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城”与西部城市环境保护的对策——以昆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为例

2011-12-09 00:33张继焦李宇军
关键词:昆明市垃圾处理学历

张继焦,李宇军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 北京100081;

(2.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 北京 100081)

目前,全世界每年垃圾产生量以8.24%的速率增长,约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2.5-3倍。其中城市是垃圾的主要生产者,又是垃圾的主要受害者。在中国,作为城市公害的生活垃圾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1]。

据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我国垃圾年产量达1.4亿吨,并且以平均每年约9%的速度增长。全国历年堆存的垃圾量已经达到60亿吨,占地约80万亩。我国的668座城市中,2/3的城市已经被垃圾包围[2]。多年来,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处置水平一直很低,绝大部分城市采取露天堆放、自然填埋方式消纳垃圾。这种处理方式对土壤、河流、地下水、大气等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潜在的危害,也严重威胁了人民的安全与健康。

“垃圾围城”已经成为都市环境保护中的非常紧迫和相当重要问题之一[3]。《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已将垃圾问题列入重点解决环境问题之一。

一、本研究的主题和调查方法

近年来,环境学家和垃圾处理专家多从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技术和垃圾场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对城市垃圾问题进行探讨,却很少从城市居民的角度考虑此问题。

本研究以中国西部的一个大城市——云南省首府昆明市为例,探讨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昆明市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全国首批24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之一,从2006年开始试点工作,并颁布了《昆明市城市垃圾管理办法》,自2007年3月1日起执行《昆明市城市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这些措施推行至今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由于昆明市生活垃圾的逐年递增,垃圾处理能力不足,使得昆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显得日益严重。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已经被提到了昆明市建设的议事日程之中。

本研究不但对昆明市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和推进城市环境保护建设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对我国西部城市解决“垃圾围城”问题也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课题于2007年9月正式立项,10月至11月为文献资料收集、调查提纲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撰写阶段,12月为在昆明进行实地调查阶段。2008年1-6月底为数据处理和分析、报告撰写阶段。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到昆明市的环卫中心、垃圾中转站、主要街道、居民社区等实地观察和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215个。具体而言,本次调查的样本区域分布包括昆明市盘龙区(金洲湾小区、世纪俊园小区、栗树头小区、稻香里小区、新迎小区、金实小区、白塔路小区、桃源小区)、西山区 (怡康小区、春苑小区、棕树营小区、金碧雅园小区、白马小区)、五华区 (西坝小区、白马小区、丰宁小区、西站45号小区、湖畔之梦小区、锦兴苑小区、潘泉湾小区、潘家湾小区、小菜园小区、金盾小区、永昌小区、船房小区、华龙小区、环城西路小区、民院北院小区、爱地花园小区、红云小区、中联花园小区、恒信小区、泉林雅居小区、东寿寺326号小区、月牙塘小区、科锦小区、交通厅小区、春晖小区、丰宁小区、金牛小区、白龙小区、莲华小区、苏家塘小区、昆工小区、园西小区、金星小区、龙园小区、南屏街、世纪广场、康宏小区)、官渡区 (塘双小区、福昌小区)等。其中,五华区辖区是我们的重点调查区域。

从垃圾管理角度看,我们的调查对象包括了“垃圾管理有关人员”和“非垃圾管理人员”。135位“非垃圾管理人员”受访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大观商业城、昆明交响乐团、一心堂、昆明志浩房产有限公司、云南水利厅、昆明市豪阳通讯有限公司、柔婷公司、海外旅游公司、民院电脑城、省建八公司、昆医附属医院、西站社区居委会、五华区云南冶炼厂小区、五华区护国街道办事处、家乐福超市、景福足疗、红云集团、小区环保、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五华区龙翔办事处、昆明市新飞林人造板厂、五华区绿化处、五华区房管局、屠宰场、昆明市糖烟酒国内公司、昆明领先公司、昆明市导游协会、康宝莱 (中国)保健品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尊品咖啡店、承实物业、省农发行、西南大厦、五华区威远社区、景星花鸟市场、小食店、小商店等;他们的职业包括: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大学老师、老板、公司经理、专业技术人员、销售人员、服务员、小区物业人员等,以及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在校大学生、个体工商户等。80位“垃圾管理有关人员”受访者分别来自:昆明市城管局、五华区环卫处、大观垃圾中转站、翠湖垃圾中转站、校东垃圾中转站、盘龙区栗树头垃圾转运站、盘龙区环卫服务中心清运二队、盘龙区环卫服务站、东华办事处市容环卫办、西山区环卫处等。

