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超,张 冉
(上海电视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上海200086)
1998年教育部制订的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绘制了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而振兴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大力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也提出我国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主力军,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我国高等开放教育在校生(含网院)有500多万人,而电大在校生即达320万,占了60%左右。
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形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质量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如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即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质量的问题;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即人才快速培养过程中如何满足社会需要的问题;标准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即电大系统框架下质量管理标准统一性如何兼容基层电大管理本土化的问题等。《纲要》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因此,将办学重点从规模扩张尽快转移到质量提高,完善与高等开放教育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已成为摆在电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域”一词源于计算机学科,指的是服务器控制网络上的计算机加入的计算机组合,它强调在操作系统中管理的严格性。作为一个安全边界,每个域都有自己的安全策略,以及与其他域的安全信任关系。因此,域管理有利于提升管理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域作为一个被管对象的集合,它可以根据地理、技术或组织结构等要素进行环境划分,可与地理区域一致,但也可不一致。鉴于教育服务是一种由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核心业务,教育机构也存在一个域并据此进行管理和控制。教育质量管理域,是教育机构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维持与外界环境相对独立性的管理范围,强调教育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领域,有着自己的质量安全策略。教育质量管理域的出现使教育机构存在一个教育质量管理边界,即基于教育机构与内外部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质量传递的点或界面,并使得教育的质量控制存在一个均衡点,在该点上,教育质量控制的效益要高于教育质量控制的投入。
教育理念、模式、手段上的结构性差异,决定了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与传统全日制大学提供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不同的质量管理域。针对不同质量管理域实施匹配性的分类管理,对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品质管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教育机构可清晰界定管理域内与教育相关的利益主体包括社会、学习者对教育及其质量的接纳范围,但以相关利益者为关注焦点并不等于满足他们所有的教育要求。通过质量管理域,教育机构可以明确教育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和范围,使其符合管理效能原则。其次,质量管理域的存在使教育管理主体获得一种“域控制器”,能够判别、排除不符合教育质量标准的元素的输入,从而保证域是一种优质管理对象的集合。作为一种控制性管理,域管理为教育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筛选投入、调整产出的运行基础,符合教育的成本收益原则并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与规模的平衡。最后,域管理使得教育机构更容易识别不同管理域的特点,更好地处理在教育质量管理领域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或冲突。
由于活动表现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域内外价值交换关系的不同,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提供者,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质量管理域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电大开放教育活动价值结点形态和影响范围,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质量管理域由里至外可分为教学域、系统域和社会域(见图1)。
图1 我国广播电视大学质量域与域管理
(1)教学域
教学域是指学习者所能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范围,或者是教育资源所能达及的区域。在该管理域内,学习者能够有效获得所需的教学资源。对于传统校园式的全日制高等教育而言,教学域是校园内面授与学习活动开展的约束区域,并以实体边界如校园或教室作为学习环境判别的标志。然而,远程开放教育与基于校园式的教育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差异。由于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特殊属性,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域在保有传统教学域物理性的同时,又呈现出两个新的特点:一是虚拟性。这主要指开放教育体现的一种虚拟学习空间。开放教育的远程呈现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特征,极大减少了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距离,实现了 “没有物理存在的心智存在”(Kleinschroth, 1996)[1]。依靠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媒体手段,开放教育教学域的空间和时间维度逐渐消失,教与学的活动开始去本土化,解决了教师和学生时常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的矛盾,学习者也可突破时空限制使用适当手段进入教学边界享受教学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包容性。教学域的包容性则是指对学习者接纳的开放性。开放教育,取消了限制、排斥和特权,使得教育从排他的精英教育向包容的大众化教育转换。教学域虚拟性和包容性的存在使得任何有学习需求的人都可以通过电大开放教育突破学习时空的鸿沟,弹性化、个性化地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课程、媒体教材、学习时间以及地点、方法等。
