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振东
由于葫芦丝演奏方法体系中的“打音技法”,其地位和作用比较重要,也比较特殊,因此,有关该技法以及该技法的应用和效果问题也备受关注。笔者依据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认知规律,在李春华、王厚臣、李贵中、魏仕健等老师编写的教材的基础上,构建了《葫芦丝巴乌演奏方法体系》,为人们澄清初期对它的一些模糊认识很有帮助,现将有关内容简介如下。
1.技法定义:本音出现前,控制本音或本音与相邻下方音孔的手指在各自音孔上适度、适速打一下,使下方音先于本音出现,这种用指技法称作“打音技法”,简称“打音”,由此形成的演奏效果也称“打音”。(从技法本身的性质由来和基本特征角度给出的定义)
2.演奏符号:打音的演奏符号较多用“打”字的左一半“扌”表示,也有少数乐谱用“打”字的右一半“丁”表示。
打音技法是八种常规用指技法(颤、波、滑、打、倚、叠、历、指振)中的一种,由于应用后对音符(旋律)有明显的“修饰(装饰)”作用,因此其性质属于“修饰性技法”。(关键词:①修饰性;②技法。不属“基本方法”也不属“应用技巧”)
打音技法的显著特点是:一说就懂,稍练就会;用法不同,效果不同;与其它技法组合还可形成多种比“技法”高一层次的“复合性技法”,或称“技巧”。
常见打音技法,按特征不同一般分为“单打”和“双打”两种。单打技法只打本位音孔,双打技法同时打本位与相邻下位音孔。单打技法使相邻下方音先于本音出现,双打技法使下方隔位音先于本音出现。
葫友们还应明确,中音5应用单打技法时,虽然只用一个手指只打本位(第六)一个音孔,但实际效果属于“双打音”,葫友们可自己考虑一下这是为什么。
1.功能作用:打音技法的功能作用很多,用法不同可产生多种不同效果。
例如:按打孔速度快或慢。
毫无疑问上述每种应用对本音都有修饰作用,“应用快(快打)”相当于用一个时值极短的音修饰本音,“应用慢(慢打)”可明显向后延缓本音出现的时间,使本音显得活力十足。
2.应用效果:深入分析后还可得出如下更精确的结论:第一小节中的应用有强化和突出本音的效果;第二小节中的应用有区分相邻同度音效果;第三小节中的应用可使旋律增加灵性和活力;第四小节中的应用类似弦乐中的振音、振弦效果(修饰藏族民歌和河南豫剧中的长音)。
1.总体要求:应用打音技法的总体要求是“适度”和“适速”,也就是强拍重打、弱拍轻打,慢板慢打、快板快打。与叠音和单波音技法不同的是,应用打音技法时可不必考虑旋律行进方向,一切服从效果需要。
2.特别注意:一是“双打”对本音的修饰和强化作用比“单打”明显,应用时应注意审慎区别和正确选择。二是筒音作5时的中音“4”,特殊需要时也可应用打音技法,具体方法是在“4”正常指法基础上,让左手食指在第六孔上轻打一下,以此实现中音“4”的打音效果(类似)。
在所有用指技法中,打音技法的应用效果明显呈现“多样性”。
1.运用方式不同可产生多种不同演奏效果:如按打孔速度不同可分别形成“快打音”和“慢打音”效果;如按打孔力度不同可分别形成“重打音”和“轻打音”效果;如按打孔数量多少可分别形成“单打音”和“双打音”效果;如连续打孔还可形成连打音效果(均匀连打或先慢后快)。
2.还可替代运用实现某些特殊的倚音效果:一般说来,手指打孔的速度要快于一般意义上的开孔或闭孔速度。当旋律中出现刚好二度或三度“单下倚音”,如《竹林深处》行板第一小节,再如《竹楼情歌》快板乐段中,为突出旋律的灵性和活力,均可分别采用单、双打技法处理。
3.与其它技法组合可形成多种复合性技巧:如像上面那样用打音技法演奏倚音的方法称作“打倚音技巧”,由打倚音技巧形成的演奏效果称作“打倚音”。从听觉效果看,“打出来”的倚音比“放出来”的倚音更有生机、更具灵性、更赋情感。
打音技法还可与“滑音技法”组合运用,如遇到类似下面括号内的情况:
我们可采用“先打后滑”的办法处理,我们把这种“先打后滑”组合技法称作“打滑音技巧”,由打滑音技巧形成的演奏效果称作“打滑音”。“先打后滑”是一个典型的“慢打孔”过程,由此形成的“打滑音”即是典型的“慢打音”效果。
4.还可与其它多种技法“同时独立”运用:打音技法还可与其它多种技法“同时”但各自“独立”运用,如在运用花舌、拨舌(碎音)技法的同时,还在某些音符上运用打音技法,以及在左手(指)演奏打音的同时,右手(指)演奏旋律(所谓音序打音)等。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说打音技法在所有用指技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技法本身很简单,可用法及所能产生的效果却是多种多样(多样性)。对上述相关问题的认识如果模糊不清,甚至是错误的,以及“只练不学,重演奏、轻理论”等做法,对“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影响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