二、昆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现状

1998年10月13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泡沫塑料餐饮具的通告》;2001年1月20日,昆明市人民政府下达《昆明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可自然降解塑料袋管理办法》(第26号令)。这些年来,昆明市在“禁白治白”中,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基本控制改造了塑料生产厂家,把严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渠道,设置了分类垃圾回收系统,建起了垃圾回收填埋场。昆明市部分地区“边禁边治边污染”的问题仍然突出。比如,在昆明东南郊的和甸营村,紧邻关雨路的昆明机场外围的三角地带,五颜六色的塑料废弃物密集分布;其附近十多亩的废墟地,“白色垃圾”堆集如山。又比如,沿昆石公路至广福公路,从雨龙家具城经小板桥,过大街村,一路道旁沟里塑料垃圾四处可见。再比如,在二环路双桥村宝海路口至小坝立交桥段,菊花立交桥等地带,许多下水涵道洞口塞满的油腻腻的方便面桶、快餐饭盒;绵延的隔离带中,塑料垃圾使绿色草坪失色。近年来,随着一次性塑料包装膜袋、快餐餐盒应用的迅速增长,其废弃物一部分被随意丢弃散落在自然环境中,部分随生活垃圾进入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垃圾处理不是卫生填埋或焚烧回收热能,而是垃圾“搬家”,由市内运到郊外露天堆置或浅埋。因此,一遇大风,重量轻、体积大的塑料废弃物随风四处飘散,破坏环境生态平衡,甚至危及到人类和动物的生命。

2001年5月1日,昆明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红水塘、白水塘两个垃圾场试运行。这两个垃圾场注入了许多科技的成分,将垃圾对空气和地下水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改变了过去垃圾露天堆放,对空气和地下水产生危害,造成二次污染的状况。两个垃圾场投入使用的设计处理量共计为日1500吨,能将当时昆明的城市生活垃圾大部分进行处理。比如,五华区西郊垃圾填埋场占地999.63亩,设计总库容为914万立方米,是云南省目前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垃圾填埋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该垃圾填埋场自1999年底投入使用后,平均日处理垃圾1400吨以上,高峰期时达1500多吨,车次200多次,远远超过当初设计日处理800吨垃圾的承受力。为解决垃圾入场难和增加填埋场使用年限,填埋场干部职工群策群力,通过创新管理流程、改善进出场通道、扩大垃圾处理工作面、循环使用垃圾渗滤液等,使垃圾填埋场平均每天劳力由30多人减少至10多人,同时减少了装载、推土等机械使用频率,每天节约油费2600多元。仅此一项,填埋场每年便节约资金上百万元。但计划没有变化快,在投入使用没多久后,昆明城区的日产垃圾量就增长到了2200吨,大大超出了两场的设计处理量,两场开始有点“招架不住”了。[4]

“招架不住”的原因,除了垃圾量的增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除了填埋,没有更多的办法。这样的处理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将四处可见的垃圾集中起来,统一到一个场地里堆放。如果这个地方堆满了,那就只好再换一个地方,周而复始,垃圾越堆越多。这样的处理方式将会产生一个这样的结果:大量的用地被占用。而且,城市周围能堆垃圾的地方都堆满了,下一个能堆的地方在哪里?

2006年4月,由于区划调整后,班庄村①班庄村以前本属于西山区的管辖范围,村里每年交给西山环卫处的垃圾清运费只有7000余元。但区划调整后,班庄村被划分到了五华区的地界内,垃圾清运费从以前的7000元涨到了现在的近70000多元,近10倍的差价让村委会无法接受,双方协商了很多次也没能达成共识,垃圾清运的事情也就没人来做了。村委会未能与五华区环卫处在垃圾清运费上达成一致,黑林铺团山小学大门对面的一堆垃圾越积越多,让学校师生和家长叫苦不迭。离垃圾10余米远的地方,一股恶臭就扑面而来,走到垃圾堆旁更是无法呼吸,肮脏不堪、腐烂变味的垃圾让过往的行人无不捂着鼻子疾步离去。塑料袋、瓜果皮、剩饭剩菜、煤灰、卫生纸等比比皆是,散发出一股股酸臭味,只有一群群苍蝇在垃圾堆上嗡嗡乱飞,几只土狗在上面刨食。[5]