(2)系统域
系统域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化运作、管理和控制的区域。与传统大学单体办学不同,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是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和基层电大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功能的办学体系,由覆盖全国的大系统和覆盖省域的子系统组成,呈树状的层级结构。整个系统域以业务管理为主线,主要体现“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特点,各子系统的设置,专业和课程的开发,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的控制及评价等由中央电大负责整体规划和制定统一标准。通过办学系统,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内各独立办学实体可以打破各自组织边界,依托于对下级子系统的业务管理使组织办学边界不断地延伸。在系统域内,各子系统之间相对独立,但同时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又可以分工合作、协调运作。为了支撑整个教育教学系统的运作,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又构建了由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CEBsat)组成的“天网”和“地网”,以及由庞大的各子系统的教学管理队伍组成的“人网”,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形成了教育的规模经济。可以说,以业务管理为主线的系统性办学,使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具有了传统全日制大学不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尽管一些传统大学也设有网络学院并开展开放远程教育,但由于缺乏办学大系统的支撑,很难在全国大规模开展统一教学标准的高等教育,难以成为终身教育和大众教育的主力军。
(3)社会域
社会域是一种开放教育基于对外所能触及的且发生价值交换的各类社会关系所形成的非物质性区域。如果说教学域和系统域体现的是对组织和系统内价值生成的管理与控制机制,社会域则更多体现的是与外界社会(主要指系统外)进行价值获得、交换与吸收的作用。我国电大教育的本质是构筑人们终身学习的方式,是面向社会的大众化教育,以在职成人为主要教学对象,主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基于社会域的电大开放教育主要有三个定位,一是大众性,二是终身性,三是本土性。教育的特色化定位,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更具开放性的系统。一方面,相对于传统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拥有更为充分的社会界面如人才培养的社会应用性、学科建设的市场导向性等,从而其所提供的教育与社会形成了更多的价值结点或接口,教育质量的好坏也更多地取决于是否能够满足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价值需求。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大学也通过社会域构筑了一个全方位的社会价值网络,包括与政府、产业、学习者、雇主等连接的多元化的网络关系,获得和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来支持广播电视大学的持续发展,因此,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供给是一个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函数。可以说,系统域外社会域内的各利益主体在与广播电视大学发生价值交换过程中,对于这个开放的系统而言,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置于系统内部,成为系统的一部分。
从系统观来看,三个域共同构建了电大教育活动组织管理和控制的内容与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域与系统域两者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系统域是由多个教学域集结而成的,多个教学域构建一个子系统域并不断向上,最终形成总系统域。同时,对于单个教育机构来说,由于组织功能定位以及资源、条件因素的约束,在域管理中,教学域往往是单个教育机构的管理核心。
域管理的意义就在于控制关键资源并通过它分享剩余的区域。根据质量管理的作用区域和治理范围,以高等开放教育的质量管理域作为区分的界面结构,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质量管理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基于教学域的过程管理,就是要求教育机构能够通过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管理并使其在受控条件下有序运行。由于教学环节作为输入到输出的转化过程,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因此教学域下质量管理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学输出的质量。
