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
(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同并开始学习我国的武术,这其中也包括许多国际友人,这说明中国的武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武术在被全世界人民广泛学习的同时,象征着我国的武术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不再是过去的闭门造车时代,而是逐渐融入到世界体育的大家庭之中,接受国际先进体育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在这种社会时代的背景下,对学校中从事武术教学的教师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受到西方体育项目对我国传统武术项目带来的利与弊的同时,我们的武术教学工作者们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把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内涵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传达给学生们成了武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武术教学的目的也不再是简单的身体练习阶段,而是需要深入到学生精神的建设和内心的重塑阶段。因此,深入研究传统武术文化在现代武术教学中的渗透与创新,不仅关系到武术文化的传承,还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甚至关系到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在学术界,就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的辩证关系这一问题,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大的分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下形成并逐步发展的。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武术文化的地位不仅如此,而是显得更为重要。他们认为,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可以全权代表传统文化的动向。我国璀璨的传统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奋斗史而逐渐形成的,因此,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髓值得继承与学习。而武术不仅仅只是作为武术本身而存在,它与军事、体育、医学、娱乐等都息息相关,远远超出了它本身所蕴含的意蕴。这就使得武术文化充当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二者存在很大的重叠部分,是包含与被包含,涵盖与被涵盖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所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宗教的熏陶,武术文化也自然而然的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一点充分的证明了武术文化是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因此可以说,武术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重要产物,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二者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武术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武术文化,又反之对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武术文化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它自身还存在几点个性特征:第一,技击性。武术,在最开始的产生之初,就是为了技击而存在的,这一事实,无须争辩。但是,武术最终发挥怎样的价值,还是取决于人们的认识与应用。第二,健身养生性。中国武术与医学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武术除了能强身健体之外,还能治愈疾病。不仅有健身功效,还有养生功能。第三,修心养性。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向以重礼仪、讲道德闻名于世。“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培养武德是武术的优良传统。武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一把双刃剑,品德好、懂礼节的人能够用它防身、行善、行侠仗义。因此,作为中国武术的精神和灵魂,武德是非常重要的,从古到今武术中各个门派都非常重视武德修养的培养。第四,娱乐消遣性。中国武术在古代就以娱乐消遣的形态而存在,为人们带来了武术赏心悦目的表演和超群的技艺展示。
2.1.1 对民族精神的渗透力度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基所在。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世界强国还是有很大差距,相信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的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理应主动肩负起这一重任。21世纪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竞争,学子们只有带着爱国的情怀,才会以身作则,提高自我要求,才能早日报效祖国。在现代的武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民族精神的渗透力度,在传授武术的基本知识和技战术技巧之余,还应加以渗透传统武术文化的意蕴和深刻内涵,使学生们体会到武术高超的哲理境界,让学生们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之中,也能领悟到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因此,注重民族精神在现代武术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对学生民族精神的渗透,也帮助学生做出了正确的人生导向与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我国的民族精神得以继承并发展下去。
2.1.2 对武术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无论是中国传统武术,还是现代的竞技武术,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自身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反应,是经过历史筛选的文化产物。其中的哲学与伦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这些思想的融合从整体上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并折射出了中华武术的独特风格。武术运动讲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运动理念,即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种“求善”的武术理念塑造了习武之人对于高尚道德品格的崇尚之情,也是其人生追求的大境界所在。所有的这些思想品德的融入,既是对习武之人做出的行为准则规范,又是其进行武术实践的标准,乃至最后成为武术运动的宗旨。武术运动对于习武者要求的是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要求其做到内外兼修,这些要求上升为理论则是武术上的形神论和气功心法等一系列的武术理论思想,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这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文化产物,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当然,要做到推陈出新,武术运动还应该针对其自身传承与发展所需要的元素,积极吸收各个学科最具精华的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纵深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文化种类也随之应运而生。诸如茶文化、扇文化、戏曲文化、生肖文化、戒指文化、酒文化等等,都流光溢彩的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使人眼前一亮,但却又应接不暇。然而,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而存在,很多人还是没有听说过,或者说是不是很了解。因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对于武术的审视,仍然是仅仅停留在技术的表象上,并没有深入到了解武术的内在意蕴和精华所在。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我国武术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当今的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改正过去的传统,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大在现代武术教学中武术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情境下学习和掌握知识,加深理解与参透力度,感受武术之美。