目前,昆明市每天产生大约3000吨生活垃圾,正面临着垃圾围城的窘境。2005年,昆明市曾对23条主要入滇河道进行清理保洁。在打捞上岸的9066吨垃圾中,各种塑料袋、泡沫、烂衣服、破沙发,甚至死猪死狗,可谓五花八门。[6]

2006年10月9号是黄金周收假的第一天。从昆明市环卫部门了解到,节日期间,昆明的生活垃圾比平日里多出了三成。比如,在翠湖北路的垃圾中转站,从上午7点多钟到中午11点左右,这个站点中转处理了大约20吨垃圾,比平时增加了大约两倍。2006年大假又逢中秋,垃圾主角就是月饼包装,但相对于往年中秋节,这次月饼包装垃圾少了许多,原来一车垃圾有一半是月饼包装,而这次每车约有四五个包装盒。以往丢整个月饼还不到时候,要再过十天左右,才出现整的月饼丢出来。平时这两天每天捡到10多个,往年就能捡到半桶,今年比往年要好些。节日垃圾一般是从节前一个星期开始增加,一直持续到节后一个星期,几乎每天每个垃圾运输场都要清送750多吨垃圾,出动90个车次,才能满足清运需求。昆明东西两个垃圾填埋厂每天的处理量达到3000吨左右,比平时增加了三分之一。工作人员在对垃圾进行清理分类时,发现中秋节日垃圾,主要由月饼包装纸和一些花生、扁豆、玉米的外壳组成。

在昆明这样的现代化的城市中,乱扔垃圾这种陋习却并不鲜见。有时只要疏于管理,情况还非常严重。特别是在城郊结合部以及一些偏远的次级道路上,垃圾遍地的景象随处可见。例如,在昆明市最大的城中村——船房社区,尽管政府为当地居民修建了垃圾房,可是很多人就把垃圾丢在垃圾房门口,虽然扔垃圾进房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抛物线动作。同样是外来人口集中的西坝社区,虽然已完全处于城中心,但是街道两边的果皮箱下也是堆满了各种垃圾。

近3000吨生活垃圾,这个数字已经让人头痛,而更让人头痛的还在后面。每天产生7000吨垃圾,这是昆明2020年将达到的数字,这个数字依据建设现代新昆明的发展战略而来。从现在到2020年,昆明市将由北城 (主城区)、东城、南城和西城组成,城市面积将达46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将达450万。而在面积和人口增长的同时,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将大大增加。如果还是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到那时,昆明将到处都是“垃圾山”。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已经成为昆明市环境保护建设中的非常紧迫和相当重要问题之一。

昆明市人民政府决定从2005年11月20日起实施《昆明市城市垃圾管理办法》。该办法特别对城市垃圾分类、乱倒生活垃圾、从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服务的门坎明确提出了一些管理办法。就目前全市现状来说,虽然政府力推垃圾分类,但效果基本为零。因为市民根本没有习惯去配合这一倡导,政府也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来支持这一举措。

2006年昆明市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全国首批24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之一。昆明市商务局已经制定和报批了网点建设方案。当年,昆明市有证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有306个,无证经营的回收点在300个以上。昆明市开展了对混乱的回收市场的整顿,全市社区规范回收网点必须做到七个统一,即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志、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管理,同时做到经营规范。在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工作中,将重点培育和依靠龙头企业,整合网络资源。昆明市的每天垃圾量约为3000吨,因为混装,每天有50%的再生资源被浪费掉。如果政府能在全市建立规范的分类回收体系,昆明每年至少可以通过资源再生产生3000万元的收益。昆明现在约有2万人在做回收,流动摊贩走街串巷式的回收很混乱,如果由公司来做,再生资源回收将规范运作。

2006年7月,昆明市在主要街道增设了5000只新垃圾桶,安装到四个城区。昆明市政府根据建设部对街路环卫设施有关规定,按主城道路每700米设一个垃圾箱的要求,逐一查缺补漏。五华区在龙泉路、环西路等8条街道安装了事552个胡桃木果皮箱。各区更换下的旧垃圾桶,都被安装到支路上,大大提高了垃圾桶覆盖率。

