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新认识

2011-12-09 00:33辛世俊
关键词:经济文化发展

辛世俊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1]这段话对于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而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则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关键[2]。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是动态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像任何事物的关系一样,也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在知识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认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纠正长期形成的过分强调经济决定

文化的认识,确立优先发展文化的观念

一个时期以来,对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的认识,我们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固定不变的看法,这就是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这种看法的理论根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毛泽东关于文化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他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3](P384),旧的经济基础决定旧的文化,而新经济基础决定新文化。新文化“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3](P384),“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4](P692)

毛泽东关于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比较完整地论述是:“一定的文化 (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5](P663~664)这段话基本上成为我们党长期以来关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从理论来看,这种看法是既唯物,又辩证的,当然是正确的理论。但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我们也曾有过过分强调政治等上层建筑作用的时期,但从总体上来说,强调经济的基础作用和决定作用对我们思想的影响更大。

过多地强调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忽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这一思想具有深刻的认识论的根源,这种根源可以追溯到我们的老祖宗——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在哲学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就连费尔巴哈这样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唯心主义。因此,发现与阐释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所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6](P292)“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6](P291)像这样的论述,在马恩的著作中可以说俯拾皆是。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在同《共产党宣言》写作差不多同时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马克思一上来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听到了各方面的责难,说我们没有叙述构成现代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物质基础的经济关系。”[6](P331)显然,马克思在很多地方不厌其烦地强调经济基础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是为了真实地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即从经济学的事实中去寻找社会关系、上层建筑的根据。另一方面,也确实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各种责难”。正是为了应对各种攻击和责难,马克思恩格斯不得不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批判各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中强调经济的基础作用。譬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等,都是批判性的著作。由于他们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唯心主义,因而不得不多次强调经济的基础作用和决定作用。这就造成了一个印象,似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不重视精神文化的反作用的。恩格斯在晚年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说:“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交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但是,只要问题一关系到描述某个历史时期,即关系到实际的应用,那情况就不同了,这里就不容许有任何错误了。可惜人们往往认为,只要掌握了主要原理——而且还并不总是掌握得正确,那就算已经充分地理解了新理论并且立刻就能应用它了。在这方面,我是可以责备许多最新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这的确也引起过惊人的混乱……”[7](P698)

毋容置疑,过多地强调经济的重要作用,确实制约了人们的思路,为我们忽视教育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所谓的“经典根据”。譬如,我们过去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提出“一工交,二财贸,腾出手来抓文教”,认为经济落后,教育和文化落后是自然的、是无法改变的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这种看法为教育文化建设方面的落后状态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借口。结果陷入了经济落后→对文化的投入减少→教育文化落后→经济发展缺少智力支撑→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能不能把文化的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关键。如果我们的思路仍然固定在“经济决定文化”的框架内,就一定会缺少发展文化教育的“自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自觉”、“主动”,用意非常明确:必须首先解决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问题。

二、在“信息社会”、“创意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文化对经济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有反作用”,而且具有某种程度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过去谈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一般谈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有多大?能不能在特定的条件下起到某种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进行很深入地分析。

一般说来,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是对的。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问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7](P695~696)“只要问题一关系到描述某个历史时期,即关系到实际的应用,那情况就不同了,这里就不容许有任何错误了。可惜人们往往认为,只要掌握了主要原理——而且还并不总是掌握得正确,那就算已经充分地理解了新理论并且立刻就能应用它了。”[7](P698)恩格斯这里说得非常明白:物质与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包括经济与文化这些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一定的历史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更容易了。”[7](P696)

这里有三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第一,当其他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精神的、文化的因素可以对事物的进一步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说过:“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某一件事情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着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3](P166~167)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是统帅、是灵魂”、“解放思想是总开关”就是这个意思。20世纪70年代末“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大讨论”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证明了思想文化的决定作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发展,与我们采取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分不开的。

第二,经济落后,并不一定导致文化的落后,经济的低迷,并不一定导致文化的低迷。对于前者,恩格斯多次论述了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精神文化上先进的例子。譬如,他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 (法国人是以英国哲学为依据的),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7](P704)对于后者,经济危机反而会为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已经被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证明。在物质消费疲软的时候,文化产品反而成为消费的热点,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时候,文化产业反而成为新的增长点。譬如,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以文化产业来振兴本国经济,结果使文化产业仅次于军工业成为美国第二大支柱产业。王家新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美国文化产业在一次次的经济危机中愈挫愈勇,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演艺、影视业往往成为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点。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成为普通美国人精神与梦想的救助站与孵化器。”[8]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日本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大力发展影视、动漫产业,结果成为世界性影响的文化产业国家。2005年韩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额高达7亿美元。仅2004年一年,中国30多家电视台共播出60多部韩国电视剧。从韩国产业政策研究院对“韩流”的经济波及效果分析上来看,“韩流”对韩国经济产生的效益达45亿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的效益达33亿美元。[8]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有效地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日本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在全球范围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动漫、游戏这些新兴文化产业,给日本带来了巨大收益。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电子游戏业更是给日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据统计,全球电子游戏的市场份额中,90%以上的硬件、50%以上的软件均被日本厂商所掌握。[8]

