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玲 单彩燕 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内科 510080
进入21世纪,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而护理工作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在这一背景下,护理人员将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打针、发药而已,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整体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从以往的被动执行医嘱转变为主动的为病人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护士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所以在护理教育中,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护理教学除向学生传授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他们对临床复杂的健康与疾病问题严密求实的质疑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从而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1]。
批判性思维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倡和主张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是教育主体的解放,即教育者的批判意识,教育者对教育中现存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及整个社会的文化系统应具有的反思能力和建设性批判精神,同时包括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批判性的讨论,共同协作和对问题的探寻,对课堂上使用的教材和教师的权威都提出质疑[2]。护理专业中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是关于护理决策有目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的判断过程和反思推理过程[3]。具体说来,要求护理人员及护生在面临临床复杂病例时应能够通过收集多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独立决策,切实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辨的、反思的、自主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护士态度、知识、技巧的综合体现,它可以应用在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2.1 护理实践需要批判性思维能力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工作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变为对病人的躯体、心理、精神等全方位的护理,因而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病人,对病人资料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整合、推理、判断和决策。一个护士若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则她难以全面整体的了解病人,不能够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决策。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病人进行护理,能够体现整体护理的需求,也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从而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增强病人满意度。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2.2 学科发展需要批判性思维 护理专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护理人才的创新性研究,而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护理人才更易在护理工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断开拓、创新,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因此,护理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努力将自己锻炼为护理专业的高级人才,争取为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3 知识、技术的发展需要批判性思维 当今社会,信息更新迅速,各种新的知识、技术层出不穷,我们在浏览信息时不能全盘接受,当然也不能全部拒绝,而应该有所选择的、批判的接受,以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在此点上说来,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而在护理教育中若只一味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那么在知识更新如此迅猛的时代学生学到的永远只是旧的知识而且永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和学习技能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总之,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鱼龙混杂的信息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思维技能,其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且没有固定的培养模式。国外研究者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Taba教学法、反思日记法、回顾讨论法和访谈法[4],在国内这些方法是否有效、有多大效果的研究尚不多见,但个人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重在把握培养的总体原则和目标,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成为一种习惯,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不应偏离此目标。
3.1 教育观念的转变 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上级的行政干部都应看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主动改变教育或学习的观念。教育者及领导者应有意识的进行教育变革,制定适当的政策,积极推广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则应主动的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习,发掘自己的潜能,把握更多的机会锻炼这种思维能力。
3.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探索新的问题,改变以往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在教学中注意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努力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3.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现代护理教育中,师生之间不单单是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彼此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对于学生提出的好的观点要及时承认并鼓励,即使是不正确的观点,教师亦可指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纠正,这样更能推动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和教学策略的不断改进,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形成。
4.1 树立专业价值观 专业价值观是护理教育的核心,是护士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提。护理活动是“以病人为中心”,学生只有在树立了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的前提下才会主动积极的关心病人,利用批判性思维发现并解决病人所存在的健康问题。因此,护理教育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加深其对护理专业的理解,充分感受护理专业的职业责任和社会价值。
4.2 培养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是指有意识的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在护理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给学生灌输一种批判精神,这种批判和质疑的态度是任何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判断,区分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从而扬长避短,达到自我提高的作用。自我反省、自我纠正也是批判精神的一种体现。一般来说,拥有批判精神的学生更容易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学习 这是关于“怎样思考”的问题,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获得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创设具体问题不断锻炼学生的这种技能。
批判性思维对于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和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培养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重要的在于要发扬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1] 陈松兰,吴晓萍.批判性思维的护理教学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1):500-502.
[2] 陈宝红.批判性思维与护理教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3):113-115.
[3] 廖晓春.社区护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6,20(2A):283-285.
[4] 沈洁.高等护理教育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