2007年2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昆明市城市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但是,要彻底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关键是从源头做主动处理,进行分类收集,减少垃圾填埋、堆肥、焚烧处理的数量。因此,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和拾荒者进行废品回收的情况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三、昆明市受访者对垃圾问题和垃圾分类工作的认知、行为和评价

本调研项目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最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①本项目的调查问卷在李宇军2006年主持的“北京市生活垃圾规划”课题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基础上,进行了适当修改而设计出来的。的内容主要有六大方面: (1)受访者的基本情况;(2)受访者对垃圾分类问题和工作的知晓情况;(3)受访者关于垃圾分类的认知和信息渠道;(4)受访者的垃圾分类行为;(5)受访者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方式;(6)受访者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评价和建议。以下摘要地公布本项目的主要调查数据。

(一)对昆明垃圾问题及分类工作的知晓度

1.对昆明垃圾问题及其分类工作的认识

对昆明市垃圾问题严重程度的看法。绝大多数的受访者 (93.0%)都认为,昆明市目前的垃圾问题较为严重。

从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等角度看,认为昆明市的垃圾问题状况“很严重”的,男性受访者的比例比女性受访者要高8.2%;“41-50岁”受访者比其他三个年龄段的受访者高了近10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学历受访者 (40-45%)比其他学历受访者的比例要高10-20%;家庭月收入“2001-3000元”和“无收入”受访者比其他收入受访者的比例要高8-18%;“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比“非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的比例要高16.4%。

对昆明市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度。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知道”(76.2%)昆明市政府正在推广垃圾分类的工作。

从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等角度看,表示“知道”昆明市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男性受访者的比例略高于女性受访者6.0%;四个年龄段受访者的知晓度高低排序依次为“41-50岁”(90.7%)、“26-40岁”(75.2%)、“50岁以上”(72.4%)、“18-25岁”(62.9%);知晓度与学历有一定的相关性,“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比“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要高约10个百分点;在不同收入受访者中,家庭月收入“2001-3000元”受访者的知晓度最高 (90.2%);“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 (83.5%)的比例高于“非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约约12个百分点。

对昆明市推广垃圾分类力度的评价。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昆明市政府推广垃圾分类的力度不足或一般。

从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等角度看,认为昆明市政府推广垃圾分类工作“力度不足”和“力度很不足”的,女性受访者 (51.4%)的比例高于男性受访者 (41.2%)10个百分点;不同年龄受访者的比例高低排序为“26-40岁”(49.5%)、“18-25岁”(48.6%)、“41-50岁”(45.2%)和“50岁以上”(28.6%);文化程度越高,其比例也随之增加,“本科及以上”学历受访者的比例为57.8%,“初中及以下”学历受访者的比例为33.3%;家庭月收入“3001-8000元”和“2001-3000元”受访者的比例最高 (超过50%);“非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的比例比“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高出8.4%。

昆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半数以上(54.9%)的受访者心目中,昆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

从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等角度看,认为昆明市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薄弱的比例,女性(五成多)和男性受访者 (六成多)都超过了半数;“18-25岁”和“50岁以上”受访者有四成多,“26-40岁”和“41-50岁”受访者有近五成;“初中及以下”受访者近四成,“高中”受访者近五成, “专科”受访者66.0%, “本科及以上”受访者近七成;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和“1001-2000元”受访者五成左右,家庭月收入“2001-3000元”和“3001-8000元”受访者六成多;“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和“非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都超过半数。

2.对政府城市垃圾有关管理办法的知晓情况

对《昆明市城市垃圾管理办法》的知晓度。超过了半数 (50.5%)的受访者表示“知道”昆明市政府颁布的《昆明市城市垃圾管理办法》。

从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等角度看,对昆明市政府颁布的《昆明市城市垃圾管理办法》的知晓,女性受访者 (48.1%)的知晓度略低于男性受访者 (53.3%);在不同年龄受访者中,“41-50岁”受访者 (72.7%)的知晓度最高,“18-25岁”受访者 (29.4%)的知晓度最低;在不同学历受访者中,其知晓度的高低排序为“初中及以下”(55.1%)、“专科”(51.9%)、“本科及以上”(48.9%)和“高中”(47.7%);在不同收入受访者中,家庭月收入在“2001-3000元”受访者 (64.7%)的知晓度最高,家庭月收入“3001-8000元”受访者 (31.3%)的知晓度最低;“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 (77.5%)的知晓度远高于“非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34.3%)。

