、若是、要是、如果、倘得、不然、若非、若不、若不是、如不然、再不、要不、要不是、要不然。我们根据假设与现有情况在事理逻辑上的一致性,把这20个假设连词分为推测假设和反证假设两小类。推测假设即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情况提出的某种假设,接着进行推论,或说明由此产生的结果。《醒》中推测假设类连词共11个:若、若使、如、倘、万一、若是、要是、倘或、倘得、要、如果。

一、沿用上古汉语连词

沿用上古汉语的连词共5个:若、若使、如、要、倘。

(一)若

“若”用作假设连词见于上古时期,常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中,可译为“假若”、“如果”等。例如:“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现代汉语中,“若”的意义、用法和“如果”相同,常和“则”、“就”、“便”等词配合使用,表示假设和结论的关系。“若”是从古代汉语继承而来的,文言色彩很浓[1]380。《醒》中,“若”用于前一分句,提出某种假设,后一分句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引出结果或结论。

有时,前一分句还出现“果真”、“果然”、“真个”等词,在词义上进一步强化前一分句的假设义。具体用例如下:

(1)晁老道:“若果真如此,一发接到衙门罢了,叫他外边住着做甚?”

(2)你若果然做出这事来,莫说他财大势大,我敌他不过,就是敌得他过,他终没有偿命的理!

(3)若真个来历不明,还不够叫俺族里的几个强盗掀腾哩!

有时,在后一分句中出现“必定”、“定然”等表达主观情感的词,强化了整个假设句在假设基础上的推断意义。

(4)若这一日没有人家请去,过了午末未初的时候,摘了门牌,关了铺面,回到家中自斟自酌,必定吃得结合了陈希夷去等候周公来才罢。

(5)若再迟延,定然禀了官,拿出家属去监比。

有时,“若”用在正反两种假设句中,构成并列句。

(6)老计与那些族人商议告状,族人说:“这凭你自己主意。你自己忖量着,若罩得过他,就告上状。若忖量罩不过他,趁着刚才那个意思,做个半截汉子罢了。”

(7)如今这两个姑子现在,老爷着人验他一验:若果是个和尚道士,就该处计氏,总然计氏死了,却坐罪于小的,小的死也无辞;若验得不是和尚道士,娼妇把舌剑杀人,这也就是谋杀一般,老爷连官也不叫他出一出,甚么是良家妇女,恐怕失他体面不成?

《醒》中,“若”有如下几种搭配形式:“若……就……” (16例);“若……便……” (15例);“若……也就……” (8例);“若……也便……”(2例);“若……便就……”(3例);“若……倒……”(1例);“若……却……”(1例);“若……却也……”(2例);“若……则……”(2例)。

(二)若使

“若使”是复合虚词,由连词“若”和“使”组成。“若”和“使”都可表示假设,二者连用为词,与单用义同。“若使”做连词,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的条件或情况,可译为“如果”、“假若”、“假如”、“倘若”等,上古就有用例:“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肖者乎?”(《墨子·兼爱上》)《醒》中共有5例“若使”,不但文言书面色彩浓厚,假设的意味也很浓。

(1)若使走到下处,或是狄希陈桀骜不驯,或是那妓者虎背熊腰,年纪长大,撅嘴拌唇,撩牙扮齿,黄毛大脚,再若昂昂不采,这又不免“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2)但这里晁奶奶若使不肯叫你认回去,你却怎处?

有3例出现在文言色彩浓重的韵文诗歌里。

(3)若使雄风不露,争夸洛浦明妃,如能英气终藏,尽道河洲淑女。

(4)若使娴于姆训,庶几不坠夫纲。

(5)若使牒文通得到,发断阿犁一万鞭!

(三)如

“如”为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上古即有用例:“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现代汉语中,“如”作连词,其意义、用法和“如果”一样,用在主从复合句的副句中表示假设。《醒》中,“如”位于前一分句中表示假设,可位于主语前或后。“如”常出现于由正反两个假设句构成的并列句中。

(1)这家说道:“我家有三百,只管取用。利钱任凭赐下。如使的日子不多,连利钱也不敢领。”

(2)都说道:“你如随钱老先去了,我们饭也是吃不下的。你难道下得这等狠心?”