第三,在信息社会、创意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决定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许嘉璐说:“没有文化的经济无异于空中楼阁。没有文化的经济再发达也是建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一旦局面有临时性的变动,就会像脚底下的沙子一样流走。”[9](P21)真正强大的民族和国家,既要有经济、科技的实力,也要有文化的实力。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快,对整个国民经济起主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支柱产业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资本主义初期,支柱产业是纺织业,到了中期支柱产业则变为钢铁、汽车、石油,到了现代,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就成了支柱产业。现在,很多国家,文化已成为支柱产业。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经济方式。

文化可以创造巨大经济价值。文化产业作为新的财富创造形态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日本大力发展动漫、音像,但在语言上的自觉传播并不占优势,他们扬长避短,发展“少语言、多动作”的文化产品。诸如《灌篮高手》、《小王子》、《一休》等,几乎风靡亚洲和中国。[8]

具体说来,文化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可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没有无主体的经济,任何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即劳动者,在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的时代,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由人的综合素质决定的。没有掌握高新技术的劳动者,就不会有现代经济的发展,我们和西方的差距,主要知识的差距和人的素质的差距。

第二,文化可以增进社会共识,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经济发展离不开人,而人的思想观念的一致,则是至关重要的。 “人心齐,泰山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譬如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文化塑造良好形象,是经济发展的“大磁场”。一个好的经济实体,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个形象能够把自己的员工凝聚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而文化就是一个精神的磁场,引导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第四,文化提供不竭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一个经济实体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有没有科学的发展理念,如果没有精神动力,再强大的实力都无法持久地支撑下去。企业的发展如大浪淘沙,没有文化理念的企业是不可能走远的。

这充分说明: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完全等同的。在现代社会,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已不是一般的“反作用”,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在“文化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新形势下,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决定作用和反作用,而是呈现出水乳一体、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经济与文化关系认识的新成果。如果说在农耕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经济与文化互为一体、相互融合表现得还不充分、还不深入的话,那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创意时代的到来,文化的经济属性越来越强,经济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多,文化与经济逐渐相互共融、共生发展,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这充分说明,经济与文化关系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不能机械地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框子去套用。在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的新时代,用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的判断已难以揭示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新的内涵。

经济与文化互为一体、相互交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产业的迅速兴起。文化产业既是文化,又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部门和新的经济的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内容是文化,形式是产业。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譬如,旅游可以作为一个经济部门、产业部门,但旅游的核心价值是文化,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的品位,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云南省打造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云南丽江打造的大型少数民族舞蹈《丽水金沙》、海南三亚举办的《天涯婚礼》国际婚礼节、河南省打造的大型舞剧《风中少林》、河南中岳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科技文化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大。经济与文化的互为一体、相互交融表现在科技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80%是靠科学技术推动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已经不是相加的关系 (即生产力的要素加上科学技术),也不是倍数的关系(即生产力的要素加起来乘以科学技术),而是指数的关系。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科技文化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必然越来越明显。

第三,文化创意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元素。自从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提出“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来临了”之后,创意已不再是教育家的理念,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创意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将创意理念纳入发展战略宏图中。在自然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开发人自身的资源——创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最新的、也是最明智的选择。如果只是从自然资源来看,会得出增长极限的悲观结论,如果转向人类自身的资源开发,对人类的未来就能充满信心。罗马俱乐部博特金在《学无止境》的报告说,面临自然资源的逐渐衰竭,人们应当看到人类依然拥有没有束缚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道德能力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动员来帮助人类摆脱它的困境。人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因此,应当把目标放在开发人们的潜在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以便使事态发展最终能得到控制。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资源,人的创造性资源是无限的。科学发展,从主体的视角看,主要是激发人的创造性,以较少的投入创造更多的价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在于创意产业的发展。

第四,创意产业的具有无限发展的前景。厉无畏教授指出:“创意产业虽然属于我们服务业里面的第三产业,但它的创意影响力和观念深入到各行各业,附加了创意价值的经济形态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10]譬如,在流行音乐、现代舞、古典舞、民族舞都不能打动人心的时候,“原生态”这一富于创意的概念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情趣,用“原生态”理念打造的大型歌舞《云南映像》,获得了巨大成功就是明显的例证。杨牧之先生介绍了美国出版商是如何打造畅销书的:烂成书屋 (美国已有名的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善恶原终得午夜》,作者受出版社的委托,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发生案子的地方作调查,写作的时候巧妙地将故事的情节与当地的风光、社会风俗、当地人物融为一体,形成一本引人入胜的案情小说。书出版后,出版商大力宣传故事的发生地,宣传当地的风土人情,作者亲自作导游,这本书一共印了56次,卖了150万册,还译成了6种外文。[11]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各国、各地区综合国力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不争的事实。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独立的贸易形态,在国际竞争中走向前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看不到这一重大的变化,看不到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中新的地位和重大作用,我们就会错失发展的良机,犯历史性的错误。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辛世俊.文化自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基础[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王家新.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的独特作用[J].文化创意产业参考,2009,(2).

[9]许嘉璐.没有文化的经济无异于空中楼阁[J].新华文摘,2007,(10).

[10]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J].文化创意产业参考,2009,(1).

[11]杨牧之.从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看中国出版[J].文化创意产业参考,2009,(1).

猜你喜欢
经济文化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谁远谁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