对《昆明市城市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的知晓度。超过半数 (55.4%)的受访者表示“知道”《昆明市城市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自2007年3月1日起执行。

从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等角度看,对《昆明市城市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的知晓,女性受访者(52.4%)的知晓度略低于男性受访者(58.1%);在不同年龄受访者中,“41-50岁”受访者(81.8%)的知晓度最高,“18-25岁”受访者(20.6%)的知晓度最低;不同学历受访者的知晓度的高低排序为“专科”(64.2%)、“初中及以下”(59.6%)、“本科及以上”(51.1%)和“高中”(49.2%);在不同收入受访者中,家庭月收入在“2001-3000元”受访者(70.6%)的知晓度最高,家庭月收入“3001-8000元”受访者(40.6%)的知晓度最低;“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81.0%)的知晓度远高于“非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40.3%)。

对昆明市垃圾管理政策与垃圾分类方法的了解程度。绝大多数受访者 (70.1%)表示对“昆明市垃圾管理政策和垃圾分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很了解”、“较了解”和“有些了解”)。

表示对目前昆明市垃圾管理政策和垃圾分类方法有一定了解(包括“很了解”、“较了解”和“有些了解”)的,女性受访者(67.0%)的比例低于男性受访者(75.5%);不同年龄受访者比例的高低排序为“41-50岁”(81.8%)、“50岁以上”(76.0%)、“26-40岁”(69.5%)和“18-25岁”(57.2%);在不同学历受访者中,“专科”(76.9%)和“高中”(70.3%)学历受访者比“本科及以上”(68.8%)和“初中及以下”(68.1%)学历受访者的比例稍高一些;在不同收入受访者中,家庭月收入“2001-3000元”受访者的比例最高(85.7%)。表示对目前昆明市垃圾管理政策和垃圾分类方法“很了解”和“较了解”的比例,“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比“非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高出32.8%。

(二)昆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

1.社区和工作单位的垃圾分类

大多数受访者 (67.8%)认为自己居住的社区并没有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收集。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定比例的受访者(10.7%)表示“不知道”自己居住的社区是否已经实施了垃圾分类收集。在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的受访者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男性受访者 (13.5%)的比例略高于女性受访者 (7.5%); “18-25岁”(17.1%)和“50岁以上”(17.9%)受访者的比例较高; “初中及以下” (14.6%)和“专科”(13.2%)受访者的比例较高;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15.5%)和“3001-8000元”(12.5%)受访者的比例较高;“非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 (12.7%)的比例略高于“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7.5%)。

2.家庭的垃圾分类

家里废弃物。受访者认为,家中主要的废弃物有四类:“厨余垃圾”、“饮料瓶、罐”、“塑料袋”和“废旧报刊、杂志”等。

关于家中的最主要废弃物,不同年龄受访者有不同的看法,“18-25岁”和“26-40岁”的受访者认为是“厨余垃圾”,“41-50岁”的受访者认为是“厨余垃圾”和“饮料瓶、罐”,“50岁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是“塑料袋”;不同收入受访者也有不一样的看法,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和“3001-8000元”的受访者认为是“厨余垃圾”,家庭月收入“2001-3000元”的受访者认为是“塑料袋”,“无收入”的受访者认为是“废旧报刊、杂志”。不同性别、学历的受访者都共同认为“厨余垃圾”是家里最多的废弃物。

单独收集厨余垃圾。绝大多数受访者(70.4%)表示“会”和“偶尔会”单独收集厨余垃圾。

表示“会”单独收集厨余垃圾的,男性受访者(41.6%)的比例高于女性受访者(34.3%)。受访者的年龄越大,其比例也随之增高,“50岁以上”受访者比“18-25岁”的受访者高近20个百分点,比“26-40岁”的受访者高近10个百分点,比“41-50岁”的受访者高6个多百分点。在不同学历的受访者中,“初中及以下”(52.1%)的比例最高, “高中”(31.1%)和“专科”(32.0%)的比例较低,“本科及以上”(38.6%)居中。在不同收入的受访者中,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45.5%)和“无收入”(50.0%)的比例较高,家庭月收入 “1001-2000元”(28.6%)的比例较低。“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的比例高于“非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20多个百分点。

