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艳 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455000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临床少见但死亡率高的疾病,其发病急,进展快,临床表现复杂,极易造成误诊、漏诊,发病率每年可高达(10~29)/100万人,3个月生存率仅10%[1]。因此早期准确诊断能够争取治疗机会,提高患者生存率。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近几年我院经临床及MRI诊断的AD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 44~71岁,平均年龄61岁,临床资料完整。
1.2 扫描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应用体部线圈,行胸腹部横断位、斜矢状位、冠状位扫描。检查序列包括自旋回波(SE)T1WI(TR 500~ 700ms、TE 20~ 30)、FST2WI(TR2 000~3 000ms、TE 60~90)及梯度回波扫描。视野 300~400mm,矩阵256×256,信号采集平均4次,层厚5~10mm,层距0.5~1mm。其中1例行GD-DTPA增强检查。
本组病例,按Debakey分型为Ⅰ型4例、Ⅱ型 1例、Ⅲ型11例,按Stanford分型,A型5例,B型 11例。MRI清晰显示真、假腔和剥离的内膜片。(1)双腔(100%):主动脉腔内显示不同信号的双腔。(2)内膜片14例:在双腔之间见一剥离内移的线样高信号影,横断面多呈直线状,个别呈V字形,横、矢、冠状示主动脉呈螺旋状剥离的内膜片改变。(3)附壁血栓2例:假腔壁厚内有附壁高信号为血栓,横断位呈新月形,斜矢状位呈条带状高信号,真腔受压变形、形态变窄呈低信号,此型内膜片常不易观察。(4)内膜破裂口9例:真、假腔之间经破口相交通,M RI表现为线状内膜上有局限性断裂。
主动脉夹层血肿(简称主动脉夹层),又叫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并非真正是肿瘤,而是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进入主动脉中膜内形成夹层血肿的一种致命性疾病。本病多见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约有70%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临床少见但死亡率高的疾病,发病急、进展快、临床表现复杂、极易造成误诊漏诊,发病率每年可高达(10~29)/100万人,3个月生存率仅10%[1]。因此早期准确诊断能够早期合理治疗以期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核磁共振(M RI)检查是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检查手段,MRI对诊断主动脉夹层具有一定敏感性、特异性,具有多方位成像、多回波的优点和血管流空效应的特点,可清晰显示夹层的内部结构、主动脉的真腔、假腔及其间撕裂的内膜瓣、假腔中的血栓,易于观察内膜的撕裂口,能提供夹层扩展范围的准确估计[2],能确定夹层的分型以及与主动脉分支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准确、详实的信息,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现阶段该检查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
3.1 主动脉夹层的病因 本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90%病例伴有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40岁以下年轻患者多见于主动脉囊性中层坏死[3]。
3.2 临床表现 多为起病急,有典型的胸背部撕裂痛,疼痛可向下延及腹部。当主动脉夹层累及分支时,受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因此患者一旦出现剧烈胸背或腰腹部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及时行M RI检查,不可延误诊治疗时机。
3.3 主动脉夹层的M RI表现 (1)直接征象显示主动脉内的内膜瓣和真、假双主动脉腔。真腔和假腔的鉴别主要取决于两者的血流速度不一。真腔血流速度快表现为流空的无信号改变,假腔因流速慢常出现信号。内膜瓣则为真、假两腔之间的窄条状较低信号影。由于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与其间的内膜瓣对比明显,易于观察内膜的撕裂口。(2)间接征象是主动脉腔受压失去正常形态。如假腔内为血栓所充填,可表现为动脉壁局部增厚。(3)心包积血或胸腔积血,表现为T1加权和T2加权均为高信号强度改变。(4)夹层动脉瘤可直接破入肺或胸腔,M RI扫描时可见到夹层动脉瘤旁的肺组织内出现成片的高信号影,应高度警惕夹层动脉瘤已破入肺内。
核磁共振(M RI)是无创伤性检查方法,该检查对主动脉夹层能够定性诊断,现阶段该检查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因此,如临床怀疑为主动脉夹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及时行MRI扫描,以便早期准确诊断,早期合理治疗以期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早期确诊、早期合理治疗是降低AD病死率的关键。
1 M eszaros I,Morocz J,Szlavi J,et al.Epidemiology and clinicopathology of aortic disection〔J〕.Chest,2000,117(5):1271-1278.
2 高元桂,等.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18.
3 周康荣.胸部颈面部 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