(3)袁万里说:“你要收我的价,我收你的木头;你如不肯收价,这木头我也不好收的。”

“如”有以下几种配合使用形式:“如……就……”(2例);“如……便……” (3例);“如……便就……” (2例);“如……可……” (2例)。

(四)要

《说文》:“要,身中也。”“要”的虚词义是由实词义引申而来的,汉代始出现,可作副词、助动词和连词。“要”作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关系,“要”所在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或条件,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如果”或仍做“要”[2]680-681。现代汉语中,“要”的意思相当于“要是”,但是“要”只能放在主语后,不能放在主语前。“要是……的话”、“要……的话”是口语里常用的格式,与“要是”、“要”用法相同,语气略强一些[1]452。《醒》中,“要”出现在前一分句中表示假设。绝大多数用例中,“要”位于主语后,位于主语之前的全书只有2例。

(1)我要不起去,一个家,没颜落色的。

(2)你要叫不醒他,待我自家进去请他。

(3)薛三省娘子又悄悄对他说道:“娘叫我悄悄的对姐姐说,叫你后晌和姐夫好好的睡觉,别要扭手扭脚的,头一日,取个和美的意思。你要听说,咱娘明日早来替你送饭;要姐姐不听说,明日咱娘也不来了,三日可也不来接你。”

(4)这要你娘知道,说甚么不合那汗巾子似的,又说是他的!

《醒》中,“要”有如下几种搭配形式:“要……就……” (47例);“要……也就……” (4例);“要……可……” (16例);“要……可就……”(1例);“要……倒……”(3例)。

(五)倘

“倘”作连词表示假设,上古已见,字作“党(傥)”,可译为“假如”、“倘若”等。《词诠》卷二:“党,假设连词,若也,如也。今用‘傥’。”例如:“党皆法其君,奚若?” (《墨子·法议》)现代汉语中,“倘”的意义、用法和“倘若”一样,用在主从复句中,表示假设和推论关系。这个连词是直接从古代汉语继承来的,多用于书面语中[1]412-413。《醒》中,“倘”的意义、用法和“假如”、“如果”相同,用在主从复句中,表示假设和推论关系。“倘”在《醒》中的有9例,且书面色彩较浓,位于假设分句的前面。例如:

(1)倘得便,叫奶奶开了验验,可见我们不是说谎,且当我们收了银子的凭信。

(2)倘缘法不断,府案取得有名,再来进道,这倒有许久的相处。

(3)倘尔民良心不死,明岁收成照数还补,以无负本生好义之美。

二、沿用中古汉语连词

《醒》中,沿用中古汉语的连词共2个:万一、倘或。

(一)万一

“万一”表示一种可能性极小的假设,可译为“假如”、“一旦”。《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认为,“万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凝结成词。“万一”本用来指可能性极小,由此引申开来,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表示一种也许可能的存在,进而产生假设义。现代汉语中,“万一”有假设语气,所假设的情况在说话人看来很少有可能发生,而且一般是不希望发生的[1]422。《醒》中,“万一”是对整个事情或情况的假设,一般总是位于假设分句的前面,全书47例中,仅发现有1例用在主语后。

(1)你说得甚是有理,万一冒冒失失推一个歪缺出来,却便进退两难了。

(2)他万一死了,怎么样着?

(3)刘振白道:“你进去替我说声。万一狄大爷合我相厚,借给我也未可知的。”

有时,“万一”与表示假设的“再”连用,构成“万一再”和“再万一”。

(4)晁老道:“仔细寻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总是也先不来,我寻出来问军问死,破着使上几千银子,自然没事;再万一银子使不下来,就在刑部里面静坐,也强如把头被也先割去。

(5)我说:“玉成学生上京,万一再有寸进,孝敬先生日子正长。”

《醒》中,“万一”有以下几种搭配使用的形式:“万一……就……” (2例);“万一……便……”(1例);“万一……却便……” (1例);“万一……可……”(1例)。

(二)倘或

“倘或”即“傥或”,由假设连词“倘”和“或”同义复合而成。“傥或”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倘或”作连词,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醒》中,“倘或”只有1例,用于假设分句的前面,和“就”搭配使用。

狄婆子于是把罪发恶的排遣,尽数丢开,算道:“爽利留他两日,等我上完了庙,送他二三两银子,好好送他回去,带了儿子归家,倘或处得过激,孩子生性恼出病来,悔就晚了。”

三、使用近代汉语新词

《醒》中,使用近代汉语新词的连词有4个:若是、要是、如果、倘得。

(一)若是

“若是”是由假设连词“若”加后缀“是”粘合而成。太田辰夫认为,“若是”是从隋唐时开始使用的,《三论玄义》云:“若是诸部所说乘大小经自立义者,则破而不取。”“若是”和“若”意义相同,用法也很相似,用在前一分句,常与“便”、“就”、“则”配合使用。但如果所在分句出现主语时,“若”往往置于分句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若是”则较灵活,可前置也可后置。这可能由于“若是”是由“若”加词缀“是”双音化而成,独立性大大增强。现代汉语中,“若是”的意义、用法同“若”,但文言色彩较轻。《醒》中,“若是”的用法同“若”,但使用频率明显偏低。

(1)若是遇着个不贤妻子,嫌贫恶贱,终日闹吵,怕那陈仲子不同食万锺之粟,不同居盖邑之房,怕他不与兄戴同做那愧天怍人的事。

(2)若是看得万物不在我胞与之内,便看得人也就在我一膜之外,那才成个大人!

