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

2011-12-05 08:02范林根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上海市居民

范林根

(上海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上海 200122)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

范林根

(上海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上海 200122)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是城市居民对生活多方面体验后的主观感受。现代城市的发展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其居民的生活质量满意度也能反映城市发展的状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就城市居民对个人与家庭生活质量、城市综合生活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社区生活与社区凝聚力、政府执政能力、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等六个方面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试图了解上海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认知的现状,分析背后的原因。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调查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是城市居民对生活多方面体验后的主观感受,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性评价。现代城市的发展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或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其居民的生活质量满意度不仅对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而且也能反映城市发展的状况。为此,有研究者指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的高低反映了城市发展的质量。

本文以上海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为例,研究分析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即生活质量的主观认知及感受,其中主观认知的内容主要以居民对公共生活领域的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与分析为主,而对于自我感受与体验方面的内容则主要采取访谈和分析为主。

2010年 11月,上海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就个人与家庭生活质量、城市综合生活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社区生活与社区凝聚力、政府执政能力、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等六个方面,设计了 35个具体问题,面向上海市市民,发放了 800份调查问卷,请市民对目前城市生活质量开展评价 (调查问卷 4级评分:满意、比较满意、一般、较差)。

一、家庭生活满意度

通过上海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来看,就目前居住条件的满意度,上海居民表示满意的占 7.1%,表示比较满意的占 66.6%,两者合计 73.7%。有 19.6%的居民家庭表示,在未来 5年中有购车的计划。上海居民对婚姻家庭生活的满意度较高,表示满意的占 35.6%,表示比较满意的占44.8%,两者合计占 80.4%。然而,对就业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表示比较满意和满意的分别占 32.4%和 14.9%,两者合计47.3%。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看,上海市居民对于目前的居住条件总体上是偏于满意的,这尽管和上海人均住宅面积相对较低形成一定的反差,但也恰好说明居住面积对居民的满意度并未表现出很大影响。一方面城市居民的居住聚集区多数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趋同性,居民间的比较效应并不明显。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上海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海市居民的家庭可支配性收入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家庭在购置住宅上已具有一定的能力。

正是由于上海多年来经济上的成就,使得上海居民也在开始追求现代生活质量。例如买车,一直是上海人的一大愿望,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却成为了上海人的一块心病,并非由于资金匮乏,而是上海这座城市过于拥挤,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已成为阻碍众多上海人买汽车的理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上海人越发注重生活质量的改善,这使得代表身份和地位的消费品——汽车再次走进上海人的生活。

就业方面,这既有就业人口总量上的因素,也有社会转型期表现出的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转型加快,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人口总量、城市化等方面的因素,在就业问题上又同时表现出总量上的矛盾。总体而言,目前的就业问题,并不是由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而是由非周期性因素决定的。部分的失业基本上属于摩擦性、结构性、隐蔽性和非自愿性的失业。它是人口规模、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变革、科技进步、资本投入规模、劳动力教育培训程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既代表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也折射出现代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二、城市综合生活条件满意度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就城市供应水、电、煤的满意度,居民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 91.6%;对城市商业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 89.4%;就城市医疗水平的满意度,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两者占 83.6%;对社会治安表示较差的占 4.2%,对社会保障表示较差的占 11.9%。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居民对交通状况和城市公共卫生评价较低。对于交通状况表示不满意和不方便的占 29.6%;对于城市公共卫生的满意度,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两者仅占36.5%。

从调查的情况看,居民对于城市供应水电煤、城市商业服务设施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满意度,这表明上海具有一流的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上的保障能力。对医疗卫生水平的满意度,这与上海市在医疗人才培养以及医疗卫生上的长期领先地位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但是,上海市在医疗设施条件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表现为上海居民在公共卫生满意度上的不一致性。这主要是由于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医疗需求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更多时候的需求是一种质的要求,这种状况使得上海居民对医疗设施条件量和质上的需求与现实的冲突难以避免。

调查显示,上海市的治安状况处于较好水平,但在居民满意度中,仍有 4.2%的居民给予较差评价。客观来看,这是总体评价与局部评价之间的矛盾,总体评价只能说明上海市的总体治安状况,但不排除局部治安问题的可能。

就交通而言,上海居民对其评价较差,这既与上海市居民私家车拥有量的增长有关,同时也存在着人口总量与交通设施上的矛盾。

就社会保障而言,上海城市居民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评价也较低。尽管就目前而言,上海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相对健全。但是,上海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2009年底上海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8%,大大高于全国人口老龄化平均水平,已经接近目前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水平。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批工人失业、下岗,他们需要实实在在的生活上的改变。所以,照顾好老年人生活,保证低收入和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这是保证上海城市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自然环境满意度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上海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居民表示满意的占 9.6%,表示比较满意的占 38.7%,两者合计占 48.3%;而对上海空气质量的满意度,居民表示不是很好或很差的占 43.8%;对于城市噪声污染和光污染对自己生活有影响的占到 86.6%。