废弃物的简单分类。绝大多数受访者(84.8%)会将家里的废弃物进行简单分类。

从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等角度看,女性受访者 (89.6%)表示在家里对废弃物进行简单分类的的比例高于男性受访者 (80.4%),高出约10个百分点。“41-50岁”(40.9%)的受访者在家里“一直保持”对废弃物进行简单分类的比例最高,“50岁以上”(17.9%)的受访者的比例最低,而“18-25岁” (31.4%)和“26-40岁”(32.4%)的受访者居中。随着学历的升高,表示“不分类,都扔到垃圾桶中”的受访者比例逐渐减少。家庭月收入“3001-8000元”的受访者 (59.5%)表示“一直保持”在家里对废弃物进行简单分类的比例最高,而“无收入”的受访者 (28.6%)表示对废弃物“不分类,都扔到垃圾桶中”的受访者比例最高。 “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表示“一直保持”在家里对废弃物进行简单分类的比例高于“非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高出了近10个百分点。

3.公共场所的垃圾分类

近七成的受访者 (69.7%)认为昆明市居民可以或偶尔可以做到按照垃圾分类要求进行投放。

男性受访者表示昆明市居民“可以”在公众场所按垃圾分类要求的投放的比例高于女性受访者近7个百分点。年龄越高的受访者,其肯定昆明市居民在公众场所“可以”按垃圾分类要求进行投放的比例也越高。学历越高的受访者,其认为昆明市居民在公众场所“做不到”按垃圾分类要求进行投放的比例也越高。家庭月收入“2001-3000元”的受访者认为昆明市居民在公共场合“可以”按垃圾分类要求进行投放的比例最高 (接近五成)。较高比例的“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46.3%)认为昆明市居民“可以”在公众场所按垃圾分类要求进行投放。

(三)关于推广垃圾分类收集

1.对推广垃圾分类收集紧迫性的认识

绝大多数的受访者 (83.7%)认为,推广垃圾分类收集确实是一件很紧迫的事情,虽然那是国家的事,但必须从自己、从现在、从每个人做起。

2.对实施垃圾分类困难的认识

受访者认为实施垃圾分类困难的四个主要原因分别是:“个人的意识薄弱”(26.4%)、“还没有形成习惯”(24.2%)、“垃圾桶太少”(11.4%)和“缺乏激励机制”(10.7%)。其中,“个人的意识薄弱”和“还没有形成习惯”为最主要的两大原因。

不同性别、职业受访者都一致认为实施垃圾分类困难的两个最主要原因是“个人的意识薄弱”和“还没有形成习惯”。但是,不同年龄受访者的看法不同:50岁以下三个年龄段的受访者都一致认为实施垃圾分类困难的两个最主要原因是“个人的意识薄弱”和“还没有形成习惯”,50岁以上的受访者则认为两个最主要原因是“个人没有回报”和“还没有形成习惯”。

不同学历受访者也有不同看法:对第一原因,“高中”和“专科”学历受访者认为是“人们的意识薄弱”,“初中及以下”学历受访者认为是“还没有形成习惯”,“本科及以上”学历受访者认为是“家庭空间太小”;对第二原因, “高中”和“专科”学历受访者认为是“还没有形成习惯”,“初中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学历受访者认为是“人们的意识薄弱”。

不同收入受访者的看法也不一致:对第一原因,家庭月收入1001-3000元及以下的受访者认为是“人们的意识薄弱”,家庭月收入“3001-8000元”的受访者认为是“还没有形成习惯”,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受访者认为是“人们的意识薄弱”或“还没有形成习惯”, “无收入”的受访者认为是“占用时间和精力”或“垃圾桶太少”。对第二原因,家庭月收入1001-3000元及以下的受访者认为是“还没有形成习惯”,家庭月收入“3001-8000元”的受访者认为是“人们的意识薄弱”,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受访者认为是“垃圾桶太少”。

3.对实施垃圾分类的渴望程度

有超过半数 (62.8%)的受访者表示很渴望(39.0%)和比较渴望 (23.8%)实施垃圾分类。

表示“很渴望”的受访者,男性受访者(42.2%)的比例高于女性受访者 (36.2%),50岁以下受访者 (40.0%左右)的比例高于“50岁以上”受访者 (27.6%),“初中及以下”学历受访者 (50.0%)的比例高于高中及以上学历受访者 (31-41%),家庭月收入“3001-8000元”的受访者 (29.0%)的比例低于其他收入受访者(40.0%左右),“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46.1%)的比例高于“非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35.1%)。

