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宇峰,孙玥,解长福,张铎,沈雁华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陆续出台。可以说,当前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特别是对于体育院校高校辅导员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做好新时期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群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过去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广大大学生就业工作者更多的注重的是显性课程,而忽略了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以及教育形式的能动性。可以说隐性课程是近年来教育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但隐性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还仍处于探讨起步阶段。
隐性课程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菲利普·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中首次提出,从而拉开了隐性课程研究的序幕。此后隐性课程逐渐成为课程领域中新崛起的研究课题。目前关于隐性课程的定义还没有一个较为一致的表述,但在对隐性课程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从隐性课程中获得的规范、价值不仅隐含在学校的教学、校园活动之中,同时也存在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中。于是,隐性教育概念出现了。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把教育内容、教育目的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能引导人们在教育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因此,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缺少的辅助作用。
20世纪后半叶诸多发达国家将隐性教育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在西方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公开的、正面的教育方法无疑是受到重视的。但是,他们又认为这种直接的教育方法又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则会制约他们对有关思想、政治、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于是他们提出了隐性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认为这种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具有极大的自然性和隐蔽性,使创新创业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1]。
隐性与显性创新创业教育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显性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者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都是‘暴露’的,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教育者期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即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教育者观点的一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
隐性创新创业教育是与显性创新创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把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人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隐性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运用多种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育的目的。隐性创新创业教育与显性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相对立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更具有持久性。
1.2.1 寓无意识中有意识隐性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显性创新创业教育采用公开的形式向教育对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而是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以种种巧妙的方式对人们进行教育。例如,只要教育者将事先设计好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投置到各种具体生活环境和活动之中,这些目的和内容便会随着诸如文娱活动、咨询工作等载体传达给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意识不到自己在接受外来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会感觉自己在“被教育”和“改造”。让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接受学习,锻炼创新创业能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1.2.2 寓交互中各得其所显性创新创业教育长期以来以教育者为中心,教育形式为“我讲你听”,带有某种强制性的色彩,忽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交流,忽视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和心理感受。如果使用方法不当,就会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使学生潜意识认为创新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无奈之举,成功率低。而隐性创新创业教育则是通过人们自身的同化、接受和顺应起作用的,更重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情动人、以情育人,运用多种形式把教育内容通过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悄悄润入心田,让受教育者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自我教育境界,同时注重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1.2.3 寓氛围中有所感触显性创新创业教育通常是采用公开的形式进行的,如课堂讲课、听报告等。相对于显性创新创业教育而言,隐性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把教育内容渗透到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之中,充分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环境,包括职业活动、社会实践、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等对人们进行隐性创新创业教育,而且由于隐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愉悦性、无意识性等优点,它在实现人的思想转化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将某种思想意识转化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去,这样能够有效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1]。
“90后”是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90后与80后相同,均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但不同的是,“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主体。这一代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即为“90后”体育大学生,他们正受到教育界、大众社会及媒体报道前所未有的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正成为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可以说,做好“90后”体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代“90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选取更加丰富多样,爱国主义精神持续高涨。同时学习、生活方式多样,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社会责任感高于家庭责任感也是当代“90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之一。哈尔滨体育学院很多“90后”体育大学生在假期能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很多学生在课余以及假期进行健身指导、体育家教等与体育联系紧密的工作。将网络、短信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但有时内心虚无也是当前“90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一个特点。网络信息时代是“90后”体育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因特网的便捷和低成本,手机的普及使得“90后”迅速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本领,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趋向多元化,因此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心智发展超前[3]。