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的过程管理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资源管理。开放远程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建立教育设计、开发和传送体系(丁兴富,2005)[2]。作为过程管理的基础,提供优质的、多形式的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教学资源是开放教育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充分必要条件,因为资源是过程的一种重要输入,是有效控制过程的必备条件,并且开放教育下教与学的相对分离状态,决定了现代远程教育对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的高度依赖性。第二,交流管理。优质的远程教育特征在于开展以学习为目的的指导性对话和带有助学特征的对话(Holmberg, 1986)[3]。因此,建立基于师生间的有效会谈是教学过程管理的主要方式。并且,根据互动距离理论,由于物理性交流优势的缺失,为保证教育品质,有效的教学交流对开放远程教育尤为重要。第三,价值链管理。根据价值链的基本观点,在高等开放教育产品创造过程价值链的众多活动环节中,并非所有环节在价值创造中都起同等作用。开放教育机构应围绕开放远程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进行管理,避免过于追求全面质量而忽视了重点环节的管理。如某些开放教育院校忽视了对教学模式、方法和主要教学环节等关键要素的管理,更多关注一些次要性环节如学生在线学习时间、面授到位率等,使得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管理本末倒置,丧失了开放教育灵活性、时空超越性等应有的特质。
根据资源学观点,资源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来源。某种资源与其他资源相结合所创造的价值往往高于其独立发挥作用时所产生的价值。然而,鉴于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系统办学性,实现资源间的协同作用,关键取决于系统域内以系统建设为核心的体系管理。我国广播电视大学体系管理,是指以系统建设为核心的支持性质量管理,内化为体系的组织制度(如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组织理念等结构性管理和治理活动,外显为各种实体性的基础资源的管理,如人力资源(师资、管理和技术人员)、物质资源(教学网络等硬件设施)管理等。可以说,体系管理清晰界定了支持开放教育实施的系统性 “基础设施”和 “治理机制”,其价值在于将体系内各类基础资源凝聚起来,并通过一定的内部管理和治理能力将资源进行规范化和整合,使其在实现开放教育价值及其宗旨过程中得到有效利用。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阮智勇(2008)指出,系统建设是提升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是确保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基层办学的重要前提,也是确保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开放远程教育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目前电大系统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体系异化现象,如办学系统内一些子系统如基层工作站缺乏基本的办学资源和设施,无法满足学习者的正常学习,甚至一些工作站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而非法招生;又如,一些子系统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经验,为节约成本,不能严格按照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要求实施面授、考试、考核等教学环节,甚至有的子系统仅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无视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只管招生,不安排教学和辅导等。因此,部分子系统在法律层面上行政合法性与运作层面上管理规范性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整个教育与教学系统在社会上的办学信誉和品牌形象。
需求管理,主要指广播电视大学根据社会各利益主体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进行的匹配性或适应性管理。提供符合受益者需求的开放教育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的根本目的,因为开放大学的特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受教育者需要的适应性,二是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丁新,2006)[4]。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优质与否主要取决于教育输出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价值要求。基于社会域进行教育质量管理,广播电视大学能够有效识别并满足该域内开放教育的需求,可发现许多重新区隔市场的机会,并从中寻找新的定位,设计并配置开放教育新的功能,优化教育质量。可以说,这种反传统的“通缉顾客”的需求管理理论必将为开放教育质量管理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实施需求管理,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客观的社会需求分析。即电大对开放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对教育及其质量的要求。开放教育应有一个次系统,负责客观分析社会环境,并在需求数据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 (Moore& Kearsley,1996)[2]。第二,健全的相关利益者评估体系。一方面,把是否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求视为教育品质的标杆。目前,一些优秀的开放教育院校已经开始关注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对当地城市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如上海电大已将能否推进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完善视为学校开放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另一方面,要求相关利益者参与质量评估,对开放教育品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第三,开放性的关系管理。通过社会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资源获取边界得以拓展,并获得一个全方位的外部社会价值网络,包括与政府、社会各类组织、公民等多元化的网络关系,并因此能够获得和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来支持其教育品质的创新与提高。如上海电大“迎世博,学双语”项目就体现了学校通过与政府部门上海世博局价值关系的建立,实现了高质教育项目的创新与开展。