(四)对昆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评价和建议

1.对昆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评价

绝大多数受访者 (58.2%)认为,昆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一般,即工作成效既不显著也不很差。

对目前昆明市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持积极评价态度 (认为“成效很显著”和“成效较显著”)的,男性受访者 (19.2%)的比例高于女性受访者(10.4%);不同年龄受访者中, “41-50岁”受访者 (20.9%)的比例最高,“18-25岁”受访者 (2.9%)的比例最低;不同学历受访者中,“高中”学历受访者 (22.0%)的比例最高,“专科”学历受访者(7.5%)的比例最低;不同收入受访者中,家庭月收入 “2001-3000元”(20.0%)和“无收入”(22.2%)受访者的比例较高,家庭月收入 “3001-8000元”受访者(6.3%)的比例最低。“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 (24.3%)的比例远高于“非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9.6%),高出了14.7%。

2.昆明市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在我们列举的九个困难中,受访者认为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三大主要困难是“公众环境行为水平低”(17.2%)、“缺乏立法支持”(14.9%)和“缺乏对参与垃圾分类居民的奖励政策”(14.7%)等。

不同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的受访者对最大困难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1)在不同年龄受访者中, “18-25岁”受访者认为最大困难的是“工作对象不配合”(18.3%),“26-40岁”受访者认为是“公众环境行为水平低”(18.0%),“41-50岁”受访者认为是“缺乏立法支持”(18.2%),“50岁以上”受访者认为是“缺乏对参与垃圾分类居民的奖励政策”(17.5%)。

(2)在不同学历的受访者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受访者认为是“工作对象不配合”(15.7%),“高中 (职高/中专/技校)”学历受访者认为是“缺乏对参与垃圾分类居民的奖励政策”(18.5%), “专科”学历 (17.4%)和“本科及以上”学历 (21.6%)受访者都认为是“公众环境行为水平低”。

(3)在不同收入的受访者中,家庭月收入“1001-2000元”、“2001-3000元”和“3001-8000元”受访者指出的最大困难都是“公众环境行为水平低”,而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和“无收入”受访者指出的最大困难都是“工作对象不配合”。

(4)“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认为最大困难的是“缺乏立法支持”(16.2%),而“非垃圾处理从业人员”受访者认为最大困难的是“公众环境行为水平低”(19.1%)。

3.改进昆明垃圾分类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1)对减少垃圾产生有效措施的看法

受访者都一致认为,减少垃圾产生的三个主要有效措施为“鼓励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26.1%)、“避免过度包装”(16.2%)和“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子”(、16.2%)等。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是一致的,即“鼓励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

(2)改进昆明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受访者都一致认为,目前昆明市有关部门在垃圾管理问题上应该做的四个主要方面为:“加强宣传教育”(29.3%)、“在小区实施垃圾分类收集”(19.7%)、“在公共场所增加分类垃圾桶”(17.3%)和“出台相关奖励政策”(12.9%)。其中,应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强宣传教育”。

四、昆明市生活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昆明市生活垃圾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处理设施能力不足。现在到2020年,昆明市将由北城 (主城区)、东城、南城和西城组成,城市面积将达46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将达450万。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预计2020年昆明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将达到7000吨,处理能力缺口将进一步加大。由于历史上缺少规范化处理设施而形成的大型垃圾堆仍在污染环境和地下水,进一步增加了设施需求。

第二,设施分布不合理。目前昆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90%以上处理的是城区的垃圾,过去农村地区垃圾处理主要以简易填埋为主,未达到无害化要求。随着农村垃圾纳入城市化管理,要求尽快增加设施处理能力和调整垃圾处理设施的整体布局。

第三,处理技术单一,资源化、减量化水平低。目前昆明市的垃圾处理绝大多数依靠卫生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减量化、资源化水平低。直接填埋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水分的原生垃圾,作业难度大、填埋场安全隐患多,同时填埋产生的渗沥液、沼气处理水平低,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第四,设施建设用地日益紧张、选址困难。随着昆明市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用地制度不断完善和生态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也增加了设施建设用地选址的难度。以卫生填埋为主的垃圾处理模式,不仅浪费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将面临着垃圾处理设施离城越来越远、运输和处理成本不断增加,填埋场无处建设等问题。