(3)若是再把计氏屈死了,二难齐作,你一发招架不住了。

两个“若是”连用,表示两种情况对举。

(4)若是要处置我,脱不了还有明日!要杀要砍,任你们白日里摆布!若是真病,好了是不消说起;死了时节,他自有他任里爹娘来与淫妇讨命,我也是不管他的!

“若是”有如下几种搭配:“若是……就……”(8例);“若是……便……”(8例);“若是……便就……” (2例);“若是……也就……” (2例);“若是……却……”(1例)。

(二)要是

“要是”由表示假设条件的连词“要”加后缀“是”粘合而成的,用例不晚于明代。现代汉语中,“要是”跟“如果”、“假如”等基本相同,表示假设,但多用于口语。主句里有时用“就”与其呼应,引出具备或出现某个条件将会产生的结果。主句有时是肯定格式,有时是疑问或反问形式。在对话中,主语有时省略,表示说话人觉得没必要或者不好说出来[1]451-452。《醒》中,“要是”和“要”的用法基本相同,但“要”和“要是”常常前后对比使用。

(1)要是看的脉真,何消第二帖药?

(2)这要是我做了这事,可实实的剪了头发,剥了衣裳,赏与叫花子去了,还待留我口气哩!

(3)计大官道:“妹夫自己忖量,要差不多,就使了也罢;要是念夫妻情分一场,叫人快买去!”

《醒》中,“要是”有以下几种搭配形式:“要是……就……” (14例);“要是……也就……”(1例);“要是……可……”(7例)。

(三)如果

“如果”是由表假设条件的连词“如”和“果”复合而成,“如”和“果”用例见于上古时期,“如果”成为一个连词不晚于宋代,宋代以后,用例逐渐增加。现代汉语中,“如果”用在主从复合句的副句中表示假设,在主句中常有“就”、“还”、“便”、“则”等与“如果”相搭配。“如果”后有时加“说”,并且有停顿。“如果”常与“的话”呼应,构成“如果……的话”的格式。当“如果”所引出的表示假设的副句兼表时间时,常使用“如果……的时候”的格式[1]378-379。从语义的角度看,“如果”和“如”是可以互换的,但在《醒》的实际语言运用中,“如果”远远没有“如”用得普遍。全书共有5例,列举如下:

(1)你如果不曾托生,还在家里,你待要如何,今日晚夜你明明白白托梦与我,我好依了你行,不得仍旧含糊。

(2)若是这财,丧了良心,涂抹了面孔,如果求得他来,便也只图目下的快活,不管那人品节概的高低,倒也罢了。

(3)将牌送到晁家来问:“这邢老爷是与府上致祭不是?恐错了不便。如果与宅上致祭,好预先往坟上伺候。探马来报,明晚座船就到河下。”

(4)素姐道:“你是哄我放你?你说在那里,我叫玉兰去取。如果见在,我放你不迟;你若是谎话,我又另用刑法。”

(5)如果弟子该偷他的,望菩萨赐一上上之课;如果不该偷他的财物,只许他骗害平人,赐弟子一个下下之课。

(四)倘得

《醒》中,“倘得”仅有3例,位于假设分句的前面。“倘得”可与“便”搭配使用,如:

(1)人人也都知道他死期不远,巴了南墙望他,倘得他“一旦无常”,可得合村安净。

(2)狄员外……想说:“倘得因此果得回心转意,便得清门净户,宅安家稳,儿子不受折磨,老身有了倚靠。”

(3)倘得痊愈,恩有重谢,不敢有违。

四、结 语

明末清初的山东方言中,推测假设连词数量多,且存在大量同义连词,并在继承上古和中古连词的基础上,出现了近代汉语新词 (表1),双音节的推测假设连词占据优势地位。另外,此期的推测假设连词在复句中的搭配使用也是复杂多样的。从这一时期的推测假设连词中,已经可以看到现代汉语中推测假设连词系统的雏形。

表1 《醒》推测假设连词使用情况

[1]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猜你喜欢
复句连词现代汉语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