2.1.3 对武德的培养力度武术教学,强调的是“教武育人”,“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这是中华武术对于习武者提出的第一准则,也是习武之人文化素养的全面体现。武德既是中华武术对习武之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又从本质上体现出了武术文化的内蕴。“习武者当立志,人无志事不成”、“拳以德立,无德无拳”,这是多少年来中国伦理与社会道德观念在中华武术文化中的具体表现,也是武术文化的精髓所在。所以说,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进对于学生武德的培养尤为重要。
首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发挥。武德教育不仅是一个传输理论、进行训练的过程,它还是一个陶冶个人情操、提升个人素养的过程。成功的武术教师往往是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教师在教学及生活上的各个方面所展现给学生的外在形象无一不是其内在的反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个人品格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其次,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精心准备好进行德育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各种素材。在武术教学中,思想教育所占的比重并不多,因此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材料、认真钻研教材,将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德育因素一一挖掘出来。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学生们播放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优秀的武术影片,让学生从影片中领悟习武者所需要的道德精神,这对于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与培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渗入德育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境随时改变教学模式,利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在教学开始之时,师生之间互行抱拳之礼仪,以礼相待,互相问候。这样既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华武术的优良品德,同时也实现了预期的德育教学目标。
第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武术活动或者积极举办武术竞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仅限于在课程之上进行,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校外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武术竞赛活动,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其对武术运动做出更深入的学习研究,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武术实践能力,在比赛中提升其自身的武德意识。
2.2.1 思想理念的创新人的行动都是由思想指引的,若要做到创新,关键在于拥有活跃的思想以及能够创新的思维。在建设校园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阻碍与挫折,面对层层困难与阻力,最重要的是思想理念上要做出创新,只有这样,依据校园武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才能够创造出全新的理念体系并得到升华。
2.2.2 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校园武术文化的建设,首先要贯彻以正确的指导思想,针对武术运动中各项目其自身的特色以及不同学生的各自特点,对武术教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工作技巧做出根本性的改变,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群体,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智慧资源,真正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创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工具,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全面调动学生武术学习的积极性。
2.2.3 不断融入新鲜血液,促使改革创新由于教育、地域、环境的不同,人们接收到的信息知识也不尽相同,体现在文化背景与文化现象上也有着各自的特点。继承或者模仿别人的武术形态并非不可取,但要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各种独具特色的校园武术文化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这就是武术运动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积极进取,这样才能开拓出新局面,走在世界前列。
2.2.4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武术文化可谓是其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武术文化蕴含了系统的哲学思想、完备的技击理论体系以及特定的攻防技巧,这些都是其他文化所无可比拟的。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做积淀,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武术文化是经过历史的过滤与筛选的精神结晶,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经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武术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但以目前国内大多武术教学的现状来看,理论教学的比重还是相对较轻、课时数偏少。并且理论教学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的效果,发挥其文化传播的功效。大多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只是对武术的动作有了些许的了解,却不能从根本上了解武术理论所传达的文化理念。调查发现,在国际上,一些武术爱好者在对武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于武术动作技巧的学习,而是对于武术文化理论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对于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之处做出了全面的探索。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武术理论的掌握,让学生更好地体悟到武术文化的内涵。加强对于武术文化教学的传授力度,让中华武术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走向世界领域。
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国多种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因此,在现代武术教学中,加大对学生传统武术文化的渗透与创新力度,加强对学生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强度,将是对学生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乃至会提高我国全民的整体素养,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加强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学习,才能使人们从根本上理解武术文化内蕴,才会让武术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1]叶敬春.学校武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J].福建体育科技, 2002, 21 (1): 47-49.
[2]赵钟晖.武术文化中武德的继承和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 2004 (1): 27-30.
[3]苏克强,胡素梅.传统武术文化的和谐内涵与传承途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11 (4):22-24.
[4]林桂生.论传统武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J].体育世界, 2011 (2): 46-47.
[5]布秉全,布琳.试读传统武术文化[J].精武,2011 (1): 14-17.
[6]李松.体育院校武术必修课教学中贯彻快乐体育思想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 27 (4): 110-112.
[7]李立杰.谈高等体育院校实施武术专项课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 (6): 81-82.
[8]于淑华,于臣,李木森.试论武术教学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 (4): 113-114.
[9]陈龙,刘秀平.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 2010(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