第五,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是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不健全,收费标准不统一,征收率较差,垃圾处理资金缺口大,不足以补偿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成本及企业的合理盈利,不利于形成社会资金参与垃圾处理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二是由于此类项目建设用地选址困难,城区垃圾处理设施均建在远郊区县,这些设施对建设地点产生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亟待建立相应的环境补偿机制。

(二)对策性分析与建议

针对昆明市的垃圾管理现状和昆明市居民的看法与建议,我们提出几点对策性分析与建议。

第一,完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经济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让法律法规规范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法律法规比居民的环境意识更重要。在完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健全配套的实施机制。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的法律法规都形同虚设。“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更坏。实施机制是否具有强制性,主要看违约成本。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将使违约成本极高,从而使任何违约行为都变得不划算,即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对于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要施加相应得惩罚,使其违法行为变得不合算。对于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居民,由相关部门进行表彰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杠杆规范和约束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

第二,建立定时定点的垃圾投放制度。现在这种在公共场所设置垃圾分类容器,让居民自己分类投放的制度不利于规范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定时定点的分类投放机制,即在规定的时间,居民按照统一的垃圾分类袋将已经分好的生活垃圾放到指定的地点,然后由相关单位统一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更有利于促使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一方面,居民通过购买统一的垃圾分类袋支付了一定的垃圾处理费用,有利于减量减费;另一方面,通过专门人员的监督,有利于规范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减少混合投放现象。建立定时定点投放制度,这种投放制度既能减量减费,又能减少公共投放制度下混合投放严重的现象。

第三,建立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制度。从实地调研来看,受访居民对政府部门推荐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法还不太了解。说明政府的宣传工作还有待加强。要建立一种长期的宣传制度,定期向居民宣传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及政策,让居民能够得到正确的垃圾分类指导。建立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制度,不断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并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知识。

第四,垃圾分类管理试点推进。通过对昆明实施垃圾分类试点社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垃圾分类效果十分显著,需要最终处置的废物量大大减少。因此,实施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对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具有重要作用,是非常可行的。

在昆明的调查表明,有超过半数 (62.8%)的受访者表示很渴望 (39.0%)和比较渴望(23.8%)实施垃圾分类。从整体来看,绝大部分市民是非常渴望参与政府推行的垃圾分类工作,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因此,进一步扩大社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在推进垃圾分类管理试点工作过程中,应该理顺垃圾管理体系,避免市民垃圾分类后混和运输的问题。根据对昆明市有关垃圾分类意识的调查,城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都非常高,但参与率不高。因此,如何让昆明市居民真正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是推进垃圾分类管理试点工作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张继焦的同事杜发春副研究员、云南民族大学高登荣教授的4位硕士研究生张力尹、李俊、朱江宁、施玲等,参与了2007年12月在昆明的所有实地调查工作。张继焦的两位学生殷鹏和关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曾为本研究做了所有问卷的整理、录入和数据分析工作。还要感谢昆明市城管局环卫处的王处长、五华区环卫处的周洪贵科长、盘龙区环卫中心的朱主任、金牛社区居委会的有关领导,以及各个被调查垃圾中转站的有关同志们。李宇军为本课题的研究设计贡献了思路,李宇军的学生陈浩为本课题做了有关的文献综述。

[1]李宇军.垃圾,城市的毒瘤[J].中国科技纵横,2004,(9).

[2]我国2/3城市已被垃圾包围·污染问题日渐严重[N].经济参考报,2006-12-14.

[3]李宇军.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改进方向的探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4).

[4]昆明:触目惊心的垃圾现状[EB/OL].新华网云南频道,2005-10-20.

[5]昆明一小学前垃圾成山 娃娃捂着鼻子去上学[N].生活新报,2006-4-30.

[6]10天捞出千吨垃圾 昆明23条河道受污严重[EB/ OL].新华网云南频道,2005-11-03.

猜你喜欢
昆明市垃圾处理学历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探索科普垃圾处理知识的有效路径
昆明市延安医院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膨胀学历
环卫型推土机的设计与相关研究
知识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