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亮 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455000
腰椎管狭窄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已成为脊柱外科常见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小关节退变增生和黄韧带肥厚,主要症状为腰腿疼痛和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以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疗为主,严重者行手术治疗。笔者从2008年6月-2010年5月对2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分次小切口开窗减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平均年龄59岁,均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其中单间隙5例,双间隙6例,多间隙12例,患者均伴有腰痛、间歇性跛行、双下肢疼痛、麻木、小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伴拇背伸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者12例;伴会阴部感觉麻木、排尿困难者8例;伴肌萎缩、下肢无力者2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在影像学资料辅助下明确患者椎管狭窄的具体部位,C臂下美兰定位,术中患者取侧卧位,双下肢屈曲和腰部垫枕使腰椎弓形弯曲,病变间隙展开。硬膜外麻醉下,于病变间隙中间的定位棘突为中心,分层切开,充分暴露,找到术前定位的病变椎间隙,剥离上位椎板下缘黄韧带以显露和咬除黄韧带的附着部,用刮匙将黄韧带从下位椎板附着处刮净,使止点游离,充分显露硬膜囊,确认神经根,沿神经根走行潜行扩大侧隐窝和神经根管,再用神经剥离子将神经根拉向内侧,显露突出物,用刀将突出物环切,髓核钳摘除髓核组织,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
23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0min,术中出血20~160ml,切口一期愈合,未发现脑脊液漏、椎间感染、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按Naka分级标准评定:(1)优:间歇性跛行,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下肢肌力恢复正常16例;(2)良:术后症状消失,劳累后有轻度腰腿痛,不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5例;(3)中:术后仍有腰腿痛,下肢肌力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正常,但术后症状减轻2例。23例分次小切口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未发生脊柱失稳及滑脱现象。
3.1 手术适应证 (1)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通过保守治疗无效,症状无缓解并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者。(2)多节段中央型椎管狭窄。(3)多节段的神经根管狭窄或伴有椎间盘突出和明显膨出者。
3.2 传统切口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有传统的半椎板或全椎板手术治疗,虽然减压充分,但是脊柱后部结构广泛切除,破坏了其正常解剖结构,术后脊柱失稳甚至腰椎滑脱。据统计,腰椎退行性滑脱伴椎管狭窄症者术后滑脱发生或加重高达65%,全椎板减压术后滑脱者高达70%。切除范围越大,术后滑脱率越高,术后大量瘢痕粘连、增生卡压脊髓或神经根,发生医源性腰椎管狭窄。
3.3 分次小切口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特点及优势分次小切口开窗减压即先减压2~3个神经根,解除压迫症状,减少破坏脊柱稳定性,术后第2天开始下肢直腿抬高训练,逐渐加强腰背肌功能训练,待3~6个月脊柱已基本稳定后再行另外2~3个神经根间隙的手术,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此手术方法适应证广,操作安全,既能使硬膜囊神经根充分减压,又能保持腰椎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减轻硬膜囊及神经根瘢痕粘连,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充分解除神经根压迫症状。分次小切口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下床早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1 周红羽.冷光源结合小切口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4):292-294.
2 杨正国,等.椎板开窗潜挖式椎管扩大治疗腰椎管狭窄症〔J〕.实用骨科杂志2008,14(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