基于质量域的教育质量管理共同构筑了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远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体系的每个子系统都会对其他子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广播电视大学开放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广播电视大学开放远程教育质量管理系统必须是一个相互联系、全面开放的系统,三者都处于超出各自管理边界的外部环境中并相互联系。在这个管理框架中,过程管理是核心,这是由开放远程教育的宗旨和使命决定的,是一种“能为”,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某种优质开放教育,是开放教育机构价值实现的基础;体系管理,主要是为过程性和应用性质量管理提供组织结构性支持,是支持教学性质量的价值创造和社会性质量产生交换价值的“基础设施”和“治理机制”,是一种维持开放教育实施状态而设置的体系;需求管理则是通过与外界进行价值交换,保证过程性质量、体系性质量与外界有效互动并与之匹配实现其价值,从而使开放教育质量符合社会需求,得到社会的认可。
高等开放教育机构,本质上是一个多边契约的联合体,处于不同层次管理域内相关的利益主体与这个联合体都存在着一定的价值结点并产生相关价值诉求。保证相关利益主体表达价值诉求并参与教育质量评价,既具有主体的合法性,也利于教育输入与输出的统一,对于以大众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服务宗旨的广播电视大学而言尤是如此。在一些发达国家,除自主性评估外,开放教育机构更多进行的是一种民间性的评估,即由各级专门机构与民间组织发起的具有非官方性、非权威性的评估,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总署、国际开放教育理事会等进行的评估。即便是政府主导的评估,评估过程中也应充分体现民主,如在芬兰,高等教育机构可根据其发展规划自行选择国内或国际公认的评估标准。在我国,由于体制性原因,教育质量域内诸多利益主体包括所有者(人民)、师生都被迫成了旁观者。我国高等教育包括开放教育评估基本上由单一的利益主体——教育部统一组织实施,五年一轮。教育部代理学校所有者对公办院校进行评估时,在“所有者缺位”情况下,由于评估主客体的“公有性”,教育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评估行政化、官僚化趋势比较明显。要从根本上革除这些弊病并办出高水平开放大学,就必须明晰产权,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把评估交与公众讨论,进行第三方评判,并提升学校中师生的发言权。
开放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然而,开放教育管理域的存在,决定了开放教育机构拥有众多的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使用者或受益者并分散于不同层次的管理域。其中,学生仅是教学域内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大学利益相关者价值观是影响和决定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主要变量(李平,2008)[7]。沃克(Walke)也通过运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分析高等开放教育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认为高等开放教育顾客包括学生、政府部门、专业机构、雇主和社会等,因为其关注教育的过程和质量,都是教育的利益相关者。然而,我国开放教育过多地关注了教学域的教育质量和顾客(学生)需求,忽视了系统和社会域的教育质量和顾客如社会、产业的需求。过多强调“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一方面会出现为满足部分学员功利性学习要求而带来的教育标准和质量降低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学员学习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对于高等开放教育来说,确定顾客就获得相应的价值源,就会找到高等开放教育满足顾客需求、创造价值的基本思路,从而对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等开放教育质量管理有必要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战略理念,为不同顾客主体创造价值,这不仅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开放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电子教学与有效网络,开放教育可拆除障碍,实现无边界教育,即可跨越常规的时空和地域界线提供所需的教育。因此,无边界教育下教育灵活性和流动性的增强,使得开放教育在保证高质量的同时实现教育的规模经济。然而,在资源维、技术维、文化维、体制维等的多重约束下,质量管理域尤其是教学域决定了开放教育所提供的教学只能满足教学域内教育对象的要求。一方面,从教育对象质的方面来看,尽管开放远程教育是一种达及边缘弱势群体的一种主要教育方式,但仍然只适用于特定的人群。例如聋哑人无法接受开放教育中的音像媒体,由于基础设施如宽带网络的缺乏,占中国人口总数70%的农民也无法享受优质开放教育。开放教育域的存在,不仅界定了高质量教育的有效传播区域,同时将能够接受这种优质教育的人群与其他人群进行区分。另一方面,从教育对象量的方面来看,高质量的开放教育也具有限制性的承载力,只能满足一定规模学习对象的学习要求。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开放教育存在一个质量规模均衡点,在这点之前,规模增加时质量保持不变或增加,超过这点,规模增加时质量将出现下降趋势。尽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影响并推迟规模不断增长过程中这个均衡点的出现,可是,即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远程开放教育仍然不能进行教育的无边界延伸,实现“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目标。目前,开放教育较高的退学率、师生间较少的互动机会等问题,都是开放远程教育规模快速增长过程中忽视质量因素所带来的负产出。因此,域管理决定开放教育的规模不能无限扩张,需要在域管理基础上实施教育的范围管理,实现质量与规模的动态平衡。
[1]Kleinschroth R.Neures Learn emit dem Computer [M].Reinbek:Rowohlt,1996.
[2]丁兴富.论网络远程教育质量观的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05,(5).
[3]Compora D E.Current trends in distance education: Anadministrativemodel[J].OnlineJournalofDistance Learning Administration,2003,6(2).
[4]丁新,孙绿怡.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性与教学现代化[J].教育研究,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