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妹子 卢美婷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1]。由于婴幼儿生理、组织结构的特点,围术期易出现肺部感染、拔管困难、肺高压危象等并发症,可导致患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2]。因此严密监测护理,积极采取各种护理措施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预防肺高压危象,对提高手术成功率甚为重要。自 2008年10月-2010年3月我院共收治 45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高压患儿,体外循环下完成根治手术,现总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本组患儿45例,男32例,女 13例;年龄 3.5~20个月,平均年龄(12.5±8.7)个月;体重 3.3~10kg,平均体重(5.2±3.2)kg。其中室间隔缺损28例,房间隔缺损9例,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7例,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1例。全组患儿肺动脉收缩压与体循环收缩压的比值均大于0.8。全组术后肺部感染8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2例死于肺高压危象心跳骤停,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
2.1 手术前护理 患儿及其家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术前护士需要热情接待患儿,通过针对性地心理护理,使患儿及家属对手术充满信心。大多数先心病患儿肺血多,易感冒。术前特别注意预防感冒;通过休息,间断吸氧,口服卡托普利及静滴前列腺素E1来降低肺动脉压力,避免术前患儿缺氧发作。
2.2 手术后护理 在完成心血管手术返回ICU后严密、针对性的监测护理,是此类患儿手术成功的关键。
2.2.1 维持良好稳定的循环功能:利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持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根据监测值随时调整晶体、胶体的入量。严防肺动脉高压加重。
2.2.2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患儿应充分镇静、镇痛,避免躁动。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情况下,减少吸痰等对呼吸道的刺激。如有呼吸道感染发生,必须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前对患儿充分镇静,气管滴药2ml稀释痰液。每次吸痰用纯氧,膨肺4~6次,有助防止肺不张的发生。如肺动脉压力升高应立即停止操作,以免引起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必要时报告医生。此类患儿要适时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定时雾化吸入,协助翻身、拍背,刺激患儿咳嗽,有效排痰。
2.2.3 维持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此类患儿应严格控制补液量及补液速度,尽可能使用微量泵及输液泵进行输液,根据尿量及血清钾浓度测定,及时补充含钾液体。
2.2.4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观察:此类患儿均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降低肺动脉压力,使用时间较长,须密切观察有效血容量及左、右心功能。临床护理中应结合肺动脉压、左房压来控制液体量,密切观察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及末梢灌注的变化。因婴幼儿血容量小,大量输液易使肺含水量增加,肺循环灌注难以忍受,使用硝普钠后易发生肺水肿。当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超过7~10μ g/(kg◦min)有血管收缩作用,增加肺动脉压力,对肺高压和右室衰竭患儿应列为禁忌,主张使用小剂量正性肌力药物0.5~4μ g/(kg◦min)。出现明显危重的病情变化,须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2.5 康复期护理指导:患儿病情稳定由ICU转入普通病房后,应指导患儿家属适当增加患儿活动量,预防呼吸道感染。嘱患儿家属定期带患儿来医院复查,一旦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防止心功能下降及缺氧发作。
总之,加强围术期护理,稳定循环功能,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哭闹,降低肺动脉压力,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降低先心病合并重度肺高压患儿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1 段大为,陈德凤,张铁柱,等.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的并发症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7):106-108.
2 毛斌,周其文,韦华,等.体外循环后的肺损伤及其炎症反应〔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0,16(4):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