城市环境质量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自然承载基础。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无论是居民对上海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还是对上海空气质量满意度的评价都较低。究其原因:一是自 1949年以来,上海一直作为我国的工业基地,其发展过程对于环境造成了一些退化性的影响。另外,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上海在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即使近年来上海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相对于过去破坏的存量和增量而言仍需时日;二是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上海居民在生活上的追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对基本物质条件的追求转向了对整体生活质量提高和享受的追求,居民的追求已不单纯地以物质的量的追求为主,而是同时注重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三是随着上海居民生活观念上的变化,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加之上海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产业结构调整仍未完成,故而环境问题在当前仍然是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四、社区和社区凝聚力满意度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社区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 56.5%;认为居民区绿化较好,使人感到舒适的居民占 31.1%;占 65.9%的居民反映,所在居民小区有健身设施;而当询问邻里关系时,认为邻里关系融洽和睦的占 45.8%。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水泥建筑和高楼隔离了人们的物理空间,更隔离了人们的心理空间,人们已经不是原先意义上的邻居了,曾经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已经成为了历史,冷漠占据了心灵,孤独随之而来,这是城市发展的通病。

然而,上海居民对于上海市社区建设与社区凝聚力的评价还是相对较高的。上海人很有石库门情结,很多已经搬进新式住宅楼的老邻居至今仍然保持着联系,这份诚挚的感情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石库门里,大家同进同出,曾有过一起在夏夜乘凉、清晨不约而同去买菜、互帮互助的美好经历。另外,上海市在社区建设与社区凝聚力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无疑,居民生活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群居的人类生活的需要。故而,良好的社区建设和提升社区凝聚力,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方面。

五、政府执政能力满意度

在本次调查中,当涉及到对上海市政府管理满意度时,上海居民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表示满意的占 12.9%,表示比较满意的占 49.4%,两者合计 62.3%;对上海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信任度,表示完全信任的占 28.9%,表示信任的占 60.5%,两者合计 89.4%。

从上海市居民对于政府执政能力的评价来看,上海市居民对此给出的较高评价,主要是长期以来上海市政府在执政上不懈努力的结果。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上海市政府在执政能力和管理能力上日臻成熟,办事效率大幅度提高,政策透明度显著提升。

六、对世博会及未来发展信心

根据调查显示,对于 2010上海世博会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认为有提高作用的占 55.2%;对上海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表示乐观和比较乐观的占 75.7%;对未来生活期待,表示乐观和比较乐观的分别占 27.9%和 51.5%,两者合计 79.4%。

从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看,上海居民对于世博会的召开还是给予很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世博会召开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世博会的场馆为未来上海举办世界级的盛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世博会的举办极大地带动了上海旅游业和周边其他产业的发展,七千多万的观展人次不仅仅是纯粹的经济效益,更多地还具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联动效应。

世博会的举办有助于提高城市公共卫生和安全系统的功能和效率,而安全和卫生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不仅如此,环境的改善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素质的提升。从以上的分析看,世博会对于上海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且也是积极正面的。

七、结论分析

综合以上调查,上海市民对于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相对较低的项目有:社区居住环境满意度 (56.5%)、社会保障满意度 (48.8%)、生态环境满意度 (48.3%)、就业状况满意度(47.3%)、公共卫生满意度 (36.5%)、社会公平满意度(30.9%)等。

表 1 上海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一方面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另一方面,也正好体现了一个转型期、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的社会所表现出的共性与个性。这个时期的社会状态在多种力量的作用下,既朝着人们预期的目标迈进,同时又反映出城市发展的一些问题:

1.精神文化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整体物质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市场的力量下,居民们切实感受到了市场本身所带给私人物品的极大丰富,居民所表现出的满意度较高的项目,也多为个体生活领域内物质条件方面的内容,而在社会文化和精神等领域满意度就低得多。

2.忽视生态保护。长期以来注重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尽管近年来,环境、生态意识重新在政府政策、居民意识中回归,然而由于人们观念上的时滞,环境状况仍在被库兹涅茨的环境倒“U”曲线重复地验证着。

3.公共服务滞后。由于资源上的有限性,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社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如何平衡私人物品供应与公共物品供应之间的关系。一个社会的发展并非总是齐头并进的,总是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这两者间的失衡,在私人物品日趋丰富的状态下,总会伴随着公共服务或物品的不足。这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所言,“传统观念认为的在公共产品消费与私人产品消费之间不受干扰的决策,事实上是错误地脱离背景看社会行为的一个显著例子。内在的倾向始终是公共服务落后于私人生产”。

4.社会公平问题。现实社会总会存在着差距和不平等,然而这个差距具体多少是值得商榷的。太小,对人的行为激励将失去效果,从而形成整体社会效率的低下;太大,就会在非既得利益群体中引起不满,从而影响一个社会的稳步前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差距的问题更多时候并不在于差距本身,而是差距的程度与一个社会对于差距的忍受程度之间的关系、差距形成过程中的合理程度。

总之,居民满意度背后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居民认知体验下的原因。探明原因本身是人类追求进步的本质要求,而推动一个社会、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状况整体的向前迈进,无疑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

F294

]A

]1003-4145[2011]04-0148—03

2011-01-05

范林根,男,管理学博士,上海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栾晓平 E-mail:luanxiaoping@163.com)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上海市居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北京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1949—1966)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高台居民