对“90后”体育大学生进行隐性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使得大学生就业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现有大学生就业教育方法所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背景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得原来传统单一的显性就业教育方法在许多方面鞭长莫及,难以单独完成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使命,通过隐性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更好的完成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新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必然要求包涵创新创业教育,而隐性创新创业教育的超时空性、全方位性和自主性,集中体现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教育方法的客观要求[4]。
对“90后”体育大学生进行隐性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加适应当前以“90后”体育大学生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发展的现状。大学生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合乎当前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现状。人们就业意识的提升是衡量就业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充分考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观念变化,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变化情况,不断调整、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发展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实事求是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90后”体育大学生进行隐性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于当前“90后”体育大学生来说,他们根本不愿意接受空洞的理论说教,同时又对创新创业有一种惰性以及抵触心理,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加以选择和吸收,然后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而隐性创新创业教育恰恰适应了人们这种思想接受方式的新要求,它是就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利于改变就业教育僵化的倾向,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日积月累、根深蒂固,提高就业教育的实效性,使就业教育效果更具有持久性。
要做好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一方面要从大学生的整个生活时代背景出发,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到地域、专业对于大学生行为以及创新创业的影响。
3.2.1 着眼实际,“以人为本”的开展”90后”体育大学生隐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要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关心、理解、信任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5]。将对于“90后”体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由“管理教育”向“沟通管理引导教育”转变。教会学生将个性融于共性之中,注意在对“90后”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传统方法手段以及思路的创新。而对于个性更加独立自我的“90后”体育大学生而言,传统手段显然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在对“90后”体育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工作过程中,要更加讲究辩证法以及与时俱进。充分应用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方法。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90后”体育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锻炼、掌握提高,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用“谈创新、创业的就业教育”代替传统的“谈理论的就业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谈话教育中完成对”90后”体育大学生的隐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传统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目标——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管理人员、行政人员拓展到包涵商业性以及群众体育的更广义的体育从业人员。
3.2.2 注意教育载体创新,将“90后”体育大学生隐性创新创业教育寓于学生学习生活活动中要进行好“90后”体育大学生进行隐性创新创业工作就要注意教育载体的创新。要将学生活动作为实现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目的手段,并始终为这一目的服务。对于“90后”体育大学生来说,没有教育载体,隐性创新创业教育根本无法开展。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都是很好的隐性创新创业教育载体。需要在集体活动中、学习训练中对他们进行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等方面的教育;需要在生产、教育实习中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及任性与耐力的培养。同时,一本书、一个故事或者是一部电影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可能会好于好几小时的长篇说教。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等方法手段的采用都将大大增加“90后”体育大学生隐性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3.2.3 充分发挥地域以及院校环境对于“90”后大学生的影响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并鼓励学生走出去,在学校中要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对于“90后”体育大学生的隐性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综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以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90后”体育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进步。要将和谐共赢的校园文化引入到“90后”体育大学生的思想深处,降低他们的过度以我为中心。同时要走出去、请进来,鼓励“90后”走出校园,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就业之路、认识社会。如哈尔滨体育学院目前有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团队若干,但多处于无序状态,学院有关部门就可以将学生冰雪俱乐部、学生导滑员整合起来,进行有序的管理、引导。
3.2.4 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打造多种媒体协作的立体隐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既然“90后”体育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度高,我们在进行创新创业工作的时候就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拓展我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利用网络qq群、校内网、飞信等建立更加宽松有效的与“90后”体育大学生的交流环境。通过网络增进与学生的交流,以这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的方式,消除了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隔阂,使开展思想工作的单一灌输方式向双向交流过渡,双向的交流能更好地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并帮助学生进行网络信息的选择。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应积极整合有关优势,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创业就业机会,并以冰雪、健美操等优势项目为突破口,整合现有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走品牌化、团队化的创新创业道路,同时在学生日常的学生活动中,在以思想教育为前提下,侧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在新形势下,进行高校就业工作要紧跟形势,适应变化,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需求,让创新创业教育离学生更近。充分将隐性与显性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要围绕“90后”体育大学生就业方面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亲和力。要把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把创建和谐校园,服务和谐社会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教育总体规划,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要充分应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做好校园文化建设。
[1]张翠娥.隐性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11.
[2]李莉,刘金如.新形势下高校隐性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 2007 (3): 54.
[3]莫玉华.“90后”体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 2008 (2): 147.
[4]李红雷.公安院校隐性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9 (3): 85.
[5]段勇军.90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2